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下,高中語文古詩詞賞析教學存在“重視分析意象,忽視賞析‘象’后面‘意’的內涵;重視分析韻律知識,忽視賞析韻律之美的意義”等問題。為此,以“起韻·入境·共情”為主線,重構高中語文古詩詞賞析教學范式,或可成為新課標下高中語文古詩詞賞析教學的新思路。教師可以通過“以讀起韻,設計項目任務,優化誦讀方法;以境啟思,挖掘背景資料,把握‘意’與‘象’之間的關系;體會共情,提煉核心知識,進入詩人心境”等策略,重構教學范式。
關鍵詞:起韻;入境;共情;教學范式;核心知識
古詩詞賞析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新課程改革以來,古詩詞賞析教學的方式、方法一直被不斷豐富、拓展、創新?!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和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均對古詩詞賞析教學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提出要求。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高中語文教師仍存在“重視分析意象,忽視賞析‘象’后面‘意’的內涵;重視分析韻律知識,忽視賞析韻律之美的意義”等問題。
在高中語文古詩詞賞析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開啟古詩詞賞析之路,體驗學習古詩詞的樂趣,將自己特有的個性化感悟宣之于口、落于筆端,建構以“起韻·入境·共情”為主線的古詩詞賞析教學新范式。
一、以讀起韻:設計項目任務,優化誦讀方法
對于高中語文古詩詞學習來說,其要素就是“韻”與“情”,這兩個要素中“情”為內、“韻”為外,一內一外,相輔相成。古詩詞賞析教學的第一步是通過誦讀來引導學生感受詩詞的韻律之美。首先,對古詩詞韻律教學而言,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將字詞落實到古詩詞教學中,學生往往只注意古詩詞的平仄和押韻等相關知識,而忽視古詩詞基本規則之外的韻律之美。從古詩詞鑒賞的角度來看,機械誦讀只會讓學生對學習古詩詞產生抵觸心理。要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從項目化學習入手,豐富古詩詞詩韻知識,形成鏈接環扣式學習結構。
第一步是確立項目。高中語文提倡通過學習任務群教學,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會自主學習,培養語文核心素養。以“中國古詩詞韻律探秘”學習項目為例,教師可以將項目化學習任務群分解為三個課段,即資料籌備、組織展示、成果匯報(見表1)。
第二步是明確韻律?!捌痦崱笔枪旁娫~賞析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步。學生通過項目化學習,在收集、整理、展示的過程中,自主學習音節、音頓、押韻、長度等基礎知識和基本規則,結合歷史背景掌握韻律發展的規律。這不僅增加了學生對古詩詞“起韻”的敏感度、對韻律美的熱愛之情,還能為學生賞析古詩詞中隱含的作者情志積累初步的認知和感悟。語文教學是一種“喚醒”的藝術,教師要幫助學生結合項目化學習去探究,引導學生主動挖掘古詩詞韻律形成與詩者情志表達之間的交融點,去體會古詩詞韻律“以情帶聲,自然成韻”的發展規律。
第三步是誦讀感悟。高質量的古詩詞誦讀教學要建立在教師對古詩詞內涵把握的基礎上。古詩詞吟誦不能靠拖長腔和刻意停頓來完成,正確的吟誦方式應介于誦與唱之間,既有誦的鏗鏘語音又有唱的節奏韻調。教師要在學生了解古詩詞韻律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以致用,用音節、音律、音尺去區分古詩詞的頓點,用韻腳去感受古詩詞用字的四聲特點。例如,關于吟誦李清照的《聲聲慢》一詞,教師可以抓住該詞以入聲為韻且以入聲為韻腳的特點,讓學生感受讀起來仄聲非常短促,不易把握。李清照在詞中多處選用“平平上上入入”的格式,“凄凄慘慘戚戚”“到黃昏、點點滴滴”等,聲音由高到低,氣韻由長到短,突出了悲涼、凄慘的心境。
第四步是延展融合。古詩詞韻律賞析的內涵與外延體現了語文學習的特點。教學中,教師除了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外,還要把古詩詞韻律的內涵與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相關聯,把古詩詞韻律的外延與歷史、哲學、經濟、社會、文學的外延相關聯,啟發學生的情志,讓學生多角度、多維度、多層次地品誦古詩詞,進而使學生把讀與詠、賞與析融會貫通。
二、以境啟思:挖掘背景資料,把握“意”與“象”之間的關系
“入境”是開啟古詩詞賞析之門的鑰匙。高中學生的理解力和生活閱歷尚存在不足,他們很難發現“象”背后“意”的深層內涵。教師要從了解背景入手,引領學生在鏈接環扣式學習結構中正確理解“意”與“象”之間的關系,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第一步,了解背景。孟子有言“知人論世”,《詩大序》中也有“詩者,志之所之也”的說法,歷代詩人人格心志的形成都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教師要縱古貫今,了解古詩詞的時代背景。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三單元學習提示:學習賞析古詩詞時要認識古詩詞的當代價值,感受詩人的精神世界,要站在時代的大背景中體會詩人對社會的思考與對人生的感悟??梢?,古詩詞賞析離不開對詩人生活背景和性格志向的延展解析。
