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實現民族復興偉業的必由之路。當前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相關研究主要包括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發展水平測度以及評價方法三個方面。從研究現狀來看,關于中國式現代化指標體系以及權重的確定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對現代化綜合水平的測度方法也相對單一。因此,在科學構建中國式現代化測度指標基礎上,選用多種研究方法分析中國式現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共同富裕;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方法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982(2024)06-0070-06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在漫長探索和實踐中,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既是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光明之路,也是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正義之路。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提出與演進
“現代化”一詞源于西方。14世紀初“文藝復興”運動在歐洲興起,這場長達200多年宣揚人文主義精神的運動使西歐進入了一個有別于過去的“現代”世界。“現代”一詞于1585年首次在文藝復興派的著作中出現。1956年美國學者丹尼爾·勒納首次提出現代化的概念。此后“資本主義”與“西方化”等詞逐漸轉化成為“現代化”的同名詞。馬克斯·韋伯和塞繆爾·亨廷頓等眾多外國學者將資本主義先發國家的現代化路徑視為世界現代化進程的“模板”與“公式”。但縱觀全球現代化進程的歷史潮流,鮮有后發國家能夠成功復刻西方模式,一味地照搬只會加劇兩極分化與矛盾,將社會推入“霍布斯叢林陷阱”。究其原因,是因為西方走的是一條資本主義、異化的現代化之路。
19世紀60年代的“洋務運動”被認為是中國現代化的開端。從自主性來看,洋務運動即“自強運動”,是我國現代化的早期代表。此后,無論是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都可視為對近代社會現代化道路的探索。但由于當時中國的現代化是以資本主義為核心的工業化與民主化,故此時期的現代化只取得了局部性的成功,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現代化最終宣告失敗。1933年《申報月刊》推出的“中國現代化問題”特輯,正式提出“中國現代化問題”。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拉開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序幕。1950年,中國共產黨正式提出了現代化的發展目標;1979年3月,鄧小平提出了“中國式的現代化”概念;2020年,習近平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2022年10月26日,黨的二十大報告將“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與“中國式現代化”緊密結合,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唯一路徑”。通過幾代共產黨人的不斷發展,使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進行重構,對其本質進行了深刻的論述,使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內涵與實踐路徑更加清晰。
從現代化到中國的現代化,再到如今的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經過長期不懈的奮斗和不斷地自主探索取得的偉大成就。其中,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的現代化”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我們的現代化是最難的,也是最偉大的。”前者是根據我國國情所選擇的符合我國本土實際情況的特有道路,突出了道路自信。而“中國的現代化”則只是一個比較客觀的過程表述,同時也是在揭示由模仿向自主創新、由被動向主動的根本性變化,是通過總結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客觀規律,是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
二、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
現有文獻針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歷程、理論內涵、路徑選擇以及價值意蘊進行了系統性研究。逯浩等結合我國國情、內生性制度與發展階段三個維度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1)徐坤從歷史邏輯與現實邏輯兩個維度論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特質。(2)劉文勇對上述理論進行了拓展,從政治、歷史、理論、實踐四個層面,提出要以“秉承性”和“傳承性”為切入點,厘清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3) 與此同時,張智等認為中國式現代化內涵應概括為知識理論、價值取向、制度設計與文化蘊含這四個維度。(4)在四維基礎上,王慧娟等闡述了正確認識和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需要從本質、主體、歷史、現實、戰略與價值這六個維度加以理論透析。(5)
