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種子作為農業的“芯片”,其質量與創新能力直接關系到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持續聚焦農業科技支撐,加快推進種業振興行動。平邑縣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將種業發展置于核心位置,通過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開創了一條獨具特色的“一核四鏈”現代種業發展路徑,為種業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關鍵詞:種業;農業“芯片”;科企融合;平邑縣
種子被譽為農業的“芯片”,農作物種質資源作為國家戰略性資源,其質量與創新能力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糧食安全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數據顯示,良種對糧食增產和畜牧業發展的貢獻率分別高達45%和40%,這充分凸顯了良種在農業生產中的核心地位和關鍵作用[1]。因此,加強種業科技創新,優化種質資源,對于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1 種業創新,打造一體化發展新模式
平邑縣素有“七山一水兩分田”之稱,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其成為天然的“種子繁育場”。但在種業發展中仍面臨科研與生產脫節的問題,這制約了種業創新及現代農業的進步[2]。為應對這一挑戰,平邑縣創新性地推出了育、繁、推、服一體化的良種產業發展新模式,實現了從育種到市場推廣再到后續服務的全鏈條覆蓋,極大地提升了種業的競爭力,并為農民帶來了更多優質、高產的農作物品種,保障了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穩定供應。同時,平邑縣還通過政策、資金、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為種業企業創造了優越的發展環境和廣闊的空間,為現代種業的創新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一系列舉措不僅促進了種業的發展,也為區域農業的繁榮和農民的增收注入了新的活力。
2 科企融合,打造“芯片”級農業產業鏈
2.1 以科企融合為核心,搭建創新驅動平臺
平邑縣以改制后的中農天泰種業有限公司為主體,建立新型“人企”關系,將企業科技創新難題作為高校科研機構攻關課題,推動科企融合、校企合作、優勢互補,持續增強企業發展后勁和種業創新轉化能力。中農天泰堅持將每年營收額的10%以上用于科技研發,內部設立生物技術研究院,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等院校緊密合作,推進作物學、微生物學等生命科學與土壤學、物候、信息學等多學科知識創新和技術集成,先后完成科技成果轉化、星火計劃等項目26項,獲得各類科技成果、獎勵60余項。由中農天泰牽頭,聯合山東省農科院、山東大學、山東農業大學和青島農業大學共同開展玉米精準定向分子育種技術體系構建與應用研究,推動傳統育種技術“2.0”時代向生物育種技術“3.0”時代轉變。
2.2 做專“育種”鏈,推進“芯片”創新突破
平邑縣借助第三批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契機,普查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山林丘陵,聯系老農民、老專家、老技術人員,收集種質資源150余份,完成鑒定評價5000余份。中農天泰種業有限公司依托本土種質資源,聯合省內外100多位玉米育種專家,貯藏來自全球不同生態區域、不同類型的農作物及油料作物種質資源3.19萬份,其中玉米種質3.05萬份,建立起品類齊全、儲備豐富的高標準種質資源庫。該公司被山東省農業農村廳評為第一批省級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單位。2022年6月,由臨沂市農業科學院與山東中農天泰種業有限公司共同選育的臨麥9號小麥新品種經專家測產小組現場實打實收,平均畝產高達834.86千克,比原山東省節水小麥單產最高紀錄821.5千克高出13.36千克,再次刷新山東節水小麥單產最高紀錄。
2.3 做精“繁種”鏈,推進“土壤”品質升級
平邑縣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5.3萬畝,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8%。先后成功獲批全省雜糧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國家中藥材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入選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縣,良種繁育進入“國家隊”名單。中農天泰在全國不同區域建設育種基地1500余畝,建立穩定的親本繁育、雜交種繁育基地3萬余畝,在印尼、哈薩克斯坦等建有繁育基地5萬余畝,在南繁“硅谷”建立育繁科研基地120畝,實現“一年三個世代”南繁北育交替繁殖,縮短了種子從“實驗室”到“農田”周期。
