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兩種生產”與中國式現代化之家

2024-08-27 00:00:00胡棟材?孟歡
社會科學動態 2024年4期

摘要: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闡述家庭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揭示“兩種生產”與家庭的辯證關系, 這對中國式現代化之家的建設具有現實啟示。 中國家庭觀受到儒家文化長期形塑和影響,當前家庭呈現出多元復雜、傳統與現代交織的特征。中國式現代化之家的建設,要自覺運用恩格斯“兩種生產”理論,批判吸收儒家“仁”“愛”“孝”“親”等優良傳統,尊重家庭成員主體性,不斷滿足人們對美好家庭生活的向往。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恩格斯;“兩種生產”;家庭關系;文化傳統

基金項目: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中國式現代化的時間哲學研究”(23YBA002)

中圖分類號:C91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982(2024)04-0005-06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的現代進程加速,我國家庭遭遇諸多問題,如不婚主義、原子化家庭、丁克家庭、同性伴侶、少子化等。家庭問題日趨復雜,有些方面亟需進行理論思考和現實應對。恩格斯曾充分運用唯物史觀考察家庭的形成發展過程,學習領會其家庭觀的理論方法,特別是深挖“兩種生產”理論與家庭的辯證關系,可以為我們建設中國式現代化之家提供思想理論指引。

一、“兩種生產”與家庭的辯證關系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生命的生產分為兩種,一種是“通過勞動而生產自己的生命”,另一種是“通過生育而生產他人的生命”(1),“兩種生產”既表現為自然關系,又表現為社會關系。這預示著“兩種生產”理論初步形成。后來,恩格斯又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以下簡稱《起源》)中豐富完善了“兩種生產”理論。(2)“兩種生產”理論科學說明了人類社會存在發展的基礎,以及“兩種生產”之間相互作用的辯證關系。(3)需注意的是:其一,在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不同水平和社會演進的不同階段,家庭關系的表現和作用有其自身特點。其二,家庭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人自身生產的具體表現形式和載體,特別需要具體探討,決不可僅作抽象化理解。

(一)“兩種生產”驅使家庭產生與發展

根據恩格斯的看法,家庭是人類為了適應物質生產資料生產方式變化的需要而產生的。“兩種生產”共同促進社會的形成發展,同時驅動作為社會組成單位的家庭的演變,家庭最終成為文明時代的基本單位。歷史地看,家庭是原始社會后期專偶制的表達方式,是社會物質生產和私有財產因素的增長逐步取代人自身生產和血緣關系的產物。(4)恩格斯指出,家庭的產生、存在和發展進程,必然要受到特定社會經濟關系的制約;家庭的形式、性質、職能、發展趨勢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倫理觀念,歸根到底由社會經濟關系所決定。他依次考察了從血緣家庭到普那路亞家庭、對偶制家庭和專偶制家庭的變遷,指出這些家庭形式的演變毫無例外地是一定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展的結果。(5)比如,群婚制的家庭形態使人口質量較差,以大自然中野生果子為食,導致人類在智力體力方面比較低下,進而導致家庭的發展比較緩慢。到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社會生產力有所提高,人類生存技術多樣化,開始出現貧富懸殊,奴役和剝削現象增多,但是物質資料大大豐富,人們掌握了耕種和飼養技術,食物種類繁多,醫學技術開始發展起來。不管是人口數量還是人口質量都得到提高,家庭形態逐漸演變為一夫一妻制。

在生產力發展的不同水平和社會演進的不同階段,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人自身的生產的具體表現和作用互不相同。在原始社會,由于生產力水平較低,人自身的生產在較大程度上支配著社會制度的形成發展,“勞動越不發展,勞動產品的數量,從而社會財富越受限制,社會制度就越大程度上受血緣關系的支配。”(6)隨著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剩余產品出現,畜群逐漸變為私有,家庭公社產生,“個體家庭開始成為社會的經濟單位”(7)。私有經濟產生并進一步發展,專偶制家庭取代對偶制家庭,氏族制度被瓦解,人自身生產的決定作用被物質生產的決定作用所替代,血緣關系被經濟關系所替代。根據“兩種生產”理論,恩格斯預測,隨著生產資料轉為公有,個體家庭就不再是社會的經濟單位。私人的家務變成社會事業。孩子的撫養和教育成為公共的事情;社會同等地關懷一切兒童,無論是婚生的還是非婚生的。(8)同時,“一切婦女的地位也要發生很大的轉變”。(9)簡言之,未來家庭將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一夫一妻”。

