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刻總結并充分運用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是中國共產黨推進理論創新的基本途徑,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開創奠基來考察,可以更加深切地認識到黨的理論創新,離不開對歷史經驗的總結和運用,離不開從歷史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更加深切地認識到毛澤東以史為鑒推進理論創新的開創性歷史貢獻。毛澤東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尊重歷史、借鑒歷史的優良傳統,使之不僅是一種史學傳統,更是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方法論,形成以史為鑒推進理論創新的高度自覺,實現推進理論創新科學方法的“兩個結合”,形成推進理論創新的寶貴經驗,牢牢掌握推進理論創新的歷史主動。正是在堅持以史為鑒中,毛澤東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和新民主主義理論,促進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毛澤東以史為鑒推進理論創新具有開創性的歷史貢獻,為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提供寶貴經驗。
[關鍵詞]毛澤東 理論創新 以史為鑒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作者簡介]陳昌豐,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433)
[DOI編號]10.13761/j.cnki.cn23-1073/c.2024.04.002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強調“深刻總結并充分運用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1]24,其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創立的作用,深刻揭示了中國共產黨推進理論創新的基本途徑。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開創奠基來考察,更加深切地認識到毛澤東以史為鑒推進理論創新的開創性歷史貢獻。習近平指出:“毛澤東同志高度重視、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在同各種錯誤傾向作斗爭并深刻總結中國革命經驗的過程中創立了毛澤東思想。”[2]5由此可見,黨的理論創新,離不開對歷史經驗的總結和運用,離不開從歷史中吸取經驗和教訓。“以史為鑒”中的“鑒”原本是指銅鏡,意指用歷史來作鏡子反照自己,之后衍化出反省教訓的意蘊,旨在借鑒以往的成功經驗而恪守之、發揚之,汲取以往的歷史教訓而深思之、明辨之。毛澤東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尊重歷史、借鑒歷史的優良傳統,使之不僅是一種史學傳統,更是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方法論,形成以史為鑒推進理論創新的高度自覺,實現推進理論創新科學方法的“兩個結合”。
一、以史為鑒與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思想的提出
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選擇什么樣的道路,才能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沒有現成的答案,只能從實踐中摸索和學習,從歷史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毛澤東正是從大革命失敗的挫折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從歷史上農民起義失敗中吸取經驗和教訓,總結和吸取大革命失敗后紅軍和根據地斗爭的經驗教訓,深刻認識到掌握革命武裝、實現工農聯盟和建立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性,認識到中國革命不可能像俄國十月革命那樣通過首先占領中心城市來取得革命在全國的勝利,進而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
(一)吸取大革命失敗的歷史教訓,闡明武裝斗爭和農民問題對中國革命的極端重要性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對武裝斗爭非常重視,指出“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3]1。但在大革命后期,由于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不懂的掌握武裝斗爭對中國革命的極端重要性,主動放棄對武器力量的領導權,革命在強大的敵人攻擊下遭到慘重失敗。八七會議深刻反思大革命失敗的慘痛教訓,提出要整頓隊伍、糾正錯誤而“找著新的道路”[4]440的任務,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毛澤東在會議上批判黨過去“不做軍事運動專做民眾運動”[5]47的偏向,提出“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論斷,即“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5]47。這個論斷吸取大革命時期忽視軍事斗爭的慘痛教訓,指明了掌握武裝與奪取政權的利害關系,實際上提出以軍事斗爭作為黨的工作重心的問題,正如毛澤東強調“我們黨以前的錯誤,就是忽略了軍事,現在應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意軍事運動,實行在槍桿子上奪取政權,建設政權”[6]208。毛澤東吸取大革命時期因不注重軍事而導致失敗的教訓,創立了紅軍,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進而創建中央蘇區,適時地率領部隊走上一條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的道路,成為中國革命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代表著中國革命的正確方向。
農民問題和武裝斗爭是關于革命動力和革命方式的問題,是探索中國革命道路需要正確認識的兩個相互聯系的問題。大革命后期,革命陣營中出現各種危險傾向,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者,面臨著不知道到何處去尋找力量、到何處去取得廣大的同盟軍的困惑,毛澤東認為他們都“忘記了農民”,要么只注意同國民黨合作,要么只注意工人運動。通過調查研究和革命實踐,深刻分析中國社會形態和階級狀況,毛澤東指出中國無產階級的最廣大和最忠實的同盟軍是農民,強調“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5]37。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吸取大革命失敗的歷史教訓,強調農民階級在中國革命進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實現工農聯盟的重要性,指出“中國革命離不開農民,武裝斗爭一定要與農民運動相結合,把農民武裝起來”[6]223,成功解決了無產階級同盟軍問題,毅然走上工農聯盟進行土地革命的道路,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的提出奠定重要基礎。
