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傳統的媽祖文化研究中,媽祖是一位有著真人事跡名叫林默娘的女性,以保佑沿海地區漁民而著名,但在部分地區,媽祖卻有著其他名字或者被其他有著同樣文化概念的傳奇女性替換,汕尾大德媽祖宮的“五身媽祖”石像便是其中極為特殊的雕像。“五身媽祖”石像由五位傳奇女性組成,除大媽祖林默娘外,其余四位中的三位都是在當地民間傳說中真實存在的人物,與大媽祖經歷極為相似。這與媽祖文化自福建莆田湄洲島發源后,在其文化旅行和傳播中,顯示出強大的適應性和變通性,積極融入當地文化并作出了創造性轉化有關。此外,媽祖文化旅行還在推動國內外文化交流、發展地方特色文旅、充當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使者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關鍵詞:媽祖;五身媽祖;文化旅行;文化傳播
基金項目:廣東省普通高校特色創新項目“文旅融合視角下的汕尾媽祖文化之傳承與可持續發展”(2021WTSCX244);汕尾職業技術學院高層次人才科研啟動專項(第一批)“汕尾媽祖文化研究——基于文旅融合發展視角”(SKQD2021B-011)
中圖分類號:I2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982(2024)04-0093-07
媽祖是流傳于中國東南沿海的民間信仰,其又被稱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是中國的海神之一。媽祖文化自誕生起,便受到了民間尤其是沿海地帶人民的推崇,并漸漸流傳和影響到了世界各地。在東南沿海地區,媽祖是集無私、善良、親切、慈愛、英勇等傳統美德于一體的精神象征,有著“世界和平女神”的稱號。2009年9月,“媽祖信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近年來,隨著文化旅游熱的興起,媽祖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旅游文化資源,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逐漸形成一股關于“媽祖文化”研究的熱潮,甚至被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體現的一部分以及文旅融合的典范進行弘揚,這說明對媽祖文化展開深度研究有著重要現實意義。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文化的交流,媽祖信仰也逐漸形成了豐富的內涵和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在其傳播和旅行的過程中,因與地方文化相融合而形成一些頗具本地特色的媽祖文化。比如,廣東汕尾大德鎮“五身媽祖”像的形成,便是其中最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種文化傳播樣式。
一、大德“五身媽祖”情況簡介
大德“五身媽祖”廟宇,位于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大湖鎮,屬廣東省中東部沿海地區,其前身為大德港天妃廟,是粵東地區最早的“圣母古跡”之一。該建筑始建于宋代,但因年代久遠,日漸殘缺破落,大湖鎮人民政府曾多次組織重修,現已成為集媽祖文物古廟和自然風光于一體的游覽勝地。其廟內主殿現存有五尊媽祖雕像,分別為大媽祖林默娘、二媽祖鄭祖禧、三媽祖莊靜云、四媽祖林淑賢、五媽祖莫妹。其中大媽祖林默娘居正中位,另外四位媽祖分坐兩旁。而在廟宇的后山鳳山之巔,矗立著一尊高達24.88米的媽祖“五身”石像,此石像將五位媽祖集于一體,背靠著分別朝向五個方向,寓意著俯瞰萬民、福澤萬民。這種集五位媽祖于一體的雕像,以及主殿內并排陳列著五位媽祖雕像的媽祖廟宇,在國內乃至世界上都是罕見和絕無僅有的,亦是媽祖及其文化旅行和傳播中極為特殊的一個案例,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二、大德“五身媽祖”形象溯源
