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班級活動建設是班級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參與度最高的環節之一。一個優秀的班集體離不開班級活動的開展,有意義的班級活動是班級發展的“催化劑”。在“教育+互聯網”大背景下,班級治理日趨移動化、現代化。互聯網的強大功能為班級治理的減負增效提供了廣闊的思考和實踐空間。文章探索了利用互聯網開辟班級管理新陣地、豐富班級活動新課程、展示班級活動新成果的做法,以優化班級治理策略,助力學生成長。
[關鍵詞] 班級活動;班級治理;現代化
在這個“互聯網+”時代,“三月學雷鋒、四月去掃墓、五月忙勞動、六月慶六一……”這種傳統的班級活動已經不能滿足青少年學習交流、自我展示、表達意愿等方面的需求,有些活動甚至可能會引起學生的抵觸情緒,使班級活動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日益衰微,逐漸形成“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不良局面。因此,“互聯網+”時代,班級活動需要創新。
眾所周知,傳統節日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占據著重要位置,是中國人的情感紐帶,傳承著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上海市學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利用清明、端午、中秋和重陽等民族傳統節日,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民俗風情和傳統美德。”因此,筆者把傳統節日活動融入班級治理,作為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的載體,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民族精神,豐厚民族文化底蘊,奠定民族思想文化根基。當傳統節日遇到“互聯網+”,古典與現代巧妙結合,不僅喚醒了學生的節日文化記憶,還釋放了節日的文化活力,實現對傳統節日民俗價值的延續與提升。
一、“互聯網+”時代班主任面臨的新挑戰
“互聯網+”時代,教育資源、學習環境、學習方式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班主任需要加強學習和研究,更新理念、調整方法,開拓班級活動的渠道,打破班級治理的時空界限,以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現在的“00 后”“10后”是在網絡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他們把互聯網、手機等作為接收信息的主渠道,運用搜索引擎進行信息檢索,通過即時通信工具實時聯絡,參與網上討論和娛樂活動。網絡的開放性和便利性、內容的多樣性和廣泛性,為他們提供了廣闊、生動的學習空間。和許多成年人相比,他們的視野更開闊,知識更廣博。
二、用互聯網開辟班級治理新陣地
(一)利用大數據管理學生信息
面對傳統的學生信息錄入渠道,大數據信息管理可以讓我們更加迅速、全面地掌握學生的情況,縮短新班磨合期,更早做到精準式家校幫扶。我們依托微信班級小程序、釘釘軟件等建立班級信息管理系統,把學生的家庭信息、學籍、成績、綜合考評、課程表、通信錄等錄入數據庫,形成電子檔案。只要打開小程序,班主任對學生各方面的情況便一目了然,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
(二)利用新媒體創新開展班級活動
為滿足“互聯網+”時代下學生生活、思想和行為方面的需求,我們積極探索運用新媒體,創新性地開展班級網絡活動。我們以“班級公眾號”為平臺開辟班級活動陣地,學生通過關注“班級紅領巾公眾號”可以自行學習少先隊微課程,了解本班和其他班級的特色活動,同時還能共享各班級的活動資源。這不僅讓學校的教育活動更加鮮活、生動、立體,也讓教育活動的理念、形式和載體發生了質的變化。比如,清明節期間,通過公眾號發布的“紅領巾——懷念我的……”視頻征集活動,短短幾天內就得到了學生的積極響應,大家認真準備,上傳視頻,并將優秀視頻轉發到朋友圈。“班級紅領巾公眾號”的建立為學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臺,拓展了線上活動陣地。
