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依托小學語文教材,立足語文關鍵能力,以提高課后服務為落腳點,嘗試構建小學“主題‘說、讀、做、寫’四項式”課后素養作業新體系。為與此相適應,創設有學校特色的作業與評價體系,將原先以學科知識為主的傳統作業調整為五育并舉的素養作業結構,促進了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筆者嘗試以課后托管為落腳點,結合語文課程特點,開發小學“主題四項式”課后素養作業新樣態,建構有學校特色的作業與作業評價體系,讓課后素養作業真正促成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
一、基點:課后素養作業“托管”化
基于對“課標”精神的踐行和人才培養的目的,筆者依托小學語文教材,嘗試建構并實施了“主題四項式”作業體系?!爸黝}”,是根據教材的實踐主題(一學期八個主題課后素養作業);“四項”,是指學生獨立或合作完成同主題下的“說、讀、做、寫”實踐性活動,逐級遞增訓練語文關鍵能力。
我們嘗試借助作業體系(如圖1)的建構與實踐,嘗試從以下四大層面進行突破。
學生層面:通過趣味性與有效性兼具的多主題課外閱讀與語文實踐探索,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發展需求。課堂層面:基于小學生語文關鍵能力發展梯度,有的放矢地探索“主題四項式”模式,避免機械性作業,做到冊冊有語文素養目標、次次能訓練語文關鍵能力。教師層面:不斷學習素養作業設計的理論知識,不斷探索語文課后素養作業設計的新樣式,在實踐中逐步提升學生語文學習效果、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學校層面:構建有趣的“課后素養作業體系”、有效的“課后素養作業評價體系”,在實踐中“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
二、構建:“主題四項式”作業樣態
(一)基于教材編排,確定素養作業單元主題
小學語文教材雙線組元的特點突出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合,使培養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目標指向更加明確。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是幫助學生鞏固、理解和運用課堂所學知識的主要方式。
以三年級上冊為例,我們依據教材的單元人文主題:(1)學校生活。(2)金秋時節。(3)童話世界。(4)策略單元:預測。(5)習作單元:觀察。(6)祖國山河。(7)我與自然。(8)美好品質。設置了一學期素養作業的主題:(1)校園,成長的搖籃。(2)來一場尋秋之旅。(3)游歷童話王國。(4)大膽地預測與猜想。(5)發現生活中的美。(6)誦祖國壯美山河。(7)走進大自然。(8)閃光的品質。
(二)基于學情,優選素養作業樣式
四項式作業大致通過兩種樣式推動學生探求學習內部真理并獲取能力。
1.單樣式
說。聽說是學生形成并發展讀寫能力的前提和基礎?!肮适聲薄把菡f家大講堂”“新聞播報臺”“少年說”等成了作業體系中提升學生言說能力的平臺。如“少年說”平臺,從一二年級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繪本故事、玩具、水果,到三四年級說說旅行見聞、自己最愛讀的書,到五六年級的“強國有我主題演講”“圍繞一個觀點表達”等。有體系呈階梯行進的“少年說”言說作業體系,讓學生在不同階梯提升言語表達能力,增強自信。
讀。各種朗誦會“春天的歌謠”“我是小小朗誦家”等成為學生鍛煉的平臺。另外,從學生的閱讀實際出發,多角度選擇閱讀書目,制作“閱讀地圖”,讓學生循圖而讀。閱讀的書目隨著學生年段的提高,其難度與深度也呈螺旋上升特點。
做。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這成為作業設計的重要板塊。表1(見文末)是一位教師設計的單元主題素養作業:查找同題材古詩;搜索現代版“鸛雀樓”圖片或視頻;現場錄制朗誦視頻;拍攝風光圖;制作手抄報等。
寫。在“說、讀、做”的基礎上,“每日寫點”,讓三四年級學生每天用幾句話記錄生活中有趣的、難過的、快樂的事,或寫寫印象深刻的事物等。而“我來仿寫”主題任務,二三年級是仿寫課文里的一句話、幾句話、一段話。到了高段,就仿寫整篇課文,或者與課文同題異構等。
2.融合式
在“主題四項式”作業體系中,這四項式不是割裂、獨立存在的,它們往往相互融合,呈現出復合類型,形成合力。例如表2,我們設計的“一年級上冊起始單元課后素養作業”。
(三)基于“學練”空間拓展,實施“216”作業模式
語文教材編排的一個單元一般需要2周的教學時間。根據學校實際,語文教師參與課后服務一周一般有3個課時。基于教材及教學實踐安排,我們設定了兩(2)周一(1)主題6課時的作業量,安排在托管時間內。在教師的監管和幫助下,學生獨立完成或同伴合作完成,并實現自我評價。
如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我們設計“小眼睛 大世界”為主題的6課時作業。
第1、2課時:布置觀察任務,“爭做水果代言人”;借助觀察單,多角度觀察水果;記錄觀察單,嘗試分享觀察發現;畫畫水果,寫“代言詞”。第3、4課時:繽紛世界我來拍(小動物、植物);繽紛世界我來說;繽紛世界我來寫。第5、6課時:看球賽,觀察場景;畫球賽,說精彩瞬間;寫球賽,享精彩瞬間。(見表3)
(四)基于四階協同運作,實現“課外作業課內化”
逐步建立并完善自下而上再轉變為從上到下的“學校—學段—班級—學生”四階協同運作體系,讓課外作業“課內化”,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因為是在教師監管著的課后服務時間段完成,學生的完成效率及作業質量大大提高,實現了“有序管理,提質作業”。
學期初,學校根據學期活動安排,有序開展綜合性、多學科協作的主題活動。學年段結合教材、語文關鍵能力梯度,構建每學期“主題四項式”課后素養作業框架。班級成為“說、讀、做、寫”活動共同體。管理體系的落腳點是學生,評價體系促使學生自主完成作業,開展自我評價,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另外,學生在與伙伴的合作交流中,學會了與他人共處。
三、實效:作業評價管理促進學生學習品質的提升
作業及評價是學生學習活動中的重要內容,兩者密不可分。課后素養作業設計,具體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一是通過多樣態成果展示,激發學生跨學科作業興趣;二是通過課后素養作業手冊關注學生成長;三是通過三級爭章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元認知發展。
“主題四項式”課后素養作業的實踐探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校作業管理的壓力,提高了課后服務水平,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教學研究和課堂指導中。同時,它也提升了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學習力、創新力和競爭力,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
(作者單位:浙江省樂清市丹霞路小學)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