關于大德“五身媽祖”形象的由來,我們通過實地考察并參考當地的一些文獻資料,梳理了大德五位媽祖像的產生和最終形成的緣由,其身世來源和傳說事跡大致如下:
大媽祖林默娘,是為當下世界各地所熟知和奉祀的媽祖像。據考證,林默娘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一位人物,其死后逐漸被神化成為民眾信仰崇拜的對象。(1)其故事本源在福建地區,人物生活于宋初,事跡最早記載見于宋代文學家洪邁的《夷堅支志》(2)。南宋廖鵬飛在《圣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里亦載有媽祖背景:“姓林氏,湄州嶼人。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既歿,眾為立廟于本嶼。”(3)另有學者多方考證,認為媽祖是30歲左右去世,其職業為“女巫”。(4)關于媽祖的傳說眾多,多與其積德行善、見義勇為、仁愛、無私、和平等精神內核相關,其中比較著名的當屬其顯靈“救助鄭和”和“助鄭成功收復臺灣”兩個故事。也因此,媽祖林默娘自宋、元、明至清代,多次被朝廷褒封,封號由“夫人”“天妃”“天后”直至“天后圣母”。南宋時期,大德先民為趨吉避兇,便到媽祖的誕生地福建莆田湄洲島最早的祠廟“割火分靈”,于大德港鳳地山選吉地設立媽祖廟宇,故稱“大德媽祖”。(5)
二媽祖鄭祖禧,當地傳說其為明末清初人,是鄭成功胞妹。清順治七年(1650)十月,清軍攻擊肇慶南明永歷政權,鄭成功率船隊西行時,其妹負責軍需監管,因船隊在白沙湖被清軍包圍覆沒而殉難。鄭成功在內湖獅地山葬妹藏寶,即現白沙湖之“祖禧廟”。據傳鄭妹化神佑民,多次在海上護航救難,內湖群眾建“金剛仔媽祖廟”,紀念曰“鄭祖禧”。后由于大德港之外常年吹西南風浪大不宜漁獵及泊船,大湖船民便經常進入白沙湖活動,行船往來中感受到了鄭祖禧靈驗之事,便請祀分靈于大德媽祖廟,這便是二媽祖的由來。
三媽祖莊靜云,據傳也是明末清初人,為大德本村人。因其本性善良,懂醫術,經常為過往船民和當地漁民免費治療疑難雜癥,稱譽四方,后因去山上采藥不慎踩崖石落空而墜亡。在當地的民間傳說中,三媽祖莊靜云是因大媽祖聞訊后感其事托夢廟祝,將其收為義妹故供座于媽祖身旁。
四媽祖林淑賢,為汕尾陸豐人,生活于清康熙年間,為當地一個秀才的愛女,天資聰穎,據傳7歲通詩書,10歲能繪畫。后因娶親途中所乘船只不幸突遇狂浪,跌落海中不知所蹤。在民間傳說中,遇難數日后,林淑賢托夢給父親,告知其為天女轉世而來,已與大德媽祖結為姐妹,遂被民眾供座于媽祖身旁。
五媽祖莫妹,傳其本為木雕女像,是附近三溪源頭羅畬山的客家女神。清乾隆十二年(1747)秋,海陸豐地區連續遭遇大風雨,山洪暴發,淹沒了許多田地,沖垮了許多房屋。山洪過去后,在大德媽祖廟祈禱的人們聽到附近傳來哭泣聲,廟祝循聲索尋,最后發現紅樹林中有一尊女性木雕像。經卜問,原來是客神女神,廟宇被洪水沖塌了才漂流至此。村人們便將其與大媽祖合祀歸座,并認其為五媽姐。
由此可知,大德“五身媽姐”像的形成,除大媽祖林默娘是為大眾所熟知的外,其余四位皆為大德及周邊地區本地居民依據當地傳說和當地一些傳奇女性事跡演化而來,是媽祖文化在其旅行傳播過程中承續并結合當地民風、文化后個性化發展的一種顯現。
三、文化旅行和傳播與“五身媽祖”之形成
從前敘分析可以看出,大德“五身媽祖”像的形成,主要是在文化傳播過程中主流文化與地方文化相結合,實現了創造性轉化的結果。也就是說,媽祖信俗在從其發源地福建莆田向汕尾大德鎮傳播的過程中,并不是直接照搬和原樣復制,而是與本地民俗文化相結合,是文化旅行傳播“在地化”的呈現。
(一)空間:移民文化及特殊地理位置
廣東省汕尾市,俗稱海陸豐地區,作為一個典型的海濱城市和多民族雜居城市,其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顯而易見。研究顯示,汕尾地區除大部分居民為漢族外,還散居著壯、畬、黎、土家等少數民族。其宗教種類和代表性建筑也異常繁多,不僅有大眾所熟知的佛寺、道觀、基督堂和天主堂,也有當地民間信仰所特有的祠堂、廟宇、圣人公媽、百姓公媽等建筑分布其間。(6)但媽祖信俗在海陸豐地區卻顯得尤為突出,據不完全統計,整個汕尾地區有近百座媽祖廟,幾乎所有小鎮都會建立媽祖像和媽祖廟,著名的有鳳山媽祖廟、陸豐大媽祖宮、烏坎天后圣母宮、甲子媽祖廟、大安媽祖廟、博美天后圣母宮、湖東媽祖廟等,媽祖信仰已成為海陸豐地區最大的民間信仰。
