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根本。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作為專章闡述并一體部署,明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p>
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如何統籌推進?教育綜合改革、科技體制改革、人才發展體制改革如何進一步深化?日前,《民生周刊》記者專訪了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于發友。
民生周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為什么要強調“一體改革”?
于發友:教育、科技、人才聯系非常緊密,甚至是很難區分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教育恰恰是這三者的根基。
人才是教育培養出來的,科技是通過人才做出來的,特別是高校,還承擔了相當大的科學研究任務。在2023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中,高校牽頭獲得的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分別占總數的75.5%、75.6%、56.5%。我們其實是在科學研究中培養人才,在人才培養中進行科學研究,很難完全分割,要是分割開了,可能會是低效的。
適應當前國際新形勢和科技革命發展新態勢,我國迫切需要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重點是加強創新能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必須在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實踐探索中磨煉和提升。同時,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也推動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有所突破。因此,教育、科技、人才是一種緊密的、天然的關系,三者需要融合協同發展,這也是這三方面發展的基本規律。
民生周刊:多年來,高校、科研機構都在積極探索“科教融匯”“產學研結合”等,在融合過程中還存在哪些挑戰和問題?
于發友:近年來,我國的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也面臨一些挑戰。比如,學科、專業分得太細,學科之間的融合度、協同度不夠,相互之間結合不夠緊密,復雜的問題或科研項目很難突破。
我們早就有融合發展理念,但在操作層面很難落實。比如,高校不了解企業的研發進展,高校教師的研究不能跟企業結合起來,學生的培養也就跟企業發展脫節。有時候最難的是合作與協同,很多協同創新項目進展緩慢都是因為合作不到位。
民生周刊:在新時期新階段,如何促進教育科技人才有機融合,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
于發友:對于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國家整體上的制度設計已經比較完善,并且尊重發展規律,提出了很好的辦法,重要的是在操作層面實現雙向奔赴。
要促進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首先要打破學科壁壘,努力讓研究與實踐緊密結合,讓科學研究與產業技術研發緊密結合,重視加強跨學科、跨學院、跨行業、跨系統融合協同。特別是加強以問題解決式的項目制研究工作帶動人才成長。
此外,要從整體出發,構建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一體化培養體系,包括課程內容、育人方式的一體化等,遵循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精心規劃培養方案。
高校要主動與企業特別是頭部企業建立合作,充分發揮人才協同培養的主體性,因為高校的任務主要是培養人才。企業也要主動爭取高校的指導,主動承擔育人責任,主動與高校協同培養人才。
在這個過程中,要完善科技創新機制,提升科研成果轉化的效能,真正把研究成果轉化為先進的生產力,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要讓高校教師能更自由地參與企業工作,大學生能參與企業實習和技術研發,同時讓企業在與高校合作中也能獲得稅收或其他支持。
總之,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中,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高校要發揮主體作用,企業要主動擔當作為,三方協同推進,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民生周刊: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匯點,在深化綜合改革中,高校應如何發力?
于發友:深化綜合改革,要切實發揮好高等教育的龍頭作用。要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加快推進地方高校應用型轉型,穩步增加職業教育本科高校數量。完善專業設置與調整機制,動態調整專業目錄。
分類推進高校發展,根據不同的辦學主體、功能定位、培養層次、學科專業、學校性質和服務對象等,明確各類高校發展類型定位,引導支持高校差異化發展。
高校要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聚焦國家重大的戰略前沿和新興領域,扎實開展有組織的協同創新研究,多出快出一批基礎性、原創性、顛覆性創新成果。高校還要提升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匹配度,進一步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斷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和課程內容,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和水平。
民生周刊:“應試”“刷題”等教育方式廣受詬病,也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A教育應該如何深化改革,為人才成長、科技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于發友:評價是教育體制改革的牛鼻子,有什么樣的教育評價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要改革教育評價方式,減少教育的功利性。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對政府、學校、教師、學生、用人單位這5個教育主體怎么評價進行了系統設計。按照這一方案,我們在教育評價改革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在教育深化改革中,對中高考這種具有選拔篩選功能的考試,完全取消不現實,但可以改革考試內容、方式,減少考試的頻率,減輕學業負擔,提高學習效能。
教育評價改革主要有5個關鍵點:
一是理念,要引導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發展觀、評價觀和政績觀,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凸顯對人的全面發展的綜合評價。二是體系,形成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建構由多元主體參與的、體現本土特色的、具有世界水平、簡潔高效的評價體系。三是內容,明確合理的教育評價內容,總體方案已經對五大教育主體的評價內容要素進行了系統設計,下一步要做好細化落地。四是方法,探索科學的教育評價方法,創新評價方式,善于運用數字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開展教育評價。比如有的小學把低年級考試設計成游戲過關,孩子在愉快的游戲中接受測驗考試。五是能力,提升研究和開展評價能力,高校要加強教育評價學科建設和隊伍的培養培訓,提升各個方面特別是教師教育評價理論素養和實踐水平。同時要普及教育評價相關理念、知識、內容和方式方法,引導全社會理解和支持教育評價改革。
作為教育高質量發展和教育強國建設的指揮棒,教育評價改革勢在必行、任重道遠,也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