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白色失明”管窺薩拉馬戈《失明癥漫記》中的隱喻

2024-08-27 00:00:00丁子儀?張海燕
社會科學動態 2024年4期

摘要:199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葡萄牙作家若澤·薩拉馬戈,在小說《失明癥漫記》中,通過對精神病院內外不同空間的描寫,借用細節的真實模糊了虛構與現實的界線。“白色失明”成為整部作品反諷與寓言性的前提,作者以人類的盲目、理智的盲目、狂妄的盲目、蒙昧的盲目、自以為掌握一切的盲目,深刻隱喻了人類文明的真實境況。小說不僅諷刺了人性的脆弱和政治的不力,續寫了艾略特筆下的現代荒原,也彰顯出作者對社會現實的深切關懷與人類發展的深刻思考。

關鍵詞:薩拉馬戈;《失明癥漫記》;隱喻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982(2024)04-0115-05

1922年,若澤·薩拉馬戈出生于葡萄牙南部的一個鄉村貧苦家庭,中學時被迫輟學謀生。他從事過鎖匠、繪圖師、保險公司職員、記者、翻譯等工作,也參與過政治活動,50歲以后才真正走上文學創作之路。作為一名大器晚成的作家,薩拉馬戈將50歲視為其人生的分水嶺,認為“50歲之前,我們必須學習;50歲之后,我們必須工作,直到生命盡頭”(1)。1980年,薩拉馬戈以小說《從地上站起來》成為文壇新秀,其后創作了《修道院紀事》《石筏》《失明癥漫記》等優秀作品,并成為葡語世界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995年,《失明癥漫記》一經出版,就獲得了葡萄牙文學最高獎項——卡蒙斯文學獎。諾獎陪榜多年后,薩拉馬戈終于以“充滿想象力、同情心和反諷的譬喻,不斷推促我們再次體會難以捉摸的事實”(2)于1998年折桂。其獲獎佳作《失明癥漫記》描繪了一種如瘟疫般的白色失明癥在城市肆虐的場景,作者大膽想象了此種極端境遇下人與人之間的斗爭與扶持,從而深入洞悉人性的挑戰與抉擇。作品中,薩拉馬戈通過一系列正常與反常的倒置,向我們展示了一幅荒誕而又真實的現代荒原圖景,具有強烈的藝術張力和反諷意味。基于此,本文擬從特殊的失明主題入手,將失明隱喻視為走近作品的一把鑰匙,從人性的墮落與喪失、執政當局的無知無力、人類文明的廢墟三方面分析該作的敘事藝術。

一、失明主題:薩拉馬戈反諷藝術的核心

如果有一天,我們突然失明,我們該怎么辦?世界會怎么樣?這是薩拉馬戈創作這部作品的最初設想,此靈感源于個人眼疾的親身經歷。但和普通失明的癥狀不同,作品中失明的表征是失明者只能看到濃郁的白色,好像沉浸在牛奶海里,而現代醫學檢查不出任何異常,而且這種突如其來的癥狀具有傳染性,是一種“類似失明癥的瘟疫”(3),由第一個失明者波及整個城市,很快所有人都“瞎了”。

西方文學中的瘟疫書寫是一個橫貫古今的主題。20世紀以前,作家們在描寫瘟疫時更加關注疫病爆發的現實情況,包括瘟疫場景、社會狀況與人物活動等,即更側重描述歷史上真實的瘟疫事件,如古希臘時期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與當時的雅典大瘟疫、文藝復興時期薄伽丘的《十日談》與中世紀的黑死病、笛福的《瘟疫年紀事》與17世紀的倫敦瘟疫等。進入20世紀,這種真實描寫逐漸讓位于作家的想象性書寫。換言之,不少作家開始書寫虛構的瘟疫以觀照社會現實,如加繆的《鼠疫》、薩拉馬戈的《失明癥漫記》也當屬這一類。

薩拉馬戈為何要在非瘟疫時代創作出這種特殊的“瘟疫”?這是個引人深思的議題,也是我們深入作品的關鍵。白色失明癥作為作品的中心主題,其特殊的表現形式——白色,展現為一種溫柔的包圍。除了人們突然只能看見一片明晃晃的“白霧”之外,感受不到任何痛苦,甚至作品中那位戴墨鏡的姑娘在失明之初還以為是快感所致的愉悅體驗。顯然,它是極具隱喻和諷刺意味的。

