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要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而構建ESG體系成為助力企業低碳轉型的重要途徑,文章在界定ESG體系基礎上,系統分析構建ESG體系面臨的各類挑戰,提出借助ESG體系賦能企業低碳轉型的具體實現路徑:一是推動特色標準體系建設;二是完善監管政策體系;三是強化ESG理念推廣;四是加強數字技術應用;五是積極創建ESG企業示范區。
關鍵詞:ESG體系 低碳轉型 路徑
中圖分類號:F27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8-030-03
一、引言
加快構建綠色低碳供應鏈,積極推動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宏偉目標。在這一背景下,綠色金融的發展顯得尤為關鍵,它不僅是推進我國經濟向綠色可持續發展轉型的強大動力,也是深化能源結構改革的有力保障。特別是,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標準和體系在綠色金融實踐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ESG投資理念和企業評價標準,不同于傳統的以財務績效為核心的評價體系,它要求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更應關注其在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方面的表現。這一理念不僅助推了企業的綠色轉型,也為調整傳統產業結構、推進碳減排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對實現碳中和目標具有深遠影響。通過ESG標準,企業在面對氣候變化、資源消耗、廢棄物處理、污染控制以及森林保護等方面的挑戰時,能夠采取更為積極主動的措施,為我國乃至全球的環境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二、ESG體系內涵
ESG,即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治理(Governance)的縮寫,代表了評估企業非財務維度表現的一套標準。這一體系著眼于企業對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社會責任的承擔,不僅反映了企業的環境友好度、社會責任感和治理水平,而且對投資決策產生深遠影響。ESG評估體系涵蓋信息披露、評價和投資三大環節。信息披露作為基礎,要求企業按照既定標準和指標體系公開其在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治理結構方面的實踐情況。ESG評價環節會由權威機構依據這些信息,通過數據收集、責任議題衡量和關鍵指標打分等步驟,最終形成公司的ESG評級。而在ESG投資環節,投資者將基于這一評級,將那些在ESG表現上得分高的企業視為投資的優先選擇,體現了在追求經濟回報的同時,對企業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視。這一評價體系的實施,不僅推動了企業在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治理透明度上的積極行動,還為投資者提供了一種結合財務與非財務因素考量的投資決策工具,促進了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構建ESG體系建設面臨的挑戰
伴隨著我國“雙碳”戰略的深入推進,ESG發展也迅速進入“快車道”。目前,我國ESG的發展仍面臨諸如評級標準不統一、披露數據范圍有限等一系列困難和挑戰。
(一)ESG評級標準不統一
目前,主流標準均由國外組織建立,但缺乏全球統一的ESG標準,不同國家和機構采用不同的評價體系,增加了比較和實施的復雜性,不一定可以充分體現中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情況。國際上的ESG評級標準不統一,各國和地區在ESG法規和政策上的差異,導致企業在全球運營時面臨不同的合規要求和挑戰,這也導致中國企業在對外信息披露的選擇上缺少統一的認知,最終使得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失去企業信息披露價值,降低公眾影響力。
(二)披露數據范圍有限
由于沒有相關政策要求全面強制ESG信息披露,許多公司尚未全面披露與ESG相關的信息,導致數據獲取困難,自愿披露企業信息的還是少數,不同公司和地區的披露標準和方式不統一,數據的準確性和可比性較差,同時某些ESG指標難以量化或沒有標準化的測量方法,會直接影響數據的完整性,導致執行效果數據有限、披露數據范圍有限、披露時間長度有限,影響了企業ESG信息披露的規范性和透明度,進而導致生態環境監管部門無法充分利用企業信息公開數據,支撐和服務于生態環境監管工作。
(三)企業參與度不夠
部分企業和投資者對ESG的認知不足,未能充分理解其長期價值和重要性一些企業仍然以短期利益為主,忽視了ESG因素對長期價值的影響,且不同地區的文化和經濟背景差異導致ESG理念的接受度和重視程度不同,影響體系推廣,導致對ESG投資的認識和意識相對較低,缺乏對ESG因素深入了解和分析能力,難以評估企業ESG表現,且不同利益相關者(如股東、員工、社區等)之間的期望和要求可能存在沖突,難以平衡各方利益,所以在制定和執行ESG標準上參與度和執行力都不夠。
(四)ESG信息收集、核算難度大