1.移民文化與當地媽祖信俗之形成
汕尾海陸豐地區之所以有如此濃厚的民間信仰氣氛,首先應該說是歷史傳承的結果。有學者調查發現,當地民間信仰的相關習俗最初多是從其祖籍地閩南攜帶而來(7)。傳抄本《碣石衛志》云:“吾邑沿海居民,除漁疍之外,其祖籍俱來自閩南,其習俗喜好亦傳自閩南。”(8)另據汕尾本地學者考察:“東晉海豐建縣以后,閩贛客人進入......明中季間,海豐東有倭寇,西有峒賊,涂炭生靈,人口驟降。田牧漁鹽蕭疏之際,漳泉人紛至沓來......清初移民縮界之后,海陸豐形成了以閩南民系為主、客家民系及廣府民系為輔,并有少數畬疍族裔共處的聚落形態。”(9)這充分說明,汕尾居民其祖籍多為閩南人士。而據記載,媽祖信俗的發端地為福建莆田的湄洲島,那么移民們隨著遷徙將其風俗和相關文化帶入其居住地也就顯得順理成章,這大概不難解釋為什么發端于閩南地區的媽祖信俗會出現在汕尾地區了。后期更是作為一種文化傳承,使得媽祖信俗這種非本土文化在汕尾地區生根發芽,并與本土原住民的文化和信仰進行融合,形成了有自己獨特解釋力的信仰文化。
2.地理位置與民間文化的傳播
汕尾過去由于地處偏遠小漁港,官方掌控的軍事力量極為有限,與此相應,法治約束力也就相對薄弱,民眾生活有著相當程度的自由度,包括文化和信仰層面。同時,由于地理位置偏遠,導致當朝的主流文化傳播不甚方便,使民眾對當朝的主流文化亦不甚了解。清光緒二十年(1894)履任陸豐知縣的李鐘鈺在文牘中曾對此有詳細描述:“為嚴禁事,照得國家忌辰禁止作樂、宴會、嫁娶、演戲。無論官民,一體恪守。乃昨逢孝哲毅皇后忌辰(即二月二十日),聞城外新舊墟廟宇,竟有演戲酬神之事。并聞此間風俗,向不禁止,殊深詫異。爾百姓食毛踐土,首重尊王,豈得借酬神為名,藐視禁令。……爾等小民知敬神而不知尊王,恐神亦不歆爾食。”(10)對于神明之崇信,汕尾港漁業居民比之陸地居民有過之無不及:“操漁業者……性情淳樸,思想陳舊,迷信神明,崇拜偶像,牢不可破。事神明之舉者,則備極鋪張,舉港若狂,雖巨勞耗資,亦在所不惜。”(11)并且,在海陸豐民間,除媽祖信仰外,還有觀音菩薩、花婆、周公、福德爺、女媧娘、魯班爺、翰林公、先人公媽、圣人公媽、百姓公媽等神祇存在。這說明,在當時的海陸豐地區,因遠離朝廷,當朝主流文化及思想多有不達,使得民眾對當時的主流文化思想了解甚少,因此受到的影響也頗為有限。但民間文化卻因此有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條件,得以蓬勃發展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地方文化特色。媽祖信俗正是在這種環境之下得到保持并發展的。
(二)土壤:地方特色文化
以上是媽祖文化在汕尾得以傳承和發展的原因和條件,但“五身媽祖”這種特殊和極具個性化的雕像是如何在大德形成的呢?筆者經過實地考察和參考一系列文獻資料,認為其與汕尾的地方特色文化不無關系:
1.多元移民文化的信仰融合
前面提到,清初移民縮界之后,海陸豐地區形成了以閩南民系為主、客家民系及廣府民系為輔,并有少數畬疍族裔共處的聚落形態。他們之間相互包容,在文化的共生發展方面有著極大的包容性。在如今的汕尾,不僅寺廟隨處可見,還常常可以見到遺留下來的一廟多神、民間真人入神以及相同性別的神祇共祀的現象。因此,“五身媽祖”像的形成就有著先天的形成條件,即汕尾大德人民在傳承和發展媽祖文化的同時,也將當地先民們所信仰的其他女性神祇一并供奉起來,是一廟多神和多神共祀的當地民間常見信仰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如五媽祖莫妹的故事就是明顯的多神共祀。
2.“女性崇拜”的地方文化