(二)“兩種生產”決定婚姻形態更替

婚姻是一定時代兩性結合的方式,是人類自身生產的必要環節。在原始社會中,婚姻關系從無限制的血緣群婚過渡到有禁例的群婚,進而實行族外婚的過程。恩格斯考察了不同時期的婚姻形態,指出從蒙昧時期的群婚制到野蠻時代的對偶制再到文明時代的一夫一妻制,是由當時生產力發展導致生產關系變革的結果。群婚制的出現是男女雙方在眾多選項中找出的最有利的延續種族方式。為了保障自身財產安全以及種族生存發展,人類必須選擇群居生活,尤其為了種族繁衍,群婚制產生。群婚制中,只有擁有生育權的女性知道自己孩子的父親是誰,這就導致了群婚制只承認女性的主導地位。以此來看,在物質生產水平較低階段,人自身的生產起決定性作用。同樣,對偶婚和專偶婚分別是女性和男性為了自己所在一方有利的選擇。原始的母系社會主要依靠女方采集野果、野菜的方式維持生命,群婚制給女性帶來了巨大生存壓力,女性無法同時養育多個孩子,為了減少生存壓力,女性選擇用一夫一妻的婚姻模式代替群婚模式。隨著生產力發展,可以生產更多生存資料,以至出現“剩余商品”,繼而衍生出個體私有行為。為了將財富留給自己后代,男性的權利意識覺醒。(10)

也就是說,生產的進步促進人自身的發展,從而出現了更多的婚姻禁制。正是私有制以及由此形成的經濟關系,導致專偶制家庭的丈夫在家庭中居于統治地位,以及生育只可能是他自己的并且確定繼承他的財產的子女。(11)男性依靠天然的體力優勢,逐漸占據生產工具,獲得的產品逐漸增多,逐漸掌握家庭的經濟基礎,剩余的產品為了讓自己的子女所繼承,男性的權利意識被激發,男性逐漸在家庭中居于統治地位。恩格斯指出,無論是一妻多夫還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形態,都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這個生產力既包括生產物質資料的效率和能力,也包括人的體力智力的發展和綜合素質提高。只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所造成財產關系的消滅,婚姻才會實現真正自由,未來家庭才會真正實現“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

(三)家庭對“兩種生產”具有能動反作用

家庭形式的變化一定程度上反映生產力發展水平。從原始社會初期到文明社會,婚姻的范圍逐漸縮小,這些變化帶來了人的體力和智力的發展,促使生存技術的發展而導致物質產品的增多。對偶制家庭向專偶制家庭過渡,反映出經濟關系戰勝血緣關系。專偶制則是以經濟條件為基礎,是私有制戰勝公有制的勝利產品。專偶制意味著丈夫在家庭中占據主導地位,家庭的經濟基礎轉變到丈夫的手中,并想將財產繼承給子女,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人的智力發展,以及生存技術進步。家庭形態的變化,反映出人的生存水平的提高。家庭是人的發展的基本載體,為人的智力和體力發展提供生存生長環境,家庭的經營狀況反映人的發展水平,進而影響物質資料生產的能力。此外,家庭生產不僅滿足自身維持生存所需要的物質資料生產,還為社會存在和發展進行生產。家庭孕育勞動生產力主體,它們構成社會關系網絡,創新勞動工具,促進社會進步。就此而言,人自身的生產也是人類社會生產一部分。“我們把經濟條件看做歸根到底制約著歷史發展的東西。而種族本身就是一種經濟因素。”(12)

同時,家庭的產生促使社會分工深化。家庭的產生最初是為了人類生存和種族繁衍,但專偶制個體家庭使家庭發生了分工及異化。婦女料理家務和男子獲得食物原本是同等的公共的、為社會所必須的事業,后來轉變為“私人服務”,丈夫還是掙錢養家的人,但妻子變成了家庭的奴仆。對此,恩格斯指出:“在家庭中,丈夫是資產者,妻子則相當于無產階級。”(13)“最初的分工是男女之間為了生育子女而發生的分工。在歷史上出現的最初的階級對立,是同個體婚制下夫妻間的對抗的發展同時發生的,而最初的階級壓迫是同男性對女性的壓迫同時發生的。”(14)個體家庭剝奪了女性參與公共生產的機會,使其禁錮于家庭的枷鎖之中。確立家庭婚姻雙方真正的社會平等方法,是生產資料轉歸社會所有,“因為隨著生產資料轉歸社會所有,雇傭勞動、無產階級,從而一定數量的——用統計方法可以計算出來的——婦女為金錢而獻身的必要性,也要消失了。”(15)家庭的進步解放有賴于生產資料歸社會所有,生產關系的各種私有形式則使家庭被束縛以至于喪失生氣活力。

