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三江源,天藍云白,水草豐美,生機勃發。
三江源區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總面積39.5萬平方公里,約占青海省總面積的54%。該區域是亞洲乃至世界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地區之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河流的發源地,被譽為“中華水塔”。
三江源具有極其重要的水源涵養功能,是我國重要的淡水供給地,每年為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5個周邊國家提供600多億立方米的優質淡水,是數億人的生命之源,也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同時,三江源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重要啟動區,是國家生態安全重要屏障,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地。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華水塔”保護工作。2000年8月,建立三江源省級自然保護區;2003年1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21年10月,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20年間,“中華水塔”保護實現了三個跨越,邁上了三個臺階,范圍不斷優化,措施不斷完善,力度不斷加大,實現了從單純保護生態轉向全面統籌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步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階段。
8月,地處三江源核心區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迎來了成立70周年的重要時刻,堅定不移做好“中華水塔”守護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已深入到當地干部群眾心中。
清晨,果洛州達日縣吉邁鎮垮熱村的草原管護員才多趕著牛羊,開始了一天的放牧。
望著綠如絲毯的草場,才多深深感慨:“以前我們牧民掙錢大多靠養牛羊,每年盼著雨水好草長得多能多出欄,但是過度放牧造成草場退化和黑土灘擴張,養活牛羊越來越難。如今經過生態修復,曾經退化的草場,牧草長到了30厘米高,牛羊長得越來越好,已經有不少客商預訂。”
三江源國家公園建立后,園區內的生態環境得到系統性的保護與修復。在治理黑土灘的過程中,達日縣綜合應用混播種草、配方施肥等多種農藝措施,恢復退化草地的植被,使草地生態功能得以改善,生產力明顯提高,曾經困擾畜牧業發展的草畜平衡問題得到有效破解。此外,全面落實草原生態補償政策,吸收牧民群眾從事草原生態管護,由草原的利用者成為保護者。
如今,才多有出售牛羊和管護員工資兩份收入,他說:“好生態和好日子,就像糌粑和酥油一樣密不可分。”
三江源國家公園是高寒生態系統的典型代表,發育和保持著原始、大面積的高寒生態系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濕地生態系統,也是我國面積最大、全球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遺產。
這里廣泛分布冰川雪山、高海拔濕地、荒漠戈壁、高寒草原草甸,生態類型豐富,結構功能完整。該區域是高寒生物種質資源庫,記錄有野生維管束植物2200余種、種子植物50科832種,分布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1種,雪豹、藏羚羊、白唇鹿、野牦牛、藏野驢、黑頸鶴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84種,陸生脊椎動物72科270種,魚類40種,是我國32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之一。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中,2017—2023年,通過中央財政國家公園補助資金和中央預算內投資等渠道,累計投入38.71億元,支持實施黑土灘治理、退化草原改良、荒漠化土地防治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100余個,注銷礦業權50余宗,建成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大數據中心,開展重點湖泊生態綜合監測。
通過綜合施策,三江源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實現整體提升,林草覆蓋率達到74%以上,黑土灘治理區植被覆蓋度由不到20%增加到80%以上,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2020年達到61.9%,較2015年提高4.6個百分點,濕地植被覆蓋度穩定在66%左右,水源涵養量年均增幅6%以上,三江源頭年均向下游多輸出58億立方米的優質水,生態系統水源涵養和流域水供給能力基本保持穩定,地表水水質穩中向好,長江、黃河、瀾滄江出省水質穩定在Ⅱ類以上。
藏羚羊的數量由最少時的不足2萬只恢復到7萬多只,雪豹、藏原羚、藏野驢種群也恢復到1200只、6萬只、3.6萬多頭,過去難得一見的金錢豹、歐亞水獺、兔猻、藏狐、白唇鹿、野牦牛、黑頸鶴等也多次出現,整個生物鏈基本形成良性循環。
帶上糌粑肉干、騎著摩托車,伴著清晨明媚的陽光,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黃河鄉生態保護管理站負責人加羊多杰,帶領保護站的生態管護員開始了一天的巡護。
“進入7月,正是黑頸鶴、紅腳鷸等珍稀鳥類帶雛鳥覓食活動的季節。”加羊多杰指著不遠處濕地中的黑頸鶴一家,欣慰而自豪地說,“我們生態管護站為黑頸鶴搭建了118個新家。去年統計過一次數據,黃河鄉境內黑頸鶴的數量從121只增加到了293只,繁殖率也從20%提高到了90%左右。”
網格化巡護、衛星遙感+人工核查、不分季節的常態化巡護模式……2016年,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時,32歲的加羊多杰自愿申請成為生態管護員。加羊多杰說:“國家的公園,也是我們的家園,國家對生態這么重視,我也想參與其中,把生態保護工作做好。”
