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2年中共中央決定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這對經濟相對落后的內蒙古自治區及呼和浩特市的發展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審時度勢,呼和浩特市做出了打造四個區域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區域交通物流中心、區域現代消費中心、區域休閑度假中心的發展定位。圍繞這一目標,呼和浩特市需要做好軟環境建設,比如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實施科技創新強市,積極引進人才和培育人才、放管服改革等,同時也要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硬件建設,以及做好產業分工、避免同質化競爭等。
關鍵詞:全國統一大市場;呼和浩特市;四個區域中心;路徑
中圖分類號:F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4)14-0060-04
為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強調要打破目前存在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困局,促進商品各要素在更大范圍內自由暢通地流動,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此背景下,內蒙古自治區要應勢而動,牢牢抓住機遇,融入國家高質量發展的大局,書寫好內蒙古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基于此,作為自治區首府的呼和浩特市,必須直面的一個重大問題是如何利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這一契機,落實新發展理念,發揮其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獨特優勢,“東融、西聯、南通、北開”,構建全方位開放的發展新格局,積極布局新興產業,引進人才,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將呼和浩特市打造成四個區域發展中心,即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區域交通物流中心、區域現代消費中心、區域休閑度假中心,在內蒙古經濟高質量發展中起到領頭羊作用。
一、打造四個區域中心是呼和浩特市在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背景下審時度勢做出的最優選擇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我國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內在要求。其中,“全國統一”是基本原則,“大市場”是要達到的目標,核心是要“建立起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是要充分利用我國廣土巨族、經濟發展縱深廣闊的優勢,讓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能源等各類要素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環節,在全國范圍內自由暢通流動,進一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最大限度釋放市場潛力,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空間支撐。當然,建設這樣一個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一個長期、艱巨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步到位,漸進有序推動區域一體化建設將成為發展趨勢,各地將根據自身產業優勢形成若干產業鏈集群,區域間產業分工也將更加明晰,然后從點到面、從局部到整體、從地方到全國,全方位匯聚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合力,逐步實現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目標。呼和浩特市將根據其在內蒙古自治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區位等方面的獨特優勢,瞄準自身在“一帶一路”和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中的位置,調整產業結構,科學配置資源,將自身打造成西北邊疆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區域交通物流中心、區域現代消費中心、區域休閑度假中心,從而在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發揮更大作用。這是呼和浩特市主動對接統一大市場建設要求,積極探索發展新路徑,在自治區發展中贏得先機的提前布局,也是在充分考慮到自身的要素稟賦后做出的最優選擇。
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下把呼和浩特市打造成四個區域中心對其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短期看是挑戰。因為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意味著市場要高標準聯通,區域間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流動將更加暢通高效,各地區市場運行遵循經濟規律的程度更高。市場的本質是競爭,作為欠發達地區的內蒙古自治區在激烈的競爭中必然處于劣勢,因為生產及人才要素會自發地向投入回報更好的地方流動,產業也傾向綜合成本更低的地方,短期內東部沿海地區在人才、資本、技術等方面形成的虹吸效應會更加明顯,區域經濟可能在一定時期內呈現“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發展格局。