二、傳統與現代交織的中國家庭特點

中國家庭受到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深刻影響。新中國成立后,在國家法律和相關政策作用下,開始呈現出多元復雜、傳統與現代交織的面貌。

(一)儒與家的文化傳統

中國家庭帶有強烈的儒家文化印記。對于儒家來說,家具有本位的特性。《禮記·中庸》指出“仁者人也,親親為大”(16),《論語》強調“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17)。中國傳統家庭在家庭關系中強調“仁”,家庭成員之間要有“愛”。家之所以為家,首要在于家庭成員間的血緣關系及情感牽連,家人之間若沒有血緣與情愛,相互之間不再成其為家人。本質上說,家乃是一種愛的共同體。其中,孝被視為仁之本。《禮記》言:“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18)儒家文化對“孝”及“親親尊尊”等的強調,使中國家庭具有獨特文化傳統,與西方家庭區別開來。中國人骨子里的“孝”使中華民族比其他任何民族都更加重視代際關系。費孝通指出,代際關系在西方是甲代撫育乙代,乙代撫育丙代的接力模式,而在中國則是甲代撫育乙代,乙代贍養甲代,下一代對上一代都要進行反饋的模式。(19)孝道傳統或者說依靠子代來解決老年人贍養問題的“反饋模式”,是中國家文化的獨特發明。由于它對中國人的影響達到了日用而不知的程度,因此,孝道傳統對中國家庭依然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除了“孝”,儒家文化還強調“禮”。《禮記》說:“愛人為大,所以治愛人,禮為大”。(20)儒家傳統的家禮如朱子家禮,強調家庭中的等級關系,用以規范夫妻、父(母)子、兄弟(姐妹)之間的基本行為。儒家家禮強調夫妻尊卑有別。“男帥女,女從男,夫婦之義由此始也。”(21)對于父(母)子關系,則要求子服從于父(母)。“子婦孝者、敬者,父母舅姑之命,勿逆勿怠。若飲食之,雖不耆,必嘗而待;加之衣服,雖不欲,必服而待。”(22)兄弟之間的關系則是父子關系的延伸。“兄者,況也;況父法也;弟者,悌也,心順行篤也。”(23)在封建專制下,家庭成為壁壘森嚴的家族秩序。“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24)僵化的家禮把家人囚困在家庭的壁壘中,以致把孝、禮上升到天理,以此禁錮人欲,甚至造成人倫異化,家庭成員“沒有獨立意識,沒有獨立選擇的權利”(25)。

(二)家與國的一體同構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與國具有同構性,可以說國是家的延伸,家是國的雛形。儒家講“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26),“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27)個人的德行來源于家庭教化,運用于國家治理。同時,有德行之人能夠做到把對家人之愛推及到對“他人”之愛,對國家之愛,甚至對天下之愛。“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28)“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29)將家庭中的“忠”與“孝”延伸到國家治理方面,實現“家齊而后國治”。傳統社會的治國之策產生于家庭,君臣相處之道源自于家庭成員間的相處模式,家與國在某種價值觀上具有同一性。古代仁人志士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為基礎,以治國平天下為旨歸,將遠大理想與個人抱負、家國情懷與人生追求融合為一。《大學》講“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都強調齊家是治國的基礎,國與家相輔相成。此外,家禮是等級森嚴的君臣之禮的倫理原型,政治上的專制似乎與家庭的倫理觀念有著極大的關系。