據記載,大德港人口不多,姓氏也較其他地方單一,且還有同性不通婚等限制,而因條件貧窮,外來女子也不愿嫁入,因此,男子婚娶有相當程度的難度。海上作業多以男性為主,女性則在持家教子之外,還要堅強勇敢地留守后方,處理各種突發事務,因而女性的地位在當地非常之重要。也因此,象征著聰明、美麗、賢惠、奉獻的女神形象完全迎合了當地民眾的審美和心理需求。可以看到,“五身媽祖”像中的除五媽祖莫妹之外,其余三位媽祖故事和成仙經歷與大媽祖林默娘極為相似,都是聰慧、善良、樂于奉獻的女子形象,是當地民眾將他們心目中的傳奇女子形象神化后的結果。
3.“多神共佑”的心理需求
在過去漫長的歲月里,因為科技不發達導致人們對大自然界深懷敬畏,這就迫切需要一種心靈保護和安慰,而神祇崇拜便是最直接且實惠的慰藉。不僅如此,在許多民眾的心里,神越多,集合起來的法力便也愈大,愈能多方位地保護他們。大德港在過去位置偏僻,自然環境惡劣,海洋氣候變化無常使漁民出海作業充滿了危險和不確定性,加上常有盜匪出入,使得當地民眾更加迫切需要超自然的力量來予以心理上的安慰和協助,因此,凡是能夠鎮平風波、逢兇化吉的神祇,都能夠迎合他們心理安全的需要。像“媽祖”那樣美麗、善良又樂于助人的海洋女神形象恰好符合了當時人們的這種心理需求。也正因為如此,那些在當地民間傳說中像媽祖一樣聰慧、善良、樂于助人且具有傳奇經歷的女子,便被神化為與媽祖一樣的神祇。而為了增強“神佑”的力量,這種有著近似概念的神越多越好,也即“多神共佑”,讓她們一起發揮力量,法力便也會更大。“五身媽祖”像的誕生,可以說很大程度上便是在這種心理需求下形成的。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從文化影響這個因素來說,汕尾大德“五身媽祖”像的形成,既是文化旅行和傳播的結果,也有特殊地理位置所帶來的文化成長空間的影響,同時地方文化和群眾心理需求在其形成過程中也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它們一起構成了“五身媽祖”這個特殊形象的誕生。
(三)生命力:文化旅行和傳播之特性
“文化旅行”,在本文中主要用來描述文化的傳播過程,因此某種程度上來說與文化傳播同義。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和信仰方式,媽祖信俗在汕尾落地生根,并與本土文化產生融合和碰撞,最終形成頗具地方文化特色的信仰方式。筆者認為,這種文化的傳播和融合,就是文化旅行本身所具有的獨特生命力的顯現。
1.文化之包容性
所謂文化“包容性”,這里主要是就“地方文化”而言,指的是本土居民及地方文化對外來文化的接受和包容程度。從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汕尾地區很多人口是福建莆田一帶的移民,他們將媽祖信俗帶入了汕尾地區。面對這種外來文化,汕尾本地人民非但沒有排斥,反而將其作為一種精神慰藉和心靈需求張開懷抱歡迎。這里面,除了前面提及的汕尾地區本身有著濃厚的民間神祇信仰基礎外,還與沿海居民共同的“海洋文化”特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前文提到,汕尾地區的移民中以閩南民系為主。閩南靠海,與汕尾地理位置及居住環境相似,都是靠海吃海、以海為生。媽祖原型林默娘出生地為福建莆田湄洲島,在許多傳說里有關媽祖生前故事和顯靈事件中,多半都以媽祖幫助和保佑漁民或海上作業等為主。就當前媽祖研究熱點和信眾來看,也多以沿海地區及居民為主,同時媽祖在民間被封為“海上女神”,充分說明媽祖與沿海居民生活文化的關系最為密切。當媽祖信俗作為一種民間信仰及文化被閩南移民帶入汕尾地區及大德港時,同樣以海為生的大德人民當然頗為歡迎能帶給他們海上神佑力量的媽祖,這可以說是媽祖文化自身生命力的展現。另一方面,媽祖文化在汕尾地區能夠蓬勃發展,與當地文化的包容性也不無關系,這從即便當地已有許多其他神祇存在,但他們創造性地采用了一廟多神和多神共祀的方法,將這種外來神祇文化與當地神祇文化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可以看出來,也為日后“五身媽祖”像的誕生打下了基礎。
2.文化之適應性
