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今媒體深度融合的大環境中,新聞寫作既展現了其無比的開放性、交互性及參與性,也對新聞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根據不同媒體的性質進行差異化的新聞寫作。本文通過對當前媒體環境下新聞寫作實踐的觀察與分析,探討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寫作的新特性與新策略。提出新聞從業者需要增強媒介素養,提升專業技能,融入敘述、解讀、引導等多元化的寫作策略到新聞報道中。
【關鍵詞】媒體融合;新聞寫作;互動性;新媒體
隨著數碼科技的飛速發展,媒體形式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新聞寫作處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挑戰與機遇同在。媒體融合為新聞寫作帶來新特性、新格局,開拓了更廣闊的實踐空間和有待發掘的可能性。因此,新聞工作者既要能夠熟練運用傳統的新聞寫作技巧,又應習慣新媒體、新平臺的寫作方式,以應對日新月異的媒體環境,這就對新聞寫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的研究視角。
一、媒體融合對新聞寫作的影響
在當前這個信息全面、數字化的世界,媒體融合正在對新聞寫作產生深遠的影響。過去,新聞寫作大多追求事實的呈現和客觀的解讀,但如今,新聞寫作更傾向于強化論證的深度、讀者的互動和文章的邏輯關聯。新聞報道的風格也逐漸變得更為公開和互動。
跨越各種媒介、各種平臺寫作,面臨的挑戰和要求無疑更為嚴峻。新聞工作者需要掌握多媒體寫作的技巧,而這種寫作方式會對他們的專業素養、創新能力、整合能力、溝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原則性變遷的問題是媒體融合對新聞寫作的影響中一個重要方面。客觀性和公正性一直是新聞寫作的核心原則,但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這兩個原則的內涵和要求有了新的詮釋。客觀性不再只是單純地報道事實,而應當包括對事實的深入解讀和評論,所表達的內容更加豐富,形式也更加多樣。公正性的詮釋也發生了變化,新聞報道不再是單純地牽涉公正與否,而是要探求事件的多元立場,客觀公正地展現各方觀點,才能真正體現公正性。
新媒體環境下,不同于傳統新聞寫作的要求,新聞寫作實踐需要采取創新構思和寫作方式。這主要是指新聞寫作要注重視覺、聽覺和觸覺等多維度的感官體驗,以及互動元素的利用,這是對傳統新聞寫作的重大突破。
二、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寫作
(一)針對新媒體特征的創新構思和寫作
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寫作需要與傳統寫作模式進行轉變。傳統的新聞寫作注重文字敘述,而在新媒體環境下,多媒體元素的融入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包括圖片、視頻、音頻等各種形式的媒體元素,能夠更好地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提高新聞信息的傳播效果。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寫作者需要更加注重圖文并茂的表達方式,以宏觀的視野和多角度的觀點,為讀者呈現更加豐富立體的新聞信息。
2022年9月,筆者去淮南市潘集區架河鎮先豐村五組采訪72歲的楊秀英老人,老人細心照顧因傷致癱的兒子15年,并到先豐村一個小作坊里組裝雨傘配件,用打工掙來的錢貼補家用。筆者如果按傳統采寫方法,用文字記錄也能完成報道,但筆者所在的新安晚報是安徽最先一批步入新媒體時代的紙媒,要求文字記者也要像攝影記者那樣,在采訪過程中盡量多拍圖片與視頻,提供給報社新媒體平臺。這次采訪,筆者就用相機跟蹤楊秀英老人半天時間,拍攝了老人在家照顧癱瘓兒子和出門去小作坊打工的多場景、多角度畫面。《淮南七旬母親照顧因傷致癱兒子15年 打工貼補家用樂觀面對生活》的報道于2022年9月13日在安徽網首發,被安排在“大皖看點”欄目下,網站稿件不像報紙受版面限制,共配發了10張圖片。另外,安徽網還編發了視頻新聞,讓讀者通過圖文視頻的立體內容,感受到這位七旬老人面對生活的樂觀與堅強。此稿被新浪、網易、北青網、人民融媒體等多家網站轉發,讓正能量得到很好傳播。
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寫作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特性。互聯網的普及和社交媒體的興起,改變了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方式和途徑。新聞寫作者應當深入了解社交媒體平臺的特點和使用規律,善于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進行新聞信息的傳播和推廣。通過挖掘網絡上的熱點話題,結合實時性的報道方式,加強與讀者的互動交流,提高新聞信息的傳遞效果和影響力。
