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麥田大壟套辣椒直播栽培技術”是根據小麥、辣椒不同作物的生長特點實現優勢互補的一種復合栽培模式。小麥吸收土壤深層養分,辣椒吸收淺層營養,共生期間互不影響、小麥粉碎的秸稈可改善淺根系辣椒的土壤環境,小麥減種不減收、辣椒套種能增產,既保證了糧食安全,又增加了農民收入。經過近三年來的試驗、推廣,已形成集“種子丸粒化、播種精量化、水肥一體化、植保飛防化”等四化技術成熟的栽培種植模式。通過集中培訓、現場示范教學、農業部門推廣,使麥椒套種生產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本文以聊城市為例詳細介紹了麥田大壟套辣椒直播栽培技術。
關鍵詞:小麥辣椒套種;直播栽培;機械化
1 技術研發情況概述
隨著調味品需求增長,我國干辣椒進口量自2018年以來大幅上升,朝天椒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河南、山東、河北等地,總產量占全國的33%[1]。聊城市陽谷縣朝天椒產區地處高廟王鎮黃河故道,瀕臨黃河,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發展種植朝天椒,常年種植朝天椒1333.33hm2,是名副其實的“朝天椒之鄉”。2014年,陽谷朝天椒被原農業部登記為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但傳統種植方式面臨育苗繁瑣、效率低及天氣影響等挑戰,且農村勞動力短缺。為此,當地農業部門與技術團隊開展技術攻堅,成功研發并推廣集成技術,簡化流程、提高效率,并減少自然災害影響,保障朝天椒產量與質量,促進農業轉型、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2 麥田大壟套辣椒直播栽培技術
2.1 創新種植模式
針對辣椒產業發展中遇到的瓶頸問題,聊城市農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廣泛調研農戶需求,積極咨詢行業專家,并系統研究相關資料,經過試驗、對比與分析,最終確立了麥田大壟套辣椒直播栽培種植模式[2]。該模式的核心技術要點主要是采用小麥寬壟種植布局,將小麥四行壟寬配置為85cm-25cm-85cm的寬壟種植布局,次年3月份在85cm寬的壟內直接播種辣椒。
這一創新模式實現了小麥寬壟雙行與辣椒的復合種植,盡管小麥的播種行數減少了50%,但通過自我調節能力和顯著提高的分蘗成穗率,不僅放大了邊緣優勢效應,使得小麥的千粒重普遍增加3~6g,畝產穩定在500kg左右,而且極大地增強了小麥的抗倒伏能力,有效降低了倒伏風險,確保了作物穩定高產。
2.2 關鍵直播技術
在推廣麥椒套種模式的進程中,聊城市農業部門通過多方努力與合作,取得了顯著的技術引進與創新成果。首先,成功引進韓國最新一代辣椒雜交品種——“天沃”三號,其次,引入了丸粒化辣椒種子直接播種技術,這一技術利用從德國引進并已實現本地化批量化生產的“種子丸化劑”,將辣椒種子進行丸粒化處理。在播種過程中,采用專用精播機,實現了鋪設滴灌帶、覆蓋地膜與播種作業的一次性完成,極大地提高了種植效率和作業質量。
麥椒套種模式的優勢在于其巧妙的間作布局。由于辣椒苗期生長相對緩慢,套播在小麥行間幾乎不對辣椒的正常生長造成干擾。同時,小麥植株的遮擋作用還為辣椒幼苗提供了一定的保護屏障,顯著減輕了倒春寒、飛虱薊馬等不利因素對辣椒幼苗的危害。經過多年的試驗驗證,麥套辣椒相比傳統春地種植的辣椒,其產量可提高5%~10%,且農藥使用次數可減少1~2次,增產增效效果顯著。
2.3 形成技術規程
本操作規程是在深入研究和廣泛實踐“麥田大壟套辣椒直播栽培技術”的基礎上,針對陽谷地區特定氣候與土壤條件,集成的一套標準化生產技術規范。該規程已正式頒布為團體標準(標準號T/YGSC001)及地方標準(標準號DB3715/T46),旨在為陽谷朝天椒的大面積推廣應用、實現高產優質高效栽培提供科學、系統的技術指導和堅實保障。
2.4 依托主體廣泛推廣,應用成效顯著
近五年來,陽谷縣先運辣椒種植合作社作為技術推廣的核心主體,充分發揮了其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合作社充分利用春、秋兩季關鍵農時,每年組織兩次現場專題教學活動,直接面向種植大戶進行技術培訓與指導,累計培訓人數已超過1500人次,年均培訓300余人。
隨著技術的不斷推廣與應用,采用“麥田大壟套辣椒直播栽培技術”的種植面積迅速擴大,目前已超過200hm2,直接參與辣椒生產的村民人數也達到了3000余人。2022年“陽谷朝天椒”成功被納入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項目。此外,該技術還得到了上級部門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視。山東省農業農村廳及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先后在2022年和2023年發文推廣“麥田大壟套辣椒直播栽培技術”,進一步擴大了該技術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3 技術取得的主要成效
3.1 經濟效益顯著
自“麥田大壟套辣椒直播栽培技術”推廣以來,其經濟效益顯著提升。該技術成功實現了小麥與辣椒的和諧共生,小麥產量基本不受影響,同時在示范田中,干辣椒產量更是創造了畝產超千斤的佳績,使得辣椒一季的畝效益輕松突破萬元大關。此外,通過小麥與辣椒的輪作,并在三年后穿插種植一季玉米,該模式有效改善了傳統麥后直播玉米所面臨的“光、熱、氣、肥、水”資源浪費問題,實現了“麥倒一片綠”的景象,大幅度增加了玉米的有效積溫,進而顯著提升了玉米產量,曾有大田玉米畝產高達1000 kg的記錄,成功實現了小麥與玉米畝產合計達到噸半糧的目標。
2023年的實際測產數據顯示,小麥、辣椒輪作模式下,小麥產量達到440kg,干辣椒產量達到335kg。相較于傳統的小麥玉米輪作模式(按噸半糧模式計算,即小麥每畝600kg,玉米每畝650kg),小麥辣椒輪作模式每畝可增收效益4700元以上,充分展現了該技術在提升經濟效益方面的巨大潛力。
3.2 促進了產業發展振興
麥椒套種技術的集成與推廣,不僅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更促進了朝天椒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該模式通過實現麥椒雙高產,以及全程機械化作業的引入,極大地提高了田間工作效率,減少了約50%的人工用量,為規模化種植提供了有力支持。這一創新模式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還降低了生產成本,使得朝天椒產業更具競爭力。
同時,麥椒套種模式的成功實踐,吸引了眾多種地大戶的高度關注,他們紛紛流轉土地,積極投身于辣椒種植之中,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應和帶動作用。這不僅促進了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還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為當地農業產業的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 喬立娟,趙幫宏,宗義湘,等. 我國辣椒產業發展現狀、趨勢及對策 [J].中國蔬菜,2023(11):9-15.
[2] 李改娣. 豫北地區小麥—辣椒間作套種栽培新技術[J].基層農技推廣,2021,9(01):74-76.
作者簡介:劉維柱,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環保及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