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作出重要戰略部署。
怎么理解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為什么要建立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怎么培育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
8月9日,《民生周刊》記者就相關問題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魏后凱表示,從全國范圍來看,縣域是當前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
民生周刊:《決定》提出,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在您看來,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魏后凱: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決定》在此基礎上,把新型工業化進一步納入進來,明確提出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我理解是在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上把產業支撐、新型工業化納入進來了,非常符合當前需要,使統籌的內容更加全面,統籌層次更高,力度更大,難度也更大。過去我們講城鄉融合發展,要雙輪驅動,現在是三者互動、相互促進,在融合共享中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這三者到底是什么關系呢?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
首先,新型工業化為新型城鎮化、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驅動力和產業支撐。只有有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才能為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強大動力,為農業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機會。工業化不單純是工業發展問題,實際上是為后面兩者提供產業支撐。
其次,新型城鎮化為工業化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提供了空間載體,不能像改革開放初期那樣工業分散發展,工業化要以城鎮化為載體。
再次,工業化、城鎮化一定要建立在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上,不能一邊是現代化城市、一邊是凋敝的農村。鄉村全面振興為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提供堅實基礎,提供了生產要素,以及農產品和生態產品。工業化、城鎮化要與生態環境相適應,更多的是要跟以鄉村空間為主體的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匹配。
要處理好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必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核心是產、城、人融合,以產業集聚來引導人口集聚,以人口合理的集聚來推進城鎮化建設。產業支撐會提供就業崗位,帶來人口集聚,進而推進城鎮化建設。而人口集聚之后沒有產業,就會帶來社會問題。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與過去提出的要建立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一脈相承。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切入點是縣域,因為縣域空間范圍剛好契合。
從現階段來看,縣域是一個重要切入點。當然,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可以擴展一點,在地級市層面,更大范圍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民生周刊: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從此前提出的“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怎么理解?
魏后凱: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三農”工作重心轉移之際提出來的。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那時還沒有打贏脫貧攻堅戰,“三農”工作重心是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解決區域性的貧困問題,那時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2020年打贏脫貧攻堅戰后,“三農”工作重心發生了歷史性轉移,即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長期艱巨任務,是持久戰,任務更加艱巨,跨越時間更長,實現難度更大。所以,我們一定要從打好持久戰來認識、規劃。
鄉村振興不是指某一個領域,而是全面振興的概念,包括鄉村產業振興、鄉村人才振興、鄉村文化振興、鄉村生態振興和鄉村組織振興,這五個方面的振興與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互為表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內涵更加豐富,一定要統籌規劃、協同發力,實現各領域全面振興。
民生周刊:怎么理解《決定》提出的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
魏后凱:我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人口多,城鄉區域差異比較大,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過程中,要正視這種現實,直面這種地區差異。鄉村振興的總目標就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前些年,我們對此作了評估,得出的結果是從整體上看,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可以達到,但還存在一些短板亟須補齊。
比如區域短板,根據對31個省份的評估結果,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以及一些大都市郊區,這些地方在2025年前后就能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大部分處于中間層次,能在2030年前后實現。還有少數地區,如果沒有相應的支持,要在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難度很大。
因此,既要鼓勵東部沿海地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也要加大支持力度,把欠發達地區在2035年同步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作為底線任務。
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設立了5年過渡期。2025年過渡期后,現行脫貧人口和脫貧地區幫扶政策將全面轉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的常態化幫扶政策。
《決定》明確提出,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我理解,分層分類是根據低收入群體的困難程度或者地區欠發達程度及其特征區分不同層次和類型,制定差別化的幫扶政策。
過渡期后,脫貧地區政策不能長期固化,需要及時轉向欠發達地區政策。我們研究發現,近年來無論是脫貧縣,還是非脫貧縣都出現了分化,一部分脫貧縣居民人均收入已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一些非脫貧縣卻低于脫貧縣平均水平。顯然,不能把脫貧地區等同于欠發達地區。按照我們設定的標準,一共識別了648個欠發達縣域,其中包括524個脫貧縣,占比81%。832個脫貧縣中有62.8%被識別為欠發達地區,1092個非脫貧縣中有11.3%被識別為欠發達地區。
民生周刊:《決定》提出,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您認為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包括哪些方面?發展新產業新業態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魏后凱: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新技術革命的推進,在產業融合過程中,會不斷涌現出一批新產業新業態,農村也是一樣。這些新產業新業態大體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新技術滲透型,比如智慧農業、可視農業、植物工廠、直播帶貨。二是產業鏈延伸型,包括縱向延伸和橫向融合,比如農業和休閑業融合形成休閑農業。三是模式創新型,比如訂單農業、定制農業、社區支持農業。
推進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每個地區發展階段和條件不一樣,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發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優勢產業,形成全國范圍產業合理分工格局,提升農業產業競爭力,優化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二是需要抓好科技、教育、人才統籌推進問題,建設農業強國,應該把這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是創造良好的環境,包括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營商環境,為農業農村創新、創業、就業提供支撐。
四是要進一步健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政策體系,加大資金和政策支持力度。
五是要對各地探索進行經驗總結,建立先行示范區,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民生周刊:《決定》提出,允許農戶合法擁有的住房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7月23日,農業農村部黨組書記韓俊主持召開全國農業農村系統政策通氣會,明確嚴守農村宅基地政策底線紅線不動搖。您認為,地方在落實有關政策的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做到既盤活閑置資源、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又不踩紅線?
魏后凱: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是大家非常關注的話題,改革難度大,面臨情況復雜,涉及廣大農民和千家萬戶的根本利益。已經進行的試點,總體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制度框架和大方向已經明確,即落實集體所有權,保障農戶資格權,放活使用權。下一步,放活使用權是主要著力點。
要嚴格落實一戶一宅制度,對一戶多宅要進行整治、清理。耕地資源緊張的地方,已經沒有宅基地可分,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種形式,探索多元化的農村住房保障機制。對于進城落戶農民在農村的宅基地使用權,要在依規自愿的基礎上實行市場化有償退出。要大膽探索,著力放活宅基地使用權,讓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