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對于如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學界眾說紛紜。郭熙保針對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龐大的人口規模,提出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推動質與量的協調發展。(6)楊志勇提出盡管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社會生產率得到了明顯的提升,但各個地區、領域的發展并不均衡,經濟建設應始終置于首位。(7)孫德超等將中國式現代化水平分為四種類型,并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具體包含全面謀求發展、側重治理現代化能力、側重物質與科技能力以及融合治理能力與物質科技力量。(8)唐亞林等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演變進行了詳細的論述,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應沿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組織六個層面協調推進。(9)
(一)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
人口規模巨大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征”。因此,將人口規模納入中國式現代化既是國情需要也是市場需求。現代化的本質屬性是人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既要服務人民,也要依靠人民。當前少子化、老齡化與高流動性是當前我國人口最大的特征。(10)有學者指出,由于人口數量帶來的資源不足、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是當前的研究難點。通過人的高階現代化來緩解以上困境,學界達成了一致的共識。但具體如何推進人的高階化,學術界則有不同的側重。孫宇萌指出在人的現代化中,應堅持將人的道德品德建設擺在首位。(11)張三元認為應同步發展人的思想觀念、素質能力、社會關系以及生產方式。(12)王金營則強調雄厚物質基礎的先發帶動意義。(13)楊菊華指出應該從人口、經濟和文化現代化三個維度共同發力,建設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14)
(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根本區別在于是否以共同富裕作為最終目標。盡管西方發達國家率先完成了現代化進程,但仍面臨諸如“貧困種族化”等相關問題。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等同于持續“做大蛋糕”,而共同富裕是落實“分好蛋糕”。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黨萬眾一心,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貧困不是社會主義,平均主義也不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才是社會主義。中國在消除貧困—全面小康—部分先富—先富帶后富的道路上越走遠、越走越寬。學術界對于共同富裕的研究成果極為豐富。針對共同富裕的內涵、特征、價值意蘊等在學術界已取得了較為一致的認識。趙文京等將其作為一個總體性范疇,認為它是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富裕和漸進富裕的統一。(15)
(三)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作為現代化發展的根基,與精神文明相結合,豐富了現代化的思想內核。現代人類社會走向現代化的路徑主要有兩條,一是西方式的現代化道路,其在一定時期內被視為實現現代化的唯一途徑;二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16)然而,這種由西方式的“現代化模板”給人類社會帶來諸多問題,其中包括兩個文明在現代化進程中高度不協調,甚至出現物質文明愈發達,精神文明愈貧乏。而中國式現代化以“兩個文明”為指引,強調兩者的相互協調,彌補了西方現代化所產生的精神虛無。
龔天平強調了精神文明的重要性,指出精神世界作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切入點,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落地生根。(17)田書為對兩個文明和諧發展的思想邏輯、時代要求和價值內涵進行了論述,提出兩個文明的相互制約、互相促進、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的觀點。(18)郝立新認為聚焦社會矛盾、加強理想信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提升文化自信、開展公民教育等有利于促進精神文明建設。(19)孫明增指出,應通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四個方面來實現“兩個文明”相協調。(20)
(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人類的經濟活動與自然環境有著復雜且密切的聯系,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本質上要求人類的一切生產活動在自然體系的框架內發展。盡管西方式的現代化取得了豐碩的物質回報,但建立在破壞生態平衡、污染自然環境的基礎上,違背了自然規律。而中國式現代化深刻理解了馬克思主義辯證統一的思想,深化了人與自然、生態與生產之間的關系(21),始終秉持著“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中國式現代化中不可缺少的一環。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在“五位一體”總布局中地位顯著,而綠色發展又是新發展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中國要積極展現大國擔當,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道路上矢志不渝。
