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是發展能力的躍遷,也是體制機制的轉型,是生產力的革命和突破,也是體制機制的創新和優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必須全面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人才發展體制、金融體制、開放體制等改革,重點理順政府與市場、科技與經濟、實體與金融、國內與國際等重要關系,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體制機制。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催生新產業的重要源泉。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快速涌現,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一是構建有利于搶占世界科技前沿的原創技術激發機制。堅持“四個面向”,完善長期穩定支持政策,加強基礎研究領域、交叉前沿領域、重點領域的前瞻性、引領性布局,提升原始創新能力,促進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加快涌現。穩步增加基礎研究財政投入,通過稅收優惠等多種方式激勵企業加大投入,鼓勵社會力量設立科學基金、科學捐贈等多元投入,提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其聯合基金資助效能,建立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對基礎研究優勢顯著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長期、穩定的資助,鼓勵科研人員開展無特定任務導向基礎研究項目,加大非競爭性長期項目供給,培育一批真正“仰望星空”“預見未來”的人,避免預設選題、固化思路、急功近利。支持科研人員自由選題、自行組織、自主使用經費,鼓勵科研人員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問題開展多方向、多技術路線自由探索和跨學科、跨領域、跨團隊交叉研究合作。建立以學術貢獻和實際價值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為科研人員打造潛心研究、高效的工作環境。
二是完善有利于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新型舉國體制。把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和發揮市場機制有效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結合起來,在國家層面建立多部門協作機制和合作大平臺,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支持建設企業創新聯合體,推廣“揭榜掛帥”等新的政策支持方式,鼓勵、引導金融資金以市場化方式參與支持重大專項研發,形成部門、地方、全社會參與的格局,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充分尊重市場規律,最大限度尊重與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與潛能,建立以創新型企業為主體、產學研聯合、技術突破與早期市場應用相協同的新型舉國體制,加快推進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突破。
三是完善有利于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形成的股權、崗位分紅等方面的激勵機制,允許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權。鼓勵企業建立專業化多層次技術轉移人才培養體系,培育壯大善創新、懂市場、會經營的復合型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全國統一的知識產權市場,完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金融支持,健全產學研成果對接和產業化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速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應用。
四是完善有利于創新型企業脫穎而出的創新生態育成機制。企業是創新的主體。要堅持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一體部署,完善全鏈條支持企業科技創新的制度體系,進一步提高企業研發投入抵扣力度,支持大企業牽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大對中小微企業技術創新和專業化發展的支持力度,強化企業在科技創新決策中的主體地位,進一步明確國家科技創新政策制定和重大科技項目立項需由相關行業企業參與制度,提高項目設立和評審中科技領軍企業專家的比例,支持政產學研金介用聯合構建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政策鏈相互支撐的創新生態系統,促進科技成果順暢轉化、金融資本有效支撐、創新場景深度應用,形成一批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型企業梯隊,打造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生力軍。
深化產業發展體制改革
推動新產業新動能蓬勃涌現
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載體,科技創新成果只有及時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才能夠形成新質生產力。要適應新賽道新動能創新活躍、跨界融合、要素重組、高速增長等新特征,營造更加適應新產業新動能成長的產業發展體制。
一是構建多方參與的產業政策治理機制。打破產業政策制定“黑箱”,更多引入市場主體及行業協會、研究機構和專業人士參與產業政策制定,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構建各歸其位、多元共治的產業政策制定機制。建立健全產業政策監督評估和動態調整機制,引入第三方機構對產業政策實施效果進行獨立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對政策條款進行動態調整,及時廢止不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甚至阻礙新經濟、新業態發展的“絆腳石政策”,以及相互打架的“扯皮政策”和過時無用的“僵尸政策”,提高產業政策實施的精準性。加強產業政策與其他經濟政策的協調,完善相應機制設計和組織保障,更好發揮各部門政策合力。
二是構建適應新產業新動能成長的政策體系。優化新賽道新動能領域市場準入環境,適當放寬低空經濟、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生物制造、深海深空等新領域市場準入,清理和規范制約新技術產業化發展的行政許可、資質資格等事項,避免用“老辦法”來管“新產業”。強化對新動能領域市場準入規則、安全監管等方面政策研究和謀劃,審慎出臺準入限制政策。完善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標準和規范,加強通用人工智能、數字身份、數據要素等關鍵技術標準研制,建立包括數據安全、數字市場、數字技術應用治理等在內的數字經濟監管體系。
三是持續優化產業政策實施方式和工具體系。制定和完善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法律保障、政策支持和穩定預期。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市場效率。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全面實施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保障創新成果的合法權益,激勵企業投入更多資源進行研發和創新。創新監管與調控方式,加快構建以信息信用監管為核心的監管制度,打破質量、環保、安全、工商、金融、稅務等監管部門間“信息孤島”,構建統一聯動監管機制。探索全鏈條“沙盒監管”“觸發式監管”“互聯網+監管”等新型治理模式,推動事中事后監管方式創新,充分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強化環保、質量、技術等標準在產業政策手段中的應用,鼓勵企業做標準的領跑者,在追求高標準中創造更多優質供給、促進產業升級。加大對新興產業發展所需的大數據中心、算力中心、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場、種質資源庫、基因庫等基礎設施和場景建設的支持力度,為新興產業培育提供早期市場和快速成長機會。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改革
培養造就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急需人才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也是最具有決定性的力量。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
