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家校共育是校家社協同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青少年成長成才的有效途徑和有力保障。通過“增進理解,達成多維共識”“加強共建,架起多座橋梁”“積極謀劃,發掘共育新能源”,能夠增進家班之間的理解與共建,有效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 家校共育;家班關系;理解;共建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是青少年成長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學校教育的系統性、科學性一般會強于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指向性、情感性通常大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前兩者的知情度、投入度,會遠大于社會教育。這些就是“家校共育”一詞成為當下基礎教育中熱點的主要原因。家校共育,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家班關系上的。接下來,筆者將結合多年的帶班經歷,在操作層面上談談家班之間的理解與共建。
一、增進理解,達成多種共識
許多情況下,人們都會把“理解”當作一種狀態,指認知上的深入、明白。而教育工作者需要將“理解”視作一種過程,通過實際溝通、交流,促進積極關系的建立、正向價值的認同等,從而實現班級和學生的良性發展。
(一)三方家長會
家長會大多只有老師和家長參與。而筆者這些年組織的家長會,也會讓學生參加。學生是教育的對象,是重要的當事人,他們沒有置身事外的理由。家長會后的“轉述”很容易走樣,且家長會的內容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學生具有知情權。
學生參與家長會有以下幾點好處:一是學生可以參與布置家長會,擔任家長會的協調者、主持人等,這些都是寶貴的鍛煉能力的機會;二是家長會能夠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三是老師因學生在場,會更加用心準備,針對性較強;四是增進當事人對相關話題和彼此之間的理解,現場就能自動達成某些共識,且今后能自覺執行。
(二)每周反饋
作為科任老師,我們大多會在一節課或一個章節結束后進行總結,引導學生梳理所學內容。幾乎每一位家長都想了解孩子的表現和班級發展情況。作為班主任,我們如果每天都向家長反饋,會加重自己和家長的負擔,還會引發部分家長的焦慮情緒。筆者每周通過班級群向家長集中反饋學生和班級的情況,文字簡潔、流暢,內容側重班風、學風和學生整體的表現等,有贊賞和肯定的言辭,也有提醒和警示的話語,還有殷切的期待。
一段時間后,每周反饋成了家長和學生共同的期待,對班風、學風的建設也產生了積極作用,在構建班級價值體系和形成家班融洽關系等方面也都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三)適時發送文章
平時,筆者會利用零碎時間,及時記錄下生活中的發現或教育教學過程中閃現的靈感,然后利用其他空閑時段將這些發現和靈感拿出來琢磨,聯系班級建設實際、家班共育現狀寫出教育敘事等題材的文章,如《如何定位班級和學生》《建設班級的生物鐘》《中考“貼士”:家長、考生》《放假三天,讓我猜猜看》《把孩子的前方照亮》等。筆者有時會把這些文章發到家長群,增進家班之間的理解,也會使家班關系更加融洽。筆者所帶的班級極少出現言行過激的家長,他們更多地表達著理解與支持,會默默地為班級建設做些力所能及的貢獻。
二、加強共建,架起多座橋梁
班級,不只是班主任一個人的,它同時還是全體學生和家長的,也是學校和社會的。班級像是一棵大樹,科任老師、家長、學生是班級的三條根系。三者彼此獨立,又相互維系;各自天成,又渾然一體。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相互之間必定心無猜忌,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一)建設班級群:架設四群同向互通的橋梁
許多班級的家委會形同虛設,但我們的家委會不搞形式、不圖虛名,為班級建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家委會由有擔當、有大局意識和服務意識的家長代表組成,三到五人不等。成員是由家長們推薦或自薦,并協同學校相關部門選出的。家委會關心和支持班級教育、教學工作,為班級建設出謀劃策。每一屆新的家委會開展工作之前,筆者都會將先前班級家委會好的工作經驗分享給大家。對于家委會的定位,我們有著強烈的邊界意識,不會折騰家長,也不會轉嫁工作任務。
筆者非常重視班級群的建設,共設置了四個班級群,它們有各自的功能,互不干擾。一是班級群,群里有全班教師和家長,是班級的“主群”。班級群的定位是工作群、溝通群,不是干擾群、牢騷群,大家都做到了個別信息——私聊、無關信息——不聊、垃圾信息——過濾。對于老師發布的信息通常會有兩三位家長回應,既確認信息的有效發出,又避免了刷屏式干擾。二是家長微信群,群里只有家長。家長之間有時需要交流和溝通,老師不在其中,不會影響到家長之間的聯系和溝通。三是家委會群,群里只有班主任和家委會成員。這個群用來溝通家委會的工作,不會影響到其他家長。四是科任教師群,溝通及時、有針對性,也相對獨立。建立這些班級群之前,筆者都會和大家溝通,說清楚建群的目的。
