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通過對區域學生發展特點的分析,從學生成長的自然環境與心理環境出發,嘗試引入農耕文化,順應學生天性,尊重學生生命成長的規律,適時精心栽培,培養自信、陽光的“向日葵少年”。實踐表明,“農耕式”育人能夠在學生心靈的土壤中播撒陽光、自信的種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 “農耕式”育人;“向日葵少年”;向陽而生
筆者所在學校地處城鄉接合部,兼具城市和農村的雙重特征,有其特殊性。
這里的學生既不像城市孩子擁有優越的家庭條件、開闊的視野及參與社會競爭的意識,也不像農村孩子單純樸實,他們呈現出多樣化、復雜性的特點,主要包括個體差異大、?學習成績普遍不佳、?自卑心理突出、?社會交往能力不強、?缺乏集體歸屬感、缺乏理想信念等。對于這群特殊學生,要綜合考慮他們的特點,采取適宜的教育策略,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育人既要順其自然、合乎規律,又要依照每個學生自身的獨特個性和潛質,為其生命成長提供相應的條件和資源,盡可能使學生在生命成長的各個階段達到良好的發展水平,這個過程與農耕相似。農耕要順應農作物天性,尊重時令和節律,適時精心栽培。在這樣的思路之下,筆者以班級建設為抓手,以“向日葵中隊”建設為載體,開展“農耕式”育人。
一、“農耕式”育人發展目標
結合班情,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農時之序,筆者設計了有梯度的低、中、高及未來發展四個學段的目標。具體闡述如下。
(一)低年級段:春種——文化浸潤,播種希望
本階段重點關注學生的習慣養成和個性需求,培養學生的積極心態和集體意識,為他們播下希望的種子。具體做法包括:利用學習生活和常規事務養成良好習慣;通過班級環境中特殊區域的布置,營造有“向日葵中隊”特色的班級文化,培養“心中有希望”的“向日葵少年”。
(二)中年級段:夏忙——課程滋養,博學生長
本階段著力提升學生的學習和實踐能力,依托專注力訓練、正向激勵等,讓他們通過不斷的努力和付出,成長為更為出色的自己。同時,以各種德育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欣賞他人、協商合作的能力,從而提升班集體的共生力,讓學生成為“眼中有陽光”的“向日葵少年”。
(三)高年級段:秋收——各自綻放,收獲成長
本階段期待學生獲得成長的果實,展現出良好的品德素養和心理狀態。搭建各類風采展示平臺,鼓勵學生抓住機會秀出自信、獨一無二的自己,做“腳下有力量”的“向日葵少年”。
(四)未來發展:冬藏——淬煉堅韌,醞釀希望
本階段幫助學生錘煉堅韌的品質,培養他們面對挑戰時的勇氣和毅力,培養“人生有方向”的“向日葵少年”。
二、“農耕式”育人的實踐路徑
在實踐研究的過程中,“農耕式”育人構建了從學校到家庭再到社會的三維共同體的育人體系,形成了一套實踐教育模式。該教育模式主要從四個方面開展實踐活動。
(一)春種·扎根
習慣一種行為的記憶,當我們重復一個行為足夠長時間后,就會養成一種習慣,它可以決定我們的成功與否。好的習慣可以培養出學生優秀的品質,而不良的習慣則會阻礙學生的健康成長。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習慣,就是為他們的成長播下優良的種子。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筆者采取了一種特別的做法:基于因材施教的理念創建“向日葵”成長檔案。具體做法是結合向日葵的生長周期設計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周期,確保每個學生在每個時節都能夠知道自己的成長狀態。成長檔案確保一人一案,因材施教,既培養了學生的行為習慣,又發展了學生的個性
特長。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教育中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來促進學生的發展。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可將“環境浸潤”作為切入點,努力打造適宜“向日葵”生長的環境。
筆者秉承“向陽而生,逐光而行”的文化精神,將班級文化特色融入班級環境布置的各個角落,為學生提供溫暖的精神力量。例如,讓學生投票選出具有“向日葵”特色的班級圖標,其以明亮的黃色為主色調,配以向日葵花朵圖案和陽光元素;充分利用墻面空間,展示與向日葵相關的詩詞、畫作、攝影作品等;設立“向日葵之光”圖書角,鼓勵學生互相借閱、分享閱讀心得。通過班級環境布置,營造“向日葵中隊”特色班級文化。
班級文化建設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積極心態和集體意識,為他們播下希望的種子。
(二)夏忙·生長
1.制度灌溉,自律生長
班級管理制度在維護班級秩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自律意識和責任感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筆者考慮到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意識與能力,且愿意參與到管理當中,于是進行了制度創新,實現抱團成群、組內自治。具體做法是以小組為單位,從低段的“崗位輪流制”(教師設置崗位并安排學生負責相應的崗位)到中段的“崗位自選制”(教師設置崗位,學生自主挑選合適的崗位),再到高段的“責任承包制”(教師引導學生結合班級建設的實際情況確定崗位,并承包相應的崗位)。這一制度的實施,基于組內“人人有責,人人有職”的原則,強化整個班級“時時有人管,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意識,從而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不同的階段獲得不同形式的鍛煉。
2.課程滋養,博學生長
在知識更新迅速的時代,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注重全面提升自身素質。為了滿足這一需求,筆者在班級中努力打造“向日葵”小學堂,助力學生在博學之路上邁出堅實的步伐。如設計每日“師生共讀”“生生共讀”“親子共讀”,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促進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此外,筆者還努力匯聚各方力量,如科任教師、學校專科教師以及社會資源等,共同推動“五育并舉”特色課程的貫徹落實。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開展“生存技能勞動課程”“美食小行家”“整理小能手”“天文地理之奧秘”“生命關懷系列”等主題活動,為學生打造成長的環境和實踐的平臺,幫助他們自由、自發、自信地成長。
