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商幫文化是商幫在商業活動中形成的共同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闖商文化是闖關東精神在哈爾濱中華巴洛克區域實踐的結果。商幫的研究多集中于晉商、徽商和徽商,少有闖商研究,更鮮有對闖商文化進行的比較研究。文章通過對闖商文化與晉商文化、徽商文化、潮商文化進行比較研究,探究闖商文化興衰的機理以及重拾闖商文化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商幫 商幫文化 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F28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8-238-03
一、引言
商業活動歷史悠久,商人從事商品生產、流通和交易,既受制于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也能影響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商幫的形成與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密切相關,面對紛繁復雜的外部環境,商人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形成了商幫。商幫是以地域、親緣關系為紐帶,以會館作為聚集聯絡之所的商人組織。商幫是一種獨特的商業現象,它體現了我國商人的智慧、勇氣和社會責任擔當。商幫不僅扮演經濟角色,也扮演著文化角色。商幫長期的商業實踐又形成了商幫文化。明清以來,著名的晉商、徽商和潮商,不僅創造了巨額的物質財富,更形成了獨特的商幫文化財富。
二、商幫考
(一)晉商
晉人行商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明清是晉商的鼎盛時期,晉商有著官商的特點,經營范圍十分廣泛,上至綢緞,下至蔥蒜,無所不包,在清初還創建了我國最早的票號業。此外,晉商對外貿易也很活躍,在俄國、日本、朝鮮都有晉商的身影。
商業版圖的拓展促進了晉商群體意識的形成,隨著晉商活動區域和業務范圍的擴展,商業風險越來越多,于是晉商以親緣宗親、地域鄉里為紐帶,通過會館增強彼此的了解、協調商號之間的關系,相互幫扶、消解矛盾,由此形成了商幫。晉商在全國各地乃至境外設立會館,會館是晉商商幫形成的重要標志。在晉商內部又按照地區、行業分為不同的商幫,如太原商幫、票號商幫。晉商的內部合作形式繁多,從朋合制、伙計制,到聯號制、股份制不一而足。出資、出力可以合作,財東、掌柜、伙計也可以合作。組織形式或松散或緊密。
晉商衰敗于清末民初。清末,隨著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歐美列強在中國攫取了不平等的經濟特權,導致晉商在茶葉等重大貿易品的競爭中處于劣勢。此外,歐美金融、產業資本、生產設備、技術的引入也導致晉商在商品生產領域陷入被動。晉商引以為傲的票號業墨守成規,也未能及時改組為銀行業,錯失發展良機。同樣,晉商煤業面對歐美資本的掠奪也無所作為。
(二)徽商
徽商形成于明代中葉,興盛于清中前期,至清晚期日趨衰敗。徽地山多地少、人多地寡,恰又物產豐饒、手工業興盛、水利交通便捷,加之徽人善思變,敢于打破重農輕商的封建思想束縛,由此成就了徽商幾百年的鼎盛繁華。
徽商善于在商幫內部融通資金,資本聚合靈活多樣,自有資本與借貸資本結合、獨資與合資相結合、自主經營與委托經營結合。徽商借貸一般都在鄉族之間進行,念及情誼,借貸成本相對較低、償付方式、期限靈活。徽商還會通過鄉族之間入股合資分攤經營風險。如有經營才能,卻沒有資本,也可以接受委托經營他人資本,依靠賺取酬金來積累資本。一些積累起來的徽商資本又轉化為金融資本,為徽商甚至農民和小生產者提供借貸、典當服務,極大地活化了徽商相關的行業、產業。徽商通過高效率的資本配置實現了徽商商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融合發展。
與晉商一樣,徽商也衰敗于清末民初。歐美列強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攫取的特權,以及歐美現代資本、技術、管理方面的優勢對于徽商傳統生產經營模式的沖擊,是導致徽商衰敗的直接原因。徽商自身濃厚的封建色彩也是衰敗的重要原因。徽商與晉商同樣有著濃厚的官商色彩,明清絲綢、鹽業等行業都存在官商結合壟斷市場的情形,一旦這種壟斷市場在歐美商品沖擊下崩塌,徽商便一蹶不振。此外,徽商雖不重農抑商,但是業儒就仕。很多徽商發跡之后,轉而謀求功名利祿,消耗了大量的商業資本,影響了再生產的投入,導致徽商走向衰敗。
