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泗水縣現代農業(甘薯)產業園的創建,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搭建了堅實的新平臺。這一創舉不僅深度挖掘了甘薯產業的潛力,更通過全產業鏈的協同發展,有效帶動了甘薯的種植、深加工、技術創新、物流優化、生產性服務業的繁榮,以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興起。泗水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實踐證明,以特色農業為突破口,能夠有效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同時,產業園的發展還帶動了農村勞動力的就地就近轉移,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本文深入剖析了該產業園的成功經驗,以期為其他地區發展現代產業園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和借鑒。
關鍵詞:一縣一業;創新模式;甘薯產業園;聯農帶農
泗水縣,總面積1118平方公里,其中低山丘陵占738.5平方公里,這片土地以其獨特的片麻巖風化土壤而著稱,土壤中富含磷、鈣等關鍵礦物質及鎂、鐵、鋅、銅、鉬、鍶等多種微量元素,為甘薯的優質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甘薯產業在泗水縣已成為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種植面積穩定在15萬畝,年總產量高達37.5萬噸,帶動周邊縣市形成了總計60萬畝的甘薯種植規模。為進一步提升產業競爭力,泗水縣建立了2000余畝的優良甘薯種苗繁育基地,同時新建了30萬立方米的儲存窖,具備超過40萬噸的保鮮儲存能力。擁有30余家甘薯加工企業,其中包括1家國家級龍頭企業和9家市級龍頭企業,形成了強大的加工集群效應。2022年產業園總產值達到54.6億元,其中甘薯產業總產值高達47億元。“泗水地瓜”作為區域公用品牌,其品牌價值已攀升至43.35億元,充分彰顯了泗水縣甘薯產業在全國市場上的影響力。
1 “泗水地瓜”特色突出,主導產業領跑全國
1.1 政策扶持賦能,產業園創建與發展加速
泗水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甘薯產業發展,近年來將甘薯產業作為“一縣一業”重點打造,相繼出臺了《中共泗水縣委泗水縣人民政府關于深入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富民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泗發〔2020〕20號),《泗水縣支持甘薯產業集群發展建設的若干措施》(泗發〔2020〕29號)等政策助推甘薯產業的優質高效發展。
1.2 打造區域公用品牌,提升市場競爭力
泗水縣委、縣政府精準施策,依托本地資源,連續五年成功舉辦中國(泗水)甘薯產業發展大會,并于2023年9月盛大啟幕第一屆泗水地瓜節,盛會吸引了來自福建、河北、河南、四川等十多個甘薯主產區的千余名業界精英共襄盛舉。國家主流媒體爭相報道,有效提升了“泗水地瓜”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
自“泗水地瓜”榮獲山東省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以來,泗水縣更是加大了品牌推介力度,相繼在北京、上海、四川、福建、海南等一線城市及重點市場開展品牌宣傳活動,不僅顯著提高了泗水甘薯的市場銷售價格,更進一步擴大了其在高端市場的影響力,引領地瓜產業向更高層次發展。
1.3 優化甘薯品種結構,提高良種覆蓋率
泗水縣積極構建新品種展示平臺,已建成千余畝甘薯品種展示田,廣泛征集并試驗全國范圍內的優質甘薯新品種達260個。通過采用綠色防控、地膜覆蓋、水肥一體化等先進的標準化生產技術,成功篩選出包括“濟薯26”“齊寧18”在內的18個優秀品種。這些品種不僅抗病、抗逆性強,且產量高、品質優,涵蓋了高淀粉型、鮮食型、食品加工型以及高花青素(紫薯)型等多個市場需求類別,為泗水縣甘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良種基礎。
為解決品種退化問題,有效延緩病毒侵染,泗水縣創新性地實施了“東種西繁”種薯繁育模式,即在我國西北高寒冷涼地區建立優質品種的原原種推廣基地。這一模式不僅確保了種薯的高品質,還極大地提升了種苗供應能力,可穩定供應泗水縣15萬畝及周邊30余畝的種植需求。實踐證明,使用西繁種薯后,每畝產量顯著提升約1000千克,直接經濟效益增加300~500元,有力推動了甘薯產業的經濟效益增長。
泗水縣還高度重視科技創新與品種自主研發,與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緊密合作,成功研發出泗薯1號這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甘薯新品種,并已通過國家正式登記。成為全國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甘薯品種的園區。
1.4 甘薯加工提檔升級,促進全產業鏈發展
泗水縣通過現代農業甘薯產業園的創建,不僅吸引了超過30家企業投身于甘薯產業,還實現了傳統產業的鞏固與升級。這些企業積極引進國際尖端設備,對原有生產線進行智能化改造,實現了生產過程的節能與高效,確保了薯類優質淀粉加工的充足供應,日加工能力已躍升至4000余噸。