每個民族的傳統節日都蘊藏著這個民族的集體意識,描繪著共同的文化底色。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佳節有著闔家團圓的美好意蘊,寄托著中國人濃郁深沉的家國情懷,向來被視為最能展示中國人精神世界的文化符號之一。近年來,隨著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日益擴大,海內外中華兒女及外國友人也用不同的形式慶祝這一中國傳統佳節,賦予中秋節更為多元化的理解和認知以及與時俱進的豐富內涵。
在各大短視頻平臺上,以“回家”為主題的作品層出不窮。充滿溫情的畫面,配上直戳人心的文案,讓不少身在異鄉的人倍感溫暖。小張同學的姨媽遠在澳洲定居,她特別關心小張以及班級同學的學習和生活情況,我們開展了釘釘線上送祝福的活動,借助互聯網傳遞祝福。
三、用互聯網豐富班級活動新課程
(一)運用傳統節日開展網絡活動課程,弘揚傳統文化,增進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
很多學生一談到某些外來節日就眉飛色舞,如2月14日情人節、12月25日圣誕節等,卻對我國傳統節日知之甚少,如寒食節、重陽節等,其起源、內涵、習俗早已被淡忘。
馮驥才說:“我想,我們不應該拒絕情人節和母親節。那些外來的婦女節、兒童節和新年音樂會,不是大大充實了我們的生活嗎?然而,我們更不能丟棄自己的節日,因為一個民族的節日就是它一種文化的生日。”所以,我們積極運用傳統節日開展網絡活動課程,比如,“清明祭英烈”活動設計了“清明知多少”“緬懷革命先烈,爭當有志少年”等內容,給傳統節日注入現代文明元素,讓學生在圖文并茂的電子教程和趣味知識問答中了解清明節的來源和習俗,并通過搜集家鄉先烈的照片和事跡,喚起青少年對祖先和先烈的
懷念。
(二)根據時下社會熱點開展活動課程,了解社會,了解時事,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前夕,為了更好地宣傳奧運理念,讓學生學習奧運健兒的拼搏精神,班級舉辦了“奧運總動員”網絡活動課程,設計了“巴黎奧運會知多少”趣味知識競賽、“暢想巴黎奧運會”電子書報展板塊等活動,受到全體學生的青睞,效果顯著;結合“向習爺爺說說心里話”活動,設計了“夢想大家談”“聽習爺爺的話”“我的中國夢”和“中隊夢想樹”四大板塊,學生通過網絡了解中國夢的內涵,并通過制作電子卡片“我的中國夢”升華了課程主題;針對“藏羚羊,紅領巾生態保護大行動”的熱點新聞,開展“‘拯救地球’大行動”主題網絡活動,圍繞環保主題設置了“環保知識知多少”知識競賽、寫一寫你身邊的環保小故事、畫一畫你心中的“美麗家園”、曬曬環保金點子和金口號、動動手一起設計環保袋等活動,以此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提高環境保護責任感。
四、用互聯網展示班級活動新成果
新媒體的運用不僅豐富了班級活動陣地,賦予了班級活動新的生命力,也展示了豐富的活動成果。例如,我們對過去采用手工繪制的班報進行了改革。從策劃到編輯,從設計到排版,都由班干部負責,當一張張漂亮的班報緩緩地從打印機中出來的那一瞬間,十幾雙眼睛充滿了自豪,因為這是他們集體智慧的結晶。為了讓所有學生一睹班報的風采,班干部們將班報上傳到校園網的“學生作品”欄目中。
當然,在運用網絡工具對班級活動進行展示時,要堅持正面引導,注重傳播方式的適用性。要運用學生易于接受、樂于參與的傳播方式,努力宣揚和放大主流思想,同時與原有的傳統報紙、電視等互為補充,相互疊加,形成多層次、差別化的宣傳體系,切實提高班級活動的適用性。
同時,班級活動的開展要適應學生成長的客觀規律,確立不同層次、不同側重、不同形式的引導內容和引導方法,將思想引導的目標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求,充分利用差別化新媒體平臺,設計不同的工作載體。
“互聯網+”時代,對班主任工作的開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要不斷與時俱進,更新班級建設觀念,優化班級治理策略,讓互聯網更好地為班級發展、為學生成長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