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文在對遼寧省國家大學科技園發展情況深入調研基礎上,汲取了國內外成功經驗,結合遼寧省發展現狀提出了新時代遼寧省建設國家大學科技園的發展模式和建議,為遼寧省深入實施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和今后加強大學科技園建設提供決策參考。
〔關鍵詞〕國家大學科技園;發展思路及模式;建議
注:本文受遼寧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新時代背景下遼寧省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發展思路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22JH4/10100099)資助。
一、國內外大學科技園發展及建設模式情況
目前,國外大學科技園主要有大學主導型、產業推動型和政府引導型等發展模式,分別以美國斯坦福科技園、英國劍橋大學科技園和日本筑波科學城為典型代表。盡管它們發展歷程、發展目標和驅動主體不同,但在加強政策引導、促進“政產學”結合、完善制度和法律、營造良好創新環境等方面基本趨同。
截至2021年底,國家大學科技園數量累計達到140家,基本上覆蓋了全國所有“985”和“211”高校,已經成為我國創新創業的核心載體和支撐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國大學科技園建設基本上依靠政府行政力量推動,優勢是發展初期能夠推動大學科技園快速建立,但在發展后期很容易出現科技資源配置過度行政化、市場化進程遲緩、園區運營效率較低下等問題。新時代對國家大學科技園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更好發揮大學科技園的創新創業賦能、新興產業育成、科技集成服務、科教跨界融通、開放創新生態的功能作用。
二、遼寧省國家大學科技園發展現狀
(一)總體發展情況
遼寧是我國最早探索建立大學科技園的省份之一,培育了東軟集團等國內外知名企業。目前,遼寧省大學科技園發展總體情況良好,已逐步形成了“創業苗圃—孵化—加速”科技創新創業孵化鏈條,初步形成了以國家大學科技園為示范引領、“省級—國家級”梯隊培育的良性發展格局。截至2021年底,遼寧省共有國家級大學科技園7家,位列全國第5位,其中東北大學在科技部和教育部發布的2021年國家大學科技園績效評價結果“優秀”檔次(全國共有22家)中,排在全國第5位,沈陽工業大學在“良好”(全國共有36家)檔次中。
1.政策支持不斷完善
省政府先后印發《遼寧省高新區存量資產盤活實施方案》《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校企協同創新聯盟建設的實施意見》和《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高等院校創新創業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文件,沈陽市也制定《沈陽市推進大學科技園建設工作方案》,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沈北科教融合園。沈陽工程學院國家大學科技園會同沈北新區科技局聯合設立沈北新區“揭榜掛帥”科技攻關項目基金,探索孵化高新技術企業的新機制等。
2.服務能力明顯增強
2022年,遼寧省國家大學科技園共有創業公共服務機構74個,比2020年增長21.3%;其中,中介服務機構43個、金融服務機構17個、風險投資機構14個,分別比2020年增長72%、70%、27.3%;共有產業化支撐平臺27個,比2020年增長22.7%;共有創業導師264人,比2020年增長13.3%。2021年遼寧國家大學科技園孵化基金總額為8075.5萬元,比上年增長75.6%,金額量在全國排在第8位;管理機構從業人員為143人,其中研究生學歷占比為49.7%,留學歸國人員(5人)數量在全國排在第6位。見表1。

3.場地總面積增長快速
2022年,遼寧省國家大學科技園現有場地總面積為17.1萬平方米,比2020年增長9.6%。其中,孵化用房面積為10.1萬平方米,研發用房面積為1.9萬平方米,分別比2020年增長12.4%、 0.1%。2021年現有場地總面積(17.1萬平方米)排在全國第13位,與廣東(17.7萬平方米)、天津(17.3萬平方米)大致相當,但和位居全國三甲的江蘇(87.2萬平方米)、北京(84.0萬平方米)、河南(65.2萬平方米)相差很大。

4.在孵企業情況良好
2022年,遼寧省國家大學科技園本年在孵企業480個,其中當年新增企業145個,分別比2020年增長25%、85.9%;從業人員數為2935人,比2020年增長13.5%。2021年在孵企業數量(467個)排在全國第8位,總收入(6.0億元)排在全國第15位,工業總產值(3.9億元)排在全國第10位。但在總收入、工業總產值、凈利潤、上繳稅金等和科技活動經費支出等經濟和創新發展指標上,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應引起我們重視。見表3。