2024年6月的一天,云南普洱驚現“象群入宅”,村民家中監控拍下全過程,當地發布預警信息,新安晚報在刊發這條新聞時,就及時利用旗下的“大皖新聞”在抖音官方賬號上發布了相關的視頻信息,轉發107.3萬,紅心49.8萬,留言12.5萬,大大提高了傳播率。
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寫作需要注重用戶體驗和個性化需求。在傳統媒體時代,新聞信息的呈現方式相對單一,注重統一的傳播方式和內容規范。而在新媒體環境下,人們對于新聞信息的呈現方式和個性化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新聞寫作者需要注重用戶體驗,通過科技手段和數據分析,了解讀者的興趣愛好和信息獲取習慣,根據讀者的需求進行精準定制,實現個性化信息傳遞,提高讀者黏性和用戶滿意度。
2024年7月,在上海人工智能展會上,江蘇電視臺首席記者楊威利用體驗的方式介紹了外骨骼機器人先進之處。她先用雙手拎30公斤重的物體,由于自身力量不夠而沒有拎起來。隨后,現場工作人員為她穿戴上外骨骼機器人,她就能輕松拎起之前拎不動的物體,整個過程“一鏡到底”全程記錄,用體驗的方式向人們介紹了人工智能產品。楊威利用“小記楊威”賬號在網上發布,僅騰訊網上就有13萬人觀看,視頻號上的轉發也超過了1.8萬,實現了個性化信息傳遞。
(二)滿足社會公眾對新聞信息的多元需求
現代社會公眾對新聞信息的需求不再限于傳統的新聞報道,更加強調多元化和個性化。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寫作實踐需要深入分析公眾的多元需求,以適應和滿足不同群體對新聞信息的差異化需求。
新媒體時代,人們已經習慣了通過互聯網和手機等移動設備獲取新聞信息,他們希望能夠迅速獲取到最新的新聞動態,以滿足自身對時事的關注和了解。新聞寫作者需要提供全面、及時的新聞報道,通過及時的更新和推送機制,保持與讀者的互動和關注。
2024年7月5日下午,湖南岳陽市華容縣團洲垸洞庭湖一線堤防發生決口,引發廣泛關注。險情發生后,緊接著是一場數千人的大轉移,全國多地救援力量馳援華容縣抗洪搶險。大皖新聞記者第二天趕到現場,第一時間采訪到合肥的救援力量。7日,記者又采訪到凌晨投入志愿服務的當地返鄉大學生。8日,記者采訪到來自安徽宿州的卡車司機王西南,他駕駛卡車運載數噸重石料,已在大堤上度過3個夜晚,以及“第二道防線”錢團間堤出現管涌險情,救援人員緊急處置的故事。記者通過持續跟進采訪,并以“搶險洞庭湖”為欄頭,每天第一時間在安徽網、大皖新聞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刊發更新,及時讓讀者獲得前方搶險最新信息。
在新媒體環境下,讀者對于新聞消息的呈現方式和內容形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提供多樣化的內容形式,才能更好地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新聞寫作者需要靈活運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多元化的表達手段,滿足讀者對于不同領域新聞的興趣和需要。
(三)應用多元寫作策略提升報道效果
多元寫作策略能夠更好地適應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寫作需求,提高新聞信息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寫作實踐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多元寫作策略,呈現更加豐富、多樣化的新聞內容。
數據新聞是一種應用廣泛的寫作策略。數據新聞通過數據的可視化呈現,以圖表、地圖、動畫等形式直觀地展示新聞事件中的關聯數據信息。數據新聞不僅能夠提高新聞報道的可讀性和可理解性,還能夠加深讀者對于新聞事件的理解和記憶。新聞寫作者需要學習數據分析和可視化工具的應用,將復雜的數據信息轉化為簡單易懂的可視化圖表,提供更加全面、精準的新聞報道。
互動性寫作是一種有效的寫作策略。互動性寫作通過與讀者的互動和參與,增強讀者對于新聞信息的關注和參與度。例如,新聞寫作者可以設置投票、評論、問答等互動環節,引導讀者通過參與和互動的方式深入理解新聞事件背后的意義和內涵。通過互動性寫作,新聞寫作者可以增加讀者的參與感和歸屬感,提高新聞信息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另外,品牌化寫作是一種重要的寫作策略。在當前競爭激烈的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寫作者需要樹立個人品牌,提高自身在媒體領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通過對個人特長和專業素養的發揮,結合精準定位和個性化需求,塑造和傳播個人品牌形象。借助社交媒體平臺等多種渠道,與讀者進行更加親近和深入的互動交流,實現個人品牌的傳播和影響。
