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高職語文課程也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地域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民族精神,對于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職業教育作為高職教育的核心,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以滿足社會對于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文章以地域文化和職業教育為切入點,分析高職語文課程的改革方向與實踐路徑,從而探索一條更加符合高職教育特點和學生需求的語文課程改革之路。
關鍵詞:地域文化 職業教育 高職語文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F127;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8-202-02
引言
地域文化在高職語文課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它不僅可以豐富課程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人文素養,還可以與職業教育相結合,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因此,在高職語文課程改革中,應充分重視地域文化的引入和利用,將其作為一種特殊而優質的教育資源,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地域文化解析
地域文化,作為特定地域環境所孕育的物質與精神文明的總和,深刻反映了該地區的歷史積淀、民族傳統和習俗風情。它不僅是一種靜態的文明呈現,更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不斷地被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所創造、傳承和更新。在高職語文課程改革中,地域文化的融入顯得尤為重要。地域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它涵蓋了該地區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歷史傳統、民俗風情等多個方面,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一個地區的文化特色,使得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們在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方面表現出顯著的差異。正是這種差異性,使得地域文化成為高職語文課程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資源。在高職語文課程中,地域文化的引入不僅可以豐富課程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人文精神。通過對地域文化的深入學習,學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一個地區的歷史發展、文化傳統和社會風貌,從而增強對該地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地域文化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和價值觀念,也可以對學生的思想品格和道德情操產生積極的影響。此外,地域文化還與職業教育密切相關。在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是重要的教育目標。而地域文化中所包含的豐富的民俗傳統、手工藝技能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的重要資源。通過對這些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精神。
二、高職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材參差不齊,教學手段單一
當前高職語文教學面臨的一大問題是教材的多樣化以及教學手段的單一性。由于高職院校的自主性,不同院校甚至同一院校的不同專業會采用不同版本的語文教材,這些教材在內容選擇、編排體系、難易程度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導致高職語文教學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范。同時,由于教師資源的限制以及教學理念的落后,很多高職院校仍然沿用傳統的講授灌輸式教學方式,缺乏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和對學生興趣的激發,使得高職語文教學過程枯燥乏味,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課程素養與能力提升脫節
高職語文教學的另一個問題是課程素養與能力提升的脫節。很多高職院校過于注重學生的語文成績,將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標準,而忽略了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在語文課程的設置中,往往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而缺乏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同時,由于語文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的割裂,使得學生難以將所學的語文知識應用到專業領域中,導致語文課程的價值無法得到充分體現。
(三)教學內容缺乏專業差別
高職語文教學的第三個問題是教學內容缺乏專業差別。由于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多樣化,不同專業對語文知識的需求和應用也存在差異。然而,當前的高職語文教學往往采用統一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沒有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和調整,這種“一刀切”的教學方式使得語文教學與專業需求相脫節,無法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的實際需求,也不利于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和職業發展。因此,高職語文教學需要更加注重與專業課程的融合和銜接,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三、以地域文化和職業教育為主的高職語文課程改革思路
(一)以地域文化為根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高職語文課程的改革中,地域文化被賦予了極其重要的地位,這種改革思路不僅體現了對多元文化的尊重,更是對語文教育本身的一種深化和拓展。地域文化,作為一個地區的靈魂和根基,蘊含著豐富的歷史、風俗、習慣等元素,這些都是寶貴的教育資源。將它們引入到高職語文課程中,可以讓學生在熟悉的語言和文化環境中更自然地接觸和學習語文,從而極大地增強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這樣的引入并不是簡單的疊加或拼湊,而是需要精心設計和有機融合。教師可以通過深入挖掘當地的文化資源,將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語文課程的各個環節中。例如,在解讀文學作品時,可以引入與當地歷史、民俗相關的背景知識,讓學生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理解和欣賞作品;在寫作練習中,可以鼓勵學生描繪自己熟悉的地域文化景觀,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和表達能力。除了課堂教學,課外實踐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各類實地考察和文化體驗活動,如參觀當地的歷史遺跡、民俗博物館,參與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等,這些活動不僅能讓學生親身感受到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還能幫助他們在實踐中深化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二)以職業教育為導向,提升學生職業能力
這樣的改革旨在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所學專業所對應的職業要求以及該職業領域的未來發展趨勢。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高職語文課程應當尋求與專業課程之間的深度融合,這種融合不僅僅是內容上的交織,更是教學方法和理念上的互通。例如,在針對旅游專業的語文課程中,教師可以巧妙地引入旅游文學、旅游文化等元素,這樣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體系,還能夠讓他們從文化的角度更深入地理解旅游行業的精髓和發展脈絡。同時,實踐教學和項目教學應當成為高職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參與實際的項目和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應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從而更加有效地提升他們的職業技能和素養,這種以實踐為導向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還能夠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更加直觀地感受到職業成長的每一步。此外,高職語文課程還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職業素養,包括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多個方面。通過精心設計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在提升語文能力的同時,也能夠在職業素養方面得到全面的鍛煉和提升。
(三)注重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的創新
