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無人機在現代戰爭中正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本文針對國外無人機用于現代空空作戰的研究進展、 典型作戰樣式及其關鍵技術進行了分析, 梳理分析了當前國外無人機用于空空打擊作戰的典型裝備和技術發展現狀, 結合當前國外無人機裝備發展現狀分析了無人機直接應用于空空打擊作戰的優勢和劣勢; 基于當前國外典型無人機平臺性能特點, 提出了無人機參與空空打擊作戰的三類潛在典型應用樣式; 針對無人機用于空空打擊作戰的實際需要, 分析了無人機應用于未來空空作戰的關鍵支撐性技術。
關鍵詞:""""" 無人機; 空空作戰; 作戰樣式; 機載武器
中圖分類號:""""" TJ76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5048(2024)03-0014-07
DOI: 10.12132/ISSN.1673-5048.2024.0073
引用格式: 高書亮, 段鵬飛, 田浩, 等. 國外無人機空空打擊作戰典型樣式及關鍵技術研究[ J]. 航空兵器, 2024, 31( 3): 14-20.
Gao Shuliang, Duan Pengfei, Tian Hao, et al. Research on Typical Operation Modes and Key Technologies of Foreign UAV-Based Air to Air Striking[ J]. Aero Weaponry, 2024, 31( 3):" 14-20.( in Chinese)
0" 引" 言
空空打擊作戰是指空中作戰平臺以空空導彈等機載武器對敵方空中目標實施探測、 識別、 打擊、 毀傷的作戰活動。 隨著戰爭樣式的不斷發展和演進, 空空打擊正日益成為現代戰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相關領域技術的快速發展, 無人機在現代空中作戰中得到了日益廣泛的應用。 尤其是近年來, 無人機技術發展迅猛, 任務領域不斷擴展。 但從目前國外發展情況來看, 無人機還主要承擔面向陸、 海面目標的精確打擊任務, 尚未見到直接承擔對空高動態目標打擊的報道。 從相關領域研究情況來看, 國內外已經有較多學者開展了部分基于無人機的空戰戰術和技術研究, 文獻[1]分析了現代空戰體系的基本演變過程和趨勢, 文獻[2-4]分析了當前空戰環境及美國等國家典型空戰作戰概念和體系近年來的發展變化, 文獻[5-7]分析了當前無人機與有人機進行協同作戰應用的典型樣式。 從相關研究內容來看, 目前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無人機與有人機協同參與空空打擊作戰等方面, 針對無人機直接遂行對空打擊任務研究相對較少。 相比于其他打擊樣式, 空空打擊需要在高動態、 強對抗、 強干擾環境下實現對空中時敏目標的精確命中, 因此無人機應用于空空精確打擊作戰需要在其長航時、 低成本、 無傷亡等優勢的基礎上, 進一步增強其對復雜空戰環境、 目標探測跟蹤、 制導信息保障等方面的適應能力, 從而更好地滿足空空打擊作戰要求。 本文針對無人機用于現代空空作戰的可行性、 典型作戰樣式及其關鍵技術進行分析, 研究了當前國外無人機用于空空作戰的裝備和技術發展現狀; 針對未來無人機直接參與空空作戰的典型樣式進行了分析, 提出了三類潛在作戰應用樣式; 針對無人機用于空空打擊作戰的實際需要, 從無人機平臺、 配套機載武器及機載傳感器等角度梳理了相應的能力需求, 分析了無人機應用于未來空空作戰的關鍵支撐性技術。
1" 無人機空空精確打擊作戰發展現狀
美軍將無人系統看作是未來戰術組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根據美國國防部發布的最新版《無人系統綜合路線圖》, 無人機除了擔負傳統的情報/監視/偵察(ISR)等非火力打擊任務之外, 將越來越多的擔負精確火力打擊任務[8]。 無人機平臺遂行空空精確打擊, 需要無人機平臺、 配套載荷/武器、 戰術戰法等方面的多種支撐, 從目前國外發展情況來看, 在多種先進空戰作戰概念牽引下, 無人機遂行空空打擊作戰的相關裝備和技術研究正在加速推進, 取得了一定進展。
收稿日期: 2024-05-06
*作者簡介:" 高書亮(1982-), 男, 陜西漢中人, 高級工程師, 博士。
1.1" 具備空空打擊能力的無人機平臺不斷出現