(二)吸取歷史上農民起義失敗的教訓,強調建立革命根據地對中國革命的重要意義
大革命失敗后,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和各種錯誤傾向作斗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古田會議決議》就包含著這些經驗的總結。1929年12月,毛澤東在《古田會議決議》中,就提出要肅清舊式軍隊的影響,強調要從歷史上農民戰爭的“流寇主義”中吸取歷史教訓,克服舊式農民戰爭的缺點,指出“應當認識,歷史上黃巢、李闖式的流寇主義,已為今日的環境所不許可”[7]94。由此可見,此時毛澤東注重從用兵方略和建軍方針的角度吸取歷史教訓。據譚震林回憶,大革命失敗后,黨中央準備調毛澤東到上海工作,但毛澤東向黨中央報告了自己的想法,講到他總結歷史上農民起義失敗的教訓,即“李自成為什么失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沒有鞏固的根據地”[8]87。正是從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失敗的經驗教訓中獲得啟示,毛澤東將肅清“流寇主義”思想作為紅軍黨內思想斗爭的一個重要目標,借鑒中國農民起義的歷史來探索中國革命道路,認為農民戰爭失敗的原因之一是沒有建立穩固的根據地,以此強調建立革命根據地對中國革命的重要意義,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的提出奠定重要基礎。
(三)總結和吸取大革命失敗后紅軍和革命根據地斗爭的經驗教訓,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
黨的六大雖然肯定農村根據地和紅軍在中國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但仍然運用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強調以城市為工作中心,對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可能性表示懷疑。面對“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質疑,毛澤東總結工農革命軍建立井岡山根據地的經驗,闡明中國革命戰爭發展和勝利的必然性和可能性,批評右傾悲觀思想,初步回答“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問題。毛澤東在總結紅軍和革命根據地斗爭的經驗教訓時,從中國特殊的社會性質、歷經斗爭的工農群眾、國內國際的革命形勢、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黨的自身建設五方面,分析中國紅色政權能夠發生、存在的原因和條件,回答“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問題,首次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的重要思想[6]252-253。1929年9月,周恩來代表黨中央起草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充分肯定紅四軍建立以來的成績和經驗,指出從你們過去的艱苦經驗中就可以證明,“先有農村紅軍,后有城市政權”[9]32是中國革命的特征,這無疑是對紅軍和根據地斗爭經驗的肯定。毛澤東之后在答復“紅軍前途究竟應該如何估計”的問題中,批判黨內一些同志對時局估量的悲觀思想,說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道理,指出“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進行革命斗爭的“最高形式”和“必然結果”[7]98。這實際就提出把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移農村,形成以農村為中心的思想,正如周恩來后來在《關于中共“六大”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的,毛澤東認為創造紅色區域和實行武裝割據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鄉村為中心”[9]179。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思想的提出,充分體現了毛澤東通過總結和吸取經驗教訓把握黨和人民事業正確方向的歷史主動。
二、以史為鑒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并非偶然,而是同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作斗爭并從理論高度深刻總結這方面的歷史經驗而提出的科學命題,是從歷史的深刻反思中思考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必然結果。正是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辯證法的高度揭露和批判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錯誤,以大革命失敗的歷史教訓來批評和糾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問題上的“左”傾和右傾錯誤,毛澤東深刻認識到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從而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把握推進理論創新的核心主題和基本原則。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提出的理論自覺: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辯證法的高度總結和吸取經驗教訓
毛澤東從“兩次成功兩次失敗”的經驗教訓以及比較鑒別中,深刻認識到教條主義對中國革命事業造成的嚴重危害。面對黨內盛行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和把共產國際指示神圣化的錯誤傾向,毛澤東率先舉起“反對本本主義”的旗幟,批評黨內和紅軍中存在的從“本本”出發的教條主義思想,強調“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7]112。毛澤東通過總結和吸取土地革命戰爭的經驗,從理論層面闡明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原則的極端重要性,揭示革命戰爭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之分,準確把握一般性與特殊性的關系,批評教條主義者“只要研究俄國革命戰爭的經驗就得了”,而不知道“還應該尊重中國革命戰爭的經驗,因為中國革命和中國紅軍又有許多特殊的情況”[7]172。