(三)新中國與現代家庭的形塑

新中國成立之后,黨和國家陸續實施相關政策,對現代家庭的建設發揮影響。某種意義上,這些政策的落實通過多種方式直接或間接形塑我國現代家庭樣態。比如,195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首次在法律層面廢除包辦婚姻、買賣婚姻等舊時代陋習。改革開放至今,從計劃生育政策到“兩孩生育政策”再到“三孩生育政策”,調控中國人的生育觀念和生育行為,對當下和未來的家庭結構和家庭養老方式產生宏觀性影響。2021年施行的《民法典》增加“婚姻家庭受國家保護”原則,從法律層面加強國家對家庭的保護。除了法律和政策直接干預,國家還通過其他途徑對家庭產生間接影響。比如,我國戶籍管理制度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動,這對大家庭的延續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國不同時期在城市和農村實施不同的住房制度、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到城鄉家庭的居住方式和家庭養老安排。此外,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逐漸放松對經濟社會的全面管制,在將流動、居住和就業的選擇權讓渡給個人的同時,大幅削減社會福利供給。隨著單位制的解體,原本由社會單位承擔的養老、托幼等功能重新回歸家庭,勞動力市場競爭失敗的風險主要由個人和家庭承擔。(30)“兩種生產”意義上的家庭越來越重要。當代中國家庭依然具有不可或缺的社會保障功能,特別是經濟相對落后、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的地區,這些功能將對家庭的居住選擇和代際關系發揮極為重要的影響。

隨著近些年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家庭呈現多元復雜、傳統與現代交織的重要特征。有學者認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東亞社會的現代化轉型,具有與西方國家截然不同的“壓縮型”特征,即時間上的進程短和變化快、空間上的差異性和多元化。(31)傳統的家庭觀念和生活方式尚未消除,現代乃至后現代的家庭觀念和生活方式快速出現,以致某些具體個人身上呈現出傳統與現代混合的形態。也就是說,受社會生產力等重要因素影響,中國家庭已然呈現出復雜性和多元化的特征。

中國的家庭變遷的軌跡必然是“流動的、曲折的、充滿差異的和復雜的”(32)。首先,當代中國家庭的結構和功能不會朝著某個單一方向進化,而是會沿著多個方向迂回曲折地向前發展,甚至在某個特定時期和特定人群中出現向大家庭回歸的傳統化趨勢。其次,中國的城鄉和地區之間現代化發展不平衡,這就造成不同水平層次上家庭結構和家庭養老方式的不同表現。最后,從個人層面看,性別、年齡、教育等因素深刻影響人的觀念和行為,不同階層應對轉型社會的各種風險,會采取不完全相同的行動策略。可以說,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建設中國式現代化之家對于國家、社會以及家庭、個人來說都十分重要。

三、中國式現代化之家的建設

黨的二十大號召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33)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實現,離不開億萬現代化家庭的建設,中國式現代化之家尤其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家庭觀,恩格斯的“兩種生產”理論,對于思考未來家庭的發展具有理論指引作用。然而需要看到,“兩種生產”理論大致分析了家庭的產生發展規律,但并未著重闡述家庭的其他功能。它關注家庭的生產生育功能,并未明確涉及家庭的感情交流功能、撫養和贍養功能、教育功能等。中國式現代化之家建設,需要堅持恩格斯家庭觀的基本立場和方法,更要與中國社會具體發展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事實上,本世紀以來,學界對家的理論思考有所深化。笑思通過對東西方文明歷史發展的總結,概括出西方社會存在家弱點和家盲點的問題,東方社會基于發達的家文化而產生家哲學,指出西方需要接受并學習“家”哲學。(34)張祥龍從現象學、人類學等角度分析家庭的文化心理現象,以此闡發儒家對現代社會問題的意義,著重強調儒家文化的“孝”的意識。(35)孫向晨以新文化運動對“家”的批判為介入點,在提出尊重“個體”原則的同時,強調“親親”的作用,提出“雙重本體”的家哲學。(36)可以看出,學界從中西文化比較方面探討家文化及家哲學的現代意義,缺乏對馬克思主義家庭觀的自覺堅持和分析運用。(37)中國式現代化之家建設要堅持恩格斯的家庭觀,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相適應,發揮好家庭的生產生育功能,同時注意保持鞏固家庭的情感功能,尊重家庭個體的主體性。

