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RCEP作為中國經貿合作新的增長點,為我國農產品市場開放和便利化水平提高提供了新助力。如何利用RCEP平臺發揮我國農產品出口優勢,需要我們深化對RCEP規則與中國農產品出口RCEP國家的貿易狀況的了解。本文首先通過RCEP協定視角剖析了RCEP國家對我國農產品出口做出的協定承諾。然后基于2000—2022年出口貿易數據,對RCEP生效前后中國農產品出口RCEP國家貿易特征進行對比分析,最后結合RCEP協定在農業領域規則與生效前后中國對RCEP國家農產品出口特征,為進一步推動我國農業發展提出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RCEP協定;農產品;出口特征
RCEP區域是中國農產品出口的最大市場,中國與RCEP成員已經建立了緊密的貿易投資與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關系。隨著2022年1月RCEP生效,這一關系進一步強化,中國與RCEP其他成員國在協議生效第一年的進出口總額達到1.92億美元,占中國外貿總額的30.8%,農產品貿易額為0.1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3.2%,比中國農產品總體貿易增速高3.1個百分點。其中,中國對RCEP國家農產品出口額為415.65億美元,較上年增長9.73%,占中國農產品出口的42.3%,達到近十年在農產品出口總額中所占份額的最高值。不難發現,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以下簡稱《協定》)RCEP協定生效前相比,我國對區域內農產品出口的增長速度和占比都有明顯提升。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強農業對外合作,建設農業強國。在這樣的背景下,從RCEP的相關規則出發,全面分析中國農產品在區域內出口條件的變化,進而比對中國對RCEP國家農產品出口的動態特征,從而為更好地把握RCEP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激發我國農業在RCEP區域內的合作與發展潛力提供合理化建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RCEP在農業部門的相關規則
在農業部門,RCEP的相關規則主要涉及關稅、市場準入便利化、投資以及服務貿易等多個層面。
(一)關稅層面
農產品關稅減讓程度是衡量自由貿易協定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根據RCEP關稅減讓規則,協議生效后十年內90%以上農產品將實現零關稅,但不同國家關稅減讓承諾存在差異,如表1所示,澳大利亞、新西蘭對中國農產品自由化承諾分別為98.5%和96.1%;東盟各國對我國農產品零關稅比重在61.3%至100%之間,其中,新加坡的開放程度最高,對所有成員國農產品最終實現100%零關稅;日本和韓國對中國的自由化承諾則只有57.8%和62.6%。

從各成員國具體承諾來看,RCEP是中國與日本首次在農產品領域達成關稅減讓的協議,其中日方承諾將立即或陸續對中國出口的1400余個農產品稅目取消關稅,零關稅稅目從占中國農產品稅目總數的20%左右上升至60%。我國對日出口與具有優勢的產品,如大部分水產品、果蔬、花卉、酒類等產品均將享受關稅降零,剩余40%敏感農產品則采取例外處理,無法享受稅收減免,主要包括谷物類、油類、奶制品類、豬肉牛肉類等產品。

在RCEP協定達成前,中韓已于2015年簽訂中韓自貿協定。截至2020年,已有共計444個稅目的農產品關稅降零,占我國農產品稅目總數的20%。RCEP生效后,韓方承諾對1588個十位農產品稅目在一定時期內逐步取消關稅,約占韓國所有農產品品類的70%。此外,韓國還有約27%的農產品沒有做出減讓,維持原關稅,主要集中在大米、豬肉、蘋果、梨、辣椒、大蒜、洋蔥等612個稅目的農產品。(見表3)。

