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作出重要部署,提出了“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等系列舉措,清晰闡明了新發展格局下我國科技創新的方向和產業發展的任務。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世界科技的競爭,本質上是創新體系和創新生態的競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所強調,“我國擁有數量眾多的科技工作者、規模龐大的研發投入,初步具備了在一些領域同國際先進水平同臺競技的條件,關鍵是要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給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讓科技創新成果源源不斷涌現出來”。以新質生產力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需要厘清新時代科技創新范式變革的方向和規律,明確因地制宜激發區域創新活力的著力點,并圍繞科技創新生態進行統籌規劃、科學施政。
新質生產力引領科技創新范式變革
科技創新范式隨著人類生產力的進步不斷演變。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期,各學科領域深度交叉融合,基礎性、原創性、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多點突破、群發性突破態勢愈發明顯。與此同時,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調整,大國之間的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我國應對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必由之路,它不僅關系到科技創新的實際成效,更是我國贏得科技戰略主導權、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科技創新只有與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緊密結合,才能真正釋放出創新驅動發展的強大動能。因此,新質生產力符合新一輪科技革命背景下“科學-技術-產業”的創新演化規律。
智能化科研將為新質生產力提供新動能??茖W研究是創新的源頭,人工智能技術以其基礎性、通用性和革命性特點,已全面融入科學研究的各個環節,既顯著提高了科研效率,還確保了科研要求的精確性,成為科學發現的強大助推器。以生物領域為例,AlphaFold系統已經成功預測了超過100萬個物種的2.14億個蛋白質結構,幾乎涵蓋了地球上所有已知的蛋白質,為生物學研究打開了全新篇章。而在芯片工程領域,中科院計算所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芯片的全自動設計,使設計周期大幅縮短至傳統設計方法的千分之一,極大加速了研發進程。這些科學突破充分表明,智能化科研正在成為一種新的研究范式,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注入新動能。
生態式創新將成為新質生產力的主流模式。在新科研范式驅動下,新質生產力的創新模式也正在從線性模式向協同式、生態式創新演進。這一轉變過程中,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界限逐漸模糊,科技創新鏈條和周期大幅縮短,創新方式也由點狀轉變為多維螺旋式躍升。通過構建創新網絡,創新主體、信息和資源被緊密連接在一起,為技術奇點的涌現提供有力支撐。比如,大模型技術的快速發展正是新型創新模式的典型體現,自2017年Transformer基礎理論模型發布以來,通過構建大規模訓練數據、GPU算力、算法等生態體系,短短5年便催生出一個年均復合增速超過50%的革命性產業,大模型正在賦能千行百業,將為全球經濟貢獻萬億美元級的增長空間。
創新聯合體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織形式。平臺化組織將是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通過建立開放、共享、協同的創新服務機制,打破了傳統組織的時空界限,實現了創新要素的有效匯集和資源的優化配置。不同背景的創新主體優勢互補、相互促進,不僅能夠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還能夠促進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以我國建設的一批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為例,這些機構通過實施“建設主體多元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用人機制靈活化”的新舉措,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推動產學研轉化方面取得了矚目成就,未來將在更多的前沿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等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因地制宜激發區域創新活力
科技創新不僅要注重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共性技術,更需要加強和區域創新、產業創新的融合。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資源稟賦、產業基礎、人才結構等差異顯著,這就要求我們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時,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精準施策,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區域創新的活力,充分發揮區域的特殊性和自主性,促進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平衡性和靈活性。因地制宜,簡而言之,就是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采取適宜的發展策略與措施。在科技創新領域,這意味著要充分考慮區域的資源條件、產業特色、創新基礎及市場需求,量身打造符合當地實際的科技創新生態體系。這不僅是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更是對創新資源的高效配置,有利于推動各類創新要素向區域創新需要的領域聚集,發展符合高效、智能、綠色、可持續等特征的新業態新模式,實現科技創新與區域經濟的深度融合。
因地制宜開展區域創新的首要任務在于精準定位。根據地區資源優勢和主導產業,明確各區域科技創新的主攻方向。例如,東部沿海地區憑借其開放的市場環境、雄厚的經濟實力及豐富的創新資源,應聚焦于高新技術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與發展,引領科技創新前沿。而中西部地區則可依托其自然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優勢,強化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智技術賦能傳統產業,提升其生產效率與市場競爭力,同時建立健全環保制度體系,推動傳統產業向綠色低碳方向發展,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此外,各區域需積極響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構建開放合作的創新格局。
因地制宜打造區域重大技術創新策源地。關鍵核心技術是制約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的瓶頸,也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因此,需要圍繞產業創新和產業發展需求,整合和優化區域科教創新資源,聚焦制約產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領域,加大研發投入,組織產學研用聯合攻關,力求在關鍵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同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設,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激發創新活力,為建設區域重大技術創新策源地提供有力保障。