(一)發揮好“兩種生產”對家庭的積極作用

“兩種生產”決定家庭的產生發展。家庭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息息相關,提高家庭的生產生活水平,離不開社會經濟的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角度為現代化之家的建設提供系列措施和保障。(38)黨和國家致力于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高社會生產力,從而帶動家庭生產發展,提高家庭整體收入水平,促進現代化家庭的構建。當前我國家庭面臨兩大困難,即子女親養問題和父母贍養問題。新時代十年來,黨和國家不斷完善養老、教育、醫療等社會福利,在生育和贍養方面逐步為家庭減負,減少家庭生育成本,促進家庭人口再生產。此外,隨著經濟高質量發展,社會福利不斷完善,女性更容易回到公共事業,平等參與社會生產。當前,有些行業女性占比相對較少,求職過程存在隱性“性別歧視”,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措施。人的生產不僅關乎人口數量問題,更關系著人口素質的變化。種族延續也不僅僅是簡單重復,而是繼承文明基礎上的向前推進。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39)。黨和國家始終關注育人工作,注重人才培養,發揮好人的作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發展與家庭發展理應是同向同步的。

(二)注重家庭的情感培養及教化作用

現代家庭的良性基礎,應該是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愛關系。對于當前我國家庭而言,要注重提倡發揚儒家傳統的仁、愛、孝、親的基本精神,摒棄尊卑等級等舊家庭禮制,構建“親親”“尊尊”的良好家庭關系。在夫妻關系上,兩性結合必須基于愛情,夫妻之間尊重理解、相愛相敬。在親子關系上,父母與子女在家庭中具有平等地位,父母與子女平等相處,父母關心支持子女、子女感恩與孝敬父母。在整個大家庭中,年長者及在某方面富有經驗者,對年輕者或缺乏經驗者不是命令而是指導、規勸和建議;年輕者對年長者孝敬、關心、感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尊老愛幼、妻賢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讀傳家、勤儉持家,知書達禮、遵紀守法,家和萬事興等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銘記在中國人的心靈中,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中,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40)中國式現代化之家建設,應發揚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破除傳統家禮的禁錮,發揮情感交流成長作用,還需批判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家國同構”傳統。“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41)從“齊家”到“治國”,蘊含著家國情懷甚至愛國主義樸素情感。家庭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是個體邁向社會的原生環境。要注重家庭中個體品格的培養,使個體在參與社會公共事業中發揮更大作用,更好地促進社會進步。注重以情感為紐帶,構建不失傳統美德且符合現代生產生活要求的家庭方式。

(三)尊重現代家庭中個體合理的自由

自由個性是人類自由解放的基礎。工業化生產的進步和經濟的全球化使得經濟謀生手段個體化,現代人追求“自由個性”,突出個性價值。恩格斯根據“兩種生產”理論預測未來家庭的形態,指出男女雙方自由締結婚姻,充分尊重個體對身體和情感的自由支配,強調每個人都是“現實的人”。“現實的人”是恩格斯闡述唯物史觀的邏輯主線,也是“兩種生產”的歷史主體。“現實的人”要求尊重人發展的自由個性,在家庭中表現為尊重家庭成員的個體自由。“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42)隨著“現實的人”的發展,現代化家庭必然是一種開放性家庭,需要提倡充分尊重家庭個體的主體性。這與建設現代化家庭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也就是說,強調尊重自由個體,不代表對家庭集體的否認、對家庭責任的推卸。個體情感的不完整性在家庭中得到彌補,男女雙方也是在家庭中互惠地參與到對方的發展中,形成良好的互補關系。同時,只有能夠容納“個體”意志,“家”的作用才可以在現代社會中延續,“家”作為生命再生產和價值再生產的基本單位,才能在現代社會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尊重個體的主動性,是人類歷史的大勢所趨和現代化發展的應有之義。

事實上,現代社會強調的結婚及離婚自由,在一定程度上蘊含著尊重個體主體性的思想。男女雙方基于感情自由締結婚姻,感情消失雙方協商后可以選擇離婚,表明兩個個體之間相互尊重、充分獨立。父母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尊重子女的獨立人格,讓子女在親愛的家庭氛圍成長,使“子女在家庭中實現最初的籌劃,為人格最終的獨立奠定基礎。在這個意義上,健康的家庭是培育現代個體的暖房”(43)。要看到家庭的辯證作用,保持家庭成員之間的合理平衡,否則家庭容易變形或受到摧殘。而家庭的不幸也就是個體的不幸。

中國式現代化之家需要尊重個體的主體性,但過于強調個體“自由”容易產生自我中心、價值虛無主義、道德相對主義等消極價值。要發揮好家庭的集體和教化作用,營造良好的家風家教,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從道德層面對個體意識進行約束,減少現代社會中“個體本位”的消極效應。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中國式現代化之家要發揮好家庭的生產、生育、情感培養的功能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立足實際問題,發揚優良傳統,一代代中國人接續努力。