如作家本人在接受訪談時所說:“歸根結底,這部小說所要講的恰恰就是我們所有人都在理智上成了盲人。”(4)在薩拉馬戈看來,不愿意睜眼去看的人在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多,人們的理智不能被理智地運用,這是一種理智上的失明。據此可以初步得出結論,這種特殊的失明是人類理性喪失的體現,或者說,它象征著人們對待理性的態度是失明的。

要如何定義象征人類文明之光的“理性”?在古希臘,它是嚴肅的“日神精神”,經過17世紀啟蒙主義的發揚,被人類高歌,可進入20世紀,隨著信仰的崩塌及對非理性認識的加深,理性逐漸幻滅。薩拉馬戈眼中的理性是脆弱的,甚至其存在并不是人們發自內心的約束和向往,而是社會互相監視的結果。有學者認為,“看見”與人的自我審視具有關聯(5);正是因為失明者們處在無法復明的絕望之中,又缺乏他人眼睛的監督評判,人性之惡才逐漸顯露(6)。因為人們對待理性的態度是被動的,所以失明,而作者欲揭示的正是在看不見以后,在無法相互監視的情境下,人們真心想做與真正會做的到底是什么。

理性的喪失,不僅體現在人們不懂得自我審視與自我約束上,還體現在對他人苦難的漠視,甚至乘人之危。如小說書封上的總結:“一旦對他人的苦難視而不見,苦難就會在我們中間蔓延。”正是失明之前的視而不見使得災難降臨,也是災難中的熟視無睹使得疾病擴散我們都成為了“能看但又看不見的盲人”(7),而“不想看見的盲人是最糟的盲人”(8)。

早在《修道院紀事》的女主人公布里蒙達那里,薩拉馬戈就區分了“看”與“望”的區別,而如《失明癥漫記》扉頁上引用的《箴言書》所言:“如果你能看,就要看見。如果你能看見,就要仔細觀察。”(9)作為一位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與人文關懷的作家,通過失明主題的描寫,薩拉馬戈用細節的真實填補了虛構的想象,為我們展現了一幅不那么好的“世界的縮影”。可見,這種特殊的失明只是一個隱喻和前提,而整部作品在此基礎上充滿反諷。

二、精神病院內:人性之惡與人的墮落

有研究者指出,20世紀歐美作家在聚焦瘟疫書寫時,更多的是借其表象來象征或隱喻自己所欲表達的內容。(10)如果失明只是一個隱喻前提,薩拉馬戈真正想要借此談論的是什么?其作品中對精神病院內外不同空間的描寫給了我們線索。

有一天,失明癥如瘟疫般迅速蔓延,患者被當局要求集中隔離,其中隱藏著一個視力正常的人,在這樣的空間里會發生什么?這是《失明癥漫記》敘述的主體內容。作品主要人物有8位,分別是:第一個失明的人;第一個失明者的妻子;眼科醫生;醫生妻子;偷車賊;戴墨鏡的姑娘;戴眼罩的老人;斜眼小男孩。第一個失明者開車時突然失明引發交通堵塞,偷車賊主動援助,但送他回家后趁機偷走了他的車。第一個失明者的妻子回到家發現了丈夫的病狀,帶其前去眼科醫生的診所就診,因事態緊急,等待就診的其他人作出了讓步。經過人際接觸,失明癥逐步擴散開來。當局為有效控制局勢,將日益增多的失明癥患者安排到一所廢棄精神病院進行集中隔離,醫生妻子為照顧丈夫選擇裝瞎陪同前去。人性的故事在這里正式展開。

原本用于治療精神疾病的醫療場所,如今變成了失明癥患者的監獄,成為一個現代偏離性的異托邦,盲人和潛在盲人被作為異常個體置于該異托邦中。起初,患者人數較少,大家都是最早失明的一批人,生活環境雖簡陋但不至于惡劣,飲食起居不成大問題。于是在醫生妻子的協助與調和下,他們形成了一個相對和諧的盲人社群。但隨著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盲人被送進來,關乎人們基本生存的吃喝拉撒睡都逐漸成為問題。床位短缺,食物匱乏,沒有干凈的水,廁所如“地獄里被判罪的幽靈們的排泄地……”(11)巨大的不幸籠罩著這座破舊的精神病院,而作者懷著深切的憐憫與同情寫出了這些盲人群體的艱難處境。