在RCEP協定簽署前,中國與東盟十國已簽訂中國—東盟自貿區,雙邊貿易自由化程度已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近年來東盟十國已成為我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泰國、印尼、越南均進入我國農產品進口國排名前十,在農業市場準入領域,RCEP協定簽訂后雙方將維持原中國—東盟自貿區的開放水平,并對部分原協議中未開放的農產品施行減稅政策,截至目前,雙方95%的農產品關稅已清零。(見表4)。
(二)市場準入便利化
在海關程序和貿易便利化方面,RCEP采取預裁定、抵達前處理、信息技術運用等高效管理手段,簡化通關手續,推動新型跨境物流的開展。在可能情況下在貨物抵達后48小時內放行,對快運貨物、易腐貨物等爭取實現貨物抵達后6小時內放行。同時,RCEP整合了“10+1”自貿協定,各個成員國統一標準、技術法規和合格評定程序,區域內標準、技術法規和合格評定程序等方面的協同水平提升,各方在遵守標準化程序的條件下進行信息交流與合作,壓縮了各成員國利用技術性措施制造貿易壁壘的空間,減少農產品尤其是中國蔬菜、水果等優勢農產品出口面臨的技術性貿易壁壘。
(三)原產地規則
RCEP規定在傳統原產地證書基礎上增加經核準出口商自主聲明,大幅降低時間成本,鼓勵農產品生產企業在各締約方區域內進行生產資源配置,各成員國用于生產農產品其他貨物的原產貨物可以進行貨物(材料)累積并享受關稅優惠政策。在傳統原產地證書之外,將允許經核準的出口商聲明以及出口商的自主聲明,這標志著原產地聲明制度將由官方授權的簽證機構簽發模式轉變為企業信用擔保的自主聲明模式,節省政府行政管理成本和企業經營成本,也將提升涉農企業利用自貿協定的積極性。RCEP成員國產品原產地價值成分可在15個成員國構成的區域內進行累積,降低了涉農企業使用《協定》優惠稅率的門檻,對中國需要進口原材料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尤其有利。這將進一步推動區域內經濟要素自由流動,強化成員間生產分工合作,促進區域內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深度融合。
(四)投資

RCEP在原東盟“10+1”自貿協定基礎上,對相關投資規則進行了整合和升級,涵蓋了投資自由化、投資促進、投資保護及投資便利化四大要素。RCEP的15個成員國均采用負面清單方式對包括農業在內的5個非服務業領域投資作出較高水平開放承諾。日本將農林牧漁業等6大行業列入清單A,對于農林牧漁業投資,除保留安全審查權利外,還將從投資是否可能對日本經濟平穩運行造成重大不利影響的角度進行審查。韓國在清單B中對農林漁有關的行業要求外資股比不得超過50%,對農業和畜牧業提出外國人不得投資于從事水稻或大麥種植的企業,或持有從事肉牛養殖企業50%或以上的股權。澳大利亞對漁業及其附帶服務最惠國待遇保留領域提出外國漁船從事任何捕魚活動須獲得授權,并可對其征稅。新西蘭對農林牧漁業僅在投資審查、乳制品產業等領域還保留了一定限制,其他總體開放。東盟對農業敏感領域持股、投資和商業活動作出了最惠國待遇保留,部分國家保留了較大的政策限制空間,例如越南取消水產品、植物油、乳制品加工等領域的外商準入限制。
(五)服務貿易
RCEP在農業生產服務業、農產品物流、跨境電商等方面進行全新整合,同時,RCEP各成員國在農業倉儲、物流、金融服務、數字經濟的服務貿易等上下游環節的開放程度顯著提升,RCEP中的電子商務章節首次就跨境信息傳輸及數據本地化等議題達成共識,為區域內農業電子商務合作提供制度保障。目前我國與東盟已在積極推動RCEP跨境電商行業商協會的對接。在農業服務貿易承諾中,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文萊采用負面清單方式承諾,新西蘭、菲律賓、老撾、柬埔寨、越南、泰國、緬甸則在協議生效的6年內或15年內全面實施服務貿易和服務投資的負面清單。澳大利亞開放相關農業咨詢服務,對6000萬澳元以下的農業相關領域外資均保持開放態度;新西蘭全面開放農業、漁業和獸醫及相關的服務;印度尼西亞總體開放所有與農林牧漁業種植以及相關服務業;馬來西亞開放獸醫服務,印度尼西亞開放與農林牧漁業相關的服務業。
