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基于問題驅動的項目化學習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深入探究,培養他們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研究開展“整理圖書”項目化學習活動,在課程目標的制定、評價指標的設置、項目流程的確立和實踐活動的開展中構建創造性的勞動教育,幫助學生提升勞動素養。
[關鍵詞] 勞動素養;項目化學習;整理圖書
勞動教育自古有之,是“五育并舉”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使其在勞動實踐中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當前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整理圖書”項目化學習活動,以學會科學、創新地管理圖書為核心概念,依托真實的情境讓學生親身參與圖書的追根溯源、分門別類、借閱整理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愛書、護書的意識和勞動技能,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培育學生樂于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
一、制定課程目標,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一)實踐導向,設計驅動性問題
鮮活的勞動教育來自日常的生活實踐。日常生活中,許多學生已經養成閱讀的習慣,然而另一種習慣也同樣重要卻時常被我們忽視,那就是整理圖書的習慣。對此,教師創設情境:當你走進書城,看到浩如煙海的書籍,能否快速找到自己喜歡的那本書?你知道圖書管理員是怎樣管理圖書的嗎?家中書柜里的圖書你分類整理過嗎?
針對學生不懂得圖書該如何分類、隨意擺放圖書,學校圖書館內的藏書出現丟失、破損等現象,本次項目化學習以“如何有效地分類和整理圖書”為驅動性問題,開展一系列探究活動。各項勞動任務的設置源于學生的實際需求,即習慣的養成。學生在對圖書進行分類、整理、借閱登記的過程中,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育人為本,聚焦素養的達成
課程目標是活動開展的起點和歸宿,本次活動以“整理圖書”為主題,以圖書整理和借閱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多樣的、多學科知識交叉的問題為契機,引導學生組成研究小組,以勞動素養的達成為靶向,在項目化學習中實現以勞育人。
觀念的形成:以熱愛勞動為榮,尊重圖書管理工作者,做文明閱讀的小公民。
問題的解決:學習圖書分類方法,能在教師的引導和家長、同學的協助下,科學有效地整理圖書。
品格的養成:通過親歷活動,養成良好的借閱習慣,提高個人修養,做高素質的借閱者。
精神的培育:在勞動實踐中培養團結協作和熱心服務他人的奉獻精神。
(三)學科整合,讓核心素養落地
“整理圖書”活動融合勞動、信息技術、數學、語文、美術等學科知識,通過對《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的學習,讓學生在親歷規范的圖書借閱過程中培養管理思維,在反思中對項目進行迭代和改進。學生在項目化學習中養成良好的借閱習慣,感受勞動帶來的成就感,形成整理圖書的習慣、服務他人的意識以及熱愛勞動的美好品質。
二、確立項目流程,以評價激發內驅力
雅斯貝爾斯告訴我們,教育的過程是讓受教育者在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成長。因此,課程的實施要始終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評價為主導”的理念。通過設置以勞動素養為核心的綜合評價指標,引導學生將在真實勞動實踐中獲得的方法運用到今后的勞動實踐中,讓學生在一系列探究和評價活動中培養創新管理技能,養成自覺整理圖書的良好習慣。
(一)確定主題
結合當前教學實際,我們構建了“整理圖書我能行”的大任務,并設置了一系列子任務。
任務一:整理圖書之文化篇——追溯圖書館的緣起及中國古代圖書館的發展歷史;了解圖書館的前世今生、功能及名人事跡。
任務二:整理圖書之方法篇——學習《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的基本知識和應用。
任務三:整理圖書之實踐篇——研究創造性管理圖書的好方法,讓家中的書柜、班級圖書角、學校閱覽室、社區圖書館等成為動手實踐、動腦思考的場所。
任務四:整理圖書之成果篇——整理圖書的成果,以圖文、照片、視頻等形式呈現,包括項目研究案例、項目學習微課、學生學習收獲記錄、學習評價反饋等。
(二)評價前置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經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勞動教育需要以評價為引導,將評價置于教學之前,融于課堂之中,方才有利于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實現教學評的一致性。本次項目化學習在確立驅動性問題的同時,師生合作制定評價指標,堅持評價的過程導向,將評價活動貫穿整個學習中。“整理圖書”活動的評價任務以勞動素養為核心,包括“分類編碼合理”“管理方法創新”“積極主動參與”和“熱心服務他人”四項一級指標(見表1)。通過積極評價,教師不僅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行為,還能有針對性地去指導每個小組、每位學生,激活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1.以素養為導向