作為個體而言,偷車賊因為調戲戴墨鏡的姑娘,被她用高跟鞋扎傷了腿卻得不到基本的救治,痛苦與絕望中他用盡全身力氣爬出去想找站崗士兵求助,等待他的卻是一梭子彈,他成了隔離點第一個死亡的人。眼科醫生不僅對白色眼疾無能為力,甚至因為失明,都無法為偷車賊腿上的傷做好消毒包扎。不僅如此,他還需要自己的妻子像照顧孩子一般幫助他進食、換洗衣服、清潔身體。而更多得不到直接幫助的盲人,他們從接受骯臟開始,動物化特征趨顯,逐漸成為醫生妻子所說的那種更糟糕的、失明的動物。

作為群體而言,突然的失明已經足夠不幸,而盲人們不僅要在完全陌生的環境中,在條件僅能滿足基本生存的情況下,與眾多陌生盲人一起生活,還要面對如此境遇中的內外斗爭。院外等待著他們的,是駐守士兵不近人情、蓄勢待發的子彈。院內,一個持槍的盲人聚集了一伙歹徒以欺壓他人,從開始的壟斷食物,到宣布用金錢或貴重物品交換食物,再到要求各病房輪流送來女人以換取食物,簡單的話語暗示著欲望的純粹與直接。而女性在其中遭受的侮辱與損害,實則突顯了這場瘟疫給女性群體帶來的更多傷害。

“失明給生活帶來的種種困難已是不言而喻,因為失明而失去人類尊嚴,變得‘一半是冷漠無情,一半是卑鄙邪惡’則使不幸變得更加不幸。”(12)其實,當災難來臨時,人類作為一個命運共同體,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保持理智、守望相助才有走出苦難的希望與可能。但這座精神病院中的盲人大多“對別人的不幸不感興趣”(13),也不敢反抗歹徒們的暴行。在骯臟惡臭的非人環境中,他們逐漸摒棄人的尊嚴與理性,滿足自身基本欲望地活著已是足夠。為適應生存,人性中的自私、冷漠、懦弱在這種極端境遇下盡顯,與之伴隨的是人漸動物化的墮落。

關于人的選擇,文學倫理學認為,人類在經過漫長的自然選擇獲得人的形式之后,要通過倫理選擇獲得人的本質,這一本質就在于人的理性所萌生的倫理道德觀念。(14)而在不懂自我審視加之社會監督失效的情境中,人們與理性的距離愈遠,成為“倫理的人”的可能性就愈小。借醫生妻子之眼,我們看到了在污穢不堪的環境中動物般茍活的人,而這唯一一位沒有失明的人正是因為看得見,則體會到了更深的不幸;也正是通過醫生妻子之口,薩拉馬戈提醒我們,“如果我們不能完全像正常人一樣生活,那么至少應當盡一切努力不要像動物一樣生活”(15)。通過對精神病院內環境與人物活動的細致刻畫,作者向我們展示了身處巨大不幸中的個人與群體,與之伴隨的,是人性弱點的真實暴露。或許是因為人們遭遇了如此不幸,才導致了極端境遇下人性的泯滅,可遭遇這不幸的根源還在于人自身。可以說,薩拉馬戈用寓言的形式向我們敲響了警鐘。

三、精神病院外:權力機構的暴力與自欺欺人的本質

從上文得知,薩拉馬戈通過精神病院內的煉獄世界向我們展示了理性的虛偽與人性的脆弱,而精神病院外部的世界則指向其他的內容。福柯在論及空間的重要性時曾說:“空間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的基礎,也是任何權力運作的基礎。”(16)換言之,空間是人類認識和實踐的重要前提。實際上,《失明癥漫記》以“離家——漂泊——歸家”為原型,通過空間的轉換,前后兩次寫到了外部的城市,且各有側重。

首先,故事是在城市之中展開敘述的。雖然從頭至尾作者都沒有交代這座城市的名字與故事發生的時間,但從開篇敘述中我們可以得知,這是一個有著數千座交通信號燈并會時常堵車的現代都市,這也正暗示了故事地點的普遍性與廣泛性。無論在時間還是空間上,這個故事離我們都并不遙遠。而當面對突如其來的傳染性失明癥,在個體陷入危機和恐慌之際,作為現代“人類力量集聚的最佳機構”(17)、負責社會治理、給予人們救助與依靠的當局政府采取了何種措施?