針對土地革命時期黨內主觀主義尤其是教條主義的錯誤,毛澤東在《實踐論》《矛盾論》兩部哲學著作中,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辯證法的高度總結和吸取經驗教訓,論證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基本原則。《實踐論》《矛盾論》都是為了揭露和批判黨內主觀主義尤其是教條主義的錯誤而寫,指出其本質上“都是以主觀和客觀相分裂,以認識和實踐相脫離為特征”[7]295。通過分析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指出教條主義者不懂得研究矛盾的特殊性,不懂得從矛盾的特殊性的聯結上、總體上以及各個階段中的矛盾的各個方面去看問題。《實踐論》《矛盾論》凝結著中國革命的血的經驗教訓,即沒有同“左”傾和右傾錯誤直接斗爭的經驗,沒有歷史的總結和反思,就不可能達到像毛澤東那樣對理論和實踐、主觀和客觀、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等理論上的認識和理解。一方面,毛澤東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辯證法的高度總結和吸取的經驗教訓,系統分析理論與實踐、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問題,深刻揭示教條主義以主觀與客觀相分裂、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為特征的認識論根源,為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確立奠定重要哲學基礎;另一方面,毛澤東將豐富的革命實踐經驗上升為哲學理論,發展適合于中國具體情況的革命的理論和政策,初步解決中國革命一系列的基本問題,為批評和糾正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問題上的“左”傾和右傾錯誤提供理論基礎,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提供重要理論依據。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提出的歷史依據:將大革命失敗的歷史教訓作為批評和糾正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問題上的“左”傾和右傾錯誤的主要論據
隨著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中國共產黨制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強調要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必須同黨內“左”傾關門主義做堅決的斗爭。毛澤東堅持以史為鑒,吸取大革命后期黨內右傾機會主義放棄革命領導權而導致革命遭受失敗的歷史教訓,分析民族資產階級在抗日條件下重新建立統一戰線的可能性和重要性,以歷史上發生過的右傾錯誤提醒全黨在同資產階級重新建立統一戰線時需要注意的問題,強調離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將不能建立。貫徹執行黨的全面抗戰路線,必須正確處理民族斗爭和階級斗爭的關系,以及統一戰線中統一和獨立、團結和斗爭的關系,然而黨內有些人對此還缺乏清醒的認識,在統一戰線問題上出現“遷就國民黨的無原則傾向”。毛澤東在分析上海、太原失陷后的形勢時指出反對右傾機會主義即投降主義,強調要以大革命失敗的教訓為鑒,即“一九二七年陳獨秀的投降主義,引導了那時革命歸于失敗。每個共產黨員都不應該忘記這個歷史上的血的教訓”[10]391。
深入批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問題上的“左”傾和右傾錯誤,必然要追根尋源錯誤產生的原因,即把馬克思主義當作教條,而不是行動的指南,不懂得把馬克思主義靈活運用于中國革命實際,而黨內出現王明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和正確政治路線之間的對立,實質是在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以及共產國際的指示上存在的思想分歧,直接表現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關于無產階級領導權以及獨立自主問題上的分歧。毛澤東在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作《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首次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命題,強調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反對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在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的結論報告中,毛澤東闡述民族斗爭和階級斗爭的一致性,著重批評王明“一切經過統一戰線”的口號,從戰爭和戰略問題出發闡述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警惕黨在戰爭和戰略問題上犯大革命后期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由此可見,毛澤東從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層面思考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問題上的“左”傾和右傾錯誤,以大革命后期的右傾錯誤為主要論據,強調要以大革命失敗的教訓為鑒,以此指出無產階級領導權以及獨立自主等問題的極端重要性,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提供重要歷史依據。
三、以史為鑒與新民主主義理論的提出
中國革命歷經勝利和失敗,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教訓,將豐富的中國革命經驗馬克思主義化,以此系統闡明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和綱領,回答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成為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的重要任務。新民主主義理論的提出,正是全民族抗戰開始后進行理論斗爭的必然結果,是毛澤東通過深刻總結中國革命經驗把握中國革命規律的理論成果。
(一)從“左”傾錯誤路線中吸取經驗教訓,提出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思想
從黨的革命斗爭歷程來看,歷史上出現的“左”傾錯誤,是同早期的中國共產黨不能正確把握中國的特殊國情和中國革命的性質分不開的。大革命時期,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思想對中國革命有著錯誤的認識,主張“二次革命論”,放棄革命的領導權,大革命的失敗也標志著“二次革命論”的破產。大革命失敗后,黨的六大認定中國社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作出中國現階段的革命依然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正確論斷。當時,這一正確論斷卻引起中國共產黨黨內托派的異議以及國民黨改組派的批評,各派政治勢力圍繞著中國社會性質問題和中國社會史展開論戰,這種政治分歧引發的學術論戰,將歷史研究擺到革命斗爭前沿陣地,將如何認識歷史的問題與現實問題緊密結合,旨在通過對“歷史的中國”是如何發展的分析,建構起在歷史視野下關于中國革命的宏大敘事,尋找中國革命的理論依據。但在土地革命戰爭前期,由于中國共產黨內部對革命形勢缺乏正確的估計以及“左”傾情緒的繼續生長,認為中國革命的性質是所謂的“不斷革命”,中國革命的形勢是所謂的“不斷高漲”,形成了“左”傾的盲動主義路線,主張“一次革命論”。毛澤東從“左”傾錯誤路線中吸取經驗教訓,深刻批判“二次革命論”和糾正“一次革命”跨入社會主義的左傾冒險主義的同時,提出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思想,即第一步進行由無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第二步進行社會主義革命。