長期看,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對呼和浩特市打造四個區域中心來說更多的是機遇。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統一市場意味著全國各地能夠實現更高層次的分工協作。我國各地區要素稟賦差異明顯,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能發揮出各區域的比較優勢、不同的資源稟賦。因此,應該確立不同的產業發展方向,形成更加合理的區域分工格局,避免同質性產業競爭。而呼和浩特市如果能立足于自身發展階段、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抓住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重要機遇,發展自己的比較優勢產業,逐漸做大做強這些產業,可以加快推動產業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轉化,從而帶動區域經濟水平整體提升,縮小與其他區域發展的差距,完成對其他省份的經濟追趕。
二、呼和浩特市打造四個區域中心的優勢和不利條件
(一)良好的區位優勢和有利的國際形勢
從區位優勢看,對外,內蒙古作為我國北方大省,其地理格局狹長,連接華北、西北和東北三大區域,北部與俄羅斯、蒙古相接壤,地處中蒙俄經濟走廊的核心區域,可以積極發揮地域遼闊、物產豐富的優勢,加強中蒙俄三國間在貿易領域的創新合作和深度合作。而呼和浩特市作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是“三縱五橫”全國骨干流通網絡中的關鍵節點城市,對外開放更有獨特的戰略優勢。對內,呼和浩特是內蒙古自治區政治、經濟、文化、科教、金融中心,距離北京僅460公里,飛機只需50分鐘、高鐵只要2個多小時,交通十分便利。呼和浩特市地處三大戰略:發展環渤海經濟圈、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交匯處,處于呼包鄂烏經濟帶的核心位置,屬于優先發展城市,面臨著引領地區發展的重大機遇,也是我國西部投資環境最好的城市之一。此外,呼和浩特市集中了內蒙古自治區70%的高校資源和超過40%的科技資源,形成了自治區的科技和人才高地,能夠滿足各類企業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
從當前國際形勢看,俄烏沖突爆發后,俄羅斯遭到西方世界的合力制裁,被迫與西方世界切斷聯系,卻給毗鄰俄羅斯的內蒙古帶來了一定的發展機遇。俄羅斯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東歐平原。俄烏沖突之前,俄歐形成了經濟互補關系。而與俄羅斯毗鄰的內蒙古和新疆經濟相對較差,因此,近10年我國出口俄羅斯的商品金額并沒有多大增加,平均年出口500億美元左右。相反,歐洲出口俄羅斯的金額卻達到了1 200億美元左右,相當于我國的2.4倍。俄烏沖突爆發后,西方國家普遍追隨美國,對俄羅斯采取嚴厲的金融、技術、文化等全方位制裁,對俄一半以上的高科技產品進行出口管制,必然會對俄羅斯的高端制造進口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雙方不信任程度會加劇,俄羅斯必然要逐步擺脫對西方的依賴。俄羅斯為了保證能源出口安全、金融安全和進口安全,必然要加大、加深和我國的合作,這就為內蒙古自治區擴大與俄合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呼和浩特市可以有效利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的契機,在俄羅斯“向東看”以突破西方的“外交孤立”和經濟制裁的重大變化中,主動培育外貿競爭的新優勢,東融、西聯、南通、北開,將自身打造成面向俄蒙的區域科技創新、區域交通物流、區域現代消費、區域休閑度假四個區域中心,提升自身的發展能級和輻射帶動力。
(二)不利條件
一般而言,省會城市作為一個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醫療、交通等各個領域的中心,有著天然的發展優勢。從全國城市的GDP來看,直轄市以外各省區GDP排名第一的城市,絕大部分都是省會城市,甚至有些省會,如長春、銀川、西寧等城市的GDP占比達到全省的一半或近一半,成都、西安、武漢、蘭州、海口、長沙、昆明等省會城市的GDP占全省的比重達30%。但呼和浩特市作為內蒙古自治區的省會城市首位度卻不高,且近10年經濟增長乏力,GDP全國排名更是一路下滑,在自治區內GDP長期居于第三,是全國唯一GDP在省區內排第3位的城市,呼包鄂三市經濟規模相近,產業協同分工未能呈現像其他強省會“向心、聯動”特點。省會城市經濟偏弱、偏小,帶來的結果就是無法形成有效的虹吸效應,無法參與與其他省份資源、人口的激烈爭奪,導致整個內蒙古自治區的人才流失嚴重,城區流入人口主要來自區內盟市,與東部城市能夠利用自身發達的經濟條件從全國吸納人才無法相比。
從縱向發展看,呼和浩特市工業化和信息化水平雖然這些年有了長足的進步,但與東部城市橫向對比可以看出,在研發投入、營商環境、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等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工業化水平較低,產業結構初級化特征明顯,制造業以傳統原材料為主,與東部城市的產業主要為計算機通信、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汽車業、制藥業等相比產業結構差距較大。從發展模式看,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投資拉動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尚未根本改變,呼和浩特市還是36個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中沒有發展汽車產業的個別城市之一,當別的省會城市,如合肥、西安等市積極布局新能源汽車時,呼市顯然是慢了一拍。呼和浩特市服務業占比雖高居全國主要城市前位,但其服務業主要是生活性服務業和非營利性服務業,技術含量較高的研發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占比低,就業崗位數量、質量亟待提升。同時,呼和浩特市還存在著缺乏高端科技人才及高質量創新服務平臺的問題,當地的高新科技技術性企業較少且創新水平較低,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亦較低,中小企業發展幫扶配套政策少、可操作性差,營商環境也有待進一步改善。上述這些都是制約呼和浩特市發展的不利因素。
綜合以上條件考慮,要想打造成四個區域中心,呼和浩特市應抓住當前有利的國際形勢和新能源快速發展和變革的機遇,聚焦“五大任務”,加快構建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加強本地區特色產業建設,推進產業結構高端化和多元化。同時,通過政策引導引入科技創新型新興產業,構筑地方產業優勢;主動承接京津冀溢出效應,把首府建成全方位服務京津冀的“腹地”;全力推動面向俄蒙歐“對外開放圈”,快速融入京津冀城市群和東北亞經濟圈中,從而增強與周邊地區的產業關聯性、經濟關聯性,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實現量與質的全面提位升級。