從歷史及現實來看,中國家庭與西方家庭差異較大。中國的家庭出門是為了回家,西方的家庭更多的是為了走向社會,在家更是為了離家。(44)西方人的關切始終集中在城邦(社會)及個人。恩格斯寫作《起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闡明國家的起源以及實質性地指導工人運動,其中對家庭的探討,只是論述私有制、氏族、階級和國家的輔助部分。不僅如此,整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視域對家庭的探討基本都是在社會生產意義上進行的。這就表明,恩格斯的家庭觀是為了更好地闡明唯物史觀要義,進而完善階級斗爭學說和階級分析理論,未能深刻認識到家的文化情感作用,對家庭的復雜性缺乏具體考察。對于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來說,家就是存在交往的基源,是比城邦、國家等中型團體更普遍、更自然、更永久的生活單位,是人類安全感、道德心、幸福感和政治智慧的主要來源。在中國式現代化之家建設中,必須注重挖掘傳統文化關于“家”的智慧,批判吸收其積極因素。作為“兩種生產”意義的家庭是建設中國式現代化之家的首要原則。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不能不重視和發揮家庭的生產生活作用。“千家萬戶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終體現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都幸福美滿上,體現在億萬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上。”(45)

注釋:

(1)(4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0、422頁。

(2)(5)(6)(7)(8)(9)(10)(11)(13)(14)(15)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4、69、4、182、81、81、58、69、80、70、81頁。

(3) 學界關于兩種生產誰起決定性作用展開激烈爭論,形成了不同觀點,本文不再進行詳細闡述。

(4) 呂世榮:《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的歷史性貢獻》,《馬克思主義研究》2021年第7期。

(1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8頁。

(16)(18)(20)(21)(22)(24)(27)(41) 李學勤:《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012—2014、1438—1439、1606、949—950、975、915、2250、2250。

(17)(28) 何晏注、邢昺疏:《論語注疏》,中國致公出版社2016年版,第3、3頁。

(19) 費孝通:《生育制度》,湖南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53—75頁。

(23) 陳立:《白虎通疏證》(上),吳則虞點校,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380頁。

(25) 胡驕鍵:《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家”的解構與重構》,《學習與實踐》2023第1期。

(26) 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322頁。

(29) 孔子:《孝經》,陳書凱編譯,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頁。

(30)(32) 許琪:《傳承與變遷:當代中國家庭結構與家庭養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9—10、8—9頁。

(31) Chang Kyung-Sup, South Korea Under Compressed Modernity: Familial Political Economy in Transition, Routledge, 2010.

(33)(38)(39)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28—29、33—34頁。

(34) 胡棟材:《評〈家哲學〉的文化思想》,《哲學評論》2014年第14輯。

(35) 張祥龍:《家與孝——從中西間視野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版,第75—111頁。

(36) 孫向晨:《論家:個體與親親》,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32—56頁。

(37) 陳力士:《家哲學研究的熱點、路徑與價值》,《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1期。

(40)(45) 習近平:《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12月16日。

(43) 孫向晨:《重建“家”在現代世界的意義》,《文史哲》2019年第4期。

(44) 笑思:《家哲學——西方人的盲點》,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第11頁。

作者簡介:胡棟材,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湖南長沙,410083;孟歡,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長沙,410083。

(責任編輯 木 易)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久毛片在线播|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麻豆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www.精品国产|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激情综合网址|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高h视频在线|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 av在线人妻熟妇|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国产在线第二页|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91偷拍一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草逼视频国产| 青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喷潮白浆直流在线播放| 日韩亚洲高清一区二区| 成年网址网站在线观看| 3344在线观看无码| 久久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精品国产91爱|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国产亚洲精品在天天在线麻豆| 88av在线播放| 国产xx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AV色爱天堂网| 91欧美亚洲国产五月天|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极品| 毛片基地视频|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五月婷婷精品|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激情综合网址|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18禁不卡免费网站| 99re66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囯产区|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国产亚卅精品无码|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网址|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99re在线视频观看|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亚洲色图欧美视频| 十八禁美女裸体网站| 九九香蕉视频| 99视频在线免费| 国产无码在线调教|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毛片在线播放a| 九色视频线上播放| 国产xxxxx免费视频| 欧美一区日韩一区中文字幕页| 一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靠逼视频|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