(三)潮商
潮商形成于唐后期,興盛于宋元明清。潮汕三面臨山、一面向海,易于發展海上貿易。對外貿易的發展造就了潮商文化的海洋特質,為潮商打上了海洋商業和自由商業的烙印。潮汕地區早在秦代就出現了航海活動,在唐代就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宋代便有外商往來潮汕地區通商,同時潮汕人也出洋經商并在海外定居,明朝時已經成為東南沿海通商的必經泊點和中轉站,清代則是紅頭船的始發地。
潮商與晉商、徽商都是靠販運起家,但潮商海販的特征又與內陸商幫大不相同。潮商未曾像晉商、徽商那樣在中國商業史上聲名顯赫,但是在世界商業史上,潮商則遠比晉商、徽商影響力大。此外,與晉商、徽商的官商屬性不同,潮商有著強烈的民商屬性。明清兩代都曾經實行過海禁,使得依賴海上貿易的潮商失去了經濟來源,不少潮商鋌而走險,甚至形成了海寇。
得益于向海而生的民商屬性,潮商并沒有像晉商、潮商一樣淹沒于歷史的大潮之中。相反,潮商在世界各地發展壯大,成為世界范圍內的一支重要商業力量。
(四)闖商
闖商源自于闖關東。清朝建立伊始,實行民族隔離制度,順治年間在關外修建了千余公里“柳條邊”,嚴禁關內人進入東北墾殖。19世紀,黃河下游災害不斷,山東一帶的農民為求生存被迫離開故土,突破清朝禁令“闖”入關東。19世紀中后期,東北地區邊疆危機日趨強烈[1]。為此,清朝政府開禁放墾,隨著禁令的解除,東北地區迎來了大量的人口涌入。19世紀中期,東北人口突破了300萬,19世紀末,東北人口達600萬,到了1910年東北人口迅速增至1800萬。民國年間,闖關東依舊,到新中國成立時,東北人口已近4000萬。闖關東為東北輸入了大量的勞動力,對東北的繁榮發展有著巨大的貢獻,而且面對外來侵略,東北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抗爭。
哈爾濱原為放牧捕魚的草場灘頭,清乾隆年間,山西人傅振基在此落戶開大車店,遂稱傅家店,傅家店就是現今哈爾濱市道外區中華巴洛克區域的前身。隨著“京旗移墾”和“開禁放荒”政策的實施,19世紀末,哈爾濱地區已出現村屯數十個,居民約3萬人,為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隨著中東鐵路的開通,工商業開始在哈爾濱地區進一步聚集,20世紀初,哈爾濱就已經成為國際性商埠,先后有33個國家的16萬僑民聚集在這里,19個國家在哈爾濱設立領事館。與此同時,哈爾濱的民族工商業資本也有了較大發展,今天的中華巴洛克區域曾經商賈云集、工商各業繁盛一時。民族工商業的蓬勃發展源自中東鐵路的修建,當時有17萬關內勞工參與了中東鐵路建設,中東鐵路竣工后,很多人選擇在中東鐵路沿線定居,其中約1萬人定居在現今的中華巴洛克區域。得益于人口的激增和連接歐亞的中東鐵路帶來的經濟需求,民族工商業獲得了發展良機,到1931年,中華巴洛克區域已有117個行業,369家工廠、1250個大小商號。工商業的繁榮進一步吸引了闖關東者定居中華巴洛克區域,建立在地域、親緣關系基礎上的商幫開始出現,并隨著斗轉星移,潮起潮落。
不同于歷史悠久的晉商、徽商和潮商,闖商是在特定歷史環境下迅速發展起來的商幫,其組織的緊密程度、文化根基、經濟根基、政治根基都存在先天不足。二戰之后,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巨變,哈爾濱作為中東鐵路線上的重要樞紐聯通歐亞的歷史功能褪去,闖商失去了生存發展的土壤,迅速衰落。但是探賾闖商、探賾闖商文化,重塑闖商文化仍舊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
商幫屬性梳理見表1。
作為農耕社會,商業的興起多與土地等農業資源不足有關,商幫經營范圍的選擇一則逐利、二則趨勢,商幫總是能夠找到商業利益和商業資源路徑的契合點。商幫可以倚重官,也可以倚重己,在商言商之外,必要捐資助學,但是不一定好儒風、入仕途。商幫多以地域劃分,不必然以親緣劃分。家國情懷則是不同地域、不同時期商幫的不二選擇。
三、商幫文化探賾
(一)晉商文化
學而優則商,商而優則仕。晉商重學,以學保商,晉商多受過嚴格的傳統文化教育,儒商色彩濃重。晉商注重政治地位的提升,史載曾有晉商票號的財東捐銀納兩、錄得相應職銜。晉商秉持義利相通觀念,誠信戒不欺,重視商譽。此外,晉商還注重科學技術的應用,數學物理、風俗物產、山川地理知識與經商活動有密切的關系,晉商曾主持編著《貿易須知》總結了行商坐賈、人才培養的經驗,推動了晉商文化的傳承。