圖書整理活動聚焦勞動素養,從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等方面設置評價指標,以評價結果的科學運用彰顯勞動教育過程的真實性和常態性,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真實的勞動能力。
2.評價形式多樣
對學生參與活動的態度、效果及時反饋,表彰優秀管理小組。作品展示、寫表揚信、頒發獎狀、獎勵小紅花等都是有效的評價手段。
3.評價主體多元
評價采用自評、他評、師評相結合的方式,依據“分類編碼合理”“管理方法創新”“積極主動參與”和“熱心服務他人”四項標準,對學生做出科學的評價,并讓家長也參與其中,因為對于書柜的整理,家長最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現,最有發言權。
(三)策略學習
圖書管理是一項專業化的工作,要想了解其中的奧秘,首先,需要請教學校圖書管理員;接著,通過書籍和網絡等渠道查閱資料;然后根據學生關于管理圖書的疑惑點與興趣點,設計任務清單。以上準備工作全部完成后,按照學生的學習現狀和意愿,組成了“我愛我家”“班級先鋒”“護書使者”三個學習小組,在圖書管理的實踐活動中探索更多有創意、更具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三、開展實踐活動,提升圖書整理技能
勞動教育的開展,活動是載體,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和習慣。對標驅動性問題“如何有效地整理和分類圖書”,學生尋整理之源,了解圖書分類的“前世今生”;思整理之法,總結圖書管理的要領;練整理之能,依托家里、班級、學校的書柜進行練習;解整理之惑,反思整理書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對癥下藥、查漏補缺;品整理之果,展示成果,體驗勞動的快樂。
(一)尋整理之源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圖書的分類自古有之。根據活動任務,學生查閱書籍和網絡上關于圖書館起源、發展、功能的相關資料,并按時間關系進行整理:商朝—周朝—秦漢—唐宋—明清—民國時期。了解古代圖書分類的方法,比較圖書古今分類方法的異同。這項任務不僅是對圖書分類資料的搜集和尋根,也為后續活動的開展做了鋪墊,讓學生知曉整理圖書的重要性。
(二)思整理之法
根據“整理圖書”項目化學習設置的驅動性問題,教師獲取學生關于圖書管理的疑惑點與興趣點,確定活動的主要任務為學習《中國圖書館分類法》,包括三種方法:給圖書分類;給圖書編碼;制作圖書目錄。
在管理方法的小組探究中,組員們集思廣益、出謀劃策。例如,將班級圖書分好類擺放在書柜不同的格子里,每個格子貼上寫有每本圖書類別的標簽,如《蘇東坡傳》這類書籍的標簽為“I文學”,《資治通鑒》這類書籍的標簽為“K歷史”等。為了讓學生迅速找到各類圖書的“家”,班級里熱愛繪畫的同學各顯神通——為標簽配上插圖,如文學類標簽的配圖是一位詩人正在望月懷古;教育類標簽配圖為教室里師生上課的情景等。
(三)練整理之能
本項活動重在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以及服務他人的勞動精神。學生根據個人意愿和生活實際組成三個學習小組,其中,“我愛我家”小組負責整理家中書柜的圖書,與家人分享圖書分類的方法;“班級先鋒”小組則擔任班級圖書管理員,定期更新圖書角的書籍,做好分類整理、借閱情況的登記等;“護書使者”小組則承擔學校閱覽室的管理工作。
(四)解整理之惑
許多學生已經養成了閱讀的好習慣,但常常忽略了整理圖書的習慣。學生可結合實際,討論整理圖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如圖書被隨意毀壞、長時間不歸還圖書、還書時未將該書放回所屬的類別里、閱讀時高聲喧嘩等。小組成員在討論中反思圖書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商討解決的辦法。通過表格的填寫和思維導圖的制作,圖書管理的問題及解決方法日趨明晰化。
(五)品整理之果
本次學習活動的成果以圖文、照片、視頻等形式呈現,包括項目研究案例、項目學習微課、學生學習收獲記錄等。這些作品既是對學生辛勤勞動、勇于解決問題的肯定,更是他們成長的見證,是對他們美好未來的
期許。
沒有書籍的生活是枯燥的,沒有收拾整理的書柜是雜亂的。在這項整理圖書的勞動活動中,學生學習了圖書分類的方法,懂得了圖書管理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在整理圖書時能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和多方面經驗解決問題,既提升了勞動素養,又切實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
[參考文獻]
[1]夏雪梅.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2]侯紅梅,顧建軍.我國小學勞動教育課程的時代意蘊與建構[J].課程·教材·教法,2020(02):4-11.
[3]鐘啟泉,崔允漷.核心素養與教學改革[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