三、在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中呼和浩特市打造四個區域中心的路徑
放眼全中國,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方興未艾,呼和浩特市應以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為契機,主動作為,加快推進創新,清除妨礙建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體制機制,將呼和浩特市建設成祖國北疆重要的科技創新中心、區域交通物流中心、區域現代消費中心及區域休閑度假中心。
(一)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打造更優質的營商環境
營商環境是一個地方發展的軟實力。營商環境好,意味著政府監管力度較大,企業之間的不正當競爭減少,從而會吸引投資者來開辦企業,也就能促進當地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其核心內涵是建立“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市場環境。呼和浩特市要著力解決目前市場體制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清理廢除那些妨礙市場統一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破除各種封閉小市場、自我小循環之類的頑疾;同時,加強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公平競爭審查三大市場監管手段,進一步規范不當市場競爭和市場干預行為,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進而塑造良好的科技創新及產業結構升級的市場環境,并制定科學合理的制度進行有效的保障,為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主動作為,吸引更多的國內外知名企業入駐。
當然,近年來呼和浩特市政府在營商環境建設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2023 年4月6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播出《2022城市營商環境創新報告》,其中,呼和浩特市入選2022城市營商環境創新城市,也證明了它在“公共服務優化”方面取得的優異成績。但對標東部發達城市尚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政府工作人員還要轉變理念,進一步樹立“以民為本”和“以民為重”的服務觀念,提高服務水平,強化服務承諾,建設服務型政府。
(二)把工業立市、科技強市作為重要戰略
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是制約內蒙古自治區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突出瓶頸,因此,要把科技創新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任務的核心位置。當前呼和浩特市要緊扣產業鏈、供應鏈,部署創新鏈,主動適配需求、創新需求、引領需求,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以科技創新帶動全面創新,以全面創新重塑發展新優勢。譬如,制造業重點構建稀土加工、光伏裝備、風電裝備、儲能裝備、制氫儲氫用氫裝備等裝備業;培育新興產業,打造動物疫苗及生物制藥產業城、“世界乳都”和“中國云谷”,從而不斷提升當地創新生態,加大自身的創新因素吸引力。市科技部門要將工作重點放在優化科創環境,激發創新活力和創造潛力,培育科技的新模式新業態,鼓勵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等方面,使科技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能力進一步提升。
(三)強化對各類高質量人才資源的培育和配置
今天,科技、人才、創新越來越成為助力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在所有影響發展的因素中,人才是最具決定性的因素。研究表明,人才集聚能顯著提高區域創新能力——一個地方人才集聚程度越高,區域創新能力就越強、越突出。從2017年起,大城市的搶人大戰就頻頻出現,反映出全國各地人才競爭日趨激烈。很多大城市出臺了針對人才的優惠政策,放松了落戶要求,并在購房、租房等方面給予補貼。呼和浩特市也因城施策,推出了“十萬大學生留呼工程”,制定了“丁香扎根計劃”,吸引一批區外優秀高校畢業生來呼回呼就業創業。2021年9月15日,呼和浩特科技領軍人才創新驅動中心正式啟動,標志著推動科技合作交流、引進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作進入了全面深化提升的新階段。今后,呼和浩特市要圍繞“六大產業集群”急需的緊缺高端人才、專業技術人才,與先進發達地區建立跨省區人才引進協作機制,重點引進“高精尖缺”人才,為高端人才來呼和浩特市工作、創新創業開辟“綠色通道”。
當然,只是強調引入人才還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要想辦法留住人才,防止引進的高素質人才流失。這就要進一步健全科技人才創新激勵、評價體系和保障機制,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和創新環境,以加大呼和浩特市對外界人才的吸引力,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呼和浩特市可以借鑒江浙地區的成功經驗,通過各種靈活快速的方式,積極引入外地智商,深入挖掘與周邊地區及國家的合作,創建科研院所,積極構建跨區域科技創新同盟。比如,利用距離北京市近的優勢,進一步加強呼和浩特市與北京市之間結對幫扶關系,推動京蒙合作,推動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名校與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工業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形成結對帶培或結對幫帶關系,實現以強帶弱,解決呼市高端人才不足、創新能力不強等突出問題。