從眼科醫生為第一個失明者進行檢查繼而自己失明開始,他便擔心這是一種傳染病,當下便決定向衛生部門報告,不料卻被百般刁難,官員們不以為意,甚至通知醫生“我們能控制局勢,但請你留在家里”(18)。后來,當局勢逐漸失控,為維持社會穩定,政府部門選擇通過媒體“辟謠”與祝愿,可“這些祝愿不久便成了連篇空話,政府的期望和科學界的預見通通付諸東流。失明癥在蔓延”(19)。在形勢的壓迫下,他們緊急召開各類會議,企圖商討出一個對策。極具反諷意味的是,在會議期間,眼科教授或政府官員突然失明的例子比比皆是,而最終的決定則是將盲人送進廢棄精神病院集中隔離。后因空間容納有限又調整決策,讓無法集中隔離的盲人自行居家隔離,卻不考慮、更不解決人們隔離生活中的任何問題。其實,當傳染性疾病暴發時,通過物理隔離以阻斷傳染源的行為本身無可厚非,這也是現代醫學發展的成果,但面對失明癥的蔓延與社會的失控,當局的應對策略卻顯得過于天真和短視,他們選擇了忽視問題的嚴重性,而這無異于自欺欺人。

不僅如此,這種隔離在一開始就“不是為了治療疾病、解救群眾于水火之中,所謂的‘隔離’實則為‘監禁’,精神病院在士兵的把守下實際是看管患者的監獄”(20)。起初,在要求盲人集中隔離時,政府呼吁這是高尚的愛國精神和公民應盡的社會責任,希望大家配合,并承諾會保障人們的一定權益。可實際上,無論是食品發放、藥品補給,還是廁所、床位、清潔用品等基本設施,甚至是生活用水,承諾的空頭支票都無法兌現。而衛生部長在最初提議檢疫隔離時就明確說到,這是以觀后效,它“既可以是四十天,也可以是四十個星期,或者四十個月,甚或四十年,重要的是那些人不得從隔離區離開”(21)。可見,這是一個冷冰冰的對策,也是管理部門試圖耗費最小成本來解決問題的辦法。可以說,循環播放給隔離患者的十五條訓令是執政者外在形象的集中體現——任由失明患者自生自滅,甚至還會直接槍殺違規者。通過精神病院駐守士兵之口,薩拉馬戈道出了這種隔離的真相:“狗死了,它的狂犬病自然就治好了。”(22)

從這個角度看,《失明癥漫記》不僅是對冷酷社會的冷峻諷喻,也是對現代政治的理性批判。它“意味著人類在發展過程中苦心營構起來的這些機制、形態、組織結構充其量只是一種把戲和玩耍之作,在緊要關頭時其實并不能夠顯示出它的智慧和力量,以滿足個體人的弱小無奈和群體人散落無致時的期盼”(23)。城市人民在遭受失明痛苦的同時,還要被權力機構視為“危險的異群”(24),得不到應有的救助與保障,更得不到人的尊嚴。

總之,通過對權力機構應對失明癥蔓延系列舉措的細致描寫,薩拉馬戈揭示了其內在暴力與自欺欺人的本質,他們都是薩氏所說的失明者。面對這場沒人能阻止或改變的“白色瘟疫”,回天乏術的無奈也力透紙背。

四、廢墟城市:現代文明的失落與荒原圖景的再現

在精神病院的隔離生活中,歹徒們的無恥壓迫日漸猖狂,醫生妻子忍無可忍,悄悄殺死了作惡多端的歹徒首領。此舉觸動了部分被規訓的盲人,激發了他們的反抗意識。其結果是,一場復仇的大火在精神病院迅速蔓延,醫生妻子向駐守士兵求救卻遲遲未得到回應,這才發現守衛士兵早已不見蹤影。顯然,所有人都失明了。病院的大門被打開,盲人們昔日據理力爭的自由在這一刻成為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他們迷茫地聚在火海前,舍不得離開這個既是監獄又是保障的地方。這時下起了雨,迫于生存需要,醫生妻子帶領著同室六個盲人走上了歸家之路。