隨著無人機技術的快速進步," 國外可遂行空空打擊的無人機平臺種類和數量正逐步增多," 關鍵性能水平正快速提升。 從目前國外發展情況來看, 遂行空空作戰無人機平臺主要包括現有察打一體無人機的改進升級和專門研制新型無人機平臺兩類情況。 針對第一類情況, 美國等國家正在探索和改進當前其在研在役無人機型號的空空武器攜帶能力, 不斷開展相應的專門試驗, 如美軍就曾經利用MQ-9無人機進行改裝, 并于2020年成功完成了AIM-9X紅外型空空導彈的發射攻擊試驗。 由于當前常見的察打一體無人機在設計之初未考慮空戰所需的快速占位、 機動規避、 持續目標跟蹤與制導鏈路保障等要求, 一般不配備遠距離對空動目標傳感器載荷, 因此往往只能攜帶紅外型空空導彈, 使得其攻擊目標范圍、 類型, 攻擊距離、 打擊靈活性等性能都受到較大限制; 第二類情況的典型代表是美國等國家正在研制的一系列新型無人機平臺項目, 其中較為典型的包括:" (1)“遠射”項目。 該項目由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主導, 旨在研究、 開發和驗證一款可以攜帶和發射空空導彈的無人機平臺, 該無人機可使用有人機平臺運載投放, 以顯著擴大攻擊范圍, 提升應對空中威脅的作戰效率, 目前已經進入到全尺寸演示樣機試驗驗證階段, 極有可能在2~3年內實現初步列裝。 從目前DARPA公布的研究進展來看, 每架“遠射”無人機可裝載至少兩枚低成本空空導彈, 形成一架有人戰機指揮數架“遠射”無人機, 實現多個方向、 不同類型威脅目標的蜂群戰和彈群戰, 已初步具備典型的無人空中攻擊能力[9-10], 如圖1所示。 (2)“忠誠僚機”項目。 針對未來空中協同作戰需求, 美國正在加快協同式空戰平臺的研究及忠誠僚機系列項目, 典型代表是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AFRL)聯合克拉托斯公司開發的XQ-58A 無人戰斗機(如圖2所示), XQ-58A長8.8 m, 翼展6.7 m, 采用單發、 隱身設計, 最高飛行速度1 050 km/h, 最大航程4 000 km, 實用升限13 715 m[11], 與目前常見無人機不同, 其首次采用了內置彈倉設計, 能夠兼容AIM-120 和GBU-39 等彈藥, 具備了攜帶空空武器與長機平臺協同作戰參與空空作戰的基本能力, 目前已經完成了初步的空中開艙彈藥投射試驗。 (3)專用型制空作戰無人機。 近年來, 土耳其等國家正在積極開展制空作戰無人機的相關研制工作并取得初步進展。 2023年4月, 土耳其拜卡技術公司研制的Kizilelma無人機(如圖3所示)與Akinc察打一體無人機進行了首次編隊飛行, 該無人機在最大飛行高度12 000 m, 飛行馬赫數0.9的情況下可持續飛行5 h, 能夠搭載土耳其研制的“波茲多安”(Bozdogan)和“游隼”(Gokdogan)空空導彈[12]。
1.2" 智能化空戰博弈對抗技術快速發展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與現代空戰的不斷結合, 為高動態、 不確定、 不完備信息條件下的空戰博弈問題帶來了新的解決途徑。 智能空戰相關領域技術的快速發展, 使得能夠采用無人化、 智能化空戰決策機制和平臺指揮無人機開展復雜環境下空中作戰, 為開展復雜的制空精確打擊帶來了天然的優勢。 當前, 無人機正日益成為國外人工智能空戰的天然試驗和驗證平臺, 并且隨著無人機技術的不斷發展, 無人機+人工智能的模式正在現代空戰中逐步呈現出不斷增強的作戰效能。 2020年8月, 在DARPA舉辦的“Alpha Dogfight trial”人機對抗賽中, 美國蒼鷺公司設計的智能飛行自主決策系統駕駛F-16戰機以5:0的優勢戰勝了F-16的飛行教官; 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戰略發展規劃和實驗辦公室(SPDE)推動的“天空博格人”項目采用多種無人機平臺開展搭載驗證, 先后成功在克拉托斯公司的UTAP-22無人機(如圖4所示)及MQ-20“復仇者”無人機(如圖5所示)等平臺上實現了搭載首飛。 2020年12月, XQ-58A 實現與F-22、 F-35A和F-35B 等有人戰機協同半自主編隊飛行; 同
月, 美國空軍的ARTU無人U-2項目表明了無人系統
的操作權首次超過人類飛行員, 展現出自主化空中作
戰的趨勢。" 在智能化作戰算法和引擎的支持下," 無人機
