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山東省膠州市鋪集鎮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持續推廣以農業生產托管為主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推動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通過總結鋪集鎮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工作舉措和取得的成效,分析了鋪集鎮在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針對性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農業社會化服務;主要做法;成效;存在問題;對策建議;山東省膠州市鋪集鎮
中圖分類號:F306.6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3.039
鋪集鎮地處山東省膠州市西南部,是省級農業產業強鎮,鎮域面積122 km2,戶均耕地面積0.4 hm2。近年來,鋪集鎮聚焦農業生產關鍵環節及薄弱領域,堅持規模化經營、標準化引領、特色化提升,積極開展“耕、種、管、收、加、儲、運、銷”等農業社會化服務,探索出了一條主體多元、模式多樣、服務高效、群眾歡迎的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新路徑。2023年,全鎮共有家庭農場52家、專業合作社233家、各類農業服務專業組織46家,社會化服務面積達到2 200 hm2,其中全程托管服務面積達到1 000 hm2。
1" 主要做法
1.1" 加快主體培育,實現服務多元化
按照“主體多元、功能互補、融合發展”的要求,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從大田作物向經濟作物拓展,在農技推廣、農機農資、農業信息、農產品營銷等領域構建公益性與經營性服務組織,形成不斷壯大、互為補充、相互融合發展的服務體系,有效提升服務能力[1]。成立的鎮級公益性綜合農業服務中心,通過整合鎮域土地、人力等各類農業服務資源,重點提供信息咨詢、技術培訓、金融保險、監督指導等服務。大力培植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服務公司等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這些組織根據農戶的需求,提供土地托管、農資配送、農事服務、測土配肥、糧食產銷等服務,促進小生產、粗放經營、自然經濟等傳統農業向大生產、專業管理、商品化生產的現代農業方向轉變。對可量化、易監管、小農戶急需的公益性服務,通過政府采購、招投標、獎勵補助等方式,支持具有資質的經營性服務主體開展服務。鼓勵有條件的村集體經濟組織領辦生產服務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直接為小農戶開展耕、種、收、烘干、倉儲等服務。
1.2" 引導規模經營,推動服務集約化
針對零星土地、閑置土地等情況,積極引導新村經濟聯合社通過土地托管、土地股份合作等方式對土地進行集約和整合,因地制宜規范農村土地流轉,打破一家一戶承包地的界限,解決“塊塊田”“綹綹田”不能開展連片服務的問題,提高資源配置質量,形成規模經營優勢。積極引導農戶、合作社、家庭農場等通過聯建聯營方式,擴大糧食種植面積,多措并舉盤活撂荒地,社員以土地經營權入股組建合作社,形成種植者聯盟,通過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的市場化管理機制,實現“小田變大田、統種促共富”。引導服務組織大力建設高標準農田,加大以田間路系、水系等基礎設施為重點的農田建設力度,完善耕地基礎設施,確保農機“能下田、能上路、能集中連片作業”,提高農機服務作業效率。
1.3" 完善政策支持,促進服務專業化
針對服務主體在服務規模擴大后,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增大、資金需求和融資難度加大等現實困境,加快健全財政、金融、用地、人才等服務政策支持體系,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強化財政項目扶持,將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列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范圍,財政部門安排專項資金對重點服務環節進行資金補助,支持服務主體優先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土地整理復耕、撂荒地治理等項目。強化信貸支持,針對種養殖大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專業合作社等不同類型客戶,鼓勵涉農金融部門制定專屬信貸支持方案,有效滿足各類融資需求,幫助農民増收致富、涉農企業發展壯大。落實設施農業用地、用電、用水優惠政策措施,切實保障服務主體的合理需求,為服務主體開展規模服務提供更多支撐保障。加大對專業化服務人才培養力度,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的培育納入職業農民培育范圍,培養一批本地杰出農村實用人才。