二、中國對RCEP國家農產品出口動態
2001年以來,中國對RCEP國家農產品出口規模呈增長趨勢,從2001年的85.78億美元增長到2021年的378.80億美元,但年出口增長率呈現不規律波動,在2008年附近波幅變化較大,2008年出口增長率出現負值,隨后又呈現正向增長。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全面啟動,出口增長率最高,達到26.61%。此后,中國對RCEP國家農產品年出口增長率一直在10%以下浮動。從整體貿易角度觀察,2001—2016年中國與RCEP國家農產品貿易始終保持順差狀態;2016年開始出現逆差,到2021年,貿易逆差呈現擴張的趨勢。
RCEP生效之后,2022年中國對RCEP國家農產品出口規模增長了1.1倍,出口增長率9.73%,達到近十年來中國對RCEP國家農產品出口增長速度最高值。與此同時,貿易逆差184.7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擴大15.85%(見圖1)。2023年1—6月,中國對RCEP國家出口202.7億美元,雖然較上年同期下降0.9%,但仍遠高于RCEP生效前的同期水平。與此同時,這一時期的貿易逆差卻比上年同期擴大了8.8%。

從出口市場結構來看,2001—2015年日韓一直占據中國農產品在區域內出口的前兩位,2001年日本、韓國在中國區域內農產品出口中占比84%,隨后份額逐年下降,2015年中國對日本、韓國的農產品出口份額在區域內占比為48.43%。2015之后,中國對東盟市場農產品出口的總規模開始趕超日本、韓國,到2021年,中國對日本、韓國的農產品出口份額為40.5%,對東盟的出口份額為56.05%。中國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出口規模相對穩定且規模較小,近20年基本保持在4%左右。2022年,RCEP生效后,東盟與日本、韓國在中國對區域內農產品出口中的差距進一步拉大,中國對東盟的出口規模是對日本、韓國的2.05倍,其在區域內的出口占比分別是31.67%和64.98%。中國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出口規模則達到了14.25億美元和3.28億美元,同比增長35.17%和39.94%。2023年上半年,中國對日本、韓國農產品出口在區域內的占比為40.1%,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個百分點。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出口規模則繼續上升,其中,對新西蘭的出口增幅在成員國中最高,同比增長達到22.7%。
從出口產品結構上看(見表5),2006—2021年中國對RCEP國家出口農產品主要以果蔬類產品和食品加工類產品為主。其中出口的果蔬類在總額中占比32%—38%,食品加工類產品占比最高,大體在40%—50%。RCEP生效后,中國對RCEP國家出口的食品加工類產品占比達到近年來的最高值,占比為71%。具體到不同出口市場的產品結構,在日本、韓國市場,中國對日本、韓國出口的動物類農產品、果蔬類和食品加工類農產品在對日韓出口的農產品總額中占比大體在18%—25%,24%—28%,47%—51%。RCEP生效后,對動物類出口規模比重下降了2.6%,對其他兩類出口規模比重分別上升了0.49%和0.88%。在澳大利亞、新西蘭市場,中國對其出口的動物類農產品、果蔬類和食品加工類農產品占比大體在11%—16%,20%—24%,56%—64%。RCEP生效后,對食品加工類出口規模比重上升了7.09%,對其他兩類出口規模比重分別下降20.4%和7.9%。在東盟市場,中國對其出口的動物類農產品、果蔬類和食品加工類農產品在中國對東盟出口的農產品總額中占比大體在8%—17%,49%—58%,28%—39%。RCEP生效后,對食品加工類農產品出口規模比重上升了10.4%,對其他兩類出口規模比重分別下降2.5%和8.6%。
