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孔子和老子的“無為”思想包含著深刻的德性思想,他們的“無為”觀念雖然出發點和應用領域有所不同,卻共同反映了對理想治理狀態的深刻洞察。在孔子看來,真正的“無為”體現在君主通過個人德行的極致修養——“明德”,達到“恭己正南面”的境界。老子的“無為”強調順應自然規律,減少人為干預——“玄德”,讓事物按照“道”的自然法則自行發展。孔子與老子的“無為”思想通過不同的方式達到了相同的目標,即使天下和諧,促進社會的整體性。
[關 鍵 詞] 孔子;老子;“無為”;“明德”;“玄德”
孔子與老子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的兩大巨擘,其思想分別代表了儒家與道家的核心思想,他們的“無為”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指向了德性與自然規律的重要性,但兩者的側重點不同。孔子的“無為”更多體現在君主以德服人,強調道德示范與教化;而老子的“無為”則強調順應自然,通過最少的干預達到最好的治理效果,展現了對宇宙秩序的深刻理解與尊重。這些思想至今仍對個人修養、社會管理乃至國家治理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孔子的“明德”與“無為”思想
孔子的“明德”觀念源自周人的“明德”觀念,二者有著密切的繼承關系。周朝時期,“明德”思想是政治哲學的核心之一,它強調君主與貴族應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以德行治理國家,這種思想在《尚書》、《詩經》、彝銘、《詩》、《書》等文獻中有所體現。《尚書·康誥》載:“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庸庸,祇祇,威威,顯民。用肇造我區夏,越我一二邦以修。”這里的“克明德慎罰”直接體現了周人“明德”觀念的核心,即強調君主需具備并展現明辨是非的高尚德性,并在施政時謹慎地運用懲罰手段,注重道德教化優先,體現了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早期政治智慧。周朝統治者提出的“明德慎罰”理念,意味著在施政時要彰顯德行,謹慎使用刑罰,體現了重視道德教化而非單一依賴暴力統治的政治哲學。
周人認為君主及貴族應該通過自我修養,展現出高尚的道德品質,以此作為獲得和保持“天命”(即統治的神圣授權)的基礎。在周人的觀念中,“明德”是天帝選擇君主的重要標準,強調統治者需以德行服人,而非僅僅依靠武力或血統。周人提出“以德配天”的原則,意味著君主的道德行為直接影響到天命的賦予與剝奪,強調天命雖授予周,但能否持續則取決于君主是否能持續展現出“明德”。“明德”觀念還包括通過禮教來治理國家,即用一套詳細的禮儀制度來規范社會行為及維護社會秩序。禮不僅是外在的行為規范,更是內心德性的外在表現,體現了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周人的“明德”思想蘊含著人文主義精神,強調人的德行與努力可以補天道之不足,體現了對人的價值和能力的肯定,以及對人與自然、社會和諧共生的理想追求。周公旦特別強調統治者應勤于政事,同時不斷修身養性,提高道德水平,以此作為治國平天下的根本。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社會動蕩不安、禮崩樂壞,他深刻反思了當時的社會問題,繼承并發展了周代的“明德”思想。孔子的“明德”觀念,一方面繼承了周朝重視德性修養和道德示范的傳統,另一方面將“明德”思想具體化為“仁”的學說,更加關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與愛護以及統治者對民眾的關懷。孔子的“明德”觀點是中國古代儒家倫理與政治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源自《大學》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意指彰明、弘揚內心的美德,使個體的德性光明正大,進而影響社會,實現政治的清明與社會的和諧。孔子的“明德”首先體現在個人修養上,他強調通過自我修養,使個人的德性達到至善至美的境地。這一過程從正心誠意開始,逐步擴展到家庭、國家乃至天下的治理,體現了由內而外、逐層推進的道德實踐路徑。“仁”也是孔子“明德”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認為,仁者愛人,應以仁愛之心待人接物,并推己及人,實現人際關系的和諧與社會的安定。此外,孔子主張“為政以德”,強調統治者應當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以德行感化民眾,而不是單純依靠法律或強制力來管理國家,這體現了“明德”在政治領域的應用。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明德”的化身,他們不僅具備高尚的品德,而且能夠身體力行,成為社會的楷模。