1.4" 創新服務模式,推進服務鏈條化
支持各類服務主體以資金、技術、服務等要素為紐帶[2],建立聯合體、協會等組織,打造覆蓋全產業鏈的服務組織體系。探索形成“集體經濟組織+社會化服務企業+農戶”模式,通過集體經濟組織統一經營管理,聘請服務企業或服務組織開展代耕代種、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會化服務。探索形成“共富公司+產業鏈+農戶”模式,通過入股分紅、二次返利、銷售讓利等利益聯結機制,為農戶提供全產業鏈訂單式和一站式服務。各服務組織根據不同產業推進服務全鏈條化,聚焦糧食安全,加快推進玉米、小麥的農機化作業和代耕代種代收、糧食初加工等服務;對西北部林果業主產區,開展統防統治、機械采摘、用工信息發布、務工中介等服務;在西南部食用菌生產聚集區,開展原料供應、技術培訓、產品加工、市場營銷等服務。
1.5" 強化行業管理,確保服務品質化
利用農經服務平臺,建立完善服務主體名錄庫,將具備一定服務能力的主體全部納入名錄庫管理。推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規范發展,建立示范社、示范場、示范組織動態監測制度,對運行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將服務能力強、服務質量優、社會認可度高的服務主體予以重點扶持;將信譽度差、質量不達標、農民投訴多的服務主體及時拉入“黑名單”,實行有進有出動態管理。積極指導服務組織與農戶溝通需求、建立臺賬、開展服務,逐步實現服務流程規范化,確保服務質量,維護服務雙方利益。開展社會化服務整村推進試點,加強對服務模式、組織形式等方面的經驗總結,強化典型引領,積極探索具有村域特色的農業社會化服務路徑。
2" 取得的成效
2.1" 減少了土地閑置,實現了穩糧增收
通過社會化服務和機械化耕種,減少了土地撂荒現象,解決了“無人種地、不愿種地、不會種地”問題。鋪集鎮引進了農業生產頭部企業,實施“政府+平臺公司+頭部企業+農戶”土地流轉模式,有種植意愿的村民受雇于引進的農業公司,全鎮村民每年增收超900萬元。依托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創新聯農帶農模式,社會化服務組織通過良種、良肥、良藥、良法配套及農資、農機、農藝融合,將先進適用的品種、技術、設備、管理模式等現代生產要素導入小農戶生產,實現了糧食產量增產、農民增收致富。天臺社區的村莊以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為主,按照全國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的要求,以種糧大戶為帶動,結合水肥一體化、土壤改良等技術手段,實現全鎮推廣水肥一體化200 hm2,標準糧田土壤改良135 hm2,建成了2 000 hm2優質糧食示范區。與農民自種和土地流轉相比,集中服務帶來的規模效益愈發顯著,規模作業降低成本10%,通過訂單銷售糧食收益每千克平均上漲0.2元左右。
2.2" 完善了利益聯結,鞏固了脫貧成果
通過社會化服務組織為小農戶提供服務,一方面,農戶通過土地入股分紅、參與務工等方式增收,另一方面,節省的人工又參與二、三產業及城鎮化建設增加收入。高家莊核桃專業合作社將種植嫁接技術無償傳授給周邊種植戶,100多人在合作社務工入股,同時進行產業聯合,挖掘和發展核桃深加工、核桃文化旅游產業,把核桃樹變成帶領村民增收的“搖錢樹”,引領群眾走上了致富增收的道路,目前合作社發展核桃種植70 hm2,年產值達600余萬元,社員年均分紅2.6萬元。侯家庵村的青島膠茶現代示范園共托管脫貧戶茶園24 hm2,優先安排脫貧戶就業,合作社全年用工3 500余個,每年支付勞務工資50多萬元,通過入社務工,脫貧戶年收入達2萬余元。
2.3" 減少了土地污染,保障了產品質量
社會化服務組織在生產過程中采取標準化、規范化生產,解決了農民在生產中存在的品種雜亂、用藥用肥不規范、監管跟不上、質量難保證的問題。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專業服務有效推動了現代農業綠色生產方式,減輕了農村環境整治壓力,保證了農產品品質。占地75 hm2的青島膠河源農產有限公司,嚴格按照有機食品標準進行規范生產,堅持人工除草、物理生物防治病蟲害,不用除草劑、殺蟲劑等化學藥品,回歸無污染耕種模式,現有37種農產品獲得國家有機認證,先后在膠州、青島、濟南開設6家直營店,在青島海信廣場、萬象城、利客來、麗達等17家高端商超設立了蔬菜銷售專柜,鋪集鎮已發展成青島市規模較大的禽、蛋、肉綜合性農產品生產基地,2022年“膠河源蔬菜”獲山東省省級知名農產品品牌。辛屯村青島綠美苑種植合作社使用椰糠作基質土,避免了與土地直接接觸,同時安裝了大型凈化水設備,采用凈化后的水澆灌蔬菜與瓜果,保持了產品原生態的自然口味。
3" 存在的問題
3.1" 農業企業帶動作用不足
雖然與農業龍頭企業的合作在不斷深入,但在政策扶持、土地流轉、服務保障、發展層次等方面仍需進一步深化和提高。龍頭企業數量偏少,導致農業社會化服務鏈條仍不完善,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銜接不緊密,市場化運作水平不高。
3.2" 社會化服務組織缺乏規范管理
監督機制不健全,部分合作社內部治理不規范,盈余分配機制不完善,普通農民在合作社中的民主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農民在市場交易中難以有效保護自身利益,遏制了農民參與農業生產托管的積極性。