三、媒體融合環境下新聞工作者的未來發展與新聞教育啟示
(一)新聞工作者應有的媒介素養與專業技能
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工作者需要具備一定的媒介素養和專業技能,以適應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寫作要求。媒介素養是指掌握和運用媒體技術的能力,包括對新聞傳播技術的了解和應用能力,對數字化媒體的熟悉程度以及對媒體傳播規律的把握。專業技能則是指新聞工作者需要具備的基本寫作能力和專業知識。
新聞工作者應該具備數字化媒體的運用能力。隨著媒體融合的發展,新聞工作者需要熟悉和掌握多種數字化媒體工具,如新聞發布平臺、社交媒體、微博等。他們需要能夠靈活運用這些工具,在不同的媒體平臺上發布和傳播新聞信息,滿足讀者的多元化需求。他們還需要了解數字化媒體的特點和規律,以便更好地利用數字化媒體進行新聞報道和傳播。
新聞工作者應該具備跨媒體寫作的能力。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報道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文字報道,而是包括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新聞工作者需要具備跨媒體寫作的能力,掌握影像、音頻制作編輯技能,運用不同媒體形式進行報道,并實現多媒體內容的整合和傳播。
新聞工作者應該具備新聞創新和思維能力。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工作者需要具備創新思維和敏銳的新聞洞察力,能夠挖掘和發現新聞線索,對新聞事件進行獨特的解讀和報道。他們需要關注社會熱點和趨勢,具備快速獲取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他們還需要具備獨立思考的判斷能力,能夠客觀分析和評價新聞事件,提供準確全面的報道信息。
(二)引導和滿足公眾多元需求的新聞寫作策略
在媒體融合的環境下,公眾對新聞的需求日益多元化,新聞工作者應該根據公眾的需求和興趣來制定適合的寫作策略。
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和媒體平臺,新聞工作者可以采用多樣化的寫作形式和樣式。例如,對于年輕人群體和社交媒體平臺,新聞工作者可以使用輕松有趣的方式來呈現新聞內容,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而對于專業領域的讀者和傳統媒體平臺,新聞工作者則需要注重權威的深度表達,提供更嚴謹全面的報道。
新聞工作者需要靈活運用多樣的新聞形式和及時的發布策略。他們可以將文字報道與圖像、視頻和音頻結合起來,提供更加立體和多樣化的報道,他們還應該抓住時機,及時發布新聞,以滿足公眾的實時需求,這就要求他們具備良好的時間管理和緊急情況處理能力。
(三)對新聞教育和新聞傳播實踐的觀察與思考
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新聞教育和新聞傳播實踐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為了適應這個變化的環境,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新聞教育要與行業需求相結合,培養出具有媒體素養和專業技能的優秀新聞人才。學校應該關注新聞行業的最新發展動態,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和方法,為學生提供與時俱進的教育方案。高校還應該與行業保持緊密聯系,開展實踐教學和實習活動,提供更多實際操作的機會。
新聞傳播實踐要加強與公眾的互動和對話。傳統的新聞傳播模式是單向的,而在媒體融合環境下,公眾不再是被動接受者,而是可以主動參與到新聞報道和討論中來。媒體機構和新聞工作者應該積極傾聽公眾的聲音,開展互動活動,提供更加個性化和定制化的服務。
媒體融合背景下的新聞寫作實踐對新聞工作者的未來發展和新聞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新聞工作者需要具備媒體素養和專業技能,積極運用引導和滿足公眾多元需求的寫作策略,新聞教育也需要與時俱進,培養出適應媒體融合環境的優秀新聞人才。這些觀察與思考將有助于促進新聞行業的進步和發展。
(作者單位:新安晚報社)
責編:費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