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運是機場一年中的繁忙時刻。近年來,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多種智慧場景落地機場。
“無感”智慧安檢帶來便捷登機服務,先進托運系統確保每一件行李都能順利抵達目的地,無人駕駛的自動登機橋讓登機流程更加安全高效……這些智慧場景,極大提升了機場的運營效率,也改善了旅客的出行體驗。
每個乘坐航班的旅客都必須經過安檢。在以往傳統安檢場景下,即使旅客使用電子登機牌,也仍然需要打開手機讓安檢人員查驗,這無疑降低了通行效率。但在大興國際機場的智慧安檢場景下,旅客從值機、安檢到登機的全過程只需一張身份證,不僅無需紙質登機牌,也不用多次打開手機反復尋找電子登機牌,輕松實現“無感”通行。
智慧安檢場景的落地離不開智慧安檢系統。智慧安檢系統與機場離港系統連通,旅客只需在通過閘機時刷一下相關證件,系統就能自動讀取信息。同時,人臉識別機器立即自動完成人證比對,確保旅客身份準確無誤。
“研發智能安檢系統就是為了減少安檢環節對旅客的干擾,實現又好又快地安檢,它也是機場實現‘無紙化’流程最核心的系統。”北京首都機場航空安保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鞠磊說。
人臉識別系統是該智慧安檢系統的核心部分。“光照等因素會影響人臉識別系統的準確率,但我們的人臉識別系統準確率高于99%。”鞠磊介紹,人臉識別系統的算法要根據不同機場的環境進行細致調整才能確保準確率。
此外,在大興國際機場,不僅旅客安檢實現“無感”通行,旅客隨身攜帶的行李安檢環節同樣“絲滑”順暢。旅客安檢處的行李筐底部設有芯片,投筐位上有讀取器,只要將行李筐放上傳輸帶,系統就會自動讀取相關信息,同時激活傳輸帶一旁的攝像頭,動態抓拍旅客面部,再將行李信息和旅客進行綁定。一旦某件行李查驗出現問題,便會被分揀到單獨區域進行二次查驗,不影響其他旅客通行,整個過程流暢高效。
想要提升機場運行效率、改善旅客出行體驗,安全高效地處理旅客托運行李是關鍵。如今,各類軟、硬件技術裝備的研發應用,推動更多智慧行李托運場景落地,讓旅客行李托運流程變得更加快捷。
在行李托運流程中,最令旅客苦惱的便是等待行李安檢以及被迫返回柜臺進行開包檢查。目前絕大多數機場針對需要開包檢查的托運行李,主要是借助機場廣播、航顯系統等傳統方式來通知旅客。有時會出現旅客已經離開值機柜臺,但卻又被叫回開包檢查的情形。
為了解決這一行李托運“痛點”,濟南國際機場率先上線托運行李信息平臺,不僅可以主動向行李異常的旅客推送開包通知,讓旅客在第一時間獲取行李開包信息,完成檢查,還可以讓旅客對托運行李狀態進行實時查詢和全流程追蹤。行李是否需要開包、是否已經上機、下機后何時能夠提取……這些問題R6CzgNyJMzngG69uO8y+kR7G2v5AvgsYEAQhpT2Pnso=都可以在該平臺上得到解答,有效解決了安檢開包找人難、旅客獲取行李信息不及時等問題。
除了軟件方面的創新,硬件方面也有所突破。在大興國際機場,托運行李安檢采用了業界最先進的計算機斷層掃描(CT)安檢設備。憑借三維圖像的人工智能識別和自動報警技術,該設備可以對托運行李進行爆炸物自動檢測,單臺設備每小時最高可檢查1800件托運行李,在提高行李托運效率的同時,也大幅提升安全性。“CT安檢設備可以解決傳統X光機安檢時,二維圖像被遮擋部分看不清楚的難題。”該設備研發企業相關負責人李元景說。
在托運行李的運輸、分揀、裝卸等環節,自動化、智能化程度也在不斷提升。
民航成都物流技術有限公司裝備技術總監向勇介紹,在行李托運的全流程中,機場托運行李值機以及航站樓內的運輸、分揀等環節目前均已實現自動化。但在行李分揀完成后的裝車環節,人工搬運仍然是主要方式。人工完成行李裝載不僅消耗大量人力資源,而且存在勞動強度大、效率低、出錯率高、行李破損率高等問題。因此,穩定可靠、安全易用的行李自動裝載系統是許多機場的迫切需求。
向勇介紹,其團隊自主研發的行李自動裝載系統能夠推動智慧行李裝車場景落地。在該場景下,系統主要利用工業機械臂、視覺識別、人工智能算法等先進技術完成托運行李的識別和抓取,并根據行李大小自動完成行李在拖車上的碼放。
登機橋是連接航站樓登機口與飛機艙門間的可移動升降通道,是大多數旅客上下飛機的必經之路。
飛機在靠近航站樓的指定機位停穩后,通常都需要相應的登機橋操作員進行手動操作,將登機橋準確對接到飛機艙門處。一名訓練有素的登機橋操作員往往要負責多個登機口的接橋工作,這對登機橋操作員的技術熟練程度和經驗要求較高。
如今,登機橋也實現了自動駕駛。去年9月,全球首座L4級遠程無人駕駛自動登機橋在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投用,顯著提升了機場的運行保障效率。在登機橋全自動搭設場景下,接靠橋時間僅需約50秒,退橋時間則在30秒左右,相比人工操作登機橋80秒左右的接靠橋時間和50秒左右的退橋時間有了顯著提升,降低了旅客的等候時間。
效率提高,精準度卻沒有下降。工作人員告訴筆者,L4級遠程無人駕駛自動登機橋的對接精度不低于人工手動操作的標準。
L4級遠程無人駕駛自動登機橋依靠雙目定位系統進行引導及運動控制,因此,雙目定位系統的定位引導功能完善是提高對接精度的關鍵。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機電設備部主任助理米運良介紹,為了提高對接精度,團隊多次組織設備廠家召開技術研討會,根據機場現場運行保障情況及駐場飛機型號、種類進行針對性改進。
安全性同樣是登機橋全自動搭設場景關注的重點問題。與L3級登機橋相比,L4級登機橋不僅增設了遠程操作臺,構建了專供遠程控制和視頻監控的網絡,還在航班保障流程上新增了靠橋許可按鈕和登機橋狀態顯示,并在通道內增設了光幕開關,用以防止無關人員進入運動中的登機橋,保障對接安全。此外,在防撞設計上,L4級遠程無人駕駛自動登機橋采用超聲波探測、毫米波雷達、激光掃描儀等技術設備,可確保登機橋不會與站坪設備、航空器等發生剮蹭、碰撞,大大提高了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