文化的“適應性”,這里主要是就“外來文化”而言的。媽祖信俗是由閩南移民帶入的非本土文化,對于汕尾及大德鎮人民來說,一開始顯然屬于外來文化。外來文化要想在當地扎根和成長,除了本土文化需具有包容性外,其自身也需要有一定的適應性,即如何與本土文化融入,既不沖突又能夠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作為同樣靠海吃海的汕尾人民,媽祖“海洋女神”的稱號和其在傳說中顯靈所保佑的人和事物來看,讓當地人民接受并非難事。但本土已有許多神祇存在,如何與其共生共處才是最值得考慮的。在這一點上,媽祖信俗顯示了其強大的適應性和生命力。從各地媽祖研究資料中可以看到,媽祖作為中國的海神,不僅在中國沿海及部分內陸地區受到人們的尊崇和禮供,在美國、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地也因移民華人華僑的推崇而開枝散葉,蓬勃發展,并在與當地文化的結合中顯示出了其強大的適應性。比如,在日本,媽祖就曾與日本土本的神道信仰文化和佛教信仰文化發生融合,在某些地區曾經一度取代本土海洋保護神大洗明神和辯才天,后又被其他海洋保護神取代及融合;在另外一些地區如長崎唐三寺,則與佛教中的觀音菩薩相融合,因觀音菩薩也有海上保護神的一面,媽祖在當地被解讀為觀音菩薩的化身,將媽祖與觀音菩薩合祀(12),顯示出了媽祖信俗作為外來文化的強大適應性。
而在大德鎮,媽祖信俗被引入后,也與當地的神祇和信仰產生了融合性變通。不僅在過去人們的供奉中有與其他神祇合祀、一廟多神的做法,在如今重修的大德媽祖宮中,內三寶殿除供奉著五位媽祖金身外,左小神臺還奉祀著關帝君、周倉及關平,右小神臺奉祀著老注生娘、水仙爺、大伯爺、花公和花婆等本地神像。同時,關于“五身媽祖”的誕生,也是人們將本土那些同樣概念的傳奇女性作為媽祖姐妹(即其他四位媽祖)一同供奉的結果,既保留了媽祖本身的尊崇地位,又與本土神祇文化相融合。這種不以自身原始文化地位為傲、積極融入當地文化氛圍的方式,可以說是中華優秀文化傳播過程中顯示其強大適應性和變通性的一種呈現。
3.文化之創新性
文化的“創新性”,主要是指文化在其傳播過程中,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地充實和豐富自己的內涵、創造性轉化和發展的特性。媽祖信仰作為中國信俗文化中的一種,從其在宋代產生之時起,歷經幾百年,從福建莆田湄洲島起源,逐漸發展到其他沿海和內陸地區,甚至在海外部分國家也受到了禮崇,其間發展雖然有起有落,但最終卻作為神祇的一員被保留下來,如今更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充分說明,媽祖信俗作為一種文化,在其傳播和發展過程中有著極強的適應性和變通性。這種適應性和變通性,究其根本,就在于其傳播的過程中,能不斷與地方文化融合、互補,最終獲得創新性轉化和發展的一種顯現。
研究發現,在媽祖信仰的傳播過程中,不同地域的人們按照自己的意愿對神祇采取不同的供奉方式極為常見,有的創造性地把媽祖林默娘換成本地人,有的則把周圍存在的女性神跡歸入媽祖廟共祀,還有的為了方便分散游神而塑造多身媽祖神像,等等。比如,福建莆田的興角祖廟,主祀行醫濟世的吳四娘,兼祀媽祖林默娘和扶危濟困的陳靖姑;山東長島的海神娘娘廟,奉祀大媽林默娘、二媽陳懷玉(傳說唐代開漳王陳元光三女逝后顯靈)、三媽林妃瑤(傳說為大媽祖轉世的臺灣女神)等。而大德媽祖廟很明顯也是采用了這種創造性轉化的方式來塑造了“五身媽祖”像。由于大媽祖林默娘是曾經真實存在后被神化的人物,在本地也有一些像她一樣概念的傳奇人物——同為女性、善良、聰慧、樂于助人、海神等,比如二媽鄭祖禧作為女英雄人物、三媽莊靜云樂善好施、四媽林淑賢美麗聰慧,她們身上都有著大媽祖的影子,當地人民把她們當成神一樣崇拜,便創造性地將其附會為媽祖的姐妹、義妹,這樣既保留了媽祖這位原始海洋女神的尊崇地位,又能把其他幾位當地人民心目中神化了的女性當成媽祖一樣奉祀,很好地解決了當地人民信仰與外來信仰之間的沖突。而對于五媽祖莫妹這樣原本是附近早已存在的神像,人們便采取了合祀歸座的方法將其一同供奉,不僅有“多神共佑”的效果,還能夠將兩種信仰文化都保留下來,讓各自信徒都能夠從心理上接受這樣的做法,完美地解決了信仰沖突。
