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 "要: 唐秋雜8號是以自交系C17167為母本、以采用質子束(H+)處理、定向選擇獲得的穩定自交系L201為父本配制而成的黃瓜雜交1代品種。該品種在唐山地區春秋大棚和露地種植時,全生育期100 d左右,第1雌花節位在主蔓3~5節,以后每節著生雌花,單株可結瓜15~20個,主、側蔓均可結瓜。瓜條棒狀,瓜長18.0~20.0 cm,橫徑3.0~3.5 cm,瓜肉厚度1.0 cm以上,單瓜質量180 g左右,667 m2產量5 139.4~7 021.9 kg。白刺、刺瘤小而稀疏,皮色翠綠,肉脆清香,抗霜霉病。適宜在河北省黃瓜產區春秋設施及露地種植。2020年通過農業農村部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
關鍵詞: 黃瓜; 新品種; 唐秋雜8號; 雜交1代
中圖分類號: S642.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673-2871(2024)08-171-04
A new cucumber F1 hybrid Tangqiuza No. 8
WANG Naihong, LIU Haoyue, ZUO Cheng, REN Ruixing, ZHANG Shangqing, SUN Xun
(Tangsh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angshan 063000, Hebei, China)
Abstract: Tangqiuza No. 8 is a new cucumber F1 hybrid developed by crossing inbred line C17167 as the male parent and stable inbred line L201 treated with proton beam (H+) as the female parent. Its whole growth period is about 100 days when plant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greenhouse and open filed in Tangshan area. The first female flower node is 3-5 on the main vine, and then female flowers were produced in each node. Each plant can produce 15-20 melons. Both main vine and lateral vines can bear melons. The melon is of stick shape, and 18.0-20.0 cm in longitudinal diameter, and 3.0-3.5 cm in cross diameter, and more than 1 cm flesh in thickness, the single melon mass is 180 g. Its yield is 5 139.4-
7 021.9 kg·667 m-2. It is suitable for planting in spring and autumn greenhouse and open field of Hebei province.
Key words: Cucumber; New cultivar; Tangqiuza No. 8; F1 Hybrid
1 育種目標
黃瓜(Cucumis sativus L.)為葫蘆科黃瓜屬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是我國重要蔬菜之一,2022年全國黃瓜生產面積131.15萬hm2,產量7 730.73萬t(FAO),其生產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之首[1-3]。唐山秋瓜為華南型黃瓜,因肉質脆嫩,風味足,深受消費者喜愛。作為河北省主栽蔬菜之一,逐漸呈現出區域化、規模化種植趨勢,但也存在品種單一、產量低、抗病性差等問題,影響其生產成本和市場開拓[4]。霜霉病是黃瓜生產中最普遍且危害最嚴重的病害之一,露地、設施均易發病[5-6]。近年來,消費群體對瓜菜品質、多樣化需求旺盛[7],育種目標也逐步轉變為優質、高產、抗病[8-10]。為滿足市場需求,唐山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黃瓜育種團隊采用質子束(H+)處理,育成了設施、露地兼用的雜交1代黃瓜新品種。
2 選育過程
2.1 親本來源及特征特性
母本C17167是以唐山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選育的全雌性系黃瓜D53為母本,以唐秋1號白刺高代自交系為輪回父本,自2000年開始經6代回交定向選擇,于2003年獲得的穩定自交系。該自交系全生育期100 d左右,植株蔓生,長勢中等,第1雌花節位在主蔓2~3節,以后節節著生雌花,單株可結瓜18~25個,主、側蔓均可結瓜。瓜條棒狀,瓜長18.0~20.0 cm,橫徑3.0~3.5 cm,瓜肉厚度1.0 cm以上,單瓜質量180 g左右。白刺、刺瘤小而稀疏,皮色翠綠,肉脆清香,抗白粉病。
父本L201是以唐山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選育的唐山秋瓜與從我國臺灣引進的嬌燕雜交,自1997年起經6代自交選擇,于2000年獲得自交系,再采用質子束(注入能量為8 MeV,注入劑量為100 C)處理后,經8代自交定向選擇2004年獲得的遺傳性狀穩定的自交系。該自交系全生育期100 d左右,植株蔓生,長勢強,第1雌花節位在主蔓3~5節,以后每2~3節著生雌花,單株可結瓜12~15個,主、側蔓均可結瓜。瓜條棒狀,瓜長18.0~20.0 cm,橫徑4.0~4.5 cm,果肉厚度2.0 cm以上,單瓜質量200 g左右。白刺、刺瘤小而稀疏,皮色翠綠,肉脆清香,抗霜霉病。
2.2 選育經過