平臺可以在無人工干預或少人工干預的情況下, 自主完成信息獲取、 態勢感知、 任務規劃和作戰決策, 從而自主遂行防空壓制、 對面突擊、 情報監視偵察等多種任務, 對于復雜空戰環境和任務的適應能力正在不斷增強[13]。
1.3" 新型微小型化機載制空導彈不斷涌現
空空導彈是實施空空打擊作戰的直接手段。 當前, 一批新概念空空導彈正不斷出現, 這些導彈往往具有體積小、 重量輕、 使用靈活等特點, 能夠滿足無人機平臺的搭載需要[14]。 這些新型空空導彈通常為緊湊型氣動外形, 采用高集成度相控陣導引頭、 一體化制導控制計算機、 高性能固體火箭發動機、 直接力姿態控制等新型技術, 具有全天候、 高裝載、 小型、 快速、 輕量級的特點, 可應對無人機、 有人機和巡航導彈等多種目標威脅[15]。 其中, 美國披露的下一代小型先進能力導彈(如圖6所示)彈長僅為1.8 m; 雷神公司展示的“游隼”新型中距空空導彈(如圖7所示)的尺寸僅有美國當前主戰空空導彈(AIM-120)的一半, 但可將AIM-120 導彈的射程與導彈的格斗機動性相結合, 其典型條件下攻擊距離不低于100 km, 具有極強的機動性, 同時顯著提升現有飛機掛載密度。 由于小型、 微型化空空導彈相比于傳統主戰空空導彈在體積、 重量、 發射條件等方面都有明顯的減小, 更加適合在當前無人機平臺上掛載使用[16-17]。
2" 無人機遂行空空打擊作戰的主要優劣勢分析
2.1" 優勢分析
一是全天候長航時留空能力帶來的作戰持久性優勢。 傳統戰斗機平臺受制于其燃油攜帶量, 使得其巡航時間相對較短, 而無人機普遍采用高升阻比氣動外形和大容量燃油裝載, 同時無需考慮飛行機組的生理承受能力, 因此其留空時間普遍高于有人機。 MQ-9A察打一體無人機最長留空時間達到了27 h, MQ-20“復仇者”無人機最長留空時間達到了20 h, 這是目前有人戰斗機難以達到的。
二是無人員傷亡帶來的作戰靈活性優勢。 由于無人機沒有飛行機組, 因此空戰過程中無需考慮己方人員傷亡問題, 可以遂行多種飛行航跡和接敵路徑, 對于突然加速、 變高、 大機動過載轉彎等空戰樣式和動作的承受能力更強。
三是更強的隱身能力帶來的作戰突然性優勢。 由于不需要飛行員座艙等部位, 高端無人機平臺往往可以更加自由的開展隱身設計, 同時由于無人機體積相比于大型戰斗機而言普遍偏小, 因此同等情況下具有更小的RCS特征, 這就使得其具有更加優秀的隱蔽接敵并突然發動攻擊的能力。 當前, 美軍多型無人機機身大量采用復合材料, 雷達反射截面積小, 隱身性能大幅提高。 以RQ-180隱身偵察無人機為例, 其機身采用飛翼布局, 后緣構型簡潔, 蒙皮覆蓋新型隱身材料, 使得其隱身性能進一步提升。
2.2" 劣勢分析
一是整體飛行性能相對不足。 當前主要軍用無人機出于續航和隱身雙重考慮, 大多采用大展弦比固定翼和飛翼布局, 導致機身阻力相對偏大, 在動力裝置性能無明顯提升的情況下, 機動性能不足, 面向空戰占位搶占能力相對不足, 有研究表明, 美國忠誠僚機XQ-58A穩定盤旋過載僅1.693g, 明顯低于當前主流戰斗機水平。 此外, 由于當前多數無人機飛行速度相對較低, 基本不具備穩定的超音速巡航能力, 發射空空導彈等武器的初始條件相對較差, 對提升武器射程、 速度等性能不利。
二是機載武器適配能力有待提高。 相比于有人主戰飛機, 當前主流無人機的機腹、 翼下掛點數量相對偏少, 多數尚未采用內埋式彈艙等先進武器發射裝置, 主要采用激光指示吊艙等作為目標跟蹤指示傳感器, 所掛載的機載彈藥主要以空面武器為主[18], 對空空武器的兼容能力還有待提高。 同時, 由于大多數無人機尚未配備支持對空目標搜索跟蹤的探測傳感器(如火控雷達、 紅外搜索跟蹤傳感器等), 因此很難為機載制空武器提供復合制導所需的全程信息保障, 難以閉合對空打擊環路。
三是復雜電磁環境適應能力有待提高。 當前無人機自主決策程度相對偏低, 遂行復雜作戰任務往往需要有人機、 地面任務指控站等多種手段進行外部作戰指揮, 因此大量依賴復雜數據通信鏈路。 在復雜電磁環境中作戰時, 一旦被敵方干擾、 截獲甚至接管通信鏈路, 很有可能造成無人機作戰失控, 在復雜電磁環境下的對空作戰能力的魯棒性尚有待觀察。
3" 無人機空空打擊作戰典型樣式
3.1" 預置空中目標攻擊