第二步,分析意象。對古詩詞的賞析要從對詩中的意象分析入手,找到詩人使用哪些意象,明確這些意象有什么關聯與意義。以曹操的《短歌行》為例,這是曹操以樂府古題創作的詩篇。對于學生來說,曹操豪放激蕩的古詩詞不難理解,但詩中意象的引用和化用典故往往成為學生學習的障礙。為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找出詩的主要意象,再對意象的特點與引用或化用進行分析、比較、歸類。學生將意象進行對比分析后,就容易理解曹操求賢若渴的心情了。
第三步,自身入境。詩人創作古詩詞的背景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情隨景移。王國維有云:“詞以境界為最上?!蓖晃辉娙瞬煌瑫r期作品的境界會有所變化。入境品詩是教師引領學生還原古詩詞創作過程的一種方式。學生只有對文獻資料進行深入學習,才能進入詩人所處的生活場景中。以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為例,隨著她生活經歷的變化,其不同時期的詞作有著不同的詞風。如果僅僅賞析一到兩首她的詞就來評價她的詞作風格,會讓學生“一葉障目而不識天下秋色”。入境品詩的深層含義是“入史”,教師應以詩人生活的朝代為軸心,將詩人的人生經歷形成螺旋上升的入境曲線,并標注出不同時期詩人不同的人生境遇,對應著不同的詩作風格,學生賞析時就不難自身入境了。
第四步,感悟情思。一切景語皆情語,境由心生,詞的境界分為“有我”之境、“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是“有我”之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無我”之境。教師在古詩詞賞析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在“有我”“無我”之境中感悟古詩詞情思,呼喚學生進行發自內心、言之有物的古詩詞誦讀與感悟。古詩詞賞析課堂不能是完全預設的,它應該是開放的、自由的,讓學生思維的火花自由迸發,主體精神得到高揚。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語文教學所包含的知識和技能技巧,都是為表情達意服務的,教師應注重捕捉學生賞析古詩詞的情感因素。學生只有具備持久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熱情,才能達到古詩詞賞析教學的核心目標。
三、體會共情:提煉核心知識,進入詩人心境
“共情”是指讓學生與詩人共體驗,以此來助力學生把握古詩詞中的情思。古詩詞的情感表達大多很含蓄,對于十六七歲的青少年來說,他們的人生閱歷有限,再加上生活時代的不同和地域風俗存在差異,他們很難與古詩詞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因此,古詩詞賞析教學中最難的環節就是讓學生與詩人隔空共情。要解決這一難題,教師不妨帶領學生提煉核心知識,構建“古詩詞賞析共情學習法”體系,以文解詩,以詩入詩,使學生多角度、多層面進入詩人心境,與之共情。
以《離騷》為例,屈原的這篇詩作對歷代詩人詩風、詩格的形成都產生一定影響,但其在古詩詞教學中一直是部分教師難以把握的篇章。這是一篇政治性很強的抒情詩,對于高中生來說,他們與屈原在思想和情感上難以共情。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古詩詞賞析共情學習法”,從群詩文入手,以文解詩,以詩入詩,帶領學生走進屈原的內心世界。首先,教師可以建立屈原詩文庫,以讀《史記·屈原列傳》開啟學生群詩文閱讀的大門。教師應引導學生了解屈原的人生境遇,然后再將其不同時期的詩文以及創作背景進行歸類。通過初步誦讀、理解對核心知識點加以歸納,使學生與詩人的共情水到渠成。同時,教師在引領學生依據史料讀文賞詞時要注意,有些文獻記載是為了突出作者的人生信念,要與歷史背景有所區分。例如,《史記》中的“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是詩人堅守人生信念的赴死,與《離騷》中“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表明就算死也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態度有所不同,不能作為理解作者詩文的歷史背景來賞讀。通過群詩文閱讀學習,學生不僅能加深對《離騷》的理解,而且能對古詩詞中典故運用的原則也有清晰的認識。通過讀史識人、讀詩共情的學習方法,學生在與屈原共情的同時還能領略到古詩詞語言的精妙所在,可謂一舉多得。
古詩詞賞析教學是一門藝術,它應在教師不間斷地教學探索和實踐中得到完善與提升。以“起韻·入境·共情”為主線,在自主探究性教學中建構高中語文古詩詞賞析教學新范式,可以讓教師找到高中語文古詩詞賞析教學的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馬軍.融合:打開高中語文古詩詞審美鑒賞之門[J].語文世界,2024(12).
[2]楊大忠.新課標背景下重論課文插圖對語文教學的價值體現:以《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必修上冊》為例[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23(12).
(責任編輯:姜勝林)
作者簡介:姜宏偉,黑龍江省嫩江市教師發展中心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