(二)總結和吸取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提出和闡明新民主主義理論
毛澤東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步中國革命概括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深刻認識中國社會的現狀和歷史、中國革命的特點和規律,具體闡釋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綱領,進而提出和闡明新民主主義理論。從黨的革命斗爭歷程可以看出,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形成經歷了既反右傾錯誤、又反“左”傾錯誤的過程,是在總結和吸取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中得出的理論成果,系統回答了中國革命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毛澤東通過結合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思考“怎樣建設我們的黨”的問題,指出“解決這個問題,是同我們黨的歷史,是同我們黨的十八年斗爭史,不能分離的”[10]603。毛澤東強調憑借中國共產黨十八年歷史中深刻的豐富的經驗,能夠對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三個基本問題做出正確的結論。《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以對中國國情的科學分析為基礎,詳盡地完整地論述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總結近百年來中國革命運動的歷史經驗,首次明確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一概念,全面論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動力、性質、前途和總路線等基本理論問題。《新民主主義論》客觀分析“中國的歷史特點”,將其作為中國革命發生的背景和制定中國革命路線方針政策的依據,指明中國革命的歷史特點和歷史過程,明確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戰略安排,以“新民主主義”為核心論題,深入闡釋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經濟綱領和文化綱領,回答了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這些標志著新民主主義理論形成的著作,是在深刻總結中國革命經驗中把握中國革命規律的理論成果,正如毛澤東后來指出:《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都是革命經驗的總結。這些論文和文件,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產生,在以前不可能,因為沒有經過大風大浪,沒有兩次勝利和兩次失敗的比較,還沒有充分的經驗,還不能充分認識中國革命的規律”[11]299。
四、以史為鑒與黨的指導思想的確立
毛澤東堅持以史為鑒,領導開展延安整風運動和領導制定《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深刻總結和反思黨的歷史,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中總結出規律性認識,從理論層面總結概括黨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創造性地解決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實現對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發展,促進了毛澤東思想這一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形成。黨的七大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一)領導開展延安整風運動,深入探討黨的歷史問題,總結和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對黨的指導思想的確立具有奠基作用
遵義會議后,黨的路線已經走上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軌道,但對曾經給黨的事業造成嚴重危害的主觀主義尤其是教條主義,還沒有從思想上進行全面清理。黨的六屆六中全會解決黨內一度出現的右傾錯誤,但錯誤的思想根源仍然沒有得到清算,黨內在思想認識上仍然出現分歧,在局部地區和某些方面仍然給革命事業帶來損失,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則是典型案例。皖南事變后不久,毛澤東在延安高級干部會議上作《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批判理論和實踐脫離的主觀主義尤其是教條主義,指出不注重研究現狀、不注重研究歷史、不注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應用都是主觀主義的作風。毛澤東在報告中把實事求是當作與主觀主義相對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態度來加以闡述,指出實事求是的態度“就是理論和實際統一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作風”[12]801,并將其作為衡量黨的歷史上路線是非的基本尺度。但是,毛澤東的報告在當時并沒有在高級干部中引起多大反響,甚至宣傳部門也沒有進行報道[13]192-193,毛澤東也從中深深感到思想上的主觀主義尤其是教條主義的遺毒仍然在黨內嚴重地存在著,仍然對黨的歷史上“左”傾錯誤路線缺乏正確的認識。鑒于此,毛澤東認為有必要首先在黨的高級干部中開展學習和研究黨的歷史的活動,以提高分辨正確路線和錯誤路線的能力,統一全黨的思想認識。
“九月會議”拉開中央領導層整風運動的序幕,毛澤東在會上作《反對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的報告,提出克服主觀主義不正之風的十六條辦法,其基本精神是在理論上分清創造性的馬克思主義和教條式的馬克思主義[13]194。這次會議對十年內戰后期中央領導犯“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問題,基本上取得一致的認識,初步地統一中央領導層的思想,為在全黨開展整風運動解決認識上的前提[14]469。1942年2月,毛澤東作題為《整頓黨的作風》和《反對黨八股》的報告,全面闡明整風運動的任務和方針。一場在全黨范圍內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運動自此開始,其主要目的是清算在黨內曾經占統治地位的“左”傾錯誤路線,及其在思想上仍然存在殘余的表現形式,即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黨八股。
