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倍的認識”是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中的一個單元。該板塊主要運用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例子,說明某些事物之間的數量關系。本單元是學生學習了整數乘除法的基礎上引入的內容,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教師應幫助學生建立起“倍”的概念,并啟發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答教材中的題目,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此板塊教學難度為中等,教材中列舉的題目也容易被學生理解。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小學生已初步具備了文字理解能力,并且有了一些淺顯的生活經驗。從整體上來看,他們對“倍”所涉及的數量關系,并不是特別難以理解。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圖片或實物進行講解,同時需啟發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倍數”問題,這樣可以提高教學效率。
三、教學目標
1.在“看”與“做”中理解倍數的概念。
2.在概括、比較、表達的過程中促進知識遷移。
3.回歸生活,關注身邊的“倍數”問題。
4.在親身實踐中深入理解“倍”。
四、教學重點
1.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向同伴和教師說出常見的“倍數”。
2.在實踐中深刻理解并靈活運用“倍”。
五、教學難點
在觀察與操作中理解“倍”的含義。
六、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揭示課題
師:動物王國要在今天召開大會,森林里的小動物們紛紛趕著到達了會議室。同學們,你們跟著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動物參會了。
(教師播放視頻,學生認真觀看。)
師:視頻中出現了哪些小動物?它們的數量分別是多少?
生A:視頻里有4只小熊,8只小狗,2只梅花鹿。
生B:還有6只鳥,2只小獅子。
師點評:看來大家觀察得很仔細,希望接下來繼續保持認真學習的習慣哦。
師:同學們,你們能根據剛才看到的,提出數學問題嗎?(舉例說明:小熊比小狗少幾只?小狗比梅花鹿多幾只?)
(學生自主提問、自行解答。)
生C:小狗比梅花鹿多6只。
生D:小熊比小狗少4只。
生F:小鳥比獅子多4只。
師:剛才大家在介紹數量關系時說得又快又準。除了用誰比誰多多少?誰比誰少多少的方式闡述上面的關系,你們覺得還可以用哪些方式介紹上述的數量關系?
學生根據預習中掌握的內容回答:還可以用“倍”表示!
(教師板書:倍的認識)
(設計意圖:教師采用情景教學法導入新課,用視頻中的精彩畫面吸引學生,可以抓住他們的注意力并順勢引出接下來的教學內容。)
(二)基于例圖,探究新知
師:同學們,你們愛吃紫薯嗎?
生:喜歡。
師: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了一些紫薯,請你們認真觀察后用“幾個幾”說一說自己的發現。(教師示范用1個2,2個2,3個2表示)
(教師出示圖片,學生觀察后先將答案告訴同桌。教師選學生回答。)
生G:我可以用1個5根,2個5根,3個5根來表示。
師:你剛才的語言表述中涉及“倍”的概念。如果我們把5根堆在一起的紫薯看作是一份,這里總共有3份,那么就有3個5根,用倍來表示可以說成5的3倍,3個5根也可以說成3的5倍。
(學生仔細解讀教師提供的數據信息,有不理解之處舉手提問。)
教師出示PPT,要求學生齊讀:把幾個放在一起的物品看作是一份,這里總共有幾份,那么就可以說幾個是幾份的倍。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若干份小棒,要求學生參照之前的例子,向同桌說一說“倍”。
生H:老師畫了4根堆在一起的小棒,有3個同樣的畫面,也就是說有3個4根;3個4根可以說成3的4倍,也可以說成4的3倍,無論怎么計算最終結果都是12。
生K:我發現“倍”可以用我們之前學過的乘法算式來表示,是不是所有的“倍”都這樣呢?
教師聽后進行補充:“倍”的關系可以用乘法或除法來表示。
(設計意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導入圖片,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將圖片與教材中的知識點關聯起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動手操作,深化理解
師:“倍”真是一個神奇的數學概念,當兩個數相乘時,可以將前者說成是后者的倍,也可以將后者說成是前者的倍。你們想繼續了解“倍”嗎?
生:想。
師:那么接下來就請拿出你們準備好的小棒,迎接我發出的挑戰吧。
師:第一行擺出2根小棒,第二行小棒的數量是第一行的3倍。
學生聽清要求后快速思考一番,在第二行擺出了6根小棒,并將操作結果匯報給教師。
師:看來大家的反應都很靈敏,那如果我把第一行的2根小棒換成4根小棒,你們也要在第二行擺出第一行的3倍,現在數量關系已經變化了,你們還能根據要求擺出來嗎?