三江源地區經濟結構單一,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任務繁重。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建設以來,青海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推進生態保護、民生改善、綠色發展、和諧穩定有機結合,協調聯動,強化生態管護政策支撐,讓更多的園區牧民端上了生態碗、吃上了生態飯,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成為老百姓廣泛受益的德政善舉。
生態管護公益崗位的設立,讓更多牧民參與到生態保護中來,包括民族生態文化在內的傳統文化得到尊重,保護了廣大牧民世代生存的家園,群眾對國家公園的認同感明顯提高。同時,“生態管護+基層黨建+精準脫貧+維護穩定+民族團結+精神文明”六位一體的生態管護模式,讓生態管護員參與到改革發展穩定各項事業中,成為農牧區振興的政策宣傳員、矛盾調解員,進一步補上了鄉鎮工作人員不足的短板,推動了牧區發展、促進了民族團結、維護了社會穩定。
通過在全國率先設置國家公園“一戶一崗”生態管護公益崗位,三江源國家公園引導2.3萬名牧民放下牧鞭,從草原利用者成為生態保護者,年均獲得工資性收入1.2萬—2.1萬元。開展野生動物與家畜爭食草場損失補償試點,落實補償資金近1000萬元,有效彌補了農牧民的經濟損失。在園區內53個行政村成立村級生態保護專業協會,發揮村級社區生態管護主體和前哨作用,開設“三江源生態班”,加強產業扶持公益培訓,引導牧民群眾以投資入股、合作、勞務等形式開展家庭旅館、牧家樂、民族文化演藝等經營項目,促進了減貧就業,農牧民年均收入增長10%以上。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坐擁“兩江之源”,是瀾滄江、當曲河的發源地。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全區處在雜多縣境內。豐富的動植物資Zcy3lQPpUmR0cqhBb+WODg==源、壯美天成的自然風光、源遠流長的游牧文化、灑脫飄逸的土風歌舞、絢麗多彩的民族風情,共同構成了雜多獨具特色的生態文化旅游格局和品質。近年來,雜多縣依托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機遇,不斷深化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正在雜多變成美好現實。
“自2017年我們鄉開展雪豹觀察特許經營項目以來,村里面22戶牧民家庭被選拔確定為接待家庭。我們提前規劃好訪客體驗的路線,每個自然體驗團控制在三四個人,為體驗者提供食宿,并擔任司機和向導。”昂賽鄉牧民才仁尼瑪告訴記者,生態體驗項目帶來的收益45%屬于接待家庭,45%屬于村集體收益,10%用于野生動物保護基金,每年可為接待家庭帶來上萬元收入。
走進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展廳,一塊用漢藏雙語標注著“三江源生態法庭環境資源保護服務站”字樣的金屬牌匾映入記者的眼簾。仔細一看,牌子上還清晰標注著三江源生態法庭庭長扎西的名字和電話號碼。
考慮到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要的生態環境資源,三江源生態法庭成立不久便在這里設立了環境資源保護服務站,通過公布法官姓名和電話號碼,隨時為守衛該地區的生態管護員及周邊農牧民群眾提供環境資源保護方面的法律咨詢服務,并協助相關部門解決生態環保問題。
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才仁多杰說:“三江源生態法庭在這里建立服務站,我們在巡護環境過程中,遇到不懂的法律問題可以隨時打電話咨詢扎西法官,這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了我們環保工作的開展。”
除了隆寶自然保護區,三江源生態法庭在森林生態資源豐富的東仲林場也建立了“環境資源保護服務站”,并與玉樹市林業局共同建立了“環境管護員制度”。扎西告訴記者,為進一步拓展司法職能,延展服務半徑,三江源生態法庭還將陸續建立更多的“環境資源保護服務站”,并加大與相關行政機關的溝通協作力度,建立常態聯席會議制度,形成生態環境資源保護合力。
“以往環境資源案件判決以刑事處罰和經濟賠償為主,但由于涉案當事人普遍經濟條件差,經濟賠償往往落空。三江源生態法庭加強與玉樹市檢察院等有關單位溝通,積極探索多元生態修復之路,推行補種復綠、勞務代償、替代性修復等方式,實現誰破壞誰修復,彌補對環境的損害。”扎西說。
而這,只是青海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的縮影。
青海省出臺《保護中華水塔行動綱要》《中華水塔水生態保護規劃》等文件。根據中央有關工作部署和專家論證意見,2021年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將青海省黃河源約古宗列區域、青海省行政區域內、唐古拉山以北西藏自治區實際使用管理的長江源格拉丹東、當曲相關區域納入區劃范圍,總面積由試點期間的12.31萬平方公里增加到了19.07萬平方公里,實現了對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的完整保護。
根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印發的《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2023—2030年)》,青海省頒布施行《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發布實施管理規范和技術標準指南等地方標準,制定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垃圾管理等14個管理辦法,形成了1+N政策制度體系。建立自然生態環境領域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工作銜接機制,設立地方生態法庭,簽訂邊界聯防聯動協議,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和礦產資源等違法行為。
“我們將堅持生態保護第一,著力破解深層次矛盾和實踐難題,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不斷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青海的優勢和驕傲。”青海省政府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