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構成之一,指向的是對學生勞動素養的培養,要解決的是當下社會中學生在學習和成長中脫離勞動環境,對勞動形成錯誤認知,不愿意參與勞動或不知道如何參與勞動的問題。而在勞動教育的實踐過程中,與其他課程的融合教學成了落實勞動教育和提升勞動教育效果的關鍵,尤其是與綜合實踐這樣與勞動教育契合度較高的課程的融合教學。那么,為了能開展更高質量的勞動教育和取得更好的勞動教育效果,學校和教師需要更積極地推進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課程的融合,以實現對學生勞動素養的有效培養。本文主要圍繞基于學生勞動素養培養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展開,在簡單介紹了勞動素養和綜合實踐活動以后,對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勞動素養的實踐意義,以及基于學生勞動素養培養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策略進行了探究。
一、勞動素養和綜合實踐活動概述
(一)勞動素養
勞動素養指的是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勞動心態、勞動技能的總和,是用以衡量一個勞動者是否能夠完成某些特定勞動的工作能力指標。其中的勞動心態包括對待勞動的心態,對待勞動中其他相關人員的心態,以及對勞動中其他相關人員心態的解讀和需求的認知。而教育視角下,對學生勞動素養的培養則需要立足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勞動品質、勞動精神、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素養與能力,助力學生形成對勞動價值、勞動過程、勞動成果等的正確認知,以正確的勞動觀念驅使學生積極參與勞動過程,同時確保學生能夠在勞動或學習、生活的過程中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這對學生綜合素質和社會競爭力的提升,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綜合實踐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是現代教育中極具個性和必要性的活動內容,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也與傳統教育中其他文化類、藝術類課程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不追求對學生思維的開發、能力的提升和知識儲備的豐富,而是追求由學生做主導,獨立或合作完成一個完整的活動。具體到實踐中,綜合實踐活動與傳統實踐活動有著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體現在綜合實踐活動更強調多主題、多任務模式和多研究方法的綜合。學生在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對活動主題展開更深入的探究和挖掘。在小學到高中階段,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都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而綜合實踐活動教材中涉及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教育、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這四個部分。教師需要通過科學設置的各類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完成在活動中、經驗中和行動中的學習,確保學生可以通過參與綜合實踐,形成各種能夠適應或推動社會發展的素養與能力。
二、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勞動素養的實踐意義
(一)綜合實踐的實踐性有助于學生養成勞動習慣
綜合實踐活動是區別于理論教學活動的實踐教學活動,具備較強的實踐性特征,這也是綜合實踐活動最本質的特征。學生需要真實地參與到實踐過程中,并通過實踐過程中的多元思考和親身實踐完善認知和積累經驗。而就綜合實踐活動中對學生勞動素養的培養來看,通過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持續、反復參與的各種實踐,學生不僅能夠建立有關勞動的正確認知,也能夠養成主動參與勞動的習慣,同時在完成正確勞動認知的建立和主動勞動習慣的養成以后,在指向勞動教育的綜合實踐活動中也能夠更多地展現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這樣,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勞動循環,且這一勞動循環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勞動的價值,也能夠引導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為學生在當下及未來的持續性發展提供更大的支持和助力。
(二)綜合實踐的綜合性有助于完善學生的勞動認知