以美國MQ-9察打一體無人機為例, 在此樣式下, 無人機可根據地面或空中指揮平臺提供的預置攻擊指令和目標參數, 攜帶空空導彈武器對對手的加油機、 運輸機等大型空中目標進行攻擊。 這種樣式一般出現在低烈度空戰區域或無人機使用方已經基本奪取制空權的情況下, 由于攻擊目標飛行速度慢、 逃逸能力差、 目標特性顯著, 一旦被戰斗機、 預警機或地面雷達發現很難快速逃離所在空域, 因此可采用快速預置目標參數的方式引導無人機前往攻擊。 在此情況下, 無人機僅作為空空導彈發射平臺, 空空導彈可采用發射前自主目標截獲或依靠預警機等外部傳感器提供中制導, 無人機無需為空空導彈提供任何中制導信息, 可實現發射后立即脫離, 僅需要具備針對空空導彈的掛載、 加電、 初始目標裝訂和發射等能力即可, 也無需配備主動雷達等復雜探測制導設備, 現有大型察打一體無人機經簡單改裝后即可完成此類作戰。 其典型作戰樣式如圖8所示。
3.2" 外部指揮引導下的半自主攻擊
以美國忠誠僚機XQ-58A為例, 在此樣式下, 無人機可在鄰近有人機的概略引導下, 前往敵方空中目標所在空域, 隨即憑借自身攜帶的雷達、 光電/紅外、 ESM等傳感器搜索發現敵方目標, 自主完成目標截獲、 威脅判別和目標航跡跟蹤生成后, 經鄰近有人機或地面指揮中心許可并下達攻擊作戰指令后, 發射所攜帶的空空導彈, 并為空空導彈提供全程中制導信息, 直至導彈導引頭開機并截獲敵方目標。 此類樣式下, 一般攻擊距離相對預置空中目標攻擊樣式更遠, 往往需要使用具有更遠射程的雷達型空空導彈, 同時無人機需配置雷達、 光電/紅外、 ESM等傳感器, 以便在較大范圍內搜索探測并跟蹤空中目標, 同時具備雙向數據鏈路發射接收能力, 從而確保為導彈提供全程制導。 其典型作戰樣式如圖9所示。
3.3" 無人機全自主空空攻擊
以美國忠誠僚機XQ-28A為例, 在此樣式下, 無人
機可在有人機或地面指揮中心裝訂的作戰任務指引
下, 自主完成飛行路徑規劃, 前往任務空域完成攻擊占位, 利用自身攜帶的機載傳感器發現敵方空中目標, 完成目標航跡跟蹤、 威脅研判并完成自主攻擊決策, 在此
基礎上," 發射空空導彈并提供全程制導," 確保命中敵方
目標。 在此樣式下, 無人機有效攻擊距離和攻擊覆蓋范圍最大, 整個過程除開始階段需要外部指控平臺(有人機或地面指揮中心)下達作戰任務外, 全程不需外部干預, 無人機平臺自主完成對空打擊的OODA殺傷鏈全閉環過程, 可搭配雷達、 紅外等多種不同類型空空導彈, 可視敵方目標情況靈活開展單次、 多次攻擊, 即能夠攻擊中高空的戰斗機、 大型飛機等目標[19], 也能夠攻擊中低空的無人機、 直升機、 巡航導彈等目標, 作戰使用和武器選擇最為靈活, 但對無人機平臺的自主探測、 任務規劃、 信息融合、 武器掛載等相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典型作戰樣式如圖10所示。
4" 無人機空空打擊作戰的關鍵技術
著眼當前國外技術發展趨勢, 為了有效支撐無人機平臺執行空空打擊作戰任務, 必須在如下關鍵技術領域實現突破。
4.1" 空戰無人平臺總體設計與優化技術
空空打擊作戰對于空戰平臺提出了較為特殊的性能需求, 如強隱身能力、 大航時\航程能力、 高機動飛行能力、 目標探測跟蹤能力和大容量武器\傳感器攜帶能力等。 當前, 國外空戰無人平臺總體思路主要包括兩類:" 一是“無人機+”, 即在現有無人機平臺上加改裝部分空空武器和傳感器。 由于目前國外大多數主流大型無人機平臺均面向ISR任務和低強度對抗下的空對面火力支援任務設計, 其機動飛行性能、 隱身性能和武器掛載性能均無法和有人戰斗機相比, 因此這種模式往往僅能支撐低烈度情況下的有限空戰目標, 很難適應高強度空空作戰需要; 二是“+無人機”, 即為滿足高強度空空作戰需要, 全新設計專用無人機平臺。 從目前美國DARPA“遠射”項目和通用原子公司的“Gambit”項目等經驗來看, 主要采用新型翼身融合氣動布局、 高性能渦扇發動機、 內埋進氣道、 大容量內置式彈倉、 全向寬頻隱身、 綜合模塊化航電等先進設計技術, 全面提升空戰無人機平臺的飛行性能、 隱身性能、 傳感器綜合應用性能及武器掛載能力, 更好地滿足空空作戰的需要。 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不受駕駛人員的生理承受能力限制, 無人機在提升隱身性能, 進而增加隱蔽接敵并發起突然對空精確打擊等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 美國XQ-58A無人機采用了表面斜置、 背負式進氣道和V型尾翼等隱身設計, 具有良好的隱身性能, 其綜合隱身水平極有可能與F-22/F-35等隱身戰機在同一量級。 MQ-25A無人機也通過背負式進氣道、 傾斜的 V 形垂尾、 二維尾噴口等設計來降低雷達和紅外的可探測性, 可借此優勢前往高烈度戰場邊緣執行加油、 攻擊等作戰任務。
4.2" 面向無人平臺約束的先進機載傳感器技術