綜上所述,汕尾大德“五身媽祖”像的形成和發展,與以下三個因素不無關系:一是移民文化帶來的文化旅行和當時遠離朝廷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媽祖信仰能迅速地被當地民眾接受,并落地生根,蓬勃發展;二是地方文化“女性崇拜”和“多神共佑”的心理訴求,為“五身媽祖”像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三是文化自身的生命力,使得媽祖文化在其傳播過程中,積極與當地文化相融合、變通并創造性轉化,最終促成了大德“五身媽祖”像的誕生。
四、媽祖信俗文化旅行的意義
媽祖,在其誕生之時及其之后的很多年,都是作為中國沿海居民的民間信仰而存在的。然而,隨著媽祖文化的發展和國際的交流,媽祖信俗已經伴隨著華人在世界各地的開枝散葉,傳播和旅行到了海外許多其他國家,如美國、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韓國等,一些國家還成立了專門的媽祖文化研究協會,這使得中國傳統文化與外國文化有了一個良好的互動和交流,也為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走出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具體說來,媽祖信俗文化旅行及傳播有著如下積極意義:
(一)有利于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互動交流
媽祖文化是一種宗教性質的文化,其核心是傳播善行、大愛及和平等理念,與佛教和基督教等宗教文化的核心理念相近,也正是基于此,媽祖文化在其傳播過程中可謂是順風順水,因為和平、大愛等是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的愿望。比如在美國、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隨著華人將媽祖文化帶入,很快就在當地修建起了媽祖廟,并且每年舉辦媽祖文化節慶活動,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國際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尤其在與臺灣地區的文化交流中,媽祖信俗承擔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臺灣地區不僅同樣靠海吃海,而且與大陸同根同源,臺灣同胞中有很多是從福建一帶遷移過去的,他們的許多親人和家鄉都在大陸,這使得媽祖文化的傳播具有良好的先天條件,因此,在臺灣很多地方都能見到媽祖廟、天后宮。海峽兩岸通過媽祖文化的傳播不僅實現了關系破冰,加強了交流互動,還推動了兩岸經濟的不斷發展。比如,借助媽祖文化的傳播,2001年臺灣地區通過了“大陸地區人民來臺從事觀光活動許可辦法”,旨在增進兩岸地區的了解與認識,促進兩岸關系良性發展;還合作舉辦了各類大型媽祖文化表演活動,制作了《湄洲島奇緣》等戲劇節目,合拍《媽祖》電視劇等,以及開展了一系列的媽祖文化研討會。在國務院2023年最新印發的文件《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中,還重點提到了要發揮媽祖等民間信仰在兩岸間的精神紐帶作用,以及支持閩臺媽祖宮廟聯合開展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媽祖信俗”保護行動等,說明國家不僅承認和肯定了媽祖信俗的地位,還充分認識到了它在兩岸關系互動中的重要作用。
(二)有利于打造地方特色文旅品牌文化