綜合實踐活動的綜合性主要體現在實踐主題、實踐任務模式和實踐研究方法的綜合。教師對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是一個有著很多選項的選擇過程,每一個不同的選擇都會對綜合實踐活動最終的呈現形式和實踐方向產生影響,指向勞動教育的綜合實踐活動雖然主要是用“手”來推進,但要想達到理想的實踐教育效果,“手腦并用”才是關鍵,特別是對于還處在智力發育及三觀形成階段的小學生來說。而從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勞動素養的實踐意義上看,這種“手腦并用”的綜合性實踐教學,能夠借助“手”“腦”的配合實現對學生勞動認知的完善,讓學生明白不是只有體力活動才能被稱作是勞動,腦力活動同樣也是勞動的一種形式,由大腦完成的分析與思考更有助于提升體力勞動的效果、效率和價值。
(三)綜合實踐的生成性有助于強化學生的勞動意識
生成性本身是一個心理學術語,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形成不同的解釋。教育視角下的生成性指的就是,建構主義教學觀主張的生活性和生長性,即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時因認識的加深而實現成長的過程。有學者還提出了以“彈性預設前提下,師生根據不同教學情境自主建構教學活動”為核心的生成性學習方法,為課堂上的教和學指引新的方向。而綜合實踐活動就具備生成性特征,因此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生成性學習活動。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教學活動的自主構建,并同時在自主構建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積累經驗并收獲成長。站在勞動教育視角下理解綜合實踐活動中的這種生成性,可以說這是綜合實踐活動建構學生勞動意識和正確勞動價值觀的原始動力。在這種生成性的輔助下,學生可以形成相互協作、團結精神、合作意識等良好個人品質,為未來工作、生活提供助力。
三、基于學生勞動素養培養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策略
對學生勞動素養的培養應當是一項長期工程,且是一項追求持續性收益的長期工程,而不是一兩次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目標,將對學生勞動素養的培養滲透、貫徹到每一個的綜合實踐活動中,真正讓學生明白勞動的重要性,并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勞動實踐。而在傳統的勞動教育和綜合實踐活動中,很多教師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或者說并沒有真正將勞動教育落實到實踐的全過程中,導致綜合實踐活動在勞動教育的層面上難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對學生勞動素養的培養也始終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在此背景下,小學教師在設計指向學生勞動素養培養的綜合實踐活動時,需要做好融合生活的綜合實踐主題設定、基于實際的綜合實踐形式創新,以生活勞動、主題勞動和集體勞動的配合,推進學生勞動素養的養成。
(一)結合生活設定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
勞動是一種不被框定在某個特定場景中的活動,勞動教育則是一種不局限于課堂或學校的教育。站在某種視角下看的話,生活中的所有場景都可以是勞動場景,生活中的所有活動也都可以成為勞動主題。因此,教師基于學生勞動素養培養,設計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需要與生活形成緊密的聯系,簡單來說就是教師需要結合生活來設定綜合實踐主題,借生活中常見的勞動場景和勞動形式,落實對學生勞動素養的培養,助力學生勞動素養的養成。
以教科版小學三年級上冊綜合實踐教材中第一單元第1節“居家生活安全”為例,教師可以結合生活設定“保障居家生活安全要做什么”的綜合實踐主題,然后立足安全主題設置一系列勞動實踐活動。具體到實踐中,教師可以結合掃地、倒茶、澆花等生活勞動,滲透對學生的安全教育和勞動教育,如在掃地時要注重整理地面上擋路的雜物,在掃完地以后要把掃把放回原位,避免家人在行走時被地上的雜物絆倒,造成不必要的身體損傷;又如在倒茶時要拿穩水壺和放穩水杯,避免熱水燙傷;在澆花時要注意水是否灑在了地上,避免滑倒等。總之,在生活勞動中,對學生勞動素養的培養,需要以勞動中的安全作為切入點,本著教會學生如何安全地參與生活勞動的目的,在理論講解與實踐鍛煉的結合中,同步提升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安全意識,助力學生實現身心的健康成長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二)創新綜合實踐勞動主題,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
綜合實踐活動是同時具備實踐性、綜合性和生成性特征的教育活動,在社會需求與學生需要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對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內容、形式、目標等作出各種適應性的調整,為學生提供一個在實踐中積累多種經驗與形成多種能力的機會。對此,教師需要在基于學生勞動素養培養的小學綜合實踐中,以實際的社會需求和學生需要為參考,完成對綜合實踐活動實踐形式的創新,依托各種主題勞動完成對學生勞動素養的培養。
1.職業體驗勞動。