鑒于黨的歷史上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曾給中國革命事業帶來巨大損失,而且王明一直堅持抗戰以來中央路線有錯誤的觀點,因此清算、批評王明的錯誤成為整風運動的重要內容。1943年“九月會議”主要批評王明在十年內戰時期的“左”傾機會主義錯誤和抗戰初期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整風運動進入深入討論黨的歷史問題的階段。1944年2月,中央書記處召開會議討論黨的歷史問題,形成包括王明博古的錯誤應視為黨內問題、六大基本方針是正確的等五個歷史問題的共識[14]496,毛澤東之后在延安高級干部會議上傳達這幾個歷史問題的結論,強調研究歷史經驗應采取的正確態度,即采取辯證分析的態度、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志等。同年5月,黨中央成立“黨內歷史問題決議準備委員會”,在整風運動的基礎上全面總結黨的歷史經驗,這也意味著整風運動以來對黨的歷史問題討論已進入最后的總結階段。
毛澤東領導發動延安整風運動,深入探討黨的歷史問題,總結和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基本弄清黨的歷史問題的路線是非,對黨的指導思想的確立具有奠基作用。首先,整風運動開展后,黨中央成立高級學習組,以理論與實踐統一為方法,將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方法和黨的歷史作為兩大研究題目。通過整風學習,黨的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水平得到顯著提升,既能夠從思想方法的高度對歷史上的“左”傾和右傾錯誤進行深刻總結,又使得黨的思想路線在理論上更加明晰化,“實事求是”成為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中國化的表達。其次,整風運動開展后,通過深入探討黨的歷史問題,總結和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從路線是非的澄清中揭示出真假馬克思主義的對立,即錯誤路線之所以錯誤,是因為拋棄馬克思主義的實質,不從實際情況而是從馬克思主義書本上的個別詞句出發,正確路線之所以正確,是因為真正領會馬克思主義的實質,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中國的實際問題。最后,整風運動開展后,從中央領導層到全黨都“空前一致地認識到了毛澤東同志的路線的正確性”[12]998-999,認識到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發展,“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前進”成為全黨的共識,堅定地確立和維護毛澤東的領導核心地位是全黨的共同意志。王稼祥不僅第一次使用“毛澤東思想”的稱謂,而且論述毛澤東思想“成長、發展和成熟起來”的歷程,強調“以毛澤東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主義,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為基礎,研究了中國的現實,積蓄了中共二十二年的實際經驗,經過了黨內黨外曲折斗爭中而形成起來的”[15]346。由此可見,整風運動開展后,中國共產黨通過深入探討黨的歷史問題,總結和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不僅認識到毛澤東在革命實踐上是黨的正確路線的代表,而且找到概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成果的科學概念——毛澤東思想。
(二)領導制定《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全面總結黨的歷史經驗,使“前車之覆”成為“后車之鑒”,為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作了全面準備
《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是延安整風運動的結晶,毛澤東對《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起草起了決定性作用。1941年“九月會議”討論黨的歷史問題,毛澤東在會議期間起草“歷史草案”,說明六屆四中全會以后三個時期的路線結論,分析九一八事件后至遵義會議前這一時期的路線錯誤。1943年“九月會議”深入地檢討黨的歷史問題,黨中央將重新起草歷史決議的問題提到議事日程,毛澤東1941年起草的“歷史草案”便成為起草歷史決議的初始基礎。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了《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黨的歷史及其經驗教訓進行了總結,對若干重大歷史問題作出了結論,使全黨特別是黨的高級干部對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認識達到了一致,使“前車之覆”成為“后車之鑒”,為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作了全面準備。
首先,《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正確回答了“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問題,為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奠定理論認識基礎。毛澤東全面闡明整風運動的任務和方針,指明深入討論黨的歷史問題的方向,旗幟鮮明反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黨八股,批判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實際上劃清了馬克思主義同非馬克思主義的原則界限,提出了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具體要求。通過全面回顧“兩條路線”發展及斗爭的歷史,《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大革命失敗后黨內曾經發生的“左”傾和右傾錯誤作出客觀分析,對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作出充分肯定,以此劃清兩條路線的區別和界限,從路線是非的澄清中揭示出真假馬克思主義的對立,指出錯誤路線之所以錯誤,在于“拋棄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實質”,忽視了“中國現時的實際情況”[12]988,正確路線之所以正確,在于從中國革命的客觀實際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和解決中國革命的各種實際問題”[12]988,以此劃清馬克思主義同非馬克思主義的原則界限。
其次,《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論述黨的歷史問題的路線是非,使全黨對過去的發展歷程有比較正確的認識,為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奠定歷史認知基礎。毛澤東親自組織收集和編輯《六大以來》,從中清晰地看出兩條完全不同的路線形成、發展以及斗爭的歷史,即可以清楚看出當時“左”傾教條主義干了些什么,給中國革命帶來哪些嚴重危害,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又是如何在同“左”傾教條主義的斗爭中逐漸形成一條正確路線。《六大以來》等文獻為歷史決議的起草工作奠定重要文獻基礎和思想認識基礎,《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全面詳盡闡述大革命失敗以來歷次“左”傾以及右傾錯誤的歷史過程,通過對“正確路線”和“錯誤路線”的政策主張進行比較分析,使全黨對過去的發展歷程有比較正確的認識,為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奠定歷史認知基礎。