因地制宜開展區域創新需要強化協同創新機制??萍紕撔率嵌嘣黧w協同作用的結果,需要政府、企業、高校及研究機構等多方共同努力。因此,因地制宜構建科技創新生態,必須強化協同創新機制,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打破創新壁壘,實現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與高效配置。通過跨區域協同創新,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創新網絡,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提升區域整體創新能力。
因地制宜開展區域創新需要穩定可預期的政策環境。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是科技創新生態構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為此,發展區域新質生產力需制定并實施一系列針對性強、操作性好的科技創新政策,為科技創新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撐。包括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融資支持等在內的多元化政策工具,可有效降低創新成本,激發創新動力。同時,深化“放管服”改革,保障創新主體的合法權益,營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政策環境,為科技創新提供穩定的發展空間。
多措并舉,構建新質生產力的科技創新生態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強化科技戰略咨詢,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科技基礎能力是國家綜合科技實力的重要體現,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基石,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支撐。讓科技創新這一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發揮更大作用,以科技創新促進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要圍繞科技創新生態建設深化研究。
健全符合新技術發展規律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建立以問題和需求導向的關鍵技術支持計劃,推行多元項目遴選方式,完善分類考核和全生命周期評價機制,為科技創新生態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比如,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完善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新興前沿科技領域的規章制度,不斷強化知識產權保護,保障科技創新主體的合法權益;如何深化科技評價制度改革,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學研用更好融合;如何構建更加有利于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顛覆性技術創新的體制機制,不斷提升科技投入效能;等等。
更好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科技創新資本密集程度高、不確定性強。應圍繞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深化研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在從“0到1”的核心技術攻關時期,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通過直接投資、設立專項資金或引導基金等為原始技術研發提供資金支持;隨著新成果新技術得到市場驗證,進入從“1到N”的發展階段,可通過稅收優惠、貸款貼息等方式,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加大投入,發揮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構建與新應用涌現相配套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從新技術到新質生產力,還需要基于通用目的技術,開發適用于生產生活需求的各類新應用。新型基礎設施是促進新應用不斷涌現的重要支撐。要圍繞布局新型基礎設施深化研究,遵循通用目的技術擴散和應用規律,既解決當下制約產業發展的短板問題,又為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發揮新型基礎設施對產業轉型和經濟增長的乘數倍增效應。深入研究創新平臺建設,推動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平臺、人才、資金等要素一體化配置,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循環流動,形成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
構建科技創新聯合體,共育創新生態動力源。立足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以國家戰略目標和國民經濟重要領域為牽引,構建創新聯合體,統籌推進政府主推的有組織創新、高??蒲袡C構主導的原始創新和企業為主體的集成創新,形成“四鏈融合”的創新合力。在創新協作方面,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由企業提出創新需求和應用場景,政府推動創新資源跨學科、跨領域、跨區域的優化配置,高??蒲袡C構則負責支撐產業關鍵技術攻關,確??萍汲晒珳蕦邮袌鲂枨螅餐嘤齽撔律鷳B的強勁動力源。
打造良好營商環境,培育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領軍企業。企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主體??蓢@構建促進創新要素循環流通的長效機制、搭建公共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構建開放兼容的技術生態圈等加強研究,推動知識、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順暢流動,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技術轉移、成果轉化、融資支持等服務,幫助它們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領軍企業。
完善創新人才培育機制,營造良好創新文化。人才是創新的根本,產業是人才的搖籃。需要緊密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需求,構建全鏈條、定制化的人才引進、培養、激勵體系,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堅持引育并舉,打造一批“高精尖”領軍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同時,要營造鼓勵原創、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塑造科學探索、求真務實的價值觀,構建一個開放包容的創新環境,為培育創新人才提供豐沃的土壤。
提升全球科技創新治理的影響力,為全球前沿科技貢獻中國智慧。當今世界,科學研究范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科技創新的廣度、深度、速度、精度前所未有,形成可持續的全球科技創新治理體系才能更好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讓科技更好造福人類、創造未來。推動完善全球科技治理,一方面,應鼓勵我國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努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另一方面,要加強與國際組織、科研機構、跨國企業的交流合作,分享我國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成功實踐,為全球科技治理和未來產業發展貢獻中國智慧,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科技服務支撐。
責任編輯:張軍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