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當前,我國正在向縱深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國家戰略,商業銀行應堅決落實國家政策導向,遵循積極支持非首都功能疏解、著力鞏固重點先行領域、加快推動城市群發展的原則,根據京津冀協同發展趨勢,推動存貸業務優化,推動基建、綠色、科創、新市民服務等金融業務發展。同時,商業銀行應優化頂層設計與管理機制,圍繞重點領域,強化產品創新及支持力度,精準有效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以提升支持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成效。
關鍵詞:商業銀行;提升;支持;京津冀協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F830.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4)14-0068-04
根據黨的二十大要求,我國應“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以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開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推進各項工作,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努力使京津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從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目標來看,到2030年,京津冀區域一體化格局要基本形成,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區域。身處京津冀協同發展向縱深推進的時代,商業銀行應堅決落實銀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政策導向,深入研判新形勢新變化,持續優化區域業務經營,動態平衡區域金融服務供求,以持續提升支持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成效。
一、商業銀行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須遵循科學原則
(一)積極支持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重點服務民營企業遷移,優化區域經營資源配置
北京市正在聚焦發揮全國政治、文化、國際交往、科技創新“四個中心”的首都核心功能,加速推動非首都功能向周邊疏散,以緩解“大城市病”,并提升京津冀資源總體配置效率。商業銀行應根據疏解對象多元化的遷移融資需求、日常資金運行特征及后續發展需要,差異化調整業務經營策略。一是有針對性地支持首都各類機構向外疏解。非首都功能疏解主要集中于三類機構:行政事業單位等公共部門、民營企業等市場主體、國資央企等經營單位。其中,公共部門掌握財政資源,央企依靠自身盈利,且均受到政策性金融機構專項疏解貸款等資金支持,并在建設用地審批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商業銀行可協助發行債券對其少量資金缺口進行填補;民營企業則更多依賴自身投入或者市場化籌資,僅憑政策優惠難以彌補相對較高的疏解成本,商業銀行應加大項目貸款等方面的資金支持力度,以提升其遷移動力。二是統籌優化經營資源配置。公共部門資金運轉以財政收支為主,可以為遷入地銀行機構帶來財政、機關團體存款,豐富其資金來源,降低其負債成本;央企、民企依賴市場化投融資進行生產經營,且人員較多,能夠為遷入地銀行機構帶來更廣泛的存款理財、信貸投放、債券承銷等業務機遇。此外,遷入企業擴大投資將產生乘數效應,可以帶動當地居民就業增收,提升個人存貸款規模,激發財富管理需求。綜合來看,銀行面臨著京津冀區域內市場份額、營銷秩序、合作關系的再平衡,需要持續統籌優化經營資源。
(二)著力鞏固重點先行領域,拓寬交通運輸、綠色轉型、科技創新等方面業務
京津冀協同發展已經在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等重點領域率先取得突破,并將持續鞏固擴大建設成果。商業銀行要把握宏觀政策導向與經濟發展規律,挖掘潛在的業務機遇。一是要繼續支持區域交通運輸設施一體化建設。京津冀正在持續完善區域一體化綜合交通網絡,并探索利用數字技術升級傳統設施,推動智慧出行與物流,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商業銀行應加大對該領域的支持力度,以進一步便利人員往來和物資運輸,降低區域市場主體交易成本,減少天津市、河北省承接北京市產業、人口疏解的阻力,并更好激發交運設施對制造業、服務業的外溢性,提升空間規模經濟效應,推動產業集群壯大,為銀行發展提供良好市場環境。二是加強推動區域綠色轉型發展及科技協同創新。京津冀產業轉移以推動區域綠色低碳化、創新驅動式的發展為落腳點,通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商業銀行應助力京津冀落實國家“雙碳”發展戰略,積極滿足企業對使用清潔能源、改造生產設備的融資需求,降低環境污染負外部性對消費、投資的制約作用;同時,要助力京津冀貫徹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向高校、科研機構、科創企業提供資金支持,推動北京市科研資源過度承載的研發產品中適合生產環節向薄弱地區遷移,強化后者內生增長動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三)加快推動城市群發展,有效利用城市基礎設施完善、新市民進城等潛在機遇
