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面深化、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綠色低碳轉型邁出堅實步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以“制度、體制、體系”三位一體建設生態文明,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提供了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堅持生態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有機結合、相得益彰?!睘閷崿F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高品質生活的良性互動,一方面,需要從新時代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中把握規律、找準方向;另一方面,要以深化體制改革為抓手持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不斷豐富和發展黨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寶貴經驗和精神財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結合,系統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顯著提升了我國生態文明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使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通過一系列開創性工作和變革性實踐,取得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一是優化了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管理體制。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導向,改革機構設置,優化職能配置,組建自然資源部,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組建生態環境部,整合分散的生態環境保護職責,統一行使生態和城鄉各類污染排放監管與行政執法職責。
實施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深化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形成流域海域生態環境保護統一政策標準制定、統一監測評估、統一監督執法、統一督察問責的新格局,生態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的獨立性、統一性、權威性和有效性不斷增強。
二是構建了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治軌道,構建起科學嚴密、系統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將“生態文明”寫入黨章和憲法,制定長江保護法、黃河保護法、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等保障生態安全的法律,修改環境保護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等保護和改善環境的法律,立改并舉,統籌解決了生態環境領域法律法規存在的該硬不硬、該嚴不嚴、該重不重問題。
黨中央、國務院印發實施《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以及幾十項具體改革方案,經過不懈努力,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等基礎性制度框架已經建立起來,基本形成覆蓋各重點區域、各種類資源、各環境要素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制度之治提供了法治保障。
三是建立完善了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導向,完善體制機制,著力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形成生態環境全民共治合力,推動生態環境治理實現以抓污染物總量減排為主向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轉變。
不斷健全環境治理的領導責任體系、企業責任體系、全民行動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信用體系、法律法規政策體系,落實各類主體責任,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得到全面壓緊壓實。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夯實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推動形成“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大環保工作格局,全黨全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不斷增強。導向清晰、決策科學、執行有力、激勵有效、多元參與、良性互動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不斷健全。
上述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舉措,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顯著成效。我國經濟社會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面臨諸多矛盾和挑戰。必須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著力從體制機制上推動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為加快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建設新格局提供制度保障。
進一步增強生態文明“四梁八柱”的牢固性和持續性,需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需要分類精準施策,二是需要強化系統集成。
《決定》提出“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并從“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3個方面作出具體部署,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指明了新的目標和方向。
生態文明基礎體制是支撐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總書記2016年提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2021年強調“要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在黨的全面領導下,我國生態文明“四梁八柱”性質的制度體系已經基本形成。
進一步增強“梁”和“柱”的牢固性和持續性,需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需要分類精準施策,二是需要強化系統集成。
分類精準施策:生態文明基礎體制主要包括法律規劃類制度、監測監管類制度和產權管理類制度,每一類制度都需要解決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哪里能做哪里不能做、何時做及何時不做、做得效果好不好等問題。因此,應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健全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制度。
強化系統集成:生態文明建設涉及多部門、多主體、多區域,因此,《決定》強調“完善國家生態安全工作協調機制”。要進一步提升國家生態安全風險研判評估、監測預警、應急應對和處置能力,健全生物安全監管預警防控體系。編纂生態環境法典,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統一,統籌推進生態環境、資源能源、應對氣候變化等相關領域法律法規制定、修訂,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更為堅實的法治保障。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國出臺近百份改革文件,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得以初步構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突出體制機制改革,必須重點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責任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建設,加快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從量變到質變。
一是要通過制定更高的管控標準、出臺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制度等減少污染物排放、推進多污染物協同減排。二是要堅持政策激勵與監督約束并重,通過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強化企業主體責任,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新活力。三是通過進一步拓寬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路徑,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現保護責任共擔、生態環境共治、生態效益共享。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構建一體化的自然生態修復與保護的制度體系,統籌生態保護修復與環境污染防治。
生態補償可以有效防止生態資源配置的扭曲和低效率,促進實現外部成本內部化。但是我國目前生態補償范圍偏窄、標準偏低,要進一步探索建立橫向的生態補償機制,實現生態受益地區向生態受損區的合理經濟補償,建立基于自愿行為的利益均衡和激勵相容機制。抓緊清理部門法規和生態補償政策之間相互沖突和重疊的部分,形成生態補償的系統性合力。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是對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全方位、革命性變革,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的關鍵是處理好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4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優化政府綠色采購政策,完善綠色稅制,運用政策工具激發綠色低碳發展內生動力和市場活力。
二是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加快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從根本上轉變資源利用方式,牢牢守住新發展格局的安全底線。
三是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統籌好新能源發展和國家能源安全,堅持規劃先行、加強頂層設計;協同推進煤、油等傳統能源的清潔化利用以及新能源的開發工作;完善新能源消納和調控政策措施。
四是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要完善適應氣候變化工作體系,加快推進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在制度保障方面,要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構建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健全碳市場交易制度、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制度,加快培育壯大綠色低碳產業。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良性互促,就要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則全面貫徹到實踐當中,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