職業體驗是小學階段勞動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項教學內容,也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極具價值的一個實踐方向,能夠通過引導學生體驗不同的職業,為學生建立對這些職業的完整認知和深刻了解,進而幫助學生理解不同行業肩負不同工作職責的勞動者,是如何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
以教科版小學三年級下冊綜合實踐教材中第四單元第6節“種蔬菜”為例,教師可以圍繞“農民”這一職業設計與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站在種植的視角下,引導學生完成耕作的職業體驗勞動,讓學生在實際勞動中體驗、明白農民的辛苦。具體到實踐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帶到室外,在學校劃定的種植區里帶領學生種植一些應季且生長周期相對較短的農作物,而學生在耕作的綜合實踐活動中,需要完成的實踐任務包括種植任務、管理任務和收獲任務,其中種植任務包括挖地、培種和栽種,管理任務包括澆水、除草和除蟲,收獲任務包括采摘、翻地和烹飪。基于農作物生長存在周期的時間需求,教師開展的“耕種”類綜合實踐活動,可以被設置為一項持續進行的周期性實踐活動,以此讓學生完整體驗耕種的全過程,真實感受農民工作的艱辛,為學生勞動素養的養成提供助力。
2.服務實踐勞動。
服務實踐類的活動主要有三種類型,即個人服務、家庭服務和社會服務,而這三種不同類型的服務實踐,實際上就是小學生在生活中直接參與的三種勞動,也是小學生形成勞動意識、勞動認知、勞動能力和獲取勞動技能的三種主要勞動形式。那么在基于學生勞動素養培養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這三種服務性勞動設計實踐活動。
以教科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綜合實踐教材中第四單元第6節“我為我家做綠化”為例,教師可以從家庭服務的視角出發,以綠化為主題組織服務類的綜合實踐勞動,引導學生參與家庭勞動和家庭環境建設。具體到實踐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結合自家的生活環境,確定不同房間里需要擺放哪些植物,然后再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可以擺在家里各個方位的綠植盆栽。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對家庭環境建設進行延伸,引導學生在家庭環境中完成包括打掃、整理在內的一系列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讓學生真實參與家庭環境建設與維護的全部環節,以具體的勞動為載體帶領學生感受父母的辛苦,以及獲取服務父母的成就感,而這也能為學生勞動習慣和主動參與勞動意識的養成,提供極大的支持和助力。
(三)基于學情組織集體勞動,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
如果要以參與人數為標準,對勞動的類型進行劃分,大致可以劃分為個人參與的個人勞動和集體共同參與的集體勞動。對于小學生來說,以集體勞動實踐形式開展的勞動教育更利于養成學生的勞動素養,因為集體勞動中與同伴的協作和配合能更好地彌補學生個人能力上的不足,為勞動活動的順利開展和有效開展提供更多的保障。因此,在基于學生勞動素養培養而設計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小學教師需要依據學生的實際學情靈活調整綜合實踐的單位,以便更順利地開展集體勞動并實現集體勞動中對學生勞動素養的養成。具體到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和實踐環節中,教師需要對學生個人的勞動認知、勞動技能和勞動能力有完整了解和準確認知的前提下,將學生合理地劃分為人數相當、水平相差不大的小組,然后再參考各個小組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能力水平設置小組任務,借助明確的任務內容和清晰的任務目標,引導學生科學地開展集體勞動,以此為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提供更多支持和保障。
四、結語
綜上所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與勞動教育存在內在契合性的課程,是中小學階段勞動教育的有效載體之一,能夠為學生勞動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提供更多的支持與助力。因而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落實對學生勞動素養的培養有著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具體到依托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的勞動素養培養中,教師需要基于學生勞動認知、勞動意識、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勞動價值觀的發展現狀與發展需要,立足實際和實踐,為學生設計更多主題不同、任務不同、形式不同、目標不同的綜合實踐活動,給予學生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空間參與勞動、體驗勞動,并以此實現最大化發揮勞動教育和綜合實踐活動育人價值,進而為學生勞動素養的培養和發展提供持續性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