“旅游+”是當下的熱門概念和詞匯,所謂“旅游+”,就是把旅游主題和其他產業及概念結合起來,形成旅游和其他產業互相帶動及發展的模式。媽祖信俗作為一種中國民間發展起來的本地信仰及宗教文化,在中國及海外華人心中的地位可以說是非常之高。近年來,沿海一些城市將媽祖文化作為本地特色旅游文化進行開發及打造,已經獲得了亮眼的成績。比如,在媽祖的故鄉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不僅每年會舉行國際性的媽祖文化研討會,這吸引了來自國內及其他國家的媽祖文化研究專家;還經常在當地舉辦大型媽祖誕辰節慶,媽祖巡游活動等,也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游客參觀。據報道,每到媽祖文化研討會和大型媽祖活動節慶時,當地的酒店都是一房難求,可見其火爆程度。莆田市還將自己定位為“媽祖故鄉”,并且修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媽祖公園,同時也是4A級旅游景區。媽祖形象及其文化已經成為當地文旅項目的一張名片。另外,在廣東汕尾地區,也有多座媽祖廟,其中著名的除了大德鎮“五身媽祖”廟外,還有汕尾城區的鳳山媽祖廟,并且都修建了相應的媽祖文化主題公園,已經成為汕尾本地著名的特色文化旅游景點,吸引來自國內外的許多游客參觀。還有一些地區將媽祖文化與游旅及餐飲相結合,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媽祖文化旅游路線和媽祖文化主題餐廳。
(三)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最佳文化使者
海上絲綢之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與外界貿易互通及其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千百年來為東西方文化和經濟交流作出巨大貢獻。福建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之一,在中華文化傳播和經濟交流方面有著天然優勢和重要作用。媽祖信俗作為海洋文化的一種,有著伴隨海上絲綢之路傳播的便利性,使其成為天然的文化使者。
據統計,從媽祖信俗誕生之日起,媽祖信俗已有3億多信眾,1萬多座媽祖分廟,分布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又以東南亞國家為主。這主要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傳播有關系。據史書記載,在宋代:“每逢荔枝收成季節,‘家家門巷荔枝香’,墟市荔枝滿市,商賈從集市上大量收購,并運銷全國各地和埃及、波斯、安志,以及東南亞各國。”(13)說明福建沿海當時已經與東亞各國開展了海上貿易,并且交易頻繁。同時,由于商人們越洋過海行船多有風險不測,能夠拯救海難的媽祖便成為廣大海商的精神寄托,媽祖也因此被大家稱為“海上女神”。在此過程中,媽祖信俗隨著廣大商旅群體的足跡,逐漸傳播到港澳臺地區和東亞、東南亞等部分國家。其后,隨著海上貿易的進一步繁榮,閩南客商與更多的國家有了商貿往來,媽祖信俗也被傳播到了更多的國家和地區。由于媽祖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善良、和平、大愛”等,與絲路精神高度吻合,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能夠互融互通,因此顯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傳播性。2017年7月,福建湄洲島媽祖祖廟舉辦了首次“媽祖下南洋,重走海絲路”活動,巡游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此次活動所到之處,激起了當地人民極大的熱情,受到了熱烈歡迎。這說明,媽祖文化已經成為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人文經濟交流的重要文化品牌,也充分顯示了媽祖的文化使者地位。
五、結語
文化旅行是推動媽祖信仰傳播和演變的重要因素之一,媽祖文化自身美好的精神內核和強大適應性是其傳承和發展的關鍵因素。大德“五身媽祖”的形成和誕生,是媽祖信俗在文化旅行及傳播過程中的創造性轉化,這與當下國家所提倡和要求的將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的理念不謀而合,也是媽祖信俗自身生命力和創造力的一個顯現。
