
通過拍攝短視頻并上傳至網絡,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蓮花鎮軍營村村民高國達不僅將地瓜、茶葉、巖蔥等特色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還吸引了大量游客到軍營村游玩。
從事鄉村文旅行業多年,高國達對軍營村的旅游資源稟賦充滿信心,“群山環抱,遠離都市喧囂,常年最高氣溫不超過30攝氏度,是不可多得的避暑勝地”。
軍營村坐落于海拔1108米的“狀元尖”山腳下,平均海拔達900多米,目前全村常住人口323戶1069人。
由于海拔高、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差、遠離城鎮等原因,軍營村曾長期被貧困束縛。
1986年4月和1997年7月,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兩上高山村,深入軍營村和白交祠村調研,提出“山上戴帽,山下開發”的發展思路。
30多年來,軍營村始終牢記“山上戴帽,山下開發”等殷切囑托,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實現了從“偏僻窮山村”到“富美新農村”的蝶變。2023年,軍營村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4.5萬元,是1986年的171倍多、1997年的24倍多。
軍營村還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國家森林鄉村”等金字招牌。
“當時,村里只有一條1.6米寬的土路,車開不進來,就停在村口的小拱橋邊,步行進來。”
接待完一批游客后,高泉國向《民生周刊》記者講起時任廈門市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第一次來到軍營村的情形。
曾任軍營村村委會主任的高泉國,是習近平同志“兩上高山村”的見證者。“1986年,全村有700多名村民、400多畝茶園,村民主要收入來源就是種植茶葉,人均年收入只有280元左右。”
當時,軍營村是同安縣最窮的高海拔村。論起經濟條件,農民技術員出身的高泉國在當時算是村里比較好的,“家具僅有一張床、一個圓桌、兩個凳子”。
往事歷歷在目。“看到我們村貧困落后的狀況后,習近平同志要求村里多種茶、多種果,發展第三產業,早日脫貧致富。”高泉國回憶。在習近平同志倡導下,村民們開始上山開墾、整理土地,種植了大概200畝廣西無籽柿。
為了擺脫貧窮,村民們將稍微好一點的土地都用來種茶。為了炒制茶葉、發展茶產業,村民們將山上的森林砍伐殆盡。高泉國坦言,為炒制茶葉,自己也曾砍過樹。
由于山頂缺少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嚴重。放眼望去,青山光禿,可謂滿目瘡痍。
時隔11年,已經擔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再次來到這個偏遠的山村,進一步提出:“多種茶、種果,也別忘了森林綠化,要做到山下開發,山上‘戴帽’。”
“山上戴帽”就是限制人為亂砍濫伐,植樹造林,讓群山重新戴上綠帽,“山下開發”則是利用軍營村的高山地理條件,發展多種特色生態農業。
自此,當年的砍樹者變身種樹者、護林者。通過修復山林,軍營村重現綠水青山。全村植樹造林4000余畝,樹苗涵蓋櫻花、鐵冬青、紅錐樹等10余種。
山上種樹,山下種茶。
茶葉經濟是軍營村的支柱產業。目前,軍營村茶葉種植6500余畝,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茶園。
高炳瑜曾在國外留學,畢業后回到軍營村,經營父親創辦的制茶企業。在他看來,生態的好壞對茶樹培育、茶葉制作都有很大影響。“隨著生態環境變好,軍營村高山茶的品質也不斷提升,茶葉遠銷至日本、東南亞及歐美國家。”
從2015年開始,軍營村對老茶園進行生態化改造,引進金觀音、單樅等茶葉品種。與此同時,茶葉生產也逐步從原來的燒柴炒制轉為電力、生態燃料烘焙等方式。“老茶園的生態化改造,提高了種茶的整體收益,使茶農致富更有信心。”高炳瑜說。


國家提出“雙碳”目標后,軍營村將增收的目光投向“固碳作物”—茶樹。全村5800畝茶園,每年能固碳1600余噸。
采訪中,軍營村黨支部委員高清根向記者提及2023年軍營村的兩單“碳票”交易:全村茶樹“碳票”被打包出售給廈門一家企業,村集體共實現增收9萬余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生態已成為軍營村的最大財富和優勢。
生態資源可以轉化為經濟價值,讓高清根從沒敢想過的是,不僅好空氣能賣錢,守護好水源也能有收入。
2018年,廈門市出臺蓮花水庫水源保護區生態補償實施方案。因在水庫上游匯水區內,軍營村被列入生態補償范圍。
生態補償資金發放與水質保護成效掛鉤。對水質達到Ⅲ類標準的村足額發放補償金;水質優于Ⅲ類標準的,分別給予提高10%或20%的獎勵;對水質劣于Ⅲ類標準的,分別給予扣減20%、30%或100%的懲罰。
“生態補償機制的落實,激勵著水源地村民保護環境和提升水質,也保障了受水區人民的飲水安全。”高清根說。
重重青山環抱,九龍溪穿村而過,軍營村宛如一幅山水畫卷。行走在軍營村,但見道路整潔,溪水清澈。
據多位村民回憶,曾經的軍營村,也曾為衛生條件所困擾。“溪水常年發黑,九龍溪成了臭水溝。”“土坯搭建起來的旱廁,一到夏季就臭氣熏天,蒼蠅蚊蟲滿天飛。”“散養的雞鴨滿村跑,到處是糞便。”
在鄉村振興推進過程中,市、區、鎮先后投入7100多萬元推動軍營村的生態整治,包括治理九龍溪河床983米,種植柿子樹、楓樹497畝,整治裸房138棟等。
經過治理,軍營村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生態村”。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和基礎設施的完善,海拔高、位置偏等劣勢轉化為軍營村發展的特色和優勢。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軍營村的真實寫照。隨著村子環境的持續改善,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回到軍營村生活創業。
作為軍營村第一批返鄉創業青年,蘇銀坂擔任初心使命館館長,在講好“高山村故事”的同時還帶領村民發展電商。
在家鄉軍營村,星空攝影發燒友高得良讓自己的特長“變現”,開了一家星空營地。軍營村海拔高,遠離城市中心,沒有光污染,是夜觀星空的絕佳位置。每逢周末假期,都會有游客來此夜觀星空。
嘗到保護生態的甜頭后,越來越多的村民意識到,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看到鄉村旅游的發展潛力,村民紛紛建起民宿。過去一年間,村里新增了十幾棟民宿。
為保護生態,軍營村制定了生態林管護辦法、環境衛生管理制度、垃圾分類制度、房前屋后綠化管理辦法等。指著墻上的宣傳欄,高清根說,保護生態已經成為村民的共識,軍營村將生態保護的理念寫入村規民約。綠色發展理念,要入腦還要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