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學校是培養人的地方。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為人,培養人的教育應當是全面發展的教育,德性成長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保障,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班主任是學校立德樹人的主力軍,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班主任要充分認識和準確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戰略屬性、民生屬性,堅持立德樹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努力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人只有靠教育才可能成為人
人是必須接受教育的,這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人類因教育而文明,教育的過程就是人的社會化、社會的文明化遞進發展的過程。人是社會存在物,人的成長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教育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推動并助力個體的全面社會化進程。人只有接受教育,才能使人成為人,使自然人成為社會人,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人出生后來到世間,兩手空空,頭腦一片空白。自從進入社會的那一刻起,不可避免地要首先經歷一個相當漫長的以義務為特征的他律時期,接受來自外在的教育和約束。康德在談教育時說過,一棵孤零零地長在曠野中的樹,無拘無束,沒有制約,于是會長得歪歪扭扭,并且枝杈橫生,難以成材。只有成為樹林中的樹,才能既順其自然,又與其他樹相互制約、相互影響,于是就能長得高聳挺拔,成為有用之材。當學齡兒童步入學校接受正規教育后,其所在班級就好比樹林,而班級里的每位學生就如同樹林中的一棵棵樹。在班集體中,學生享受有規則的自由,接受教師的教育、管理,受到朋輩的影響、引導,立志成長為有用之才。
紀律是建立在法律基礎上的一種行為規范。在制度架構的維度上,紀律被視為塑造和約束個體行為的基本規范,它構成了社會中每個成員行為準則的最低門檻。這一規范具有普遍性和強制性,每個公民都被要求遵守,以確保社會的有序運轉和公共利益的維護。而學生在學校的成長過程中,同樣需要接受校園及班級的規范和約束。正如康德所說,“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能不做什么。”自由不是任性而為,而是理性的行為選擇。從教育過程來看,道德發展是一個由知到行、由淺入深、從自發到自覺的動態養成過程。通過教育使學生能夠接受和認同學校規章制度的約束,使規范成為習慣,使習慣成為自然,使學生在執行規章制度的過程中變被動為主動,變被迫為自覺,從而將規章制度內化為信念,外化為行為,實現由他律向自律的轉變,最終使自己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有用之才。
二、培養人的教育應當是全面發展的教育
學生的發展在本質上是人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人的發展應該是全面的發展,是人的完整發展、和諧發展、多方面發展和自由發展。在人的自我發展中,中小學生是未成熟的主體,需要教師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幫助。陶行知先生強調教育應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要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體魄,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味,改革社會的精神”。《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明確提出要促使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學習是學生的天職,這一定位決定了學生必須把知識學習作為自己學習生活的重要任務;但人接受教育的過程,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更要學會做人。因為,學生首先是一個人,他需要實現人的個性化發展和社會性成長,我們的教育不能只育分不育人,而應當是全面發展的教育。“教育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只有可以陶冶品格的教育,才是真正完全的教育。”正如陶行知所說的:“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當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在工作中,教師應該正確理解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首先需著眼于學生基本素質的全面達標,讓學生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其次要注重學生素質發展的平衡性和協調性,讓學生成為一個和諧的個體;再次要鼓勵學生在現有的發展基礎上,盡自己最大的能力追求更高、更強、更遠的目標,讓學生成為一個成功的個體;最后,還要增強學生個性發展的意識,培養學生自主發展的能力,讓學生成為一個自由的個體。
三、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
育人之要,首在立德。德性成長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保障。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對國家而言,道德是社會成員共同遵循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性力量。對個人而言,道德是個體處理與他人、社會關系以及個人自身和諧發展的核心依據。“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我們必須堅持五育并舉,德育為先。陶行知先生說過:“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越大,就能為非作惡越大。”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必須著力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
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堅持立德樹人,要著力解決好為誰培養人的問題。為誰培養人,是辦學方向問題,是辦好令黨和人民滿意教育的根本問題。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培養理想信念堅定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推動社會主義事業順利發展的基本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四個服務”揭示了我國教育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也是教育的歷史責任。
把握教育的戰略屬性,堅持立德樹人,要著力解決好培養什么人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教育不僅僅是一個傳遞知識的過程,更是一個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培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的過程。我國作為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教育不僅要培養認同和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及社會主義制度的新一代公民,更要培養懷揣遠大理想、矢志不渝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杰出人才。這不僅是對個體全面發展的要求,更是對國家和民族未來的責任擔當。
把握教育的民生屬性,堅持立德樹人,要著力解決好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怎樣培養人,是教育的方法論問題。在培養內容上,應當著重于引導個體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培育深厚的愛國情懷,不斷提高品德修養、拓寬知識視野,培養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全面提升綜合素質。在培養途徑上,必須堅持校家社協同育人,協調各方力量,確保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協同育人機制的有效運行,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把握教育的三重屬性,堅持立德樹人,最根本的就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2021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對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作出最新表述:“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班主任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引導人和精神關懷者,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靈魂工程師。班主任要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以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將黨的教育方針融入班級管理、轉化為教育行為,關心學生的全面發展,做學生道德成長的引導者、示范者和陪伴者,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為學生的成長校準方向、鋪平道路,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