最后,《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從對“正確路線”的肯定和對“錯誤路線”的批判中初步概括毛澤東思想的基本輪廓和基本內容,為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奠定理論體系基礎。《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通過對“正確路線”的肯定和對“錯誤路線”的批判,闡述毛澤東在政治、軍事、組織和思想方法等方面的一系列創新觀點,即總結毛澤東對中國革命性質的正確認識,闡述毛澤東關于中國革命新道路的科學論述,概括毛澤東建黨思想即正確開展黨內思想斗爭的內容和克服黨內錯誤應有的態度等。這意味著歷史決議在系統總結歷史經驗和闡述理論創新成果中,初步概括毛澤東思想的基本輪廓和基本內容,凸顯毛澤東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的原創性貢獻,對毛澤東思想的認識已具有“活的靈魂”的方法論實質,為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作了構建理論體系的準備。
(三)黨的七大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黨的七大是在抗日戰爭即將取得全面勝利前夕召開,負有總結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迎接抗日戰爭勝利和引導中國走向光明前途的任務。黨的七大的路線方針政策離不開對歷史經驗的總結和吸取,結合歷史談對黨的七大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認識和理解構成代表發言的鮮明特點,但這種歷史回顧不再聚焦歷史問題本身,而是要以史為鑒、開創未來。毛澤東在大會上作的《論聯合政府》政治報告,通過回溯抗日戰爭的歷史闡述為何兩條路線問題是一切中國問題的關鍵所在,總結抗戰中兩條不同路線的斗爭和人民戰爭的基本經驗,闡述中國共產黨的一般綱領和具體綱領,概括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中形成的三大作風,實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造性發展。黨的七大的歷史性貢獻是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這就宣告中國共產黨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毛澤東思想作為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是同各種錯誤傾向作斗爭并深刻總結歷史經驗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黨的七大在深刻總結黨的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確立毛澤東全黨領袖和黨中央核心地位,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從而保證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五、以史為鑒與毛澤東思想的豐富和發展
實踐永無止境,理論創新永無止境。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面對著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嶄新課題,毛澤東率先提出要以蘇聯的經驗教訓為鑒戒,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列寧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的科學命題和重要任務。正是有這種理論自覺,毛澤東以蘇聯的經驗教訓為鑒戒,總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找出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道路,提出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重要的思想,結合新的實際豐富和發展毛澤東思想。
(一)以蘇聯的經驗教訓為鑒戒,總結新中國建設的歷史經驗,提出正確處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十大關系
在中國這樣一個貧窮落后、人口眾多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是一個非常困難和復雜的問題,沒有現成的經驗可遵循,只能總結自己的經驗,借鑒外國的經驗,在實踐中探索前行。毛澤東所作的《論十大關系》報告,既是對中國經濟建設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和總結實踐經驗的結晶,也是以蘇聯的經驗教訓為鑒戒的結果。“以蘇為鑒”貫穿《論十大關系》全文,在開篇毛澤東明確指出要“以蘇為鑒”,即“過去我們就是鑒于他們的經驗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現在當然更引以為戒”[16]23,在論述十大關系時,則以蘇聯的教訓作為反面參照,比如在論述“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時,指出蘇聯“片面地注重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16]24等等。毫無疑問,《論十大關系》以蘇聯的經驗教訓為鑒戒,明確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中國實際國情出發、走自己的道路,是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開篇宣言。正確處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十大關系,正是毛澤東以蘇聯的經驗教訓為鑒戒,在總結新中國建設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
(二)借鑒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總結黨在歷史上解決黨內矛盾的經驗,提出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學說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理論