(四)推進“放管服”改革
要充分發揮政府與市場“兩只手”的作用,既要 “有效的市場”,也要“有為的政府”,兩者互為補充。政府要減稅降費,做好頂層設計,營造優良市場營商環境,為企業做好服務,提供更直接更有效的政策幫扶等;讓“市場之手”充分激發市場活力,與有為政府配合互補,實現資源互聯互通、有效分配。
(五)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要利用呼和浩特市樞紐型節點城市的優勢,以建設國家級綜合交通樞紐中心城市為目標,著力打造“市內大循環、外圍大輻射、區域大聯通”的現代化立體綜合交通網絡,包括全面開工建設和林格爾新機場,加快推進老牛灣通用機場項目以及呼和浩特市—銀川、呼和浩特市—太原、呼和浩特市—南寧等重點高鐵建設項目等,建成國際化、現代化、一體化、品牌化的綜合交通運輸服務體系,不斷增強樞紐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
(六)進一步明確自己的優勢,準確定位,發展特色產業,避免區內區外同質化競爭
全國統一大市場其實是一個更高水平的社會分工網絡,意味著分工更加精細、市場更加開放、資源配置更加高效。所以,呼和浩特市要抓住機遇,根據自身稟賦和特色優勢打造產業集群,積極參與全國市場分工,以企業為主體推進市場轉型,以市場力量推動產業升級轉型。同時,要利用制造業發展的后發優勢,結合數字化、智能化等新興技術,開展差異化競爭,形成區內各自分工的良好局面。根據《中共呼和浩特市委辦公室、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呼和浩特市促進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意見〉的通知》,市內各區要進一步理順體制機制,堅決杜絕同質化競爭,明晰園區差異化發展定位。比如,和林格爾新區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數字經濟、電子信息等產業;經濟技術開發區重點發展生物科技、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金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重點發展高技術制造、電子級硅等新材料產業;敕勒川乳業開發區重點發展乳業、草業全產業鏈;和林格爾乳業開發區重點發展乳肉制品、綠色食品加工等產業;托清經濟開發區重點發展清潔能源、現代化工等產業;綜合保稅區重點發展保稅加工、商貿物流等產業。并通過這些為呼和浩特市下一步發展探索方向。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單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呼和浩特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呼政發〔2021〕3號)[EB/OL].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網.
[3] 蔣向利.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筑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解讀[J].中國科技產業,2022(7).
[4] 韓麗梅,等.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第73期內蒙古發展改革論壇綜述[J].北方經濟,2022(5).
[5] 杜勇峰.抓住“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機遇,以四項“好”舉措為抓手,加快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J].北方經濟,2022(5).
[6] 梅田琳.呼包鄂烏城市群高質量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北方經濟,2023(4).
Research on the Building “Four Regional Centers” in Hohhot under a Unified National Market
TIAN Yuying
(Marxist-Leninist Teaching Department, Hohhot Vocational College, Hohhot 010051, China)
Abstract: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ecided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a unified national market in 2022, which is both an opportunity and a challenge to a relatively backward development Inner Mongolia and Hohhot. As the capital, Hohhot has decided to build four regional centers—a regional centr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 regional transport and logistics centre, a regional centre for modern consumption and a regional leisure and holiday centre. With this goal , Hohhot needs to build its soft environment, such as optimizing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ely introducing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reforming the regulation and service, etc.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hardware, and a industrial division to avoid homogenization of competition.
Key words: The unified national market; Huhhot ; Four regional centers; Path
[責任編輯 妤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