機載傳感器是無人機獨立完成目標探測、 跟蹤、 識別和制導的核心手段, 在執行空空打擊任務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當前, 國外主流無人機平臺尚未配置包括機載火控雷達等在內的機載傳感器, 對空中高動態目標的自主搜索和跟蹤識別能力相對較弱。 隨著機載傳感器領域的快速發展, 面向無人機裝機約束的新型機載傳感器將不斷涌現。 以機載火控雷達為例, 該領域正初步呈現出寬角域全向探測、 寬頻段超隱身、 射頻隱身、 抗干擾等新的發展趨勢和需求[20-21]。 以美國雷神公司最新推出的APG-79(V)4機載火控雷達為例(如圖11所示), 該型雷達采用最新氮化鎵(GaN)射頻收發組件及全新的射頻封裝技術, 核心設備總重量約45 kg, 其重量和尺寸僅相當于當前主流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的三分之一, 成本僅相當于后者的二分之一, 具有結構重量輕、 體積尺寸小、 安裝維護簡單等特點, 當前已經啟動了為美國海軍陸戰隊F/A-18進行換裝的工作, 已經基本具備了安裝在無人機平臺的可能。 如國外無人機平臺能夠可靠的加裝和使用此類火控雷達, 將具備完整的自主對空目標搜索、 跟蹤和識別能力, 其對空打擊性能會得到顯著提升。
4.3" 低成本小型化先進機載武器技術
能夠掛載、 發射和制導空空導彈是無人機完成空空打擊任務的關鍵因素。 受制于當前主流無人機平臺在武器掛載和發射條件等方面的局限, 高密度、 小型化空空導彈極有可能是今后一個時期無人機空空武器的重要發展方向。 隨著戰術導彈武器小型化技術的不斷進步, 先進小型化空空導彈正在逐步走向實用階段。 美國空軍正在研發“小型先進能力導彈”(SACM) , 計劃將其用于穿透型制空項目發展出的未來戰斗機上, 該型導彈計劃采用經濟可承受導引頭、 超敏捷彈體、 高比沖推進和抗干擾制導引信等一體化技術, 可在不影響PCA 平臺隱身情況下增加戰斗機內埋彈艙的載彈量和增強戰斗機的作戰能力。 多種類型先進空空導彈的不斷出現, 有望進一步提升無人機的空中打擊密度和精度[22]。 此外, 隨著低成本設計技術的不斷引入, 以數字迭代為主、 輔以樣機試驗驗證的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方法成為導彈低成本設計體系構建的重要手段。 通過對需求的細致分解, 以模塊化、 模型化、 組合化為核心, 在虛擬空間中快速迭代可行方案, 縮短研發周期、 提升設計質量、 降低產品全壽命周期的成本, 適應規模化需求的空空導彈設計需要。 低成本、 小型化機載武器技術的不斷進步, 為無人機盡可能高密度的攜帶和發射使用先進機載武器, 擴充火力打擊密度和效率提供了更多可能。
4.4" 自主在線決策與任務規劃能力
無人機空空作戰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無人機在無外界人為因素干預下, 成功、 可靠、 安全的完成對空打擊過程。 相比于有人機空戰, 無人機平臺必須具備“人不在環”條件下的自主在線決策與任務規劃能力, 所涉及的關鍵技術主要包括:" (1)多傳感器智能信息融合技術。 其能夠將深度學習等多種先進人工智能方法引入機載信息處理回路, 能夠更加高效、 完整的實現多種機載傳感器的信息處理、 航跡跟蹤、 目標識別等功能, 為作戰決策提供更加完備、 精確的態勢信息; (2)面向無人空戰的自主戰術生成技術。 針對無人機自主化、 高智能特點及空空打擊作戰的強對抗、 快節奏等需求, 無人作戰飛機應能夠根據空戰態勢及時搶占并保持有利位置, 尋機殲敵并保全自己。 為此, 與有人機空戰類似, 需要在智能化空戰決策平臺和手段支撐下, 搭載自主機動決策方法或引擎, 對戰術實施距離、 機動規避時機、 空戰戰術策略等進行精細化前置估計, 形成空戰戰術動作的自主在線推演與生成能力, 為開展無人空戰奠定基礎[23-25]; (3)實時智能化自主決策技術。 將現代復雜推理的自動化決策輔助技術與空空作戰相結合, 進一步提升作戰態勢的感知效率, 并能夠基于當前空戰態勢快速完成作戰籌劃和智能自主決策, 能夠支撐無人機超視距空戰下的主動攻擊、 機動規避、 火力分配等行為指令的自主在線生成, 從而避免由于數據鏈路延遲等造成的“人不在回路”決策延遲, 從而有針對性的支撐無人機自主空戰決策[26-27]; (4)高性能制導數據鏈路技術。 現代新型數據鏈路和通信網絡的快速發展, 可以為無人機遂行空空作戰提供更大的支持。 以LINK16\22\TTNT等為代表的新一代數據鏈路能夠更加高效的實現空中節點的組網信息交換, 支持超視距、 大帶寬數據傳輸, 具備一定的抗電子干擾能力。 