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支付服務是農村金融服務的基礎,也是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村普惠金融的關鍵環節,要充分發揮支付服務貼近基層、貼近一線的優勢,加快推進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充分發揮支付服務鄉村振興效能。文章以山西省晉中市農村支付服務現狀為調研對象,分析晉中市農村支付服務現狀,探討農村支付服務發展存在的困境,提出改善農村支付服務的建議與對策。
關鍵詞:農村支付服務 困境 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8-151-02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農村支付服務是農村金融服務的基礎,也是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村普惠金融的關鍵環節,要充分發揮支付服務貼近基層、貼近一線的優勢,加快推進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充分發揮支付服務鄉村振興效能。本文以山西省晉中市農村支付服務現狀為調研對象,揭示目前農村支付服務發展存在的困境,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優化農村支付服務的建議。
一、晉中市農村支付服務現狀
(一)農村金融服務市場體系
晉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下轄2個市轄區、1個縣級市、8個縣和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截至2024年一季度,晉中市銀行機構共有35家,包括:14家銀行市級機構、12家農商行、9家村鎮銀行,縣域地區主要是由農業發展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山西銀行、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組成。晉中市銀行網點數量609個,農村地區銀行網點417個,占全市金融機構網點68.47%。從機構組成來看,晉中市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形成以農村商業銀行為主體、國有銀行參與,村鎮銀行為補充的農村金融服務市場體系。
(二)農村支付服務情況
1.銀行機構清算渠道通暢高效。金融機構以間接參與者或代理間接參與者的身份接入大額支付系統、小額支付系統,其中銀行機構接入率達100%,快捷、高效的支付清算體系提高了資金周轉效率,降低了資金風險,大大改善了農村地區支付環境。
2.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基本實現有條件行政村全覆蓋。晉中轄內開展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機構數量為4家,分別為:中國工商銀行晉中分行、中國農業銀行晉中分行、中國建設銀行晉中分行、山西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晉中審計中心,在10個縣域地區建設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共計3737個,為農戶提供小額取款、匯款、代理繳費、查詢等金融服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村特別是偏遠農村金融服務缺失的問題,縮減了農村地區獲取金融服務的成本。截至2024年一季度服務點內發生各類支付業務分別為:取款業務筆數1.98萬筆、金額1194.34萬元;現金匯款業務筆數0.04萬筆、金額11.17萬元;轉賬匯款業務筆數6.52萬筆、金額3306.60萬元;代理繳費業務2.59萬筆、金額341.05萬元;消費筆數1.06萬筆、金額95.28萬元;查詢筆數2.75萬筆[1]。
3.非現金支付工具得到推廣。一是移動支付廣泛應用。移動支付作為當前最為便捷的支付方式之一,在農村地區得到了廣泛的推廣。財付通、支付寶等支付機構推出針對農村市場的移動支付服務,通過優化支付流程、降低支付成本、提高支付安全性等措施,讓農民能夠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支付體驗。二是提供鄉村振興卡等多樣化支付服務。為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各銀行推出鄉村振興卡等多樣化支付業務。這些業務不僅提供了基本的支付結算功能,還針對農村地區的特點和需求,增加了多項特色服務,如農產品電商銷售、農村旅游支付等。通過這些業務的推廣和應用,擴大農村地區開卡率,著力提升整體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滲透率。
4.支付服務助力產業發展。一是創新銷售支付模式。推動“晉享其中”平臺上線綠色農場版塊,提供農產品線上銷售和農場采摘信息,同時線上綁定銀行卡進行支付,解決供需雙方信息不匹配等問題,創新農產品銷售與支付渠道,實現農戶增收精準支持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為提升三農金融服務質效奠定了良好基礎。二是簡化支付收款流程。推廣靜態聚合碼等互聯網新型支付工具,打破單一平臺掃碼支付模式,實現手機銀行、云閃付、微信、支付寶“多平臺合一”的支付方式,便利支付收款環節,為農村商戶提供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時效性的金融服務,打造綜合化特色化的鄉村振興金融服務體系。
二、農村支付服務發展存在的困境
(一)農村支付服務供給動力不足
在農村金融服務的普及中,移動支付憑借其低廉的成本和高效的性能,已成為農村普惠金融的切入點。然而,相較于城市,農村地區面臨著公共民生領域和公共場所支付場景相對稀缺的困境,且產品同質化現象普遍,缺乏針對農村市場的特色金融服務產品。對于銀行業金融機構來說,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其系統、產品受上級行管轄,對場景建設、產品創新與融合等方面自主性較差,難以充分展現其農村支付市場拓展的動力。與此同時,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等銀行業金融機構雖擁有縣域農村地區大量的客戶資源,但電子化水平卻相對滯后,致使其在支付市場能力稍顯不足,進而影響了農村支付服務的供給效能。
(二)農村地區金融服務需求有待提高
新興支付工具在農村地區的普及較為緩慢。一是簽約開通流程繁瑣。農村居民在開通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等服務時,需要到柜臺辦理簽約開通,這不僅增加了他們的時間成本,也增加了操作的復雜性,導致使用新興支付工具意愿不強。二是農村消費場景限制。與城市地區相比,農村地區的消費場景相對單一,且商業活動可能集中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同時,農村地區的商戶可能缺乏必要的支付設備和技術支持,也限制了新興支付工具的普及。三是居民接受度問題。農村青壯年人口外出務工更為普遍,老年人口更為集中且老齡化程度嚴重,一些居民可能對新興支付工具持保守態度,擔心資金安全和操作難度等問題。