小說從第十三章開始,薩拉馬戈用幾近全書三分之一的篇幅,再次聚焦到精神病院外部的世界。這一次,他借醫生妻子之眼讓我們重新回到了這座災難中的城市。而相較精神病院,它給人帶來了更大的沖擊:這里沒有電沒有水,也沒有食物,“到處是腐爛的垃圾和人畜糞便,到處是棄置的小汽車和大卡車擋住公共交通道路”(25),動物們啃食著地上的尸體,人們成群結隊地在城市游蕩。生活在這樣的廢墟之上,為維持生存,盲人們靠觸覺和嗅覺尋找暫時的住所與少得可憐的食物。他們大多無法回家,始終在家的人情況也并不好,如一位獨居的瘦弱老太太為了活下去竟以生吃兔子和雞來充饑。可見,在這滿目瘡痍的城市中,人類及其文明的主要特征被毀滅殆盡。某種程度上,這是對艾略特筆下那個寸草不生的現代荒原的續寫。

有學者認為,“荒原”是一個有深刻文化哲學意蘊的象征性概念,它象征著人類精神文化史上出現的喪失了信念與意義,沒有統一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的無序狀態。(26)一戰后的歐洲普遍陷入了社會和思想危機,人們生活在巨大的現實與精神創傷中。為回應“現代心靈的困境”(27),艾略特創作了長詩《荒原》。在艾略特筆下,那個以倫敦為中心的荒原毫無生機,那里信仰泯滅,理性崩潰,愛情墮落為獸欲,現代文明幻滅,人們雖生猶死,麻木不已。而薩拉馬戈創作出版《失明癥漫記》的年代,雖然兩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已經散去,但“此前,柏林墻倒塌,蘇聯解體,冷戰結束;期間,北約東擴、歐盟東進凱歌連奏;‘華盛頓共識’出籠,新自由主義從學理走向實踐”(28),世界并不是那么和平與美好。懷揣著對新自由主義全球化進程的憂慮以及對人類前途命運的擔憂,薩拉馬戈通過失明的寓言再續了艾略特的現代荒原。這里的人們冷漠麻木,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匱乏致使了人類文明的必然失落。

無獨有偶,兩位作家在作品中都表現出了強烈的拯救意識。在艾略特看來,荒原只有經過火的洗禮,才能獲得新生,于是在第三章《火誡》中,他借助煉獄之火洗滌社會和人類的罪惡,又在第五章《雷霆的話》中用一場久旱后的大雨使得荒原重獲生機。同艾略特一樣,薩拉馬戈也嘗試用一場大火與一場大雨來拯救荒原。精神病院的復仇之火燒死了那些作惡多端的歹徒,又讓被隔離的盲人們無家可歸,想要活著,人們就不得不走出去切身體驗這片文明廢墟。可緊接著就下起了雨,這場雨斷斷續續,一直延續到小說結尾。最后,一場大雨將城市徹底沖刷,人們迎接雨的洗禮,在雨中高歌歡笑,不久后便逐漸復明了。值得一提的是,薩拉馬戈的每件作品幾乎都以一場傾盆大雨結束,或許在他看來,只有大雨沖走了混亂的碎片,社會的和諧與人類的文明才能從廢墟中出現。

從崩塌到重建,這座失明的城市成就了一個都市文明的現代隱喻。(29)薩拉馬戈用“光明——失明——復明”的結構對應了艾略特《荒原》中“生存——死亡——復活”的結構,通過對廢墟城市的刻畫續寫了艾略特筆下的現代荒原,并啟示人們想要再生需要重拾理性與人性,通過涅槃達到圣潔。