社會主義制度下存不存在矛盾,這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長期沒有弄清楚和解決的問題,毛澤東將這一問題上升到新的理論高度,從正確區分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出發,對整個世界范圍內矛盾問題進行理論思考。能否正確區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關系到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敗,毛澤東借鑒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在總結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出現的新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并系統論述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問題的學說,指出社會主義社會依然充滿著矛盾,認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劃分為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毛澤東的《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借鑒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總結黨在歷史上解決黨內矛盾的經驗,集中闡述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學說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理論,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第一次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闡明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兩類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
六、毛澤東以史為鑒推進理論創新的歷史貢獻
通過回顧和梳理毛澤東以史為鑒推進理論創新的實踐探索,可以認識到黨的理論創新,離不開對歷史經驗的總結和運用,離不開從歷史中吸取經驗和教訓。習近平指出:“毛澤東同志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射中國具體實際之‘的’的偉大實踐,為我們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提供了光輝典范。”[2]6毛澤東以史為鑒推進理論創新具有開創性的歷史貢獻,為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提供了寶貴經驗。
(一)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尊重歷史、借鑒歷史的優良傳統,使之成為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方法論,實現推進理論創新科學方法的“兩個結合”
尊重歷史、借鑒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重視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的“以史為鑒”觀念持久而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毛澤東為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而驕傲,將祖國的歷史視為珍貴的遺產,強調中國共產黨人要做“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承繼者和總結者。正是對歷史的尊重和對歷史遺產的高度珍視,毛澤東形成以史為鑒的高度自覺,提出“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10]533的任務,要求中國共產黨人既要懂得“中國的今天”,也要懂得“中國的昨天和前天”[12]801。正因為如此,毛澤東在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尊重歷史、借鑒歷史的優良傳統,運用唯物史觀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從理論高度和實踐維度不斷開拓“以史為鑒”的新境界,使之不僅是一種史學傳統,更是中國共產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方法論,形成以史為鑒推進理論創新的高度自覺,實現推進理論創新科學方法的“兩個結合”。毛澤東以史為鑒推進理論創新,實現將黨的理論創新建立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之上,為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提供了光輝典范。
(二)重視總結和運用歷史經驗,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中得出規律性認識,將其上升為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形成推進理論創新的寶貴經驗
重視總結和運用歷史經驗,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中得出規律性認識,將其上升為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是毛澤東推進理論創新的寶貴經驗。第一,毛澤東從革命斗爭的失誤教訓中、從同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作斗爭的歷史經驗中,不斷深化對黨內存在的右傾和“左”傾錯誤的認識,深入思考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實現從深刻的歷史反思中形成推進理論創新的高度自覺。第二,毛澤東始終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堅持從成功中吸取經驗,從失誤中吸取教訓,讓黨在前進道路上經歷的失誤和曲折同黨的成功經驗一起成為黨的“歷史教材”,以此從歷史中吸取經驗和教訓不斷推進黨的理論創新。第三,毛澤東把對歷史經驗的總結同黨的理論創新結合起來,從理論層面總結概括黨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創造性地解決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形成具有中國共產黨人鮮明特色的立場、觀點、方法,將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中總結出來的規律性認識上升為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為推進黨的理論創新提供寶貴經驗。把黨的理論創新建立在深刻總結和充分運用黨的歷史經驗之上,將以更加堅定的歷史自信的底氣和更加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
(三)以制定歷史決議的形式將歷史的基本結論和成功經驗確立下來,開創在重大歷史關頭推進理論創新的優良傳統,掌握推進理論創新的歷史主動