學生快速理順思路:第一行擺放4根,第二行的數量是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計算4×3=12(根),根據計算結果可知,當第一行擺放4根時,第二行要擺12根。
(學生擺出對應數量的小棒后向教師匯報結果。)
師:大部分同學都在操作中理解了“倍”的概念,也能根據要求完成任務。你的同桌做到了嗎?可以出題考考對方。
生L:請聽清楚我的要求,然后根據要求擺出小棒哦。第一行擺3根小棒,第二行是第一行的2倍,第三行是第二行的2倍。
生M:第一行是3根,第二行是第一行的2倍,所以第二行的數量應該是3×2=6(根);第三行是第二行的2倍,所以第三行的數量應該是6×2=12(根)。
(設計意圖:在實踐過程中讓學生解決問題、看清事物的本質,能培養他們的抽象思維。)
(四)關聯生活,拓展新知
教師播放視頻:一水果店老板讓員工幫忙進貨,此次需要購買雪梨、香蕉、菠蘿、蘋果4種水果。根據這4種水果的銷量,老板要求購買2箱雪梨,香蕉是雪梨的2倍,菠蘿是雪梨的3倍,蘋果是雪梨的5倍,視頻快結束時拋出問題:請你幫助這位員工算一算,香蕉、菠蘿、蘋果各需要進貨多少箱?
學生聽后提筆計算:
香蕉是雪梨的2倍,已知雪梨需要進貨2箱,所以2×2=4(箱),香蕉應該購買4箱;
菠蘿是雪梨的3倍,已知雪梨需要進貨2箱,所以2×3=6(箱),菠蘿應該購買4箱;
蘋果是雪梨的5倍,已知雪梨需要進貨2箱,所以2×5=10(箱),蘋果應該購買6箱;
師:你們現在知道了每一種水果購買的數量,現在批發店的老板已備好貨,你們需要幫員工裝貨,誰能到電腦屏幕前操作一下呢?
教師隨機選擇一名學生,引導他點擊電子屏幕中的“水果”,將貨物放到“小貨車”上。
師:從剛才的解題過程來看,大家的思路很清晰,所以題目完成得又快又準確。你們能根據剛才的題目提出一些和日常生活相關的問題嗎?
生A:媽媽的衣櫥里有3條裙子,褲子是裙子的3倍,上衣是裙子的4倍,絲巾是裙子的2倍,問褲子有多少條?上衣有多少件?絲巾有多少條?
同小組的成員共同解答生A的問題。
(設計意圖: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啟發他們運用數學思維觀察、分析現實中的事情,在提高他們問題解決能力的同時,讓他們在潛移默化間意識到: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只有學會細致觀察、認真思考,才能學好數學這門課。)
(五)趣味游戲,鞏固新知
師:接下來我們一起玩“小跳馬”的游戲吧。拿出一張白紙,在紙張上用尺子標注好刻度,然后拿出小跳棋當作小馬,小馬需要按照某個數字的倍數向前跳動,例如:第一次跳2步,第二次要跳2的兩倍。你們可以和同桌一起玩這個游戲,相互考考對方,看看誰的反應快。
生B:這樣聽起來“小跳馬”游戲可真有趣,我得趕快試試看。
(生B拿出白紙和直尺畫出刻度線,從文具盒中拿出跳棋,準備和同桌開始做游戲。)
生B:請聽清楚我的要求:第一次跳5步,第二次所跳的步數是第一次的2倍,第三次所跳的步數是第一次的1倍。
生C:(思考了一會兒便有了答案)我知道該怎么跳了(只見他手持跳棋跳了5步、10步,接著又跳了5步)。
生B:你能說一說為什么第二次跳10步,第三次跳5步嗎?
生C:理由很簡單,5的2倍應該是5×2=10,所以第二次是跳10步;5的1倍是5×1=5,所以第三次是跳5步。
生B:看來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的知識你都學會了,真棒!
生C反過來考驗生B:第一次跳6步,第二次所跳的步數是第一次的2倍,第三次所跳的步數是第一次的3倍。
生B:你出的題目可難不倒我(只見他飛快地在刻度線上跳出了6步、12步、18步)。
師總結:只要聽清楚同桌的要求,接著再做個簡單的計算,很快就能幫助“小跳馬”完成任務了。
(設計意圖:在趣味游戲活動中,學生的求知熱情能得到激發,在較高積極性的影響下,學生認真思考、主動探索問題解決方法。如此一來,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與實踐技巧,這為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奠定了技巧。)
(六)知識梳理,提高效率
師: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都掌握了哪些知識點呢?快將你掌握的內容分享給同桌吧。
生A:倍是數量關系,不能用做單位。
生B: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要用乘法來計算。
生C:一個數是另外一個數的幾倍,要用除法進行計算。
生D:“倍”在生活中的應用比較常見,所以能夠列舉的例子很多,只要我們留心觀察生活,就能輕輕松松舉出若干個例子。
生E:一個整數能被另一個整數整除,那么這個整數就是另一個整數的倍數。
師:剛才大家說得都很在理,同學們在交流中發現了很多關于這個板塊的知識點,接下來請你們自行繪制思維導圖,理順與“倍”有關的內容。
(學生繪制思維導圖)
七、教學反思
“倍的認識”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中的一個板塊,這個部分主要引導學生了解“倍”的含義,學會運用“倍”來解讀數量之間的關系。為了教好這個部分知識點,我注重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視角出發,引導學生通過看圖初步了解“倍”,在動手操作中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同時關聯生活,拓展新知識,讓學生在趣味游戲活動中鞏固所學內容。在課程結尾,我引導大家對知識進行小結,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講解“倍的認識”,最終獲得了比較滿意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甘肅省夏河縣達麥鄉中心小學)
編輯:蔚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