3.活動育人,自由生長
育人之計,德育為先;德育之興,首推活動。筆者充分利用家庭、學校、社會資源,搭建各類風采展示平臺,鼓勵學生參加活動,在活動中開闊視野、增強能力、提升素養,從而獲得全面發展。
針對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筆者策劃了一系列有意義、有溫度的活動,幫助學生打開新的視野,激發他們的內在潛能,從而讓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更加充實和
自信。
稻花香里說豐年,秋收研學在稻田。隊員們走進稻田進行實踐研學活動。他們在農民伯伯的幫助下,握起象征豐收的鐮刀,做了一回稻田里的“鐮刀俠客”。隊員們穿梭于稻田之間,在每一次的彎腰中感受“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的真諦,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內涵,收獲成果的喜悅也填滿了學生的心間。
尋紅色足跡,做紅軍傳人。隊員們開展“追尋紅色足跡,傳承紅色血脈——新時代好少年研學活動”。活動中,隊員們尋紅色地標,走紅色足跡;聽紅色故事,悟紅色精神;看紅色經典,做紅軍傳人;品紅色經典,展紅娃未來。這樣的研學活動,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也激發了他們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此外,為擴展育人廣度,班級在學校的統籌安排指導下,圍繞生態文明、生命成長、職業體驗等主題,深入開展“家長進課堂”活動。來自不同行業的家長,根據自身的專業和特長,精心備課,準備了豐富精彩的圖片、視頻資料和教具,深受學生的喜愛和期待。學生也能在活動中獲得更多知識和技能。
(三)秋收·綻放
筆者設置了“班級成長墻”,用來展示學生的成長歷程和學習收獲,學生可以在上面展示自己的優秀作品、進步的成績以及獲得的榮譽;組織了“月月匯”表演活動,每月定期舉行,讓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藝,包括歌唱、舞蹈、朗誦等多種形式,激發他們的表現欲望和自信心;借助學校的“學生作品展示柜”,供學生展示自己的繪畫、手工等創意作品;鼓勵學生參與學校定期舉辦的“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等活動,主動展示自己的學識和口才;組織“志愿者服務活動”,學生以實際行動為社會貢獻個人力量,展現社會責任感。
(四)冬藏·蓄能
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學生在前行的道路上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難。決定一個孩子能走多遠的,是一種叫作堅毅的品質。如何培養學生堅毅的品質?首先,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激發學生自我提升的熱情,并引導學生將遠大的志向與日常學習和生活聯系起來,?通過完成每一項學習任務和克服生活中的困難來磨煉意志;其次,通過開設體育競賽、徒步旅行、社會實踐、拓展訓練等各類活動,錘煉學生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的堅毅品質;最后,通過榜樣示范來培養學生堅毅的品質,引導學生閱讀名人傳記,把學生身邊一些具有良好堅毅品質的人樹立為學習的榜樣,邀請名人和家長給學生講自己的奮斗故事等,幫助學生錘煉堅韌的品質,使他們在面對挑戰時具備足夠的勇氣和毅力。
三、“農耕式”育人路徑特色與成效
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每個孩子都是一種植物,每一種植物都有自身的生長規律和需求,每個孩子也都有屬于自己的成長節奏和需求。多年來,筆者立足“農耕式”育人的理念,以“向日葵中隊”建設為載體,一路向陽,厚積薄發。
(一)建立“向陽而生”德育生態,家校共育雙向奔赴
筆者采取了多種手段和方式,從習慣培養、環境打造到制度建設等,全方位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為他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環境。這些如同陽光一樣,為學生提供溫暖的精神力量,助力“小向日葵們”繪制有憧憬、有期待的成長圖景。
在家校協同育人的理念下,家長滿意度穩中有升。“向日葵中隊”家長擁有先進的育人理念和有效的方法策略,并發揮榜樣輻射作用,促進家校工作有效開展。家長們廣泛參與社會各界志愿服務活動,給孩子樹立了榜樣。
(二)實現“適性揚才”知行合一,文化輻射影響深遠
“向日葵中隊”的建設,在重視班集體建設的同時,也極為重視個人成長的獨特性。筆者努力依托多維育人形式和多重活動平臺,幫助每一個學生找準定位、探索人生、追逐夢想,從而成為眼里有光、心中有愛的人。此外,筆者還為每朵“小向日葵”都規劃了具體的成長途徑,并獲得了良好的成績。近年來,班級不少隊員獲得省級、市級“好少年”稱號;學生積極參加征文大賽,屢獲佳績;學生在科學、足球、音樂、美術等多方面挑戰自我,初露鋒芒……
經過“向日葵中隊”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一個有夢、有愛、有擔當的班集體形成了。對學生來說,合其天性、合其情感、合其潛能的“農耕式”教育,能夠幫助他們實現最舒暢、最健康、最適宜的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班主任,應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殷殷囑托,用愛與責任勇擔起培育時代新人的使命,從而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張宇,張林雄,馬麗翔,等.農耕教育思想融入城鎮小學勞動教育的價值、原則與策略[J].甘肅教育研究,2024(01):19-23.
[2]林建剛,于強.鄉村農耕文化的勞動教育價值及其創新發展[J].民族教育研究,2022,33(05):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