5.畢業企業發展優異
2022年,遼寧省國家大學科技園累計畢業企業797個,其中當年畢業企業31個,分別比2020年增長34.4%和138.5%;上市(掛牌)企業和收入過億元企業境外為8個,分別比2020年減少1個和增加2個。2021年累計畢業企業數量(766個)在全國排在第5位,從業人員數(4.9萬人)排在全國第3位,總收入(180.1億元)排在第6位,工業總產值(174.3億元)排在第4位。見表4。
6.校地合作日益緊密
東北大學大力推動建設“一園、兩區、多點”:“一園”是指“科技園”,“兩區”是指東北大學南湖創新創業園區和渾南國際科技園區,“多點”是指結合科技園功能布局全國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載體。沈陽工業大學科技園建有遼中、遼陽、鐵嶺、沈撫改革示范區4個分園。沈陽工程學院與沈北新區共建國家大學科技園。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科技園與阜新市細河區政府、阜新市高新區和朝陽市龍城高新區共建產業化基地。大連交通大學國家科技園在沙河口區、旅順口區和金州區設立三個分園區。
(二)存在主要問題
1.頂層設計有待加強
遼寧省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規劃和科技創新發展規劃體系中,尚沒有單獨設立科技園發展規劃,缺乏對科技園發展的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目前,只有沈陽工程學院國家大學科技園等少數園區制定了“十四五”發展規劃,大部分園區在自身定位、發展模式、空間規劃、品牌建立和發展方向等方面仍未形成具體思路,在市場多變的情況下隨波逐流,未能形成自己鮮明特色和孵化模式。

2.社會資源整合能力不足
大部分大學科技園內的融資服務多傾向于國有融資平臺,民間資本進入大學科技園的渠道狹窄,導致大學科技園要素集聚效應不明顯。部分大學科技園比較優勢不突出,對區域各類創新要素未形成較強的吸納力,較難彌補大學科技園存量資源在結構上的缺陷。
3.運營社會化不夠
目前,國家大學科技園均注冊成立了獨立法人性質的運營公司。通過“愛企查”軟件對其股權結構進行分析,發現高校及其控股公司(如資產運營公司)占有絕對控股地位,其他投資方基本上也都是國有控股企業,鮮有社會民間資本投資。大學科技園公司總經理基本為高校指派,缺乏專業化管理人才,市場化的薪酬激勵機制尚未建立,管理人員干多干少一個樣,企業化經營手段難以得到有效的運行。
4.創業孵化能力不強
孵化服務機構專業化程度不夠,缺乏針對區域乃至依托行業發展的標準化服務體系,在特色平臺建設方面有所欠缺。孵化服務平臺中介機構實力不強,尤其是科技金融服務平臺方面,缺乏專業化的現代商務服務功能,大學科技園的“采血”和“造血”功能較弱。
三、遼寧省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發展模式建議
1.強化政府引導作用
一是提升在全省高質量發展中的戰略地位,省政府印發新時代遼寧省大學科技園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同時從“十五五”開始編制全省大學科技園發展規劃,加強大學科技園發展的頂層設計和政策引導。二是優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激勵政策,對大學畢業生、研究生等創辦企業提供一定額度的無償初創扶助資金等。三是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扶持基金、天使投資基金、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產業投資基金等,與銀行、擔保機構、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開展合作,為創業企業和團隊提供各類科技金融信貸產品和服務。四是加強創新資源整合,支持探索實踐“多校一園”“一校多園”等大學科技園建設模式,實現高校校區、高新區、自創區、城市社區協作發展、融合發展。
2.發揮高校基礎作用
一是建立健全黨領導科技園發展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學校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以黨的建設能力的提升推動科技園發展堵點、難點、痛點問題解決。二是探索實施高校科技園管委會和科技園運營公司聯動治理,高校科技園管委會作為科技園的宏觀管理機構,負責科技園的規劃建設、政策制定和協調管理等工作;而科技園運營公司則作為具體的運營主體,負責科技園的日常運營、項目孵化、企業服務等工作。三是積極向大學科技園園內企業開放學校資源,通過鼓勵學校重點實驗室、專業技術創新中心等與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可以為科技園內中小企業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持和創新資源,增強其研發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同時,這也有助于減少企業初創期的投入成本,降低創業風險,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入駐科技園。
3.發揮園區能動作用
一是積極探索新的盈利模式與渠道,逐漸改變當前房租物業為主體的收入結構,大學科技園需要拓展完善創業輔導、人力資源、專利代理、市場開拓等專業服務能力,提升高層次增值服務能力,以形成涵蓋高中低各層次、基礎性兼專業性的較為完善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這不僅可以為園區內的企業和創業者提供更加全面、專業的服務,還可以為大學科技園帶來更加穩定、可持續的收入來源。二是加快大學科技園投資能力建設是推動高科技項目產業化和優質初創企業加速發展的重要手段。大學科技園應該積極加強高校科技成果及在孵優質初創企業的遴選,以“孵化+創投”的模式,為這些企業和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和孵化服務。通過投資能力建設,大學科技園可以吸引更多的優質企業和項目入駐,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三是強化園區特色是打造專業品牌效應、實現規模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將園區的專業領域定位與高校的學科優勢緊密結合,積極圍繞自身專業領域定位,篩選入駐入孵企業、建設專業服務能力、搭建專業服務平臺。通過強化各類人才、企業、資本、空間資源的配置,促進園區內專業特色產業集群的形成。同時,大學科技園需要不斷創新和升級,以適應新的形勢和需求。例如,加強數字化和智能化建設,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拓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經驗;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提升園區整體競爭力等。
(作者單位:沈陽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