(二)及時聯系:架設主動聯系家長的橋梁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學校教育而沒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無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致、復雜的任務。”“良好的學校教育要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的基礎上,而家庭教育是一門培養人的科學。”良好的家班關系可為班級的建設、孩子的發展撐起一片藍天。家庭和班級之間建立融洽的關系,形成一定的共識,需要及時聯系。
每個長假結束前的兩周,或是新接手一個新的班級,筆者都會給每一位學生家長單獨打電話,詢問孩子假期的生活情況和學習狀態,也會提醒家長關注孩子假期和開學后的作息等,家長和孩子都能作出相應的調整。平時也會根據需要聯系,如遇突發事件、孩子取得較大進步或是孩子學習狀態出了問題時。溝通多以對孩子的肯定和表揚為主,若是學習狀態不佳等問題,也都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
(三)正視問題:架設合力破解難題的橋梁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經常遇到一些問題。如果我們將問題變成教育工作的抓手或切入點,問題最后會變成動力,成為孩子生命成長中的鋪路石。但如果教師對問題視而不見,不重視,不作為,小縫隙就有可能變成大裂痕,小問題就有可能演化成大麻煩。
例如,手機問題非常現實,也很棘手,它客觀地存在著,讓不少家長感到頭疼:一方面,它會影響孩子的視力和休息,影響孩子的學業發展;另一方面,它可能會造成孩子的認知出現偏差,破壞親子關系等。家班之間形成基本的共識尤為關鍵,大家需要正視這個問題的存在并加以重視,還要合理處置、科學引導。再如,有的學生經常遲到,上學路上的匆忙會存在安全隱患,長此以往,學生也會變得拖拉。對于這種現象班主任要直接聯系家長,分析后判斷是孩子的問題,還是家庭教育的問題,若是后者,家長需做及時調整,和孩子一起改變;若是孩子的問題,班主任需與家長協商,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問題不可怕,怕的是對問題的漠視。家班共建,正視合力解決問題,變問題為教育契機。
三、積極謀劃,發掘共育新能源
(一)刻意隨手拍:適時傳遞正能量
手機早已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它也能充當班級建設的小幫手,為家班溝通提供便利。
除了電話聯絡,在班級的常規建設和活動開展上,如果隨手記錄孩子的精彩瞬間,并及時上傳到班級群,就能讓家長多一些對孩子在校狀態的了解,看到孩子積極進取的模樣。中考前,家長往往比較焦慮。筆者會多拍一些學生專注、陽光的樣子,發給家長,傳遞正能量。要注意量的控制,否則會對家長形成干擾,過猶不及。
(二)巧做第三方:互助共育高效益
教師、家長都是孩子生命成長中的重要他人,都是這個世界上最關心、關愛他們的人,長期近距離相處難免會出現表達偏頗,變成“煩”著他們的人;也有些個性突出的孩子,會對家長、教師產生抵觸情緒,讓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處理不當,會讓問題更加嚴重。我們可以換個思路,運用“迂回”的辦法處理問題。家長和孩子溝通不暢時,可以向老師求助;教師和孩子交流受阻時,可以向家長借力。巧用第三方或巧做第三方,把剛性說教變成理性分析,語調、語氣變了,情緒就能把控得好,言辭自然變得值得信賴。
作為第三方,可以轉述評價,對孩子的行為等進行肯定和表揚,效果往往比直接表達更好,如“陳老師說,你今天和同學一起打掃衛生有掘地三尺的認真勁頭”,“你爸爸媽媽每每談及你時,言辭間流露出無比的自豪”。
(三)激活原動力:同心賦能促成長
每個孩子都是一團亟待燃燒的火,有的是明火,有的是暗火,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去喚醒和激發,是去培養孩子學會自我教育。孩子發展的原動力大多來自家庭,家庭貯存著孩子成長的原動力。和諧的家庭、善解人意的父母、適切的教育,能讓孩子更好地編織美好的未來。孩子需要接受學校教育,家長的關注也必不可少。蘇霍姆林斯基說:“最完備的社會教育就是學校—家庭教育。”
臨近中考那段時間,家長、孩子的壓力都比較大。筆者會邀請家長給孩子寫一封信,或是送給孩子一段話,或者講述孩子小時候的故事……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錄音、視頻,最好能配一張孩子小時候的照片或家庭親子照片,要求家長準備好單獨發給筆者,家長們很快都有了回復。筆者找來學生,為他們閱讀,和他們交流,他們都很感動,有些孩子甚至熱淚盈眶。父母對孩子愛的表達會像一盞明燈,把孩子的前方照亮,伴他走過生命中關鍵的一段路,家長們的考前焦慮也能有所緩解。
家校或家班之間不是替代關系,也不是依附關系,理解與共建必然會促進彼此間的理解與溝通,從而促進班集體建設,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全面發展。老師如果簡單地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就有可能產生錯位;家長若將孩子完全交給學校、班級,就會對孩子疏于教育。家班之間的理解與共建,可以為孩子撐起一片湛藍、明麗的天空。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2]杰拉爾德·溫伯格.系統化思維導論[M].王海鵬,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