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是新時代新征程解放和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推動生產力迭代升級、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各企業勇爭先、謀新策、出實招,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當前,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但制約因素還大量存在,這就要求我們以發展為方向,以創新為關鍵,以人才為根本,在求“新”求“質”中抓住新機遇,開創新局面,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與不竭動力。我們要以高水平黨建為引領,緊緊圍繞建設標桿示范型煤炭領軍企業建設目標,著力打造新質生產力實踐地,推動公司高質量發展。
以“新”為引導,錨定重點工作“不動搖”,奮力書寫“乘勢而上謀發展”的新答卷。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攻堅之年,也是我們余吾煤業公司深化“12369”工作思路,持續推動“標桿示范型”煤炭領軍企業建設再上新臺階的關鍵一年。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集團“三會”精神,鞏固主題教育成果,以新質生產力為目標,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破后立,圍繞安全生產“穩、控、限”總基調,聚焦“守底線、打沖鋒”,不斷深化黨建工作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進一步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保障高質量發展,推動公司在高質量發展上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廣度。
以“質”為核心,推動科技創新“不松勁”,奮力書寫“提質增效克難關”的新答卷。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推動新質生產力和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我們要牢固樹立“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的理念,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大科技成果創新和轉化力度,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確實實現發展動力的轉換,注重創新賦能產業發展。要按照集團公司科研計劃,有計劃、有步驟地推動各項科研項目的有效實施。積極推廣應用覆巖離層注漿等新技術、新型錨索等新材料、定向鉆機等新裝備。要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通過與高校、科研機構的緊密合作,不斷引進先進技術,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深度融合,形成良性循環。
綠色是生態本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我們要圍繞零碳礦山總體目標,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以高效節能技術和煤礦瓦斯余熱利用技術為重點,加大變頻降碳、新能源減碳、礦區生態固碳,創建具有自身特色的“零碳礦山”樣板,賦能公司高質量發展。
以“人”為根本,構建人才隊伍“不斷檔”,奮力書寫“留培引用聚英才”的新答卷。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也是基礎性支撐。面對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暢通人才培養和使用體制機制是關鍵。
一是制度機制“聚”人才。為助力企業發展蹚新路、開新局,全面摸清人才構成現狀、弱項和短板,結合集團新員工招錄、技術人才引進、大學生分配等方面的政策,充分與集團相關部門溝通協調,有的放矢、精準補充。同時,充分運用“引、穩、安、留、效”用人方針,加強對聯建隊組熟練工種和技術人才的培養和儲備,根據集團政策導向,做好下一步用工管理工作。
二是多措并舉“育”人才。統籌推進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在抓好外部“輸血式”增長的同時,優化自身內在“造血”機制,著力調整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整體結構,制定謀劃了詳細的專業技術人員教育培訓工作計劃及培訓考勤等制度,力求做到人員、內容和時間“三落實”,同時認真落實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各項政策,加大職稱評審推薦、申報力度。
三是因勢利導“用”人才,依托高應力小組、瓦研中心、創新工作室等平臺,使人才干事有舞臺,發展有空間,形成“以人才建舞臺,以平臺聚人才”的發展模式,引進培養一批科技科研骨干和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
四是千方百計“儲”人才。完善師帶徒等技能人才梯次培養,通過職業技能競賽、崗位練兵活動、參加國家和省級技能大賽等,打造一批國家和省級技術能手、技能大師。不斷完善特長類技能人才專項培養和推選機制,及時發現和挖掘各個領域的優秀特長技能人才,激發其特長潛力。健全人才激勵機制,按實績兌現考核獎勵,著力建立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激勵機制,大力營造尊重人才、關心人才、服務人才的成長環境,厚植新質生產力生成的優勢和底蘊,為公司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面對新的挑戰,我們要以堅如磐石的信心、堅忍不拔的毅力,推動各項工作行穩致遠,為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本文第二作者為潞安化工集團余吾煤業公司黨委辦公室郜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