京津冀正在全力打造“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加快形成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商業銀行應努力滿足城市建設及市民生活的服務需求,完善城市配套設施功能,提升金融服務市民質效。一是大力支持河北省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北京市外來總人口為842萬人,其中河北省達到216萬人,占比超過1/4,是首要來源地。此外,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測算,北京、天津兩市城鎮化率已超過80%,而河北城鎮化率剛邁過60%,相比而言仍有差距。因此,商業銀行應支持河北省重點城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生產生活功能,吸引更多的首都疏散人群,吸引河北省鄉村人口疏解或遷入省內中心城市,以推動當前進展相對落后的人員疏解,帶動機構、企業落地,從而有利于提升河北省城鎮化率,促進京津冀城市群協調發展。二是積極滿足進城新市民服務需求。根據政府部門披露,我國新市民群體大概有3億人,其中北京、天津兩市公布的數據分別在800萬人、300萬人左右,規模較大。權威媒體線上調查也顯示,在我國三大經濟圈中,新市民群體傾向選擇京津冀的占比約20%。其中,外來務工人員是新市民群體的主要構成,集中于制造業、建筑業、服務業等領域,將成為從北京市向周邊城市疏解的重要對象。出于收益、風險考慮,商業銀行傳統上對該群體拓客積極性不高,但由于區域內潛在客群規模龐大,且流動趨勢較為明確,所以應主動調整營銷策略,將其打造成業務發展的“新藍海”。
二、商業銀行應根據京津冀協同發展趨勢推動業務優化與發展
(一)推動存貸業務優化
商業銀行要優化區域內存貸結構,提升業務可持續性。根據官方公開數據,從測算得到的2016—2023年6月京津冀銀行業存貸款增量(見表1),可以看出,一是區域存貸款增量的來源、品種有一定差異。存款方面,北京市作為經濟發達地區,機構及人口聚集,住戶、企業、公共部門攬存來源均較為充足,金融機構存款也明顯占優,而天津市、河北省主要依靠住戶攬存,且后者的住戶定期存款占比較高。貸款方面,北京市、河北省的單位貸款投放增量明顯,尤其是中長期貸款占比較高。二是區域銀行機構存貸結構管理仍有優化空間。天津市、河北的增量存貸比(貸款/存款)偏高,表明兩地銀行機構現有攬存能力對信貸投放的支撐難以長期延續,需要加快優化存貸結構。此外,河北省的住戶短期存款占比過低,更多依靠高定價產品帶動增存,需要著力優化產品結構,降低存款成本。當前,北京市正在按照國家要求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第二批市級行政機關將搬遷至通州副中心,并規劃提升通州與“北三縣”綜合交通一體化;接續謀劃第二批啟動疏解的在京央企總部及二三級子公司或創新業務板塊等;部分醫院、高校、民營企業也在積極推進疏解。在此形勢下,天津市、河北省在吸納遷入的居民、企業、公共部門存款資源和承接貸款投放項目等方面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應該積極利用機遇緩解上述業務發展瓶頸。
(二)推動基建金融業務發展
商業銀行應提供項目貸款,承銷及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支持京津冀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近年來,銀行業大力支持京津冀交通設施協同建設。例如,截至2022年6月末,河北省銀行機構支持京津冀交通一體化貸款余額6 130億元,年均增長6%以上。Wind數據顯示,2021年,商業銀行作為主承銷商協助天津市、河北省共發行京津冀協同發展專項債約408億元,是2020年的2.5倍;而2022年受各種因素影響并未發行相關債券。綜合來看,商業銀行支持京津冀基礎設施完善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一是基建貸款業務潛力巨大。“十四五”時期,京津冀規劃加快構建區域內城市群2小時交通圈和北京都市圈1小時通勤圈,大力提升交通一體化水平。由于基礎設施建設時間長、資金需求大、涉及地域廣,商業銀行投放項目貸款,以及開展跨區、跨機構銀團貸款具有廣闊前景。二是承銷、投資地方債經濟效益明顯。由于我國商業銀行投資地方專項債的信用風險權重為20%,遠低于公司貸款75%—100%的權重,因此,加大承銷、投資專項債力度有利于提升資本使用效率。同時,根據Wind數據測算,2016—2022年京津冀三地十年期地方政府專項債加權發行利率從3.23%、3.17%、3.14%,降為2.90%、2.89%、2.89%,利差經歷從分化擴大到收斂持平的過程(見圖1)。銀行對三地專項債的承銷傭金或是投資利得已沒有明顯差異,促使商業銀行能夠更好統籌規劃區域內業務。
(三)推動綠色金融業務發展
商業銀行應投放綠色信貸,自主發行金融債或代為承銷投資綠色企業債,助力京津冀綠色轉型發展。近年來,京津冀綠色信貸增長較快,綠色債券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據監管部門披露,截至2022年末,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轄內商業銀行綠色信貸余額分別為1.67萬億元、5 629億元、5 980億元,同比增速分別高達20.12%、21.81%、59.0%。Wind數據顯示,2016—2023年3月末,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分別發行ESG(綠色)債券2.36萬億元、2 426億元、792億元,其中商業銀行發行綠金債規模占比約12%,參與承銷綠債支數占比近35%,并在綠債集中的銀行間市場成為主要投資者。未來,商業銀行助力京津冀綠色發展存在廣闊機遇。一是“雙碳”目標下京津冀生態環境協作邁入新階段。京津冀三地環保部門正努力推動“雙碳”達標,已簽署《“十四五”框架協議》,將持續挖掘拓寬合作領域,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推進區域生態環境改善取得新成效。二是區域綠色金融創新大有可為。人民銀行公開表示,將適時啟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升級擴容,更好發揮其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上的重要作用。隨著區內綠色信貸、證券、基金、保險、信托等產品創新發展,商業銀行有望進一步拓寬業務領域。