(二)徽商文化
徽商往往是商、儒、仕一體。不少徽商發達后或棄賈業儒或棄賈就仕。業儒就仕一則是為了獲得與經濟地位相稱的社會地位,二則是徽地儒家之風濃郁,要以儒為外衣來粉飾自己[2]。徽商賈而好儒,作為一個儒學根基深厚的商幫,在行商中大多以儒學規范經營行為,講究義利之道。徽商致富后常捐資興學,培養子弟讀書入仕,謀求政治地位。徽商辦學堂、修廟宇,建會館,既培養了人才,拓展了徽商的政治勢力,又強化了封建宗法禮制,對維護封建統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3]。明清以來,徽商以自身的開拓進取創造了商業的繁榮和文化的成就,形成了一種儒商文化[2]。徽商追求生財有道,熱心社會公益,樂善好施,奉行和為貴、禮為先的商業哲學。
(三)潮商文化
潮商善于謀信、謀勇、謀才。守信是潮商的最大特點,言必信、行必果可以贏得更強大的商業伙伴、更忠誠的商業客戶、更豐厚的商業利益[4]。潮商“向海而生”,商者無域,面對這樣的商業環境,需要開拓精神和創新精神。不斷創新、勇于求勝是潮商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聚財先聚才,潮商擅長中西合璧的管理文化,既保證了商業的高效運轉,又能將商業做成匯聚人才的紐帶。
(四)闖商文化
與晉商文化和徽商文化不同,闖商文化和潮商文化有著類似的起點,潮汕地區三面環山一面臨海,陸上生產要素的貧乏導致發展的方向轉向了海上,而明清兩朝多海禁,因此潮商和闖關東一樣要突破朝廷的禁令,由此導致闖商文化和潮商文化沒有晉商文化和徽商文化那樣濃重的官商文化色彩。闖商文化是闖關東的產物,闖關東是中原農耕文化大規模地向東北地區平移,與東北地區游牧文化、漁獵文化融合發展的過程。闖商文化產生于哈爾濱中華巴洛克區域,哈爾濱是中東鐵路的重要節點城市,闖商勇于接受和利用中東鐵路帶來的歐亞各國的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結合傳統民族商業文化創造出獨具特色的闖商文化。
商幫文化屬性梳理見表2。
闖商文化和晉商文化、徽商文化、闖商文化一樣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厚影響,因此,都秉持傳統的義利觀和家國情懷,講究誠信為本、以義取利,危亡之際能夠挺身而出、捐資出人拯救國家民族于水火,也注重教育,回報社會。不同之處在于晉商文化、徽商文化更加注重在商業成功后對于政治地位、文化品位的追求,并沒有從根本上摒棄重農抑商的農耕文化情結。而闖商文化和潮商文化因其突破禁令的相似歷史背景導致官商文化色彩淡薄,并不熱心追求仕途。此外,晉商文化、徽商文化所體現出的商業智慧更加傳統保守,這也是晉商、徽商商幫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闖商文化和潮商文化對于新生事物的接受度非常高,充滿了勇敢的進取精神,這也是潮商文化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也是重拾闖商文化的價值基礎。
四、結語
闖商文化是關內經濟文化的外溢,是在東北自然、政治、經濟環境下產生的獨特的商幫文化。闖商文化與潮商文化有著同樣的生命力,是闖商、潮商商幫的外部環境差異導致了闖商衰落而潮商生生不息。如今,哈爾濱作為東北亞中心城市成為北方冰雪絲綢之路的起點,盡管面臨著一定的風險和困難,但是仍舊存在良好的商機。闖商文化就是在變幻的環境下勇于利用新生事物開創商業版圖的商業文化,闖商文化的“闖”和潮商文化的“向海而生”異曲同工,潮商、潮商文化長盛不衰,闖商、闖商文化亦可以。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文化和旅游廳藝術科學規劃重點項目(項目編號:2023A014)中央大街—中華巴洛克區域歷史文化街區一體化開發研究。]
參考文獻:
[1] 田哲.興東道臺府布局考釋[J].炎黃地理,2022(06):25。
[2] 劉興平.稱雄商界三百年 崇儒重儒數徽商[N].中國現代企業報,2008:10-24
[3] 徽州文化小資料[J].黃山學院學報,2007(04):20:165.
[4] 中國潮商 商潮沖浪[J].新商務周刊,2013:11-16.
(作者單位:哈爾濱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86)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