五、結語

綜上,薩拉馬戈通過模糊化的人物與時空處理,以虛構的白色失明為切入點,通過空間地點的轉換向讀者揭示了人類理性喪失后的社會百態,諷刺了人性的泯滅、權力機構的無力與人類文明的衰竭。誠如諾貝爾獎授獎辭對薩拉馬戈的精粹評價:“他那為想象、同情和反諷所維系的寓言,持續不斷地觸動著我們,使我們能再次體悟難以捉摸的現實。”薩拉馬戈以人類的盲目、理智的盲目、狂妄的盲目、蒙昧的盲目、自以為掌握一切的盲目,深刻隱喻了人類文明的真實境況。作為一部現代性寓言,薩拉馬戈在這部作品中強調,我們每個人都背負著失明的種子,它隨時可能讓我們再次成為盲人,因此在我們能看見的時候要仔細觀察,保持警惕和懷疑,不讓自己墮落,“城市還在那里”亟待重建,新一輪的考驗即將開啟。

注釋:

(1) Richard A. Preto-Rodas, José Saramago, Art for Reason’s Sake, World Literature Today, 1999, 73(1), pp.11-18.

(2) 周一兵:《一九九八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若澤·薩拉馬戈》,《世界文化》1999年第1期。

(3)(7)(8)(9)(11)(13)(15)(18)(19)(21)(22)(25) [葡]若澤·薩拉馬戈:《失明癥漫記》,范維信譯,河南文藝出版社2022年版,第25、187、169、扉頁、75、76、67、20、70、22、58、132頁。

(4) 孫成敖:《一位作家的自白——若澤·薩拉馬戈訪談錄》,《外國文學》1999年第1期。

(5) 陳家琪:《活著的人們需要再生》,《讀書》2001年第10期。

(6) 安瑋娜:《西方經典瘟疫小說中的疾病隱喻與倫理抉擇——以〈瘟疫年紀事〉〈鼠疫〉〈失明癥漫記〉為解讀對象》,《醫學與哲學》2020年第11期。

(10) 常曉雯:《二十世紀歐美小說中的瘟疫書寫研究》,西北師范大學2022年碩士學位論文。

(12) 孫成敖:《虛構中的真實——薩拉馬戈〈失明癥漫記〉淺析》,《外國文學》2002年第2期。

(14) 參見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16) 包亞明編:《后現代性與地理學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4頁。

(17) 曾麗琴:《能看但又看不見的盲人——〈失明癥漫記〉主題探析》,《綏化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20) 石妮:《若澤·薩拉馬戈的人道主義思想研究》,西安外國語大學2015年碩士學位論文。

(23)(24) 王遼南:《站在世紀門檻上的敲鐘人——薩拉馬戈及其〈失明癥漫記〉探析》,《當代文壇》1999年第4期。

(26) 馬漢廣、陶萍:《荒原的輪回——艾略特〈荒原〉的文化哲學主題分析》,《求是學刊》1997年第6期。

(27) [英]海倫·加德納:《T. S.艾略特的藝術》,李小均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第169頁。

(28) 閔雪飛:《作為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批判的“白色眼疾”——重審〈失明癥漫記〉中的政治隱喻》,《外國文學動態研究》2021年第2期。

(29) 吳晴萍:《〈失明癥漫記〉都市文明的現代隱喻》,《名作欣賞》2014年第30期。

作者簡介:丁子儀,喀什大學人文學院,新疆喀什,844000;張海燕,喀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新疆喀什,844000。

(責任編輯 莊春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 久久综合激情网| 亚洲免费黄色网|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嫩草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被公侵犯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 yy6080理论大片一级久久| 国产成人一区| 中文纯内无码H| 欧洲av毛片| 成人91在线|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欧美在线天堂|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在线欧美国产| 波多野结衣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a毛片免费看| 内射人妻无码色AV天堂| 亚洲综合色吧| 喷潮白浆直流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欧美高清日韩| 欧美日韩资源|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亚洲视频无码| 日本免费一区视频| 久久成人免费|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91亚洲视频下载| 婷婷六月综合网| 69综合网|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成人久久网免费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人大臿蕉香蕉|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性69交片免费看| 国产精品原创不卡在线| 成人国产免费| 免费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国产杨幂丝袜av在线播放|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尤物国产在线|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欧美天天干|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精品三级在线|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噜噜噜| jizz国产在线|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无码不卡的中文字幕视频|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本亚洲精品网站|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