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水載著文明之舟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激蕩前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凝結著中國文明的璀璨光芒。
而在中華民族世代繁衍生息中孕育并發展起來的儒家文化中所蘊含著的豐富的生態思想,為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生態困境具有重要啟示,積淀了豐富的生態治理經驗和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收借鑒我國古代生態思想,深度挖掘并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不斷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就需要對我國傳統儒家“天人合一”生態智慧開展創造性轉化與發展。
天人一體,人類與自然是共生共榮的統一。儒家認為,“天”是造化人與萬物的自然,是四時運行、萬物生長的自然,人與萬物是相互聯系、休戚與共的整體,“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天人合一”首先表明天與人是一種合一的關系,這種關系是密不可分的,也是不容破壞的。這種關系是由人與自然所共同組成的生態系統,在這一系統中,唯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才能保持生態平衡。一旦生態失衡,人與自然的關系就不再和諧。儒家所倡導的“天人合一”的生態哲學將自然界提升到了與人類平等的層次,并倡導通過單一的整體觀點來建立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關系。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人們通常將人與自然的關系確立為相互對立的主客體關系,認為只有人才是價值主體,才具有價值本領,自然界中人之外的任何存在僅僅是滿足人類需求的客體。這種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思維模式導致了現代生態環境的危機。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儒家主客未分的天人合一論打破了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有利于糾正人類中心主義在現代高揚導致的弊端,超越人與自然分立的主客二分思維模式,走向更高層次的天人合一境界。
道法自然,人類的行為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既將天地萬物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又強調人必須尊重自然規律、遵循自然規律,不強行通過人為手段去改變事物的發展進程,而根據“自然”的最原始狀態去遵循自然規律,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荀子《天論》中寫道:“天有行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自然界有其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人的行為只有順應自然規律,才能做到“無為而無不為”。反之,人類若違反自然規律,恣意妄為,就必然會給人類自身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儒家“天人合一”生態智慧中所蘊含的尊重自然規律觀念,對于現代社會的人類如何正確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自人類開啟工業化進程以來,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人類忽略了人與自然必須相互依賴這一真理,過度掠奪自然資源,破壞自然環境,竭澤而漁式的對自然的開發勢必會破壞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加劇人與自然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妨礙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這一社會過程中,必須將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汲取“天人合一”思想中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的生態智慧,這樣才能走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之路。
用之有度,利用自然資源時必須保持適度。儒家推崇的“天人合一”的生態哲學不僅包括了“知常”和尊重自然規律的思想,同時也涵蓋了“適度”和“知止”的基本原則和觀點。儒家從對自然萬物的仁愛之心出發,強調人在開發利用自然時要留有余地,做到“取物不盡物”。孔子在《論語·述而》中提出“釣而不網,弋而不射宿”的主張,通過捕魚時不用網截住水流將大魚小魚都一網打盡、射鳥時不射鳥巢這兩個舉例,表達了對自然永續利用的“取物不盡”的樸素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思想。“天人合一”的理念將適度獲取和節制使用等生態智慧融為一體,展示了生產發展與人類需求之間的和諧平衡。人類在開發自然時必須遵循適度原則,在有限的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基礎上,主動調控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天秤,改變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走出一條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的綠色發展之路,實現節約高效和清潔安全的可持續發展,推動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持續發展,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
生態環境是人類文明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尺度,生態文明時代必將是一個人與自然關系逐漸優化和社會關系不斷完善的長期歷史進程,也是一場從制度、技術和文化層面上全方位變革的社會復雜運動。我們必須堅定地遵循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立場和方法,充分吸納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走人與自然共同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之路,才有可能在綜合考慮經濟、社會和生態之綜合效益前提下,推動自然生態的均衡穩定、社會生態的協調有序和人文生態的健康豐滿,開啟文明躍遷和走向生態文明發展的新階段。
(作者單位:山東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