當前美軍一方面正積極對傳統的導彈雙向制導數據鏈技術進行大力升級, 以戰斧4和5A巡航導彈為例, 逐步應用成熟的雙向衛星數據鏈, 可使攻擊控制器控制飛行中的導彈轉向攻擊其他或更重要的目標, 以期增強戰術導彈的多目標打擊適應能力[28]; 另一方面還正在發展適用于F-35、 F-22、 XQ-58A等隱身飛機的多功能先進數據鏈(MADL), 該數據鏈可實現隱身飛機之間的數據交互, 被截獲概率較低, 可實現多作戰域、 多任務伙伴之間的信息交互, 最大限度實現多域傳感器的對接, 確保無人機實現更加高效的地空、 空空數據共享, 從而為遂行高實時的空空打擊作戰提供目標信息、 作戰指令、 態勢共享等多種信息輔助[29]。
5" 結" 束" 語
本文針對無人機用于現代空空作戰的可行性、 典型作戰樣式及其關鍵技術進行分析, 研究了當前國外無人機用于空中對抗作戰的裝備和技術發展現狀, 提出了相應的作戰應用樣式, 分析了無人機應用于未來空空作戰的關鍵支撐性技術。 縱觀當前無人機及相關技術領域的發展現狀, 國外無人機裝備直接投入空空打擊作戰還有一定的距離, 必須從無人機平臺、 配套機載武器\傳感器及相應的作戰應用等方面解決很多問題, 進一步閉合包括探測、 跟蹤、 制導、 攻擊的完整打擊鏈條。 隨著相關領域技術的不斷發展, 無人機應用于空空打擊作戰的條件和技術基礎正在不斷成熟, 國外在這一領域近年來不斷取得了新的進展, 為此應持續關注這一領域的最新發展動向和未來趨勢。
參考文獻:
[1] 樊會濤, 閆俊. 空戰體系的演變及發展趨勢[J]. 航空學報, 2022, 43(10): 527397.
Fan Huitao, Yan Jun.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Air Combat System[J]. 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 2022, 43(10): 527397.(in Chinese)
[2] 楊偉. 關于未來戰斗機發展的若干討論[J]. 航空學報, 2020, 41(6): 524377.
Yang Wei. Development of Future Fighters[J]. 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 2020, 41(6): 524377.(in Chinese)
[3] 謝嵐風, 陳軍, 焦璐, 等. 未來空戰全域火力場研究[J]. 航空學報, 2024, 45(5): 296-313.
Xie Lanfeng, Chen Jun, Jiao Lu, et al. All-Domain Fire Field in Future Air Combat[J]. 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 2024, 45(5): 296-313.(in Chinese)
[4] 王超磊, 樊會濤. 美軍新型制空作戰概念研究[J]. 航空兵器, 2022, 29(3): 8-13.
Wang Chaolei, Fan Huitao. Research on New Air Combat Concepts of US Military[J]. Aero Weaponry, 2022, 29(3): 8-13.(in Chinese)
[5] 張曼曼, 姜毅, 楊昌志, 等. 未來空戰對抗環境及作戰樣式研究[J]. 空天防御, 2021, 4(3): 105-109.
Zhang Manman, Jiang Yi, Yang Changzhi, et al. Confrontation Environment and Combat Mode of Future Air Combat[J]. Air amp; Space Defense, 2021, 4(3): 105-109.(in Chinese)
[6] 郭正玉. 美國制空作戰概念和能力的新發展[J]. 航空兵器, 2023, 30(4): 10-16.
Guo Zhengyu. New Development of US Air Warfare Concept and Capability[J]. Aero Weaponry, 2023, 30(4): 10-16.(in Chinese)
[7] 張路, 邵正途, 翁呈祥, 等. 美軍有/無人機協同作戰運用及關鍵技術研究[J]. 戰術導彈技術, 2022(6): 128-137.