ESG信息收集工作量大,數據分散,涉及人員龐雜,各部門、子公司溝通成本高,ESG數據統計核算難度大,難以保持統一口徑,容易出現統計錯誤。一方面,現階段許多公司對ESG信息披露不全面或不定期,導致數據收集不完整,且ESG數據來源廣泛,包括企業內部報告、第三方審計、公眾信息等,整合這些數據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資源。另一方面,不同國家和地區在ESG數據收集方面存在差異,增加了跨國企業的數據收集難度,缺乏統一的ESG數據標準,不同公司和地區采用不同的指標和計算方法,導致數據不一致,影響數據的可信度。
(五)評級結果差異大
受限于數據獲取與質量差異,導致ESG評級結果差異巨大。目前,主流評級機構采取的ESG評級主維度基本一致,即以環境(E)、社會(S)、治理(G)作為一級指標,而在子維度各自的指標設置方面,機構間存在較大差異,最終導致評級結果千差萬別。一方面體現在評級標準不同,不同評級機構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標準,導致同一企業ESG等級存在顯著差異;另一方面體現在評分模型與數據來源不統一,所公布的結果難以獲取公允價值。
四、賦能企業低碳轉型路徑設計
(一)推動評價體系建設
第一,參考國際標準。ESG標準制修訂應充分參考國際標準,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等,以確保標準的全球適用性和一致性,并充分結合當前國內ESG發展現狀與特征。第二,確定關鍵指標。ESG標準應涵蓋環境、社會和治理三個方面,需要確定關鍵指標和評估方法,以確保標準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確保能夠客觀、真實、科學反映國內企業ESG發展水平。第三,鼓勵透明度。ESG標準應鼓勵企業透明度,建立多樣化制度體系,著力形成規范性、一致性、包容性信息公開環境,包括公開披露ESG數據和信息,以便投資者、利益相關者和社會公眾對企業進行評估和監督。第四,充分考慮地區及行業差異。根據各行業、各地區、各屬性、各特征分配不同的評價指標,并且采取客觀科學嚴謹的方法對指標賦予權重。根據企業有無采取行動進行打分,以及與行業內橫向比較進行打分。記錄企業的負面事件,并根據事件嚴重性進行扣分,得出最終的評價結果。第五,劃分等級。借鑒現有統計口徑,根據各屬性建立企業發展評分體系,確定企業發展階段、特征及具體貢獻,盡量做到科學客觀劃分企業發展階段與承擔角色劃分,合理樹立龍頭級、標桿級企業,確立行業內領導者、追隨者、落后者、淘汰者,充分發揮評價體系功能,明確級別界限與特征區分,真正做到劃定有所依、方法有所靠、結果有所信。
根據企業評分,劃分企業發展等級,樹立標桿企業。
(二)完善監管政策體系
政府及相關監管機構作為ESG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協同企業共同構建ESG生態系統,扮演好ESG有序健康發展的監督者、服務者和引導者。第一,推出強制披露措施,從條件較好、評價等級較高的企業開始,逐步擴大政策監管范圍,逐步覆蓋整個市場,形成全方位、全覆蓋ESG信息披露及監管體系;第二,采取差異化獎勵制度。在完善ESG評價等級的基礎上,對ESG評價體系等級較高的企業給予獎勵,如稅收優惠、政府補貼、媒體宣傳、專項政策扶持等,給予市場參與方ESG建設的正向的反饋,更好形成示范效應,促使更多的企業切實履行好環保和社會責任,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第三,完善與ESG建設相關的制度。通過立法強制企業披露ESG信息,確保數據的全面性和透明度,嘗試出臺鼓勵企業積極踐行ESG的政策,如稅收優惠、融資支持等,激發企業ESG建設積極性,加強對企業發布不實ESG信息的處罰,提高其虛假披露成本,激勵企業作出負責任的ESG選擇。此外,還應引入第三方獨立審計機構,對企業的ESG報告進行審計和驗證,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配套建立持續的監督審查機制,對企業的ESG實踐進行定期檢查和評估,確保其合規性和持續改進。
(三)強化ESG理念推廣
為提升企業及社會對ESG的認知,一是應積極推動企業內部ESG治理改革,明確董事會和高管在ESG方面的責任和義務,將ESG納入企業治理結構和決策流程及企業績效考核體系,激勵管理層和員工積極推動ESG目標的實現,推動ESG理念的發展和普及,強化ESG的價值引導,借助培訓和研討會,提高員工對ESG的認知和實踐能力,培養ESG文化。二是媒體與非政府組織等社會各界應當攜手,通過多元化的渠道,向企業與公眾廣泛傳播ESG理念,共同推動其價值觀的普及與教育,提升對ESG的全面認知,促進ESG的價值傳導。通過新聞報道、專欄文章和專題節目,宣傳優秀企業的ESG實踐,提升公眾對ESG的關注和認可,并組織和參與公益活動、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項目,增強企業在公眾中的形象和影響力,鼓勵公眾積極參與ESG相關活動,通過調查、反饋和建議,促進企業改進ESG建設。三是可嘗試建立ESG信息綜合管理平臺,支持公眾實時監控所關注企業的ESG表現,加強政府、企業、投資者、學術界和社會組織之間的合作,共同推動ESG理念的普及和實踐,提高企業和投資者對ESG重要性的認知,推動ESG理念的廣泛接受和實踐,大力推廣優秀企業的ESG實踐案例,樹立樣本模范案例,分享成功經驗和最佳實踐,激勵更多企業加入ESG建設行列。
(四)加強數字技術應用