毛澤東在抗日戰爭即將取得全面勝利的重大歷史關頭,領導制定黨的第一個歷史決議,通過全面總結黨的歷史經驗,開創在重大歷史關頭推進理論創新的優良傳統,掌握推進理論創新的歷史主動。確立黨的領導核心、確立科學理論的指導地位,關系到黨的事業的成敗、黨的前途命運。第一個歷史決議以黨的政治決議的形式明確提出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高度評價毛澤東的卓越貢獻,這為黨的七大正式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確立毛澤東在全黨的領袖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礎。毛澤東思想的創立意味著中國共產黨在理論上的真正成熟,理論上的成熟使得全黨對于確立和維護毛澤東的領導核心更加自覺、更加充滿自信。第一個歷史決議正是通過總結黨的歷史經驗,以黨的政治決議的形式將正確路線確立下來,將歷史的基本結論和成功經驗確立下來,為確立黨的領導核心、確立科學理論的指導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礎,從而保證了黨和人民的事業無往而不勝。毛澤東領導制定黨的歷史決議,將歷史的基本結論和成功經驗確立下來,具有在重大歷史關頭明確正確方向、聲明政治主張、凝聚全黨共識、增進團結統一的鮮明指向,在黨推進理論創新的過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把黨的理論創新建立在重大歷史關頭的重要契機之上,牢牢掌握推進理論創新的歷史主動,把握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理論生產點。
[參 考 文 獻]
[1]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4]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4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5]毛澤東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7]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譚震林.井岡山斗爭的實踐與毛澤東思想的發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9]周恩來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0]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2]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胡喬木回憶毛澤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4]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中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15]王稼祥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16]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 于光大]
Taking History as a Mirror: Mao Zedong’s Scientific Method of Promoting Theoretical Innovation
CHEN Chang-feng
Abstract:“Profoundly summarizing and making full use of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arty” is the basic way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promot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Examining from the formation and foundation of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our times, it can be more deeply found that the party’s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ummary and application of historical experience, inseparable from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lessons from history, and it can be more deeply realized that Mao Zedong’s pioneering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to promoting theoretical innovation by taking history as a mirror. Mao Zedong inherited and carried forward the fine traditions of the Chinese nation of respecting history and learning from history, making it not only a historiographical tradition, but an important methodology for moving from victory to victory, forming the high consciousness of promoting theoretical innovation by taking history as a mirror, realizing the “two combinations” of scientific methods for promoting theoretical innovation, forming valuable experience in promoting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grasping the historical initiative in promoting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t was precisely in the course of persisting in taking history as a mirror that Mao Zedong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encircling the cities from the countryside and seizing power by armed force, and put forward the proposition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and the Theory on New Democracy,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o Zedong Thought. Mao Zedong’s pioneering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to promoting theoretical innovation by taking history as a mirror provides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the continuous advance of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the times.
Key words:Mao Zedong theoretical innovation taking history as a mirror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the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