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女性妝飾是對時代氣質和胸懷的映射,時代的魅力與社會審美價值觀構造了絢麗燦爛的妝飾史詩。唐代的女性妝容之所以屹立于妝飾發展史中,與其時代的包容性和女性的自我意識覺醒不可分割,女性妝容反映了一個時代人們普遍的審美風尚和道德理想。
[關 鍵 詞] 思想意識;古代妝容體系;審美理念
“拂黛月生指,解鬟云滿梳”,女子以手撫眉,月華從指間傾瀉而下,烏發如云,“月”與“云”不僅迷了詩人的眼,還不禁令讀者浮想聯翩,沉浸于此情此景中。從古至今,文人墨客以女子妝容為題賦詩作詞不為少見,或抒發喜愛贊美之情,或暗藏內心郁結,由此可見粉黛紅妝在古代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而女性妝容的傳承與演變難免不會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正如“女為悅己者容”,女性妝飾審美暗含著社會審美的流變,同樣也是封建禮教下女性個人思想意識崛起的外化。與山水畫、書法、玉器、陶瓷一樣,妝容同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妝容是女性審美追求的重要部分,是女性視覺創造力的展現媒介,在時光流轉中形成的古代妝容體系和審美理念體現了在封建男尊女卑社會下女性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態度,是女性光芒智慧的載體,是中華文化的映射。
一、唐朝妝容演變
隨著歷朝歷代的政策變化、國力發展、民族交融和思想發展,不同時期的妝容風格都富有時代特點,而唐朝是我國國力強盛、物資豐富的突出代表,隨著時代兼容性的提高,女性妝容審美更是追求炫異爭奇,唐代妝容的發展拓寬了面妝文化。
(一)初唐時期
王朝的更迭都會以史為鑒,去其糟粕,唐代建立初期,唐高祖以隋朝亡國為忌,戒驕奢淫逸。以統治者上層階級為首,崇尚節儉,認為“雕鏤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驕奢,則危亡之期可立待也”,在封建主義中央集權的社會風潮下,唐太宗政治清明,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此時女性妝容以簡約大氣為主。長安等京畿區域因戰爭破壞,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為維系生產發展,人們對妝容娛樂等方面并不重視。初唐,淡妝仍占據女性妝容體系的主導地位, 其類型主要分為兩類:一是淡涂鉛粉的白妝,二是涂胭脂的紅妝。
“君王選玉色,侍寢金屏中”,古人對素色與玉色有獨特的偏愛,漢代以后儒學成為主導思想,儒士常著白色的服飾,白色被禮學視作正直和誠實的象征,在妝容上對面色白凈素靜的追求也體現了統治思想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和女性對高尚道德品質的追求。古人常用“玉顏”形容女子貌美如玉般素潔,“玉面添嬌舞態奢”便是對女子妝容面如凝脂、色澤潤白的贊譽。白妝的妝粉與現在使用的化妝工具截然不同,其多使用米制成的鉛粉敷于面部,這種妝粉可以在保持色澤素靜的同時滋養肌膚。
“紅妝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寫翠娥”,李白的《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體現了文人墨客對紅妝的喜愛,紅妝是在白色面妝的基礎上用胭脂施于腮與頰,雖然漢朝就已流行紅妝,但是唐朝人對紅妝的追捧更是盛極一時,紅妝風潮幾近席卷全國。初唐時期,紅妝初見端倪,但總體風格仍以清雅秀麗為主。紅妝因胭脂涂抹的顏色和位置的不同也展現了不同的風格?!秺y臺記》 中有云:“美人妝,面既敷粉,復以胭脂調勻掌中,施之兩頰,濃者為‘酒暈妝’,淡者為‘桃花妝’,薄薄施朱,以粉罩之,為‘飛霞妝’?!背跆频募t妝仍以清新雅致為主,桃花妝顏色淺嫩如桃花般嬌柔,將女性的柔美婀娜展現得淋漓盡致,《新成安樂宮(一作新宮詞)》有言:“柳葉來眉上,桃花落臉紅?!本茣瀶y在當時也較為盛行,較桃花妝相比更加濃郁,顏色似醉酒后臉上的坨紅,襯得女子面容妖冶。
(二) 武周時期
武周時期是承上啟下的年代,唐王朝的政權逐漸穩固,經濟飛速發展,在思想的交融流變下,人們對社會變革的呼吁愈發形成一股熱潮,逐漸沖擊著初唐的社會體系,坊市制下商業的發展和貿易的往來促進了人們思想的發展,女性妝容也在此后開啟了爭奇斗艷的盛況,這展現了女性健康積極的審美趣味和昂揚向上的生活態度。在眉妝上,女性的審美從傳統的細眉轉向短而寬的闊眉,眉妝的審美偏好更能展現女子的個性和英氣。武曌作為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在其統治期間女性地位相對提高,女性對政治參與意識和社交積極性逐漸提升,與唐高祖到高宗時期相比,女性的審美意識突破傳統意趣,更顯華麗雍容之態,審美的突破也折射了盛世之下女性昂揚的姿態和社會風氣的相對開明。