一是加強企業對數據要素的整合與處理能力。利用大數據技術,從諸如企業報告、社交媒體、政府數據庫等不同源頭整合ESG相關數據,加以進行清洗和處理,提升數據質量,鼓勵企業通過大數據分析,識別ESG趨勢和模式,幫助企業預測未來風險和機遇,借助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算法,自動化處理和分析大量ESG數據,提升ESG建設效率,還應鼓勵企業運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分析媒體報道和社交媒體上的公眾情緒,評估企業的社會形象和聲譽。二是充分運用新型技術手段。建立云計算平臺,存儲和共享大量ESG數據,便于企業內部和外部的訪問和協作,并利用云計算的強大計算能力,快速處理和分析復雜的ESG數據,通過生成易于理解的ESG報告和圖表,幫助利益相關者快速獲取關鍵信息,實時展示ESG績效,支持企業管理層進行數據驅動的決策,從而確保ESG數據的透明性和可信度,增強利益相關者的信任。三是數字化轉型,企業可借助市場專業力量,構筑ESG數字管理體系。通過系統化培訓,提升團隊能力,實現ESG信息自動化處理,有效降低人為失誤,提升披露質量,確保信息披露的頻率,通過日常、月度、季度、年度等信息披露管理,減少評級機構與企業的信息不對稱性情況。
(五)積極創建ESG企業示范區
一是政府要積極支持并引導出臺支持ESG示范區的政策和法規,為企業提供明確的法律框架和激勵措施,如稅收優惠、補貼和融資支持。制定并推廣ESG統一標準和指南,確保示范區內企業在ESG評估和報告方面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共同作為建立ESG示范區的前置條件。二是積極幫助建立智能化基礎設施,如物聯網(IoT)傳感器、智能電網等,實時監控和管理環境數據,諸如碳排放、水資源使用等,作為創建ESG示范區先決條件。三是針對項目庫中企業設置特別融資渠道,采取“專款專用”模式重點支持企業深化ESG目標;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共同發起企業ESG發展基金,支持地方綠色產業發展。四是開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點,創新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逐步強化ESG體系碳核算和環境信息披露要求,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等。探索在ESG示范區內推出地方性ESG企業低碳轉型標準,復制、推廣一批企業ESG發展經驗,助力當地綠色轉型、公正轉型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方先明,胡丁.企業ESG表現與創新——來自A股上市公司的證據[J].經濟研究,2023,58(02):91-106.
[2] 王波,楊茂佳.ESG表現對企業價值的影響機制研究——來自我國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軟科學,2022,36(06):78-84.
[3] 謝紅軍,呂雪.負責任的國際投資:ESG與中國OFDI[J].經濟研究,2022,57(03):83-99." " " "(下轉第36頁)(上接第31頁)
[4] 王雙進,田原,黨莉莉.工業企業ESG責任履行、競爭戰略與財務績效[J].會計研究,2022(03):77-92.
[5] 王琳璘,廉永輝,董捷.ESG表現對企業價值的影響機制研究[J].證券市場導報,2022(05):23-34.
[6] 高杰英,褚冬曉,廉永輝,等.ESG表現能改善企業投資效率嗎?[J].證券市場導報,2021(11):24-34+72.
[7] 袁業虎,熊笑涵.上市公司ESG表現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基于媒體關注的調節作用[J].江西社會科學,2021,41(10):68-77.
[8] 李井林,陽鎮,陳勁,等.ESG促進企業績效的機制研究——基于企業創新的視角[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21,42(09):71-89.
[9] 孫冬,楊碩,趙雨萱,等.ESG表現、財務狀況與系統性風險相關性研究——以滬深A股電力上市公司為例[J].中國環境管理,2019,11(02):37-43.
[10] 邱牧遠,殷紅.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企業ESG表現與融資成本[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9,36(03):108-123.
[11] 李洲旻,王曉云,張小鹿.ESG的企業內部收入分配效應——來自中國滬深上市公司的證據[J].南開經濟研究,2024(05):217-236.
[12] 劉柏,盧家銳.ESG信息披露數量降低了公司債務融資成本嗎?[J].國際金融研究,2024(06):87-96.
[13] 李慧.商事制度改革能否提升企業ESG表現?[J].現代經濟探討,2024(06):94-104.
[14] 陳艷,劉曉慧.混合所有制改革如何影響國有企業ESG表現?[J].經濟體制改革,2024(03):85-92.
(作者單位:山西省社會科學院lt;山西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gt; 山西太原 030032)
[作者簡介:郝嘉欣,碩士,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能源經濟與低碳轉型。]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