媽祖文化的這種精神和傳播方式,不僅推動了自身品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對于國家、地區間的文化交流,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以及當下熱推的重走“海上絲綢之路”,都起到了積極作用,也為各地發展特色文旅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也因此,“媽祖”已成為全球范圍內從官方到民間社會普遍采用的名稱。自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媽祖研究熱潮,到2007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入選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媽祖信俗不僅在中國大陸得到正式承認,更成為全世界共享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民間文化得到傳承、創造性轉化并“走出去”的優秀典范。
未來,我們要更進一步加強對媽祖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推動文化旅游和媽祖文化的深度融合,不斷傳承與創新,打造具有特色的媽祖文化旅游品牌;加強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推動媽祖文化走向世界,獲得更為廣泛的關注和認可。除此之外,還可以和其他文化產業結合,實現更多的創新傳播方式,比如利用AI、AR等數字化傳播的優勢,重現一些地方媽祖廟會的盛況,讓游客在線上沉浸式體驗到媽祖文化的魅力;通過社交媒體來傳播、分享媽祖故事、圖片和視頻,將媽祖文化融入到電影、電視劇、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中,吸引大家對媽祖文化的關注,擴大其影響力。
注釋:
(1)(4) 潘志宏:《媽祖文化思想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2018年博士學位論文。
(2)(5)(9) 謝立群、許于航主編:《大德媽祖》,華泰出版社2015年版,第105、105、131頁。
(3) [宋]廖鵬飛:《圣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載蔣維錟、鄭麗航:《媽祖文獻史料匯編》第1輯“碑記卷”,中國檔案出版社2007年版,第1頁。
(6)(7) 王芳輝:《媽祖信仰的傳承與變遷機制——以海陸豐地區為個案》,中山大學2012年博士學位論文。
(8) 嘉靖《碣石衛志》卷五“民俗”殘篇,轉引自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戲曲志·廣東卷》,中國ISBN中心1993年版,第472頁。
(10) 李鐘鈺:《圭山存牘》,光緒二十一年(1895)刊本,1988年7月27影印于陸豐縣志辦公室。
(11) 轉引自蔡錦華:《汕尾港史話》,政協廣東省汕尾市城區委員會文史學習委員會編《汕尾城區文史》第l輯,1998年內部編印,第16頁。
(12) 林明太、連晨曦:《媽祖文化在日本的傳播與發展研究》,《太平洋學報》2019年第11期。
(13) 仙游縣方志辦主編:《仙游縣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423頁。
作者簡介:石中華,汕尾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廣東汕尾,516600; 胡碟,汕尾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廣東汕尾,516600。
(責任編輯 莊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