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網絡思政;網絡育人;青少年;政治意識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92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7.5%。而青少年作為智媒時代的主流用戶,呈現“無人不網、無時不網、無處不網”的特點。網絡社區是青少年活躍的場所,在推進數字思政建設的背景下,尤需重視網絡育人功能。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網絡已成為廣大青少年學習生活的重要空間,要提高網絡育人能力,扎實做好互聯網時代的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識形態工作。”[2]然而,學生網民在網絡空間的話語表達中明顯存在泛娛樂化、圈層化等特點,網絡環境的政治性與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遭受挑戰和弱化?;诖?,我們應采取切實有效策略加強網絡育人中政治意識的培育,引導青少年增強政治意識,堅定政治立場,強化政治參與。
教育形式要“活”起來、“動”起來,驅散“死氣沉沉”的說教意味,增加“體驗式”交流,在新媒體新技術新空間加持下讓政治教育展現鮮活一面。其一,突破傳統圈層,用好優質思政資源。作為教育傳播者,應當善于借助新媒體技術,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如影視作品,網絡應用等,加強平臺建設,挖掘數字思政育人優勢,合理運用VR、AR、MR等技術,靈活運用直播、短視頻、Vlog等融媒體形式,創新運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數媒形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主旋律基調生動結合,使得正確政治意識在隱性教育中潤物無聲、潛移默化地漫灌成長。其二,推動角色轉變,由“幕后”走到“臺前”。學生由“受教者”轉變為“施教者”,由被動灌輸到主動輸出,構建新型主客體“教學相長”關系。青少年學生群體與網絡時代同向同行,熟知“流量密碼”。學生導演、學生講師、學生博主將政治教育融于網絡介體,花式整活,把主旋律寓于巧思搬進微電影、創新微黨課、創作短視頻,打造“年輕態”的網絡思政精品。政治意識培育寓教于樂,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青年味的學生思政育人隊伍更懂朋輩之共鳴。
高質量的政治意識網絡場域,實際上是文化資本在網絡空間的培育,文化資本的積累促動學生思想引領力和領導力提升,網絡育人由“指尖”入“人心”。
其一,推進網絡文化建設,創新網絡文化發展。網絡文學、網絡短劇、網絡影視等網絡文化形式在大中小學生網民中掀起一波又一波浪潮。網絡文化作為網絡產品,可將其轉化為網絡思政的輸出口。要明確主流政治意識、價值觀在網絡文化中的主導地位,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營造清朗的網絡文化環境。用互聯網思維改進政治意識的培育方式,用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滿足青少年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緊抓“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主線,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增強政治意識。其二,構建高質量政治意識培育場域,打造三位一體式網絡思政。網絡育人新場域應充分利用網絡載體功能,提高網絡思政育人功能時效性。創建基于“網絡+課堂+實踐”三位一體網絡思政新模式,集家、校、社會三方并聯,全方位聯動,編織多覆蓋、多角度、多方位的思政網,線上延伸至線下,打通互聯網與社會實踐的社交圈。讓思政走向思辨通向思維,三元融合讓方向正確、深具價值引領的政治意識入腦入心,真正形成身份認同、情感認同、價值認同。
網絡空間具有隱匿性、虛擬性、偽裝性,魚龍混雜的偽言論常常戴著“邏輯”“科學”的面具,在網絡平臺上消解、迷惑、誤導青少年學生的政治立場與政治意識。“涉世未深”的學生極易受到非理性消極話語的“誘騙”,網絡生態建設亟須重視。其一,強化輿論引導及網絡監管,規范網絡政治話語表達。新媒體背景下,應當生成新時代新形勢下網絡輿論的監管機制,打破“回音壁”,著力提升網絡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對于某些偏離主流政治意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不良言論,應及時給予澄清反駁刪除。加強網絡的法治化監管,習近平指出,“要加快網絡立法進程,完善依法監管措施”[3]。推進上網實名化與言論負責制,嚴審發布內容,提升網絡空間透明度。其二,提升學生網絡素養,糾偏娛樂化、飯圈化現象。網絡素養是個體網絡生存與發展的綜合素質[4],學生作為政治意識與自我意識較強的個體,應實現網絡素養培育由外部監督到自我管理的轉變,爭做“入網積極分子”。然而政治話語表達泛娛樂化、飯圈化等現象頻頻冒頭,一些青少年致力于打破娛樂圈與政治圈的次元壁,將青年亞文化式表達套用至政治話語中,一定程度上沖擊主流政治意識與價值觀。網絡素養要求學生增強“學網、用網、管網”能力,保持政治敏銳、強化政治擔當、維護網絡生態。
[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12-26.
[2]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3-05-30.
[3]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4-20.
[4]王偉軍等.網絡時代的核心素養:從信息素養到網絡素養[J].圖書與情報,2020(04):45-55.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