(四)推動科創、新市民金融業務發展
商業銀行應發放科創貸款滿足京津冀企業科技創新需求,并利用政策機遇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一是商業銀行科創信貸資源分布仍有較大優化空間。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8月末,北京地區科創企業貸款余額8 029億元,而同年6月末,天津地區股份制銀行科創企業貸款余額約146億元,河北省科技企業貸款余額近4 415億元,即使粗略比較也看出三地差距較為明顯。Wind數據也顯示,目前,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等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分別達到3.4萬家、0.9萬家、1.1萬家,北京市優勢明顯。未來,隨著眾多高校、科研院所由北京市向天津市、河北省遷移,將帶動當地企業產生更多科技研發、設備技改等生產需要,應該配置更多信貸資源支持當地科技創新。二是商業銀行金融服務新市民得到政策大力支持,將迎來快速成長階段。比如,天津市出臺政策鼓勵金融機構為新市民提供租房融資服務,為創辦企業、個體戶等經營實體的新市民提供創業擔保貸款,向新市民個體戶及有效吸納新市民就業的小微企業提供資金支持;河北省出臺舉措,推動銀行完善新市民專屬金融產品、專項信貸額度機制的建設。
三、商業銀行應完善相應措施以提升支持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成效
(一)優化京津冀業務發展頂層設計,以及資源配置、業績考核、授信風控等管理機制
商業銀行應統籌規劃京津冀業務發展,鼓勵引導分支機構強化協作,降低內部協調成本,推動全行整體利益最大化。可采取的措施有:一方面,優化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頂層設計。比如,制定全行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為各級機構指明今后業務領域的協作重點;在董事會或者管理層下成立京津冀協同委員會,重點推動跨地區、跨機構重大項目的撮合業務;優化經營機構布局,對區域內優質中小銀行實施參股或并購,考慮在雄安新區等新設機構,更加便捷開展業務。另一方面,優化京津冀區域資源配置、業績考核、授信風控等管理機制。全行在信貸及風險資產(經濟資本)額度、營銷費用配置上對京津冀適度傾斜,并針對大型優質客戶優化存貸定價機制、加大FTP考核補貼,支持挖掘潛在業務;根據多勞多得原則調整機構聯合營銷客戶、開展投融資業務的營收利潤考核分成,提升經營單位分享客戶信息、配合業務資源轉移的動力;通過推動異地客戶白名單、征信信息、信用檔案共享,協作異地抵質押物估值及入庫,降低授信風險,并合理支持對薄弱地區歷史不良核銷,減輕發展包袱。
(二)圍繞基建、綠色、科創等重點領域加大產品創新支持力度
商業銀行應進一步拓寬思路,推動京津冀協同重點領域業務持續發展。基建完善方面,結合融資模式與監管政策的發展方向來看,在增量業務上,應積極為京津冀基建領域提供項目貸款、銀團貸款,利用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提供配套融資支持,并加大對地方政府專項債的承銷及投資力度比。在存量業務上,京津冀老舊交通基礎設施體量大,政策支持通過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盤活,銀行可圍繞其積極開展代銷、托管、并購貸款等業務。綠色發展方面,業務潛力巨大,應繼續做好投放綠色信貸、承銷及投資綠色債券等傳統業務。此外,京津冀大氣污染協同防治成效顯著,北京、天津兩市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具有先行經驗優勢,區內眾多大型企業正在積極踐行ESG理念,銀行可以協助企業開展氣候投融資、碳配額質押貸款、碳衍生品等碳金融服務,發行投資ESG概念債券。科創方面,應協助優化區域產業鏈前端研發、中端測試、后端服務的布局,創新式支持遷入天津市、河北省的高校、科研機構及當地科創企業融資,構建京津冀科技協同創新共同體。比如,由于科技企業初創期信用風險較高,銀行可創新通過承銷資產支持票據(ABN)、創設信用風險緩釋憑證(CRMW)協助籌集資金,支持客戶研發。
(三)精準有效做好京津冀新市民金融服務
商業銀行應該把握零售金融業務特點,加快開拓京津冀新市民帶來的“新市場”。首先,大力吸納新市民客群資源。新市民向河北省城市群聚集正成趨勢,銀行要跟蹤研究河北省吸納新市民的重點城市,在營銷資源上予以傾斜,并利用手機銀行APP等科技手段便利新市民開戶結算,提升客群規模及低成本結算性存款。其次,對細分客群進行精準服務。銀行應根據新市民就業行業特點、個人生命周期階段對應的融資需求等,對新市民進行精準畫像,區分客群的差異化金融服務需求,分類營銷并提供創業貸款、耐用品消費貸款、住房貸款、助學貸款、養老理財等金融服務。此外,隨著監管部門加快推動“京津冀征信鏈”建設,優化動產權利質押融資政策,銀行還應優化授信機制,加強產品創新,平衡好風險和收益,推動業務健康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 孫久文.推進京津冀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新進展:京津冀協同發展八周年和雄安新區設立五周年座談會專家發言摘編[J].經濟與管理,2022(7):19-20.
[2] 王靜文.商業銀行如何支持京津冀協同發展[J].農村金融研究,2016(7):19-20.
[3] 邢華彬.關于商業銀行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研究[J].武漢金融,2017(2):64-65.
[4] 韓柏,龍軍.關于商業銀行參與京津冀一體化的研究[J].農村金融研究,2016(7):15-16.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