在推動以地域文化和職業教育為主的高職語文課程改革過程中,注重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的創新顯得尤為關鍵,這種創新不僅是為了適應時代的需求,更是為了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升他們的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教學方法上,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已經難以滿足當下高職教育的需求。因此,教師需要積極探索和實踐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項目教學、情境教學等方法能夠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在實踐中提升。例如,在結合地域文化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基于當地歷史事件的案例分析,或者組織學生開展與地域文化相關的項目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同時,考核方式的創新也是課程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傳統的期末一紙試卷的考核方式很難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職業素養。因此,教師需要采用更加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如過程性考核、表現性考核等,這些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學生的平時表現和綜合能力評價,能夠更加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職業素養。例如,在評價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時,可以通過觀察他們在項目活動中的表現、對他們提交的作品進行評析等方式來進行。此外,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教師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如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等,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方式。
(四)擴充課堂容量,深度融入地域文化
在高職語文課程中,深度融入地域文化是一項意義深遠的改革措施。地域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重要載體,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歷史故事、民俗風情和藝術瑰寶。將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引入高職語文課堂,不僅能夠為課堂注入新的活力,更能夠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為了擴充課堂容量并深度融入地域文化,高職語文課程可以精心選取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學作品作為教學材料,這些作品可以是描繪當地歷史變遷的長篇小說,也可以是展現民俗風情的短篇小說或詩歌。通過對這些作品的深入賞析,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除了文學作品外,還可以結合地域文化的歷史背景、民俗風情等內容,設計一系列富有創意和趣味性的實踐活動。例如,可以組織學生根據當地的歷史事件或民俗傳說編排情景劇,讓他們在角色扮演中深入體驗地域文化的內涵;或者引導學生學習當地的民間舞蹈,通過舞蹈的形式感受地域文化的韻律和節奏。此外,還可以邀請當地的文化傳承人、歷史學家等專家學者走進課堂,為學生講述地域文化的歷史和現狀,與他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和互動,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還能夠為他們提供與專家直接對話的寶貴機會。
(五)提升人文素質,強化職業教育特色
為了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和強化職業教育的特色,高職語文課程可以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中的豐富歷史內容和特有的美學感受。通過對地域文化的系統介紹和深入解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職業選擇與人生價值之間的關系,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人生觀。例如,在講述當地歷史名人的故事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名人是如何通過自己的職業選擇和努力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從而激勵學生在自己的職業道路上追求卓越。同時,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高職語文課程可以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這些活動既可以是對職業技能的模擬訓練,也可以是對職業精神的體驗和感悟。例如,在旅游專業的語文課程中,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模擬導游的實踐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掌握導游講解的技巧,體驗導游工作的樂趣和價值。在手工藝專業的語文課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手工藝品制作的活動,讓他們在親手制作的過程中感受手工藝品的獨特魅力和匠人精神。此外,高職語文課程還可以通過課外閱讀、文化講座、實地考察等多種方式,拓寬學生的人文視野,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地域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從而增強對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六)完善實踐活動,實現課堂內外有機結合
通過參觀本地的紅色文化景點,學生不僅能夠親身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還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地域文化中的歷史傳承和時代精神,這種身臨其境的學習方式,遠比傳統的課堂講授更加生動和有效。同時,欣賞非遺表演等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領略到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和藝術價值,這些活動不僅能夠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愛好,還能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作靈感。為了實現課堂內外的有機結合,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方案,這些方案應該緊密圍繞學習內容,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資源,確保學生能夠在實踐活動中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例如,在學習具有地域文化印記的文學作品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相關的歷史遺跡或博物館,讓他們在現場感受文學作品中描繪的場景和氛圍,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加深他們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記憶。此外,教師還可以邀請民間藝人走進課堂,進行現場表演或教學。通過與民間藝人的親密接觸和交流,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民俗文化的內涵和傳承方式,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打破課堂的局限性,還能讓學生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鮮活和生動。
結束語
綜上所述,以地域文化和職業教育為主的高職語文課程改革策略對于提升高職語文課程的質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資源、緊密結合職業教育需求、注重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的創新、擴充課堂容量、提升人文素質、完善實踐活動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可以更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升其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為其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武雪慧.文化自信視角下地域文化融入高職語文課程的路徑探究[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1(2):4.
[2] 郁昀,呂卉.地方文化視域下的高職院校語文教學改革——以吳文化為例[J].中華志愿者,2022(5):167-169.
[3] 楊露,羅明飛.新時代涉農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以企業文化與工匠精神課程建設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22,50(6):3.
[4] 武小元.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院校語文教學探析[J].科教導刊, 2022(14):3.
(作者單位:信陽職業技術學院 河南信陽 464000)
[作者簡介:謝曉娜(1997—),女,漢族,河南信陽人,碩士,信陽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教育教學。]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