上述分析顯示,RCEP生效后,中國對區域內國家的農產品出口已呈現出一些明顯的短期動態變化,結合RCEP框架下的涉農規則,可以做出如下判斷:
一是RCEP關稅減免和貿易便利化水平提升,使得貿易成本降低,促進了中國對RCEP其他成員國的農產品出口,貿易規模擴大,但逆差也在不斷擴大;二是由于不同國家降稅安排的不同,RCEP正在重塑中國在區域內農產品的市場空間,一些原有的優勢市場,如東盟,地位進一步強化,而另一些優勢市場,如日本、韓國,地位則相對弱化,同時,一些原來規模較小的市場,如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區域內的地位則有所提升。三是RCEP使得區域內的出口商品結構發生改變,對快運貨物、易腐貨物快速放行等便利化措施的實施使得我國果蔬產品在區域內的出口規模進一步擴大,而東盟國家對加工的部分水產品實施零關稅等政策紅利的釋放,則帶來了我國對東盟市場加工類農產品出口的大幅增長。RCEP項下農產品市場開放和便利化水平提升對貿易產生較強拉動作用。
三、中國對RCEP國家農產品出口發展對策
(一)深度解讀RCEP協定在區域農業領域自由化承諾,制定差異化發展策略
中國對不同市場出口的農產品規模和商品結構存在一定的差異。RCEP區域日本、韓國經濟發達但農業耕地相對缺乏,澳大利亞、新西蘭農業資源豐富,農業競爭力強;東盟農業技術能力較弱甚至落后。應重視中國同RCEP國家農產品貿易的國別異質性,深度解讀RCEP協定在區域農業領域自由化承諾,對農產品貿易實行國別管理。針對不同影響中國同 RCEP國家之間農產品貿易的因素應制定差異化的應對策略,應秉承一國一策的原則,針對不同國家的特點靈活選取貿易措施,合理利用好RCEP協定在農業領域不同市場的整合性和兼容性。鞏固好東盟市場,穩定日韓市場,開拓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韓國市場。
(二)積極推進區域內農業領域投資,以農業全產業鏈合作帶動出口發展

RCEP各成員國要堅持自由開放的合作理念,打造開放的、現代化的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網絡平臺。推進區域內農業領域投資,完善多層次農業投資合作機制。探索建立政府、科研機構、企業“三位一體”的對話平臺,加強農業發展戰略交流對接,共同制定農業經貿合作與投資規劃,協商解決合作中遇到的問題。開拓暢通農產品貿易渠道,推動與相關國家農業產業鏈合作,開展倉儲和物流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打造安全高效的農產品運輸大通道,推進出口發展。鼓勵投資源流向農產品跨境電商等貿易新模式和新業態轉移,拓寬RCEP區域內農產品貿易新空間。以農業全產業鏈合作帶動出口發展,構建RCEP區域內重點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促進農業產業集聚,發揮平臺帶動效應。鼓勵科研機構和研究部門強化國家農業政策、法律制度等方面的深度研究,幫助企業了解投資風險,科學指導投資實踐。
(三)推動建設更高水平自貿協定,為區域內貿易投資合作提供更優的制度性保障
自貿協定對貿易投資具有積極影響,但普遍存在滯后性與異質性,大部分自貿協定對農產品的關稅減免是漸進式的,存在一定的過渡期;同時,企業享惠新的自貿協定需要時間成本和調整成本,進而影響到自貿協定對貿易投資的效應。政府和企業應重視RCEP的長期效應和動態效應,應提前規劃,同時也要看到RCEP對貿易投資影響機制的復雜性。政府應積極研究“RCEP+”議題,綜合施策,推動建設更高水平自貿協定,在貨物貿易領域實現“單一窗口”的互聯互通,海關電子信息及時更新交換;服務領域提高貿易清單過渡效率。在物流通道建設中,運用先進的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對物流節點進行信息化管理,加強“智慧海關”建設,實現通關信息共享、業務協同和風險監控。提高協定履行的便利性,積極幫助企業充分“享惠”“避險”,為區域內貿易投資合作提供更優的制度性保障。
(作者單位:沈陽工業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