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具備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等特征,代表海洋經濟發展方向,也是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培育和發展的重要載體。我國以海洋新能源開發、海水淡化、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海洋醫藥和生物制品開發等為主要內容的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勢頭強勁,但由于發展歷程較短、部分關鍵技術受制于人,在海洋經濟中的占比仍較低,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攀升的步伐較為緩慢,對海洋經濟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未得到充分顯現。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旨在通過融合發展和集群建設高效整合生產要素和創新資源,突破關鍵技術約束,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能級。不同于一般意義的產業空間集聚,產業融合集群突破了要素資源簡單堆砌的范疇,強調不同產業間的相互配合、分工協作,以及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加快形成。建議以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需求為牽引,以加快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培育壯大為重點,以提升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積極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進一步增強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力、引領力。
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實踐
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是新時代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任務。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部門陸續公布了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創新型產業集群等系列集群名單。各省(區、市)亦發揮區域特色優勢,打造富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活動密集而活躍的場所。“十四五”以來,沿海省(區、市)以鏈條化、集群化、園區化為方向,優化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引導具有密切經濟技術聯系的企業及相關機構在特定地理空間上集聚,打造了一批特色鮮明、優勢互補、集約高效的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集群競爭優勢初步顯現。
如浙江省圍繞踐行“八八戰略”,提出聚力形成兩大萬億級海洋產業集群、培育形成三大千億級海洋產業集群、積極做強若干百億級海洋產業集群。山東啟動新一輪現代海洋產業行動計劃,推進12個雁陣形集群建設。江蘇致力于構建“51010”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體系,包括5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10個國內領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10個引領突破的未來產業集群,海洋工程裝備與高技術船舶產業集群、深海空天開發產業集群等成為重要內容。廣東重點打造海上風電、海洋油氣化工、海洋工程裝備、海洋旅游及現代海洋漁業等5個千億級以上海洋產業集群。深圳圍繞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20大產業集群,海洋產業集群位列其一。海洋產業集群成為資源共享、產業協作、產學研協同創新,以及區域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存在的問題
第一,部分園區、集群尚處在初級的企業集聚階段,盡管企業數量達到了一定規模,但企業間關聯度較小,不僅在業務上難以形成合作,信息、技術等資源的共享程度也不高,呈現明顯的“集而不群”現象。第二,從園區和集群功能來看,單一功能園區,尤其是單一生產性園區居多,集研發、制造、貿易、物流、配送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園區較少,專業化服務能力不足。第三,從集群內企業構成來看,更多體現為同類企業的靠攏、集聚,龍頭企業聯動上下游企業的功能未得到充分發揮,與中小配套企業間協同發展的良好生態尚未形成,區域內產業配套網絡存在若干“斷”“堵”環節。第四,集群創新生態網絡不完善,協同創新能力受到制約。集群內普遍缺乏高端創新平臺、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創新創業孵化載體等網絡節點性主體,大學、科研機構尚未成為集群創新的重要外溢來源和實發性資源,企業間亦缺乏協同攻克行業關鍵核心技術和薄弱環節的合作機制和合作氛圍。第五,集群內企業發展以及集群生態建設過程中與前沿科技、數字經濟的融合程度仍較低,智能制造、智慧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是推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跨界融合,加強集群間深度協作。
產業融合有助于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是形成海洋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各地應結合區域特色優勢,謀劃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開發、海洋新能源開發利用、海水淡化等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應用場景設計,推動跨領域、跨產業深度融合。如發揮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產業優勢,響應區域海洋資源開發對高性能裝備的需求特征,針對性發展海洋特種船舶、海洋工程裝備、海洋油氣裝備,以及智能化深遠海漁業養殖裝備、海上旅游、海洋新能源等現代海洋裝備,提升海洋開發裝備支撐力。聚焦區域能源安全,發展海上風能、海上光伏、海水制氫等清潔能源,推進海上風電基地、海上光伏基地建設,并積極探索海上風能、海洋牧場、海洋能及氫能、海上油氣等多種能源、資源集成的海洋綜合開發利用模式。圍繞區域水資源安全,因地制宜推進海水淡化規模化、多場景利用,支持海島、城市和工業園區等布局海水淡化工程,深入推進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建設。聚焦國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推動海洋藥物、精深加工食品、保健品等高端生物制品開發;探索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模式創新,擴大海洋生物制品在種植業、養殖業、醫用材料、化妝品等領域的推廣應用。探索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融合模式,實施新興技術應用場景融合示范工程,推動海洋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加快海洋先進制造業與海洋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創新海洋制造業發展模式,推行定制化服務、共享或協同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總集成總承包等服務型制造。