孔子的“無為”思想是一種順應物性、自然而然的理念。孔子雖然沒有像老子那樣明確提出“無為”作為核心概念,但在某些解讀中孔子的“無為”可以理解為一種不強加、不妄為的態度,特別是在政治治理方面。在《論語》中,孔子提道:“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論語·衛靈公》)孔子主張“為政以德”,即統治者應以自己的德行影響民眾,而非通過嚴苛的法律或強力統治。這種“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強調通過提升自身的道德示范作用,讓民眾自發地遵從道德規范,從而達到社會秩序的自然和諧。孔子倡導通過學習、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步驟,來實現個人與社會的道德完善。這表明在孔子看來,個體應主動地、有意識地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以達到“明德”的境界。孔子的“明德”是內在修養的結果,而他所謂的“無為”則是在擁有高度道德修養的基礎上,對社會產生正面影響時的從容與自然。孔子的德治思想與“無為”的結合點就在于,通過強調統治者的德行示范,促進社會風氣的轉變,最終達到治理上的“無為”境界,即不需要過多的外在強制力社會就能自行有序運行。
綜上所述,孔子的“明德”觀念與他的“無為”思想之間存在一種內在邏輯,即通過個人的積極修為達到道德的自我完善,進而影響社會形成良好的秩序,使得治理達到“無為而治”的理想狀態。這是一種以內在德性驅動外在秩序的儒家哲學思想。
二、老子的“玄德”與“無為”思想
老子的“玄德”思想是道家哲學中的核心概念之一,集中體現了道家關于德性修養的最高境界。“玄”,指幽隱深遠的意思,難以把握、難以捉摸,和常識性的觀念有著區別,并和“明德”的含義相反。在《道德經》中,老子用“玄德”來形容一種超越常規、深邃而微妙的德行特質,它與道緊密相連,體現了道的運作方式和理想的人格典范。在《道德經》的第十、五十一和六十五章中,老子都對“玄德”有著深刻的論述:“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也就是說,真正具有“玄德”的人或道在生成萬物、創造價值時,并不將這些視為私有財產,不企圖占有或控制其創造物。在有所作為時,并不依賴這些作為來確立自我價值,不驕傲自滿,不因功績而自恃。在促進萬物生長發展的過程中,也不主宰它們的命運,不對它們進行過度干預,讓萬物按其本性自由發展。“玄德”不僅是個人修養的最高目標,也是理想社會秩序形成的基石。在老子看來,如果統治者能具備“玄德”,就能夠實現“無為而治”,社會自然會和諧有序,人們也能生活在更加自由和滿足的狀態中。這一思想對后世的哲學、政治思想乃至個人生活哲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顯而易見,老子的“玄德”思想包含著深刻的“無為”思想。老子所說的“無為”并不是被動消極、無所作為,而是針對“有為”的一種在否定意義上的解釋,其核心是“不妄為”。它強調行為應順應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的內在趨勢,不強行干預,不違背事物的自然發展之道。通過看似不主動干涉的方式,達到無所不為的效果,使萬物自然呈現出最佳狀態,實現社會和諧與自然平衡。若是將此推行到治理國家方面,無為意味著君主應當減少繁復的法令與過度的治理,信任民眾的自發秩序,通過簡政放權,使社會達到自然和諧。而在個人修養層面,無為意味著減少欲望,保持內心的平靜與純凈,通過內心的無為達到外在行為的自然與和諧。
老子的“玄德”是“無為”思想在道德修養和實踐中的體現,是一種深層次的道德品質。老子認為,真正掌握“無為”之道的人,必然是具有“玄德”的人。
它要求個體在行為上不僅要遵循自然規律,而且要以無私、謙遜的態度行事,這種道德品質確保了“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基于高度道德自覺的選擇性不干預,使“無為”成為一種積極的道德實踐。一個人若能修養到“玄德”的境界,其外在行為自然會順應天道,不妄為、不強求,展現出“無為”的智慧。因此,“玄德”提升了“無為”的境界,使之成為一種高尚的道德實踐而非簡單的消極避世。在治國理念上,“玄德”促使領導者認識到“無為而治”的真諦在于領導者自身的德性修為。領導者通過修養“玄德”,能夠以身作則,通過自身道德的光輝引領民眾,使社會秩序在無形中得以維護,實現了“無為”治理的最高境界。“玄德”與“無為”的結合,鼓勵社會成員彼此尊重、和諧共生。當每個人都能夠修養“玄德”,并以此指導行為,整個社會就會形成一種自然的和諧狀態,無須過多外在規范和強制,這就是“無為而治”的社會藍圖。