一是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設計,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按照適度超前引領產業發展的要求優化高校學科設置,開展“新理科”“新工科”“新醫科”等基礎學科、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建設,增加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量子信息等與新質生產力相關的課程設置,推動現有課程整合形成跨學科課程體系,開展項目式、探究式教學方法改革,增強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探索“學校+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型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等模式創新,推進學科深度交叉融合、產學研緊密合作,構建跨學科、強基礎、重實戰的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提升面向前沿技術突破和未來產業發展的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拔尖人才培養能力。
二是完善人才引進機制。實施更加積極的人才引進政策,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創新創業,促進人才流動和優化配置。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放寬高技術移民落戶限制,賦予部分地區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制定高層次人才標準的權限,建立有利于集聚全球科技人才的體制機制,完善外籍人才來華停居留政策,深化外籍人員生活服務便利化改革,提升在全球范圍內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能力,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吸引力的開放生態。
三是完善人才使用和合理流動機制。完善科技領軍人才選拔、評價和激勵機制,建立健全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提高原始創新成果在科技人才評價標準中的地位,延長對基礎研究、前沿應用研究成果的評價周期,制定非常規、個性化考核評價體系,充分激發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依托國家乃至國際重大科技任務,積極為具有戰略科學家潛質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創造承擔重大科技任務和參與重大科技創新實踐的機會和平臺,支持他們在引領重大原始創新、參與教育和科技戰略頂層設計、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和創新發展等方面發揮帥才作用。發揮企業家在推動技術創新、資源整合、成果轉化和國際化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激發企業家勇當創新發展探索者、組織者、引領者的內生動力,推動更多創新型企業家持續涌現。完善人才有序流動機制,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強化新質生產力發展金融支持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也是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要素。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優化金融結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構建科技、產業、金融深度融合的新質生產力實現機制。
一是增加耐心資本供給。耐心資本是指對風險有較高承受力且對資本回報有著較長期限展望的資金,是與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相匹配的科技創新成果的重要催化劑。要大力推進投資端改革,推動健全有利于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政策環境,給予支持創業投資的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在監管考核、資本占用等方面的差異化制度安排,優化社保基金、捐贈基金、家族財富基金等長期資金投向創投市場的風險補償和稅收優惠政策設計,破除股權投資的“募、投、管、退”等環節梗阻,引導投資機構強化逆周期布局,壯大適應大模型、腦機接口、生物醫藥等顛覆性技術的突破和發展所需要的耐心資本支持。
二是深化金融機構改革。完善金融機構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務新質生產力培育的激勵約束機制,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完善金融監管體制,加強監管協調,強化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構建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防火墻”,防范金融風險跨行業傳導。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發展民營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提高外資在華開展股權投資、風險投資便利性,支持符合條件的外資機構參與金融業務試點。
三是順暢科技產業金融循環。健全政府引導基金支持創新創業的機制設計,完善政府引導基金管理履職盡責機制,鼓勵管理機構投向具有一定失敗風險的創新項目。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和天使投資基金,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發展供應鏈金融、綠色金融、科技金融等新興金融業態,創新“貸帶投”“投聯貸”“投資期權”等投貸聯動模式,推廣科技履約貸、知識產權質押貸、合同能源貸、股權質押貸、應收賬款貸等靈活多樣的創新型信貸產品,拓展銀行直接參與股權投資支持科技創新的空間,建立科技保險政策體系,滿足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不同生命周期科技企業多樣化全鏈條融資需求。
深化開放體制改革
營造新質生產力發展良好國際環境
開放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高水平開放是新質生產力培育的時代特征。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制度型開放新高地,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一是擴大新質生產力領域對外開放。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吸引更多外資投資我國新質生產力領域,不斷優化引資產業結構,釋放外資“在中國、為中國”“在中國、鏈世界”的潛能和作用。優化外商投資環境,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加強外商投資服務保障,提高投資便利化水平,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和改革,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貿易體系。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加強與各國的經貿合作,擴大出口和進口,促進貿易平衡發展。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支持企業通過跨國并購、綠地投資等方式,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提升國際競爭力。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
二是設立一批開放創新特區。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各地創新資源比較優勢,設立“基礎研究特區”“核心技術攻堅特區”“科技成果轉化特區”“科技開放合作特區”等一批創新特區,積極探索重大任務與重大平臺相結合新模式和新的科研項目組織方式,促進項目、基地、人才、設備等全要素一體化配置。營造國際化科研環境,在創新特區開放國際互聯網訪問,積極探索年薪制、股權分紅制、知識產權轉讓分紅制等薪酬模式,適度降低個人所得稅稅率,吸引更多全球領軍科學家、頂尖人才來華工作。
三是擴大科技國際合作。加強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合作,共同研發新技術、新產品,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全球布局。布局建設一批海外實驗室、國際創新中心、全球技術轉移網絡節點、國際技術轉移和創新合作中心,搭建重大技術國際化研發與交流平臺,引導國際知名企業或機構設立或與國內領先企業共建科技創新中心和成果轉化中心,構建順暢的全球前沿技術成果研發與轉化新機制。構筑國際基礎研究合作平臺,牽頭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設立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加大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力度,拓展和深化中外聯合科研。前瞻謀劃和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參加或發起設立國際科技組織,支持國內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組織同國際對接,提升全球科技治理變革引領能力。
責任編輯:陳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