平邑縣還承擔開展玉米育種創新能力提升項目,項目占地1000余畝,建設涵蓋了創新中心、質檢中心、信息中心、倉儲加工中心、種質資源庫、并配套建設高標準成套全自動種子加工流水線等多功能一體的綜合性科研中心,未來將進一步推動種業技術攻關,實現種業成果新突破。
2.4 做寬“推廣”鏈,推進“種業”保供興農
堅守“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牢”理念,不斷向市場輸出抗病廣、品質高、適合機收的優良品種,確保玉米等農作物穩產增產。中農天泰系列玉米品種年推廣面積均在500萬畝以上,畝均增產達5%、增收約100元,累計增產80億千克、產生社會經濟效益200多億元,先進經驗技術“種”在田間地頭,農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特別是針對黃淮海地區特殊的環境,歷時6年、反復試驗,培育出的超抗倒伏玉米品種“中天308”,在抵御超強臺風“利奇馬”“煙花”中均表現出優良性狀。
2023年,中農天泰種業自主培育的玉米品種“中天308”“天泰716”和具有獨家生產經營權的小麥品種“臨麥9號”以及大豆品種“臨豆10號”4個品種被選為山東省主要糧油作物主推品種。
2.5 做優“服務”鏈,推進“堡壘”建強見效
農作物新品種培育周期在8年以上,在繁育過程中需要大量人才和資金 [3]。平邑縣不斷強化政策集成,種業發展被列入臨沂市“一號文件”重點支持事項,把做大做強現代種業作為主攻方向,全力推進種子“全生命周期”服務。出臺人才創新創業扶持政策,縣財政對頂尖人才團隊最高給予1000萬元的綜合資助,對新入選國家、省級人才工程的科技人才一次性獎勵40萬元、20萬元,共引進高層次種業人才38人。縣委組織部專項委派黨政干部擔任涉農企業“紅領書記”,通過支部共建、現場交流等,為涉農企業發展出謀劃策。由種業帶頭人劉寧科研團隊牽頭,全面開展“耕、種、管、收、儲、銷”一條龍指導服務。
3 科企融合驅動智慧種業鏈重構成效顯著
3.1 “科企融合”強化了種業振興組織保障
企業是種業振興的主體,開展企業扶優行動,發揮企業在種業振興中的主體作用,是實現種業振興的關鍵一招[4]。平邑縣中農天泰為鄉村振興按下“快進鍵”,累計選育作物新品種41個,其中玉米32個、花生6個、小麥2個、馬鈴薯1個,社會經濟效益達230億元。“科企融合”下的“一核四鏈”現代種業發展模式基本定型后,為平邑縣爭取上級種業資金項目提供有力支撐。
3.2 “智慧種業”發展搭建了種業振興科技支撐
平邑縣高度重視種業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以科企融合、校企合作為平臺,打造專業育種家隊伍。其中,中農天泰科研團隊46人,其中博士4人、碩士12人,科研帶頭人劉寧入選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業領軍人才、泰山產業領軍人才、科技部“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山東省鄉村之星、臨沂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多項榮譽。此外,平邑縣還積極探索航天育種領域,實施了占地550畝的航天循環農業項目,聯動發展數字產業,培養新型育種人才。
3.3 “鏈條重構”營造了種業振興濃厚氛圍
平邑縣堅持以科技創新打好種業翻身仗,做好融合發展“必答題”,推進育、繁、推、服一體化發展,鍛造種質資源利用、品種研發、產業化應用、線上線下銷售“全鏈條”,全力破解原創性種質稀缺、科企融合不足等“卡脖子”難題,堅決擔負起新發展階段做強農業“芯片”、護航糧食安全時代責任。
參考文獻
[1] 王慧敏,聶赟彬.中國種業振興:現實基礎、關鍵問題與政策優化 [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23,22(6):1-8,143.
[2] 趙靜.我國種業發展亟需破除“三大癥結”[J].農業發展與金融,2024,(06):53-56.
[3] 史后蕊,王京京,毛瑞喜等.山東省小麥種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中國種業,2024,(06):29-33.
[4] 關于扶持種業企業發揮種業振興主體作用的研究報告[J].中國種業,2024,(06):14-19.
作者簡介:沈 聚,中級工程師,主要從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相關工作。
王祥瑜,助理農藝師、助理農經師,主要從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