2005年8月以C17167等為母本、L201為父本試配雜交組合127個,2009—2010年在唐山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試驗地進行品種比較試驗,經春季大棚、春季露地和秋季露地、秋季大棚4個茬口試驗,組合C17167×L201表現突出,定名為唐秋雜8號;2011年在灤州市、豐潤區、豐南區等地進行區域試驗,2014—2017年在哈爾濱、煙臺等地進行生產試驗。2020年6月通過農業農村部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登記編號:GPD黃瓜(2020)130112。
3 試驗結果
3.1 品種比較試驗
2009年春秋兩季在唐山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試驗地進行品種比較試驗,春季大棚、春季露地和秋季露地、秋季大棚4個茬口播種時間分別為1月15日、4月15日和7月20日、8月5日,以四季豐為對照品種,均采用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定植株距25 cm,行距50 cm,小區面積10 m2,常規管理,唐秋雜8號主要農藝性狀和商品性見表1。試驗結果(表2)表明,唐秋雜8號春季大棚、春季露地、秋季露地、秋季大棚栽培667 m2產量分別為8 618.4、7 341.3、4 874.6、5 043.1 kg,分別比對照增產13.94%、10.00%、3.49%、9.31%。春季大棚產量極顯著高于對照,其他栽培方式產量差異不顯著。
3.2 區域試驗
2011年在河北省唐山市灤州市、豐潤區、豐南區進行區域試驗,栽培方式分別為春季大棚、春季露地,以四季豐為對照;均采用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定植株距30 cm,行距50 cm,小區面積36 m2。試驗結果(表3)表明,唐秋雜8號在灤州市、豐潤區、豐南區667 m2產量分別為7 021.9、5 487.0、5 139.4 kg,分別比對照增產6.35%、9.02%、17.72%。豐潤區、豐南區產量顯著高于對照,灤州市產量與對照差異不顯著。
3.3 生產試驗
2014—2017年在黑龍江哈爾濱、山東煙臺進行生產試驗,栽培方式分別為夏秋露地、春季大棚,以四季豐為對照品種;均采用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試驗點占地200 m2,常規管理。試驗結果(表4)表明,唐秋雜8號露地種植667 m2產量7 427.6~7 964.9 kg,比對照增產9.25%~14.61%;設施種植667 m2產量8 637.8~9 139.3 kg,比對照增產3.70%~6.88%,表明唐秋雜8號適合設施和露地栽培。
3.4 抗病性鑒定
2018年在唐山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霜霉病鑒定圃進行唐秋雜8號的霜霉病鑒定,采用五點取樣,每點連續2株全部葉片,3次重復,記錄病級,統計病情指數,調查方法和分級標準參照NY/T 1857.2—2010中霜霉病的鑒定技術。結果(表5)表明,唐秋雜8號霜霉病病情指數為21.3,抗霜霉病;抗性強于對照四季豐(霜霉病病情指數為24.6)。
3.5 品質測定
2018年由唐山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進行品質測定,唐秋雜8號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4.9%,邊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3%,維生素C含量0.2 mg·g-1;對照四季豐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5%,邊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1%,維生素C含量0.1 mg·g-1,唐秋雜8號品質優于對照四季豐。
4 品種特征特性
唐秋雜8號為雜交1代黃瓜品種,全生育期100 d左右,第1雌花位于主蔓3~5節,以后節節著生雌花,單株可結瓜15~20個,主、側蔓均可結瓜。瓜條棒狀,瓜長18.0~20.0 cm,橫徑3.0~3.5 cm,果肉厚度1.0 cm以上,單瓜質量180 g左右,667 m2產量5 139.4~7 021.9 kg。白刺、刺瘤小而稀疏,皮色翠綠,肉脆清香,抗霜霉病(詳見彩插2)。
5 栽培技術要點
唐秋雜8號適宜河北省黃瓜產區春秋設施、露地種植,設施種植667 m2適宜密度3200~3500株,露地種植667 m2適宜密度2500~2800株,忌與瓜類蔬菜連作。667 m2基肥施用商品有機肥800~1200 kg、生物菌肥100 kg、復合肥(N、P2O5、K2O質量比為17∶17∶17)50 kg,深耕整地30 cm并充分混勻。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分別在幼苗期、伸蔓期和結果期追肥,全生育期667 m2用水量130 m3、施氮量16.7 kg、施磷量9.7 kg、施鉀量19.2 kg。
參考文獻
[1] 張圣平,苗晗,薄凱亮,等.“十三五”我國黃瓜遺傳育種研究進展[J].中國蔬菜,2021(4):16-26.
[2] 馬永明,韓文韜,張莉,等.保護地黃瓜新品種利園17的選育[J].中國瓜菜,2023,36(9):132-135.
[3] 魏美甜,程琳,黃潔,等.黃瓜新品種華青40的選育[J].中國瓜菜,2024,37(1):136-139.
[4] 王春勇,閆穎,王耐紅,等.黃瓜新品種唐秋雜3號的選育[J].中國瓜菜,2023,36(4):128-130.
[5] 李亞航,施艷娥,丁卓,等.黃瓜主要農藝性狀分子標記研究進展[J].中國瓜菜,2023,36(10):1-9,15.
[6] 李鳳芳,韋潔玲,黃磊,等.利用32%毒氟磷氰霜唑懸浮劑防治瓜類霜霉病[J].中國蔬菜,2021(12):115-116.
[7] 王航,溫常龍,毛愛軍.少刺型黃瓜新品種京研綠箭的選育[J].中國蔬菜,2023(10):103-105.
[8] 楊華,楊宗輝,劉一涵,等.黃瓜品質性狀遺傳育種研究進展[J].中國蔬菜,2023(8):23-37.
[9] 陸珂,吳則東,李勝男.黃瓜誘變育種研究進展[J].江蘇農業科學,2022,50(18):208-214.
[10] 馬燕,李彥軍,滕巍,等.我國黃瓜抗病品種選育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果菜,2021,41(3):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