Zhang Lu, Shao Zhengtu, Weng Chengxiang, et al.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and Key Technologies of U.S. Forces Manned/Unmanned Aerial Vehicle Cooperative Combat[J]. Tactical Missile Technology, 2022(6): 128-137.(in Chinese)
[8] 李姝, 裘昌利, 欒爽, 等. 美軍無人系統發展規劃研究綜述[J]. 無人系統技術, 2023, 6(6): 101-108.
Li Shu, Qiu Changli, Luan Shuang, et al. Review on Unmanned Systems Integrated Roadmap by DoD[J]. Unmanned Systems Technology, 2023, 6(6): 101-108.(in Chinese)
[9] 張蓬蓬, 張俊寶, 郭正玉. 遠射項目發展及作戰使用分析[J]. 飛航導彈, 2021(11): 42-45.
Zhang Pengpeng, Zhang Junbao, Guo Zhengyu.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al Use of Long-Range Shooting Projects[J]. Aerodynamic Missile Journal, 2021(11): 42-45.(in Chinese)
[10] 楊衛麗, 程鯉. 美國“遠射” 項目對未來空戰模式影響分析[J]. 戰術導彈技術, 2023(1): 162-165.
Yang Weili, Cheng Li. Impact Analysis of LongShot Program of the U.S. on Air-Combat Mode in the Future[J]. Tactical Missile Technology, 2023(1): 162-165.(in Chinese)
[11] 盧元杰, 陳星伊. XQ-58A無人機總體方案分析[J]. 飛機設計, 2021, 41(3): 1-4.
Lu Yuanjie, Chen Xingyi. Analysis of the Overall Scheme of the XQ-58A UAV[J]. Aircraft Design, 2021, 41(3): 1-4.(in Chinese)
[12] 金鈺, 谷全祥. 2023年國外軍用無人機裝備技術發展綜述[J]. 戰術導彈技術, 2024(1): 33-47.
Jin Yu, Gu Quanxiang.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Military UAV Systems and Technology in 2023[J]. Tactical Missile Technology, 2024(1): 33-47.(in Chinese)
[13] 孫智孝, 楊晟琦, 樸海音, 等. 未來智能空戰發展綜述[J]. 航空學報, 2021, 42(8): 525799.
Sun Zhixiao, Yang Shengqi, Piao Haiyin, et al. A Survey of Air Comba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J]. 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 2021, 42(8): 525799.(in Chinese)
[14] 任淼, 劉琪, 劉晶晶. 2019年國外空空導彈發展動態研究[J]. 航空兵器, 2020, 27(4): 17-24.
Ren Miao, Liu Qi, Liu Jingjing. Research on Foreign Air-to-Air Missiles’ Development in 2019[J]. Aero Weaponry, 2020, 27(4): 17-24.(in Chinese)
[15] 陳辛, 張俊寶, 史榮宗. 游隼空空導彈發展及作戰分析[J]. 飛航導彈, 2021(12): 25-29.
Chen Xin, Zhang Junbao, Shi Rongzong.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al Analysis of Peregrine Falcon Air-to-Air Missile[J]. Aerodynamic Missile Journal, 2021(12): 25-29.(in Chinese)
[16] 史榮宗, 張俊寶. 小型先進能力導彈性能估算與分析[J]. 彈箭與制導學報, 2020, 40(6): 69-72.
Shi Rongzong, Zhang Junbao. Performance Estimation and Analysis of Small Advanced Capability Missile[J]. Journal of Projectiles, Rockets, Missiles and Guidance, 2020, 40(6): 69-72.(in Chinese)
[17] 李斌, 劉琪, 徐琰珂. 美國未來空空導彈發展與能力[J]. 航空兵器, 2023, 30(2): 83-90.
Li Bin, Liu Qi, Xu Yanke. Development and Capability of American Air-to-Air Missile in the Future[J]. Aero Weaponry, 2023, 30(2): 83-90.(in Chinese)
[18] 任新聯, 李剛. 美國無人機載空地導彈發展現狀及趨勢[J]. 飛航導彈, 2021(4): 59-62.
Ren Xinlian, Li Gang.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 of Unmanned Air-to-Ground Missiles in the United States[J]. Aerodynamic Missile Journal, 2021(4): 59-62.(in Chinese)
[19] 李望西, 王勇, 吳文超, 等. 面向空空作戰的有人/無人機協同作戰模式研究[J]. 無人系統技術, 2023, 6(4): 76-84.