合理布局要素和產業,加強集群間深度協作,是實現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能級躍升的關鍵。指導各區域強化優勢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謀劃設計,引導優質資源、要素向集群高效集聚,構建國家級、省級乃至市級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梯度培育體系。通過設立集群間合作項目、支持建立跨集群伙伴關系、建立產業集群創新聯盟等形式,推進產業鏈供應鏈跨群、跨鏈高效協同和合作共建,在共建基礎上形成合理的功能分工,探索形成有限資源、要素以及與之匹配的生產活動在區域間的合理布局模式,打造廣泛參與、資源共享、精準匹配、緊密協作的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生態圈。
二是完善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創新體系,協同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和薄弱環節。
我國海洋科技創新成效顯著,取得了一批全球領先的創新成果。但總體來看,原創性和高附加值創新成果不足,核心技術與關鍵共性技術“卡脖子”問題還比較突出,對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壯大形成了明顯制約。例如船舶制造領域,在高端船舶設計與制造技術、關鍵零部件自主研發等方面與世界領先水平差距較大,核心系統、高性能關鍵零部件仍依賴進口,深水油氣開發輔助船舶、FPSO等高附加值船舶設計、建造與生產管理一體化水平較低。海洋工程裝備制造領域,在裝備設計分析工具、關鍵配件等方面缺乏自主性,仍有相當部分依賴進口。海水淡化領域,反滲透膜、高壓泵、能量回收裝置等關鍵組件和技術亟須突破,萬噸級海水淡化工程仍需國外技術支持。海洋新能源開發領域,能量捕獲與轉換機理、設備的抗腐蝕與疲勞機理等研究亟待加強,相關發電裝置在壽命、轉換效率、穩定性和成本上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為此,應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理念,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針對制約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卡脖子”技術持續強力推進海洋科技創新,實現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
關鍵性技術能否取得整體性、創新性突破,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海洋科技創新體系的不斷完善。應進一步加強海洋重點實驗室、海洋綜合試驗場等海洋公共平臺建設,并依托上述科技力量布局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研究項目。鼓勵集群內企業與區域內外科研機構聯合組建新型海洋技術研發平臺以及創新孵化基地、產業創新聯盟等海洋科技產業化載體,打造海洋產業技術創新策源地。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積極探索政府引導與市場化聯動的協同創新路徑和創新機制,在集群內、跨集群、跨區域整合創新資源,聚焦海洋工程、海洋裝備、海洋材料、海洋生物、深海探測與開發等領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探索建立以鏈主企業為核心的原始創新和長效攻關機制,加強對海洋中小企業的創新支持,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涉海高新企業。強化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海水淡化、海洋新能源開發、深遠海開發等領域的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建立多層次、靈活性的海洋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補齊關鍵技術領域人才缺口。
三是強化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集群專業化服務水平。
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等海洋新型基礎設施是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發展和集群能級提升的重要物質基礎。要順應信息技術發展趨勢,推動海洋領域通信網絡全覆蓋,推進海洋大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建設,打造集感知設施、網絡設施、算力設施、數據設施等于一體的新型海洋信息基礎設施體系,加快海洋數據資源的高效整合和共建共享,為企業和集群數字化轉型提供支撐。要推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智能海洋交通基礎設施、智慧海洋能源基礎設施等海洋融合基礎設施建設,為新業態新模式培育和產業融合發展提供支持。要加快新型共性技術平臺、綜合試驗場、中試驗證平臺等創新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海洋科技重大基礎設施共建、共管和共享機制,為海洋協同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供必要的設備支撐。
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能級的提升離不開高效的集群管理,以及海洋信息服務、海洋科技服務、藍色金融等專業化服務業態的供給。一要強化集群運營管理模式創新,提升集群開發管理的專業化水平。二要支持海洋生物醫藥、海水淡化、海上風電以及海洋高端裝備制造領域骨干企業與科研機構合作搭建一體化的開放式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創新中心和創新服務平臺,為全行業的技術創新活動提供全方位服務,有效推動集群內和跨集群的創新資源共建共享。三要圍繞增強集群全產業鏈優勢,布局發展研發設計、商務咨詢、檢驗檢測認證、供應鏈金融、運營管理、售后服務等服務業態,鼓勵創建新型服務聯合體。四要進一步完善海洋科技創新專業服務機制和符合市場規律的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支持創建市場化運作的海洋科技中介組織及專業化創新服務公司,為集群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和技術升級改造提供信息、咨詢、技術交易、市場預測等全方位服務。五要持續推進涉海知識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完善知識產權交易制度,為知識產權的轉移和應用提供保障。六要進一步推動藍色金融產品創新,構建多場景、立體式藍色金融服務體系,為集群企業提供投融資、結算、風控、保險、信息等全方位金融服務。
責任編輯:陳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