“濃艷”二字是武周時期面妝風格的概述。胭脂的暈染范圍從臉頰延伸至眼眶、鼻翼,更有甚者將胭脂施于耳部和整個面頰,將女子襯得豐美肥腴,這與現代妝容追求的顯瘦效果截然不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酒暈妝,將兩頰施以濃厚的紅粉,盡顯醉態?!傲枇T香風度,花臉妝勻酒暈生”“映葉多情隱羞面,臥叢無力含醉妝”,指的便是這種妝容,與現代流行的曬傷妝有異曲同工之妙。
審美的突破離不開唐朝深度的民族融合和交流,胡漢合流下,胡風的傳入使女著男裝逐漸盛行,又稱為“著丈夫服”?!杜f唐書·輿服志》記載有婦女“著丈夫衣服靴衫”,就是描述唐代婦女仿效男子著裝的現象?!邦^戴軟腳幞頭,身穿翻領或圓領缺胯袍,腰間系蹀躞帶,下穿小口褲,腳穿黑皮革靴錦履。”這是對當時女著男裝的具化描寫。穿男裝的風潮于天寶年間由宮中傳至民間,這是唐代女性服飾的一大突出特色,也是唐代社會開放的標志,女著男裝在一定意義上是受到胡服文化的影響。
與此同時,唐風對少數民族的影響在當時也十分明顯,民族的融合也促成了審美交融。如吐魯番阿斯塔那 187 號唐墓《弈棋仕女圖》中的女主人和侍女、230號唐代墓出土的《舞樂屏風圖》中持箜篌的女子都是這種妝容,盡管均為酒暈妝,但妝扮風格稍有差異,《弈棋仕女圖》中的侍女顴骨處胭脂染得最濃,向四周稍淡,眼窩處也較淡。為了使妝容更濃,有的女子將胭脂與朱砂調和,形成暗紅、殷紅色。
武周時期,濃且闊的長眉風潮肆虐。“女為悅己者容”“紅顏禍水”,這些詞匯都暗含了封建統治對女子的施壓和對女性權利的抑制。但即使在政治壓迫下,古人的浪漫追求卻不會因階級統治和男尊女卑而失去顏色,“水邊有神女,妝去遺翠靨”,這是宋人梅臣堯對唐代妝容的描寫,詩意化的形容增添了妝容的藝術色彩,觀此詩如若賞溪邊神女梳妝圖,引人遐想。相比于源于漢代的闊眉,武周時期眉式更加形式多樣,粗闊長眉的體系蓬勃發展,女性的創造性思維更加天馬行空,構造出唐代妝容的絢爛盛宴。然而,畫眉的粗細和眉形的傾斜度以及眉毛間距的改變都展現出不同的修飾作用。如近心眉相較遠心眉更加粗且濃密,襯托人的嚴肅鄭重,這種眉大多為宮中女官所妝用;而眉梢尖、中間闊的遠心眉使人顯得親和力十足。粗闊眉中最具代表性的為分稍眉,其修飾作用也在不同畫法下效果迥異,眉頭斜向下,眉梢斜向上且尾部分梢,顯得活力十足;若眉頭眉尾皆寬,且兩端都有分梢,使女性看起來陽剛、爽朗又不失嫵媚。武周時期畫眉審美崇尚寬,一改前朝的細長眉,這體現了女性個人意識的逐步覺醒,即追崇自然質樸卻不極致奢華的審美意蘊。唐朝闊眉的風潮由武周時期發端,此時的唐王朝也迎來了社會的逐漸轉型和過渡。
(三)玄宗時期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是對唐玄宗時期社會風貌的典型寫照。兼容并蓄,國泰民安,女著男裝已經司空見慣,繁榮的經濟和穩固的政權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社會對創新思維的包容與理解是女性妝容發展達到鼎盛的重要原因,這使玄宗時期的妝容風格別具一格,對后世影響至深的大氣艷麗的“唐妝”文化在此時異彩紛呈。唐代的博采眾長不僅體現在文化政治統治上,在妝容方面也一改前朝長眉統天下的審美傳統。在畫眉的創新上有著名的《十眉圖》:“鴛鴦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月棱眉、分梢眉、涵煙眉、拂云眉、倒暈眉”,如此豐富多彩而又具有詩情畫意的眉形體現了在貞觀之治后高度發達的經濟體系與穩固的政治統治下百媚成競的盛況。
(四)中晚唐時期
到了中晚唐時期,唐王朝經過藩鎮割據,政治的風雨飄搖和胡漢合流的強烈影響,使女性裝扮也傾向于奇異詭譎,元和時世妝便是這個時代背景下的產物,白居易在《時世妝》中言:“時世流行無遠近,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態,妝成盡似含悲啼。圓鬟無鬢堆髻樣, 斜紅不暈赭面狀。昔聞被發伊川中,辛有見之知有戎。元和妝梳君記取,髻堆面赭非華風。”這種面白、八字眉、烏唇、赭色敷于面頰的化妝風格與外域文化中少數民族女性的裝扮有所相似,而在晚唐的突出代表血暈妝又名啼妝更能突出女性通過妝容表達自己對王朝末路的悲哀?!短普Z林·補遺》記載:“長慶中……婦人去眉,口丹紫三四橫約于目上下,謂之血暈妝?!毖獣瀶y去眉,在眼下用紅色畫出條狀血痕,好似抓傷,在怪異病態的妝容中可窺見繁縟昏庸的晚唐女性沮喪愁苦之情,血與啼映示著晚唐的血雨腥風與愁苦病態。
二、影響女子妝容的因素
(一)男性審美的主導作用
中國封建王朝史的發展向來以男權主導為色彩,男性統治者的地位在社會架構中始終處于中心地位,即使唐朝經濟發達,思想較為開明,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但不可否認的是男性審美在主流社會中仍被認為是正統思想。而女性審美的更迭在古代社會大多取決于應和男性審美,爭奇斗艷、標新立異的妝面是女性在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社會背景下的謀生手段。例如唐朝末年流行的時世妝、八字眉和拋家髻,凌亂的發髻搭配如同啼哭般的妝容雖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女性對亡國的擔憂,但更多層面是通過病態惹男性憐愛。盡管在現代社會對此有所抨擊,但一定程度上男性也促進了古代女性妝容審美理念的發展。