3.3" 農業生產發展資金不足
農業生產成本投入大,各服務主體缺少發展資金,在金融保障方面,農業貸款存在門檻高、程序繁瑣等問題,部分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融資難。
3.4" 經營性主體服務能力不足
服務主體提供的服務業務覆蓋面窄,很多專業化服務公司尚處于起步階段,服務隊伍年輕化,雖有干事創業的熱情和學習的能力,但專業技術和實踐經驗缺乏,與農戶溝通能力也不足,導致對接渠道不暢、服務效果不佳。
4" 對策建議
4.1" 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培育區域特色品牌
實施外引內培“鏈主”企業行動,圍繞主導產業及上下游鏈條,引導龍頭企業牽頭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3],打通產業上中下游的各個環節,開拓鄉村產業發展新空間。持續發力培育本地重點企業,鼓勵已形成規模的農業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加大投入、提高產能、擴大規模、增強實力,通過育龍頭、補鏈條賦能產業發展。立足區域特色和優勢產業,舉辦特色農產品品牌宣傳推介和展示體驗活動,積極組織品牌農產品企業參加國內外知名農產品展會、知名主播電商直播等活動,以品牌優勢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4.2" 加強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監督管理,保證農民利益最大化
加快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村集體、農民“三位一體”的利益分享機制的步伐,建立健全長效保障機制,保障企業、農民等多方經濟利益,促進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利益聯結。積極探索生產托管、折股量化、產業化聯合體等對接模式,鼓勵服務主體將農業經營利潤更多地向農戶傾斜,提高農戶參與社會化服務的積極性與獲得感,從而充分釋放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發展活力。
4.3" 深化同金融、保險部門合作,推動企業融資渠道多元化
加強同農業銀行、農商銀行、郵儲銀行等涉農銀行的溝通合作,解決企業經營資金需求,有效促進經營主體擴大生產規模和引進農業新技術。深化同保險行業合作,逐步擴大農業保險范圍,推動特色農業保險試點,提供多層次、高保障的保險服務。充分發揮農業擔保公司政策性平臺效應,為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擔保服務,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可得性,助力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通過稅費優惠、績效考核激勵機制等方式,加大社會資本支持力度,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到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中來。
4.4" 加強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提升服務能力
圍繞糧食、蔬菜、畜牧、農機、林果等重點行業和領域,對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開展系統性培訓,打造一支有能力、懂科技、善運營、懂管理的新型農業經營管理隊伍,不斷提高服務主體的生產技能和管理能力。積極營造服務主體創新創業的社會氛圍,牽頭構建多部門聯合協作機制,為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技術試驗、模式試點、品牌宣傳等提供便利,共同打造本地知名社會化服務組織“孵化場”。充分借助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探索相關技術與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融合機制,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效率與智能化水平。
參考文獻:
[1] 杜洪燕, 陳俊紅, 龔晶, 等. 北京市蔬菜產業社會化服務發展成效、問題與提升路徑 [J]. 中國蔬菜, 2022(7): 1-7.
[2] 于衛衛. 國際糧食減損大會商河縣經驗啟示 [J]. 農業開發與裝備, 2022(3): 81-83.
[3] 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 夯實鄉村振興產業根基[N].四川農村日報,2021-10-28(2).
(責任編輯:敬廷桃)
收稿日期:2024-02-23
作者簡介:莊花(1977—),本科,高級農業經濟師,主要從事農村經濟管理。E-mail:jz25ghj@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