綜上所述,玄德體現了道家對于德性的至高追求,它超越了普通意義的善行,達到了一種無形卻無所不在的境界。在“無為”中蘊含著“玄德”,即在順應自然、不妄為的行為背后,是一種深沉、內斂且無私的道德力量在支撐。“玄德”思想深化了“無為”思想的內涵,為其提供了道德基礎和實踐方向,使得“無為”不僅僅是一種政治策略或生活態度,更是一種道德追求和精神境界的體現。
三、孔子和老子“無為”思想的比較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在“德”思想的影響下,孔子與老子的“無為”思想都包含著深刻的“德”性光輝,并成為各自哲學體系的核心。孔子和老子的“無為”思想有著共同的理想目標,卻是通過不同的途徑和方式完成的。
(一)孔子和老子“無為”思想的相同點
孔子和老子都強調順應自然法則和社會規律的重要性。老子主張完全順應天道,而孔子雖然更側重通過禮儀規范社會,但同樣認為治理應當符合人倫常理,不應違背自然和社會的基本原則,都認為統治者或領導者的個人品德對于社會具有重要影響。孔子通過“克己復禮”強調領導者需以身作則,而老子則認為統治者應通過提升自身德行,無為而治,使民眾仿效其德,二者均認為內在修養是外在和諧的基礎。雖然程度和方式不同,但是孔子和老子都反對過度的政府干預。孔子希望通過道德教化使民眾自覺遵守規則,減少強制手段;老子則更進一步提倡統治者應盡量減少直接干預,讓社會按照自身的規律自然發展。他們都認識到,良好的社會秩序需要減少沖突,促進人民的福祉。在一定意義上,孔子的“無為”思想體現在他提倡的“以德治國”,與老子的“無為而治”有著內在的一致性,即都希望通過非強制性的、更為自然和諧的方式達到治理的目的。
綜上,盡管孔子和老子的“無為”思想出發點和側重點不同,但他們都認同通過內在的修養與順應自然法則來實現社會治理的高效與和諧,體現出古代中國哲學中對于理想統治模式的共通追求。
(二)孔子和老子“無為”思想的不同之處
孔子和老子雖然都提出了“無為”的概念,但他們對這一思想的理解和應用存在根本的不同。
老子的“無為”建立在道家的宇宙觀之上,強調“道法自然”,認為宇宙萬物自有其運行規律,人應當順應自然之道,不強加個人意志,通過“無為”達到“無不為”的境界。孔子的“無為”思想雖然也包含順應自然之意,但更側重儒家的社會倫理框架內,強調君子通過個人修養和道德示范來影響社會,達到“無為而治”的狀態。
在政治理念上,老子倡導的“無為而治”意味著君主應當減少直接干預,不與民爭利,通過減稅輕賦、簡化法律等方式,讓民眾能自由發展,認為朝廷過度干涉會破壞社會自然秩序。孔子的“無為”體現在政治上則是通過恢復和維護周禮,強調等級秩序與禮制,認為只要統治者以身作則,做到“恭己正南面”,就能實現社會的和諧,這要求統治者要具備高尚的道德并積極推行德治。
在個人修養與社會秩序方面,老子的“無為”鼓勵個人返璞歸真、減少欲望,與自然和諧共存,強調內心的平和與自然界的統一,以達到心靈的自由與超脫。而孔子則更注重個人在社會中的角色和責任,提倡通過學習和踐行禮樂文化,提升個人品德,以此提高社會整體的道德水平,實現社會秩序的穩定。
綜上所述,孔子和老子的“無為”思想在理論基礎、政治理念、個人修養與社會秩序方面均展現出各自哲學體系的獨特性和差異性。而追根溯源,可以發現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在于二人的“德”性觀念。孔子所倡導的“明德”更加強調主體自身的道德修養,通過上位者的品德修養帶動百姓以及社會的安定和諧,而老子“玄德”思想的核心便是不妄為,強調“自然”“無為”“不爭”“素樸”“恬淡”,是真正意上的“無為”。
參考文獻:
[1]張祖龍.老子“無為”思想內在理路探微:兼與孔子“無為”思想比較[J].中華老學,2022(1):241-247.
[2]鄭開.玄德論:關于老子政治哲學和倫理學的解讀與闡釋[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3,29(1):1-8.
[3]黃有東.“同歸而殊途”:孔子與老子“無為而治”治道思想之比較[J].船山學刊,2007(1):48-50.
[4]許金哲.“仁德”與“玄德”之同質異向:先秦孔子與老子“德”觀念發微[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8(1):46-56.
[5]鄭開.道家形而上學的理論特質:以“道德之意”為中心的討論[J].中國社會科學,2017(11):179-203,208.
[6]茍家容.由出土文獻看先秦“德”觀念的演變[J].職大學報,2019(5):111-1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