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興則文明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推進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指引下,我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不斷完善,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持之以恒,攻堅克難,一座座荒山變成青山,一條條臭水溝變成碧水河—
藍天越來越多。今年上半年,全國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2.8%,同比上升1.4個百分點;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同比下降1.1個百分點。
水質越來越好。今年上半年,全國地表水水質優良(Ⅰ至Ⅲ類)斷面比例為88.8%,同比上升1.0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為0.8%,同比下降0.2個百分點。
家園越來越美。2023年,我國完成造林、種草改良1.25億畝,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857萬畝,實現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連續40年“雙增長”。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生態環境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隨著一系列保護生態環境的有力舉措落地見效,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決定》對“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
本期封面報道聚焦新時代以來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帶來的歷史性變化,以及如何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
錨定目標,砥礪前行,萬里河山將更加多姿多彩,新時代的“千里江山圖”將越繪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