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羊肚菌,是一種珍貴的中低溫型食用菌和藥用菌,因其營養豐富、口感獨特而備受市場青睞。其種植技術涉及栽培季節的選擇、場地的準備、品種的優化、精細的栽培管理以及病蟲害的有效防控等多個方面,以確保產量與品質的穩定提升。種好羊肚菌需要掌握以下幾個關鍵技術環節。
關鍵詞:羊肚菌;種植模式;管理技術;加工要點
1 栽培季節
羊肚菌適合在秋季開始栽培,冬季進入出菇階段,春季為采收高峰期。不同地區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確定最佳栽培時間。
2 品種選擇
市場上有多種羊肚菌品種,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和市場需求選擇品質優良、產量高、抗逆性強的品種。
3 栽培管理
3.1 種植模式
羊肚菌的種植模式和設施選擇應充分考慮當地的氣候、土壤等條件。在北方地區,由于氣候寒冷潮濕,建議采用暖棚、冷棚等保溫效果較好的設施進行種植。同時,根據土地資源和市場需求選擇合適的種植模式(如單作、輪作、果樹套種等)和栽培方式(如廂式栽培、壟式栽培、生態模式栽培等)。
3.2 土壤選擇
羊肚菌作為低溫型菌類,土壤溫度達到8℃~17℃時比較適合菌絲體的生長,因此控制好土壤溫度是基礎。同時,土壤應具備良好的透氣性,以便菌絲體在土壤中順暢呼吸和擴展。此外,羊肚菌的生長需要一定的濕度,要求土壤具備良好的保水性能,但排水也要暢通。羊肚菌對土壤的酸堿度也有一定要求,通常喜歡弱堿性的環境。
在種植前,需要根據土壤的干濕度和酸堿度來撒施生石灰等調節劑,將土壤調節至適宜的pH值范圍內。一般來說,水田土因其自然條件下多呈弱堿性,且富含有機質和微生物,是種植羊肚菌的優選土壤類型之一。
3.3 土壤處理(悶棚)
每畝使用石灰氮40~60kg均勻撒到地面上,確保每個角落都能覆蓋到。使用旋耕機將石灰氮與土壤充分混合,旋耕后,立即進行大水澆灌,確保土壤澆透。澆透水后,迅速蓋上白色地膜,以減少水分蒸發和熱量散失。將大棚膜封死,確保大棚內盡可能達到高溫環境(60℃以上)。維持大棚內高溫環境10天以上,確保石灰氮充分反應并殺死土壤中的線蟲、真菌、細菌等有害生物,土壤環境得到顯著改善。此時可以揭開地膜和大棚膜,進行后續的種植準備工作。
3.4 菌種播種
將250kg的菌種進行打碎處理,使其顆粒細小且均勻。將打碎的菌種均勻撒在地面上,確保每個區域都有菌種覆蓋。使用開口機每隔1~1.2m開溝,溝的深度和寬度應根據實際情況和種植需求進行調整。沒有開口機的情況下,可以人工進行覆土操作。覆土的厚度控制在2~3cm左右,既能保證菌絲與土壤的接觸面積,又能避免覆土過厚導致菌絲生長受阻。播種并覆土后,應立即放下棉被進行遮陰處理。如果沒有棉被,可以使用遮陰網進行替代。
3.5 發菌期管理
發菌期應保持地溫在8℃~17℃之間,這是羊肚菌菌絲生長的最適溫度范圍。溫度過低會導致菌絲生長緩慢,而溫度過高則可能抑制菌絲生長甚至導致菌絲死亡。播種后6天左右,菌絲基本會成熟并長滿畦面。營養袋一般以12 cm×24 cm為宜,重量約為3000kg(約3000個)。營養袋在使用前應進行適當處理,如用排釘板拍打2~3次或劃口,以增加其透氣性和與土壤的接觸面積。營養袋應采用5點式放置,即每個營養袋周圍均勻分布4個菌袋,中心放置1個菌袋,以確保營養均勻分布并被菌絲充分吸收。擺放好營養袋后,應及時覆蓋地膜以保溫保濕。蓋好地膜后,需在地膜上打孔,每平方米打4個孔,以增加地膜的透氣性,有利于菌絲呼吸和生長。
棚內溫度應保持在8℃~15℃之間,中午時分可適當通風以降低棚內溫度并保持空氣新鮮。蓋好地膜后,應在大棚向陽的一側掛6~8m長的遮陰網(根據棚大小自由調整)。遮陰網可以有效避免太陽直射幼菇同時可減少水分蒸發并降低局部溫度。45~50天后,如果菌絲生長旺盛且出現報信菇(即早期形成的少量子實體),則表明菌絲已充分發育并準備好進入出菇階段。發現報信菇后,應及時撤掉地膜并澆大水以促進子實體的形成和生長。澆水時應確保水分均勻滲透土壤并避免積水現象發生。
3.6 出菇管理
子實體形成與發育的適宜溫度為12℃~18℃。在這一溫度范圍內,子實體能夠正常生長并發育出優質的菌蓋和菌柄。在出菇期間,應密切關注棚內溫度的變化,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調節。當溫度過低時,可選擇中午時段進行通風;當溫度過高時,則應早晚通風,以避開高溫時段,通風時應采用漸進式通風方式,即先小范圍打開通風口,逐漸擴大通風面積,以避免突然降溫或風力過大對子實體造成損傷。
4 采收
當羊肚菌的菌蓋棱紋與凹坑變得明顯,顏色由灰褐色逐漸轉變為黃褐色或黑色時,通常表示菌體已經成熟,是采收的理想時機。此時,菌蓋的質地較為堅韌,不易破碎,同時內部的營養成分也達到了較高水平。一般來說,從播種到采收大約需要2~3個月的時間。
采收時應選擇顏色鮮艷、肉質厚實、菌蓋完整無損的羊肚菌進行采收。使用小刀或剪刀等鋒利工具,以避免用手直接拔取導致的菌體損傷和土壤污染。在距離地面約1cm的位置割取菌體,這樣可以保留一部分菌絲體在土壤中,有利于下一季的生長。采收過程中應輕拿輕放,避免菌體之間的相互碰撞和擠壓,以免造成破損和品質下降。
5 加工
由于羊肚菌鮮品儲存期較短,不利于長時間儲存。為了便于儲存,采收后的羊肚菌要及時進行烘干,以保證最佳的菇體色澤及菇的形狀。烘干過程分為四個階段。首先是在35℃下起始烘干,濕度控制在70%以內,持續約3小時,給羊肚菌定形定色。隨后溫度上升至40℃~45℃,濕度降至55%,再持續烘2小時。接著溫度上升到50℃左右,濕度降至35%,繼續烘2小時。最后,溫度升至53℃~55℃,濕度降至15%,進行高溫干燥,實現羊肚菌的徹底干燥。烘干后的羊肚菌密封封存,放置干燥處以延長其保質期并保持其優良品質。
作者簡介:龐麗美,助理農藝師,主要從事食用菌菌種篩選、制作、技術培訓、推廣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