(二)中國圖騰文化意象化的啟蒙
中國社會自古以來便有了圖騰作為象征或者民族文化,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無不充斥著圖騰,人們首先是將圖騰作為祖先崇拜,隨后在發展中將其視為一種傳承的象征,周代冕服制度完善,在封建社會中象征皇帝的龍紋在周朝僅排第五?!墩f文解字》中講:“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边@是對龍變化莫測、呼風喚雨能力的概述,這種超越現實的想象體現了古人的浪漫主義,龍超越現實的能力符合古代社會對民族精神的想象,因此將其升華為中華民族精神的符號。這樣抽象的審美概念同樣體現在古代女子妝容上。在古代,面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梅花妝”,面靨是裝飾在臉部的圖案,梅花妝是用胭脂在額頭點成梅花狀作為修飾,簡稱“梅額”。吳夢窗在《玉樓春》中說:“茸茸貍帽遮梅額,金蟬羅翦胡衫窄?!痹谥袊鴤鹘y文化中,梅花五瓣寓意五福,是吉祥的象征,在中國傳統工藝用品中常見梅花的圖案,比如無錫梅園的梅亭是梅花形建筑。還有一種說法是將梅花與中國傳統五行聯系在一起,寄托了人們對天地運行規律的尊崇,女子將梅花作為裝飾很難不受到圖騰概念的啟迪。
(三)民族融合下外來思想的影響
唐代是胡漢合流特征最明顯的朝代,少數民族的妝容特征被中原所吸納,同時開放的社會風氣和在羈縻制度管理下寬松的民族政策使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傳統文化的融合度不斷提升,女性妝容受到胡風影響,在顏色、眉形和面妝范圍上更加大膽,如烏唇、赭色腮紅、胭脂鋪滿面部?!敖疴A越溪女,羅衣胡粉香?!边@是形容南方女子身著羅衣手持金釵,周身散發著西域胡粉的香氣,這也代表著妝容文化的融合,可以說時代的包容性同樣體現在女性妝容上。
(四)佛教文化的盛行
在佛教盛行的唐朝,蓮花和云氣等象征符號的影響更是不可小覷。如宮中仕女妝容的裝飾題材經常出現蓮花和云氣,如《伏羲女媧圖》中斜紅就如同卷曲狀的云朵。尤其在唐代佛教盛行的時期,人們更是通過對蓮花和云氣這種象征符號的使用來表現大千佛國凈土。
三、結束語
時代的魅力與社會審美價值觀構造了絢麗燦爛的妝飾史詩。唐代的女性妝容之所以屹立于妝飾發展史中與其時代的包容性和女性的自我意識覺醒不可分割,女性妝容反映了一個時代人們普遍的審美風尚和道德理想,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的現代社會,繼承古代妝容傳統取其精華對塑造具有中國氣質與風尚的創新性妝容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彭定求.全唐詩 [M].北京:中華書局, 1960.
[2]劉向.戰國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18.
[3]吳兢.貞觀政要 [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
[4]劉禹錫.劉禹錫集[M] .北京:中華書局,1990.
[5]黃庭堅.北宋黃庭堅諸上座帖李白憶舊游詩[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21.
[6]宇文士及.妝臺記(1卷)[M].上海:上海國學扶翰社,1914.
[7]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7:55.
[8]白居易.白居易詩選[M].揚州:廣陵書社,2019.
[9]曹植.曹植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7.
[10]梅堯臣.梅僥幸臣集編年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1]王維.王維集[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22.
[12]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
[13]王讜.唐語林[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4]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15]陳如江,施蟄存.宋詞經典[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
[16]范麗.唐代仕女面妝的符號特征及對現代時尚影響的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