在產品結構上,泗水縣甘薯產業實現了多樣化發展,特別注重薯類變性淀粉產品的深度開發。企業聚焦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如方便食品及半成品(薯泥、薯粒、薯面、酸辣粉等)、餐廚原料等,以滿足市場的多元化需求。同時,不斷拓寬甘薯加工領域,推出新潮休閑食品,如薯片、薯條、糕點、飲品等,豐富了消費者的選擇。此外,還結合養生文化發展甘薯新型健康食品和高技術產品,鼓勵鮮食甘薯加工,如鮮食薯葉及薯梗等,研發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技術。
1.5 加強院所合作,提供科技支撐
通過強化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單位的合作,定期組織涉農企業到高校對接專家教授,進一步搭建高端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加快國家甘薯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縣政府與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動甘薯產業發展。2020年4月,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泗水縣人民政府合作成立了山東省首家農業科學院甘薯產業技術研究院(泗水),5支研發團隊圍繞“泗水地瓜”產業規劃、品牌建設、新品種研發等方面展開研究,著力打造“龍頭企業帶動、科研單位支撐、千家萬戶致富”的鄉村振興甘薯產業齊魯樣板。
2 多元化農業創新模式助推鄉村振興
2.1 “訂單農業+農業保險”模式
探索“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企業+農戶”等多種形式,創新實施“訂單+保單”雙單保險,化解經營風險機制,產業保險覆蓋率達95%以上,已帶動發展種植大戶318戶,超過83%的農戶通過合作社與龍頭企業簽訂生產銷售訂單,訂單農業覆蓋面達到88%以上。
2.2 “產業化聯合體”模式
創新“國企搭臺、民企唱戲、合作社牽線、農戶受益”合作模式,引導種植大戶、農資供銷社、種植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村經營主體涉足社會化服務、收儲和加工等,構建產業聯合體。提供部分或全程耕、種、管、收、售等服務。合作社向入社農戶發放工資、分紅100余萬元,人均增收2000余元。
2.3 “黨支部+村集體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戶”模式
實施村黨組織領辦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1212”工程,通過推動農村土地經營權變股權“1”個發展方式,引導村集體、農民“2”個主體轉成股東,共建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實現全程“1”體化托管,增加村集體和農民“2”項收入,形成“支部領辦+土地入股+整建制托管+農業保險+保底分紅”“五位一體”的土地股份制合作運營模式。目前,入股土地8491畝、入社農民3591戶,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約100元/畝。
2.4 “按揭+農業”模式
企業搭建項目載體、提供技術輔導,銀行提供信貸服務、生產資金,農戶“拎包入駐”“按揭經營”,統一銷售,形成“資金、技術、生產、銷售”四重閉環,全程破解農戶“創業融資難、經營管理難、銷售增收難”。打造700座溫室大棚,帶動1500余名農民“按揭”經營,戶均年收入34萬元,凈利潤15萬元以上。
3 加大科技支撐,實施品牌建設
3.1 深化實體運作,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重點圍繞甘薯新品種選育及健康種苗繁育體系、綠色雙減栽培模式運用等方面開展研發,打造甘薯科技創新中心,整體提升泗水甘薯產業持續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強化農業企業與農業高等院校和農業科研機構合作力度,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示范帶動甘薯產業發展。在甘薯新品種研發、育苗、種植、加工、銷售等方面,強化人才支撐和資金扶持,推動甘薯產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
3.2 建立獎勵機制,激發經營主體積極性
政府鼓勵企業、合作社等甘薯生產加工組織聯合高校、科研機構開展新品種培育、新產品開發、新技術研究,實現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泗水縣財政給予一定獎補。
3.3 大力實施甘薯品牌建設與市場推廣
以舉辦五屆中國(泗水)甘薯產業發展大會和參加各類展銷會為契機,通過線上線下全面推介宣傳,進一步發掘市場潛力,持續不斷推介泗水甘薯,增強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提升品牌價值。
下一步,泗水縣將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加大投資力度,不斷補齊產業短板,推動轉型升級,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產業優勢突出、產業鏈完整、價值鏈提升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將泗水打造成為全國一流的健康甘薯種苗繁育供給示范基地、全國最大的甘薯全產業鏈產品加工集散基地、全國甘薯產業科技要素集聚高地、革命老區鄉村產業振興“齊魯樣板”。
作者簡介:郭 飛,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