Li Wangxi, Wang Yong, Wu Wenchao, et al. Research on Manned/Unmanned Air Vehicle Cooperative Combat Model for Air-to-Air Combat[J]. Unmanned Systems Technology, 2023, 6(4): 76-84.(in Chinese)
[20] 曹蘭英, 董曄, 郭維娜. 機載火控雷達發展趨勢探究[J]. 航空科學技術, 2021, 32(6): 1-8.
Cao Lanying, Dong Ye, Guo Weina. Development Trend Analysis of Airborne Fire-Control Radars[J]. Aeronautical Science amp; Technology, 2021, 32(6): 1-8.(in Chinese)
[21] 張雷, 方學立. 寬角域機載火控雷達發展淺析[J]. 現代雷達, 2019, 41(12): 17-20.
Zhang Lei, Fang Xueli. A Brief Analysis of Wide-Azimuth Airborne Fire-Control Radar Development[J]. Modern Radar, 2019, 41(12): 17-20.(in Chinese)
[22] 苑桂萍, 張紹芳. 美軍穿透型制空概念及相關導彈武器發展[J]. 戰術導彈技術, 2018(1): 37-41.
Yuan Guiping, Zhang Shaofang. Penetrating Counter Air Concept of USAF and Its Missile Weapon Development[J]. Tactical Missile Technology, 2018(1): 37-41.(in Chinese)
[23] 單圣哲, 楊孟超, 張偉偉, 等. 自主空戰連續決策方法[J]. 航空工程進展, 2022, 13(5): 47-58.
Shan Shengzhe, Yang Mengchao, Zhang Weiwei, et al. Continuous Decision-Making Method for Autonomous Air Combat[J]." Advances in Aeronaut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2, 13(5): 47-58.(in Chinese)
[24] 郭昊, 周德云, 張堃. 無人作戰飛機空戰自主機動決策研究[J]. 電光與控制, 2010, 17(8): 28-32.
Guo Hao, Zhou Deyun, Zhang Kun. Study on UCAV Autonomous Air Combat Maneuvering Decision-Making[J]. Electronics Optics amp; Control, 2010, 17(8): 28-32.(in Chinese)
[25] 李俊圣, 岳龍飛, 左家亮, 等. 基于深度強化學習的多無人機協同進攻作戰智能規劃[J]. 航空工程進展, 2022, 13(6): 40-49.
Li Junsheng, Yue Longfei, Zuo Jialiang, et al. Multi-UAV Cooperative Offensive Combat Intelligent Planning Based on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J]. Advances in Aeronaut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2, 13(6): 40-49.(in Chinese)
[26] 陳希亮, 李清偉, 孫彧. 基于博弈對抗的空戰智能決策關鍵技術[J]. 指揮信息系統與技術, 2021, 12(2): 1-6.
Chen Xiliang, Li Qingwei, Sun Yu. Key Technologies for Air Combat Intelligent Decision Based on Game Confrontation[J]. Command Information System and Technology, 2021, 12(2): 1-6.(in Chinese)
[27] 賈高偉, 王建峰. 無人機集群任務規劃方法研究綜述[J]. 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 2021, 43(1): 99-111.
Jia Gaowei, Wang Jianfeng. Research Review of UAV Swarm Mission Planning Method[J].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2021, 43(1): 99-111.(in Chinese) .
[28] 董露, 李文勝. 美軍戰斧5巡航導彈發展及技術特點分析[J]. 飛航導彈, 2021(12): 116-121.
Dong Lu, Li Wensheng.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omahawk 5 Cruise Missile of US Army[J]. Aerodynamic Missile Journal, 2021(12): 116-121.(in Chinese)
[29] 馬慧敏. 空空導彈數據鏈仿真實現技術研究[J]. 彈箭與制導學報, 2012, 32(4): 77-79.
Ma Huimin. The Research on Data Link Simulation of Air-to-Air Missile[J]. Journal of Projectiles, Rockets, Missiles and Guidance, 2012, 32(4): 77-79.(in Chinese)
Research on Typical Operation Modes and Key Technologies of
Foreign UAV-Based Air to Air Striking
Gao Shuliang1, 2, 3*, Duan Pengfei1, 2, 3, Tian Hao1, 2, 3, Yuan Cheng1, 2, 3
(1. China Aeronautic Establishment, Beijing 100012, China;
2.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Future Airborne Weapon Technology, AVIC, Beijing 100029, China;
3.China Airborne Missile Academy, Luoyang 471009, China)
Abstract: UAVs are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warfa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typical operation modes and key technologies of foreign UAV used in modern air to air striking. Analyzed the current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status of UAVs used in air striking operations abroad, and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UAV equipment abroad, analyz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rect application of UAVs in air striking operations. Based on th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foreign UAV platforms, three potential typical application styles for UAV participation in air to air strike operations are proposed. In response to the practical needs of UAVs for air to air striking operat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key supporting technologi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UAVs in future air to air striking.
Key words: unmanned air vehicle; air to air striking; operation mode; airborne weap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