(三)農村金融基礎設施供給仍有不足
一是農村金融科技基礎網絡條件不暢。部分農村地區由于地理位置偏遠、經濟條件相對落后,網絡設施的覆蓋往往不如城市地區全面。這不僅影響了金融服務的普及,也使得農村居民在享受金融服務時面臨諸多不便。二是設備配置要求較高。在一些農村地區,即使網絡設施有所覆蓋,但由于信號質量差、網絡不穩定等問題,對于無線POS機、電腦等設備的要求也相應提高。這增加了農村金融機構的運營成本,同時也限制了金融服務的普及。
(四)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作用弱化
服務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集中業務辦理對基層物理網點的壓力,金融機構以服務點為平臺,加強與農戶的聯系,了解農村市場,為農村金融需求提供精準服務。但近幾年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數量呈現減少趨勢,同時交易量也逐漸下降。截至2024年一季度,轄內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站點同比減少6.27%。一是服務點位置分布影響其交易效能。城區附近的服務點,因人口稠密,業務量較多。但在部分偏遠的農村地區,留守人員多為老人和小孩,普及金融知識和推廣支付機具有一定難度,服務站建好后難以產生有效的業務往來,長期運營亦面臨挑戰。二是服務點辦理跨行業務形成壁壘。部分服務點不能辦理跨行業務,沒有完全實現“聯網通用”,為服務點跨行辦理業務形成壁壘,只能本行銀行卡辦理業務,限制了服務的受理范圍。上述原因使得部分服務點使用效率低、交易業務量較少,對于這部分服務點,銀行機構缺乏主動維護和服務的積極性,逐漸成為“休眠”狀態,最終形成空殼服務點,無法持續性開展業務,造成農村地區金融支付服務存在盲區。
三、改善農村支付服務的建議與對策
(一)拓寬金融服務通道,進一步豐富應用場景建設
圍繞鄉村振興目標,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的提升需借助現代科技之力。首要任務是構建多元化的金融服務渠道,全面考慮農村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的支付需求。在此基礎上,應積極推動移動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的廣泛應用,既拓展線上線下應用場景,又創新助農服務模式,以滿足農民多樣化的金融需求。同時,銀行業金融機構需深入農村,洞察農民生產生活特點,通過數據挖掘與分析,精準把握“三農”金融需求,進而開發適合當地實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具體而言,一方面,強化銀行網點建設,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通過更新網點服務設施、優化網點人員配置、推廣智能識別等技術應用,將縣域網點打造成為線上金融服務的展示中心、體驗中心和營銷推廣中心,推動金融服務向線上轉移[2]。另一方面,緊密合作于農民增收,提升個人銀行結算賬戶、支付賬戶的功能和應用水平。通過涉及特定結算優勢的結算賬戶產品、采取手續費優惠等措施,鼓勵農民使用銀行賬戶進行支付和結算,降低支付成本。
(二)加強金融服務人員體系建設,進一步普及支付知識
在推動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的發展過程中,支付服務人員體系的建設顯得尤為關鍵。鑒于農村地域廣闊、村落分散、地形復雜等現實狀況,構建一套覆蓋市、縣、鄉(鎮)、村多級支付業務隊伍成為當務之急。這不僅要提升基層銀行網點員工的業務能力,確保其能提供精準且高效的服務,還需引導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負責人增強支付業務綜合素養。同時,鼓勵駐村干部、產業帶頭人、工作隊等力量積極投身于支付業務知識的普及工作中,協助民眾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新興支付產品與服務,提高他們對電信詐騙等支付風險的警覺性和辨識能力,共同營造農村地區金融知識教育和普及的良好氛圍。
(三)推動新興支付方式發展,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效率
在鄉村振興的宏大藍圖中,農村支付服務環境的優化升級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整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化解因基礎設施薄弱而引發的農村金融服務困境。一是需正視農村地區所面臨的地理與人口挑戰,這些客觀條件使得支付服務難以全面覆蓋,從而制約了金融服務的普及及運營效率。因此,優化支付服務環境不僅對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增加經濟收入具有深遠影響,更是推動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二是技術革新是推動支付服務向農村地區延伸的重要驅動力。在通信基礎設施尚不完善的地區,應積極推廣手機銀行、布放具有漫游功能的移動POS機或配備硬件加密功能的無線電話支付終端。這些創新支付手段憑借其便捷、高效和自助管理的特性,在促進農村普惠金融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同時,鼓勵移動運營商、涉農金融機構、銀行卡清算機構及支付機構等各方攜手合作,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推動手機支付和移動支付業務在農村地區的廣泛應用。
(四)創新支付服務站點模式,進一步激發服務點活力
為了提升農村支付服務點的整體效能,需要建立健全服務點準入及退出機制。通過實施動態考核管理,對現有服務點進行全面評估和清理,明確區分撤銷、保留和升級的不同路徑。對于長期處于休眠狀態的服務點,應該讓其自然退出市場,而對于存在違規行為、信譽較差或發生安全事故的取款點,則應予以撤銷;對于決定保留和計劃新開設的服務點,金融機構應強化日常監督與管理,確保各服務點規范化運營。同時,要深化服務點可持續發展水平,提升運營質效,積極與地方政府溝通合作,把握當地產業發展動態,加強與各類園區、產業基地的合作,探索創新服務模式,如“服務點進園區”“服務點+農業”等,推出更多符合農村實際需求的支付產品,推動金融服務從生活領域向農業生產、農村生態等更廣泛領域延伸,全面提升農村支付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 霍伯曉,劉蛻,代仲靜.連片特困地區銀行卡助農取款業務發展現狀分析——以寧夏固原市為例[J].西部金融,2017(06):46-48.
[2] 楊璟楠.打造“三農”普惠領域數字生態銀行路徑淺析[J].現代金融,2021(05):48-50.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晉中市分行 山西晉中 030600)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