張震等從法治的角度闡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性。(22)黃雪英系統論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理據、價值意蘊與話語構建。(23)文豐安闡述了當前生態文明的三大挑戰:藍天、碧水與凈土,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實現生態文明的具體路徑。(24)曹輝等認為應以價值觀念的改變促進生態文明。(25)向蔓菁等證明了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應堅持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擺在重心。(26)于舟等則認為轉變生產方式,走綠色發展道路是當務之急。可通過城鄉融合發展、綠色技術創新以及綠色金融體系等方面為切入點進行優化。(27)張云飛指出節約集約、清潔循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應該是發展的主流方向。(28)
(五)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偉大,在于不走西方式現代化的掠奪之路,通過以自身建設來踐行現代化之路。“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從歷史和現實出發,順應時代發展所作出的必然選擇,既革新了現代化的實踐模式,豐富了世界文明百花園(29),又體現了中國的大國擔當,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對于人類和平的初心,有力回應了西方現代化所締造的“強國必霸論”。(30)
走和平發展道路是我國現代化道路的必然選擇,是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借鑒西方現代化道路、以馬克思主義為引領、在偉大斗爭中開辟的。殷文明從內涵、根源及歷史邏輯論述了中國式現代化與走和平發展道路的重要關聯性。(31)田飛龍從制度的角度,論述了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可能性與制度探索。(32)
三、中國式現代化的測度指標體系
國內學者基于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理解,通過構建相關指標體系進行研究。具體而言,指標體系的構建主要有以下兩大維度。第一類是基于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特征進行構建。王家庭等在測量超大、特大城市現代化水平時,創新性地將“夜間燈光亮度”納入評價體系中。(33)此外,面對同一維度的指標體系構建,學者們卻有不同的側重。葉阿忠等將人口規模主要分為人口數量與人口質量等圍繞人口學的相關變量。(34)有學者則以人均擁有社會資源(具體包括教育、醫療、基建等)來代表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水平。針對共同富裕的指標維度,學者多以“共同性”與“共享性”進行構建,包括失業率、城鄉居民收入、基尼系數以及保險覆蓋率等指標。在兩個文明協調的向度上,學界都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進行建構。第二類則是以高質量發展、新發展理念以及三生協調等維度進行構建。具體而言,選取三維度說的鄒紅等從三生協調發展的角度,設置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與生態良好的三個準則層,下設42個指標變量對中國式現代化進行研究(35);選取四維度說的李海央等以經濟、城市建設、生態文明以及科學治理作為一級指標,設置了四大現代化準則層,測算了長江經濟帶的現代化水平(36);選取五維度說的蔣永穆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個層面構建指標體系。(37)馬大晉等將其分為經濟繁榮、共同富裕、精神富有、生態文明以及平安和諧五個維度。(38)師博等將中國式現代化分為經濟的現代化、社會的現代化、生活方式的現代化、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和治理的現代化五個維度,以此對長江經濟帶與黃河流域的現代化水平進行差異分析。(39)廖信林等構建了以經濟現代化、創新現代化、共享現代化、生態現代化與治理現代化為準則層的五個維度,下設29個指標體系,對中國現代化水平及收斂趨勢進行探究。(40)馬曉河等在構建現代化指標時設置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精神文明富裕、綠色生態發展、社會和諧和睦與公共服務普及普惠5個一級指標,下設63個指標。(41)趙西君等下設了5個一級指標,即經濟現代化、社會文明現代化、科技教育現代化、生活質量現代化與生態現代化,并在此基礎上下設15個二級指標,32個三級指標對現代化水平進行測度。(42)任保平等構建了以經濟、社會進程、城鄉區域、生態文明和治理能力等5個現代化維度,下設29個分項維度,46個基礎指標對中國式現代化水平進行量化(43);選取六維度說的裴長盛等從社會服務、經濟發展、技術創新、文化建設、綠色發展與政治治理六個維度,下設45個指標體系,測度了現代化水平。(44)劉興遠等構建了6個準則層,在此基礎上下設45個指標體系,從人的現代化、經濟現代化、治理能力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社會現代化以及生態文明現代化等方面衡量現代化水平。(45)
此外,孟東方等結合我國國情,建立了10個一級指標,將指標分為基礎指標與特色指標兩類,下設37個特色指標與56個基礎指標。具體包括經濟、科教、政治、法治、文化、社會、生態、國家安全、國防與軍隊、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46)
四、中國式現代化水平的測度與評價方法
對中國式現代化水平的測度與評價方法主要包括多指標綜合測度法、Dagum基尼系數、耦合協調度模型、核密度估計法、Markov鏈轉移概率矩陣、空間收斂模型等。
(一)多指標綜合測度法
陳勝利等以熵權法測度了2011—2020年31個省級行政區的現代化水平。(47)湯向俊等采用熵權—TOPISIS法對2003—2020年277個地級市面板數據進行計算。(48)馬曉河等使用熵值法,測算了2007—2021年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水平,發現目前我國中國式現代化已完成了67%。(49)劉興遠等結合德爾菲法與層次分析法,測算出了各指標的權重值。在此基礎上,運用線性加權法得出中國現代化進程綜合指數。(50)趙西君等人利用熵權法對中國現代化綜合指標進行測算,并利用趨勢外推法對我國未來主要發展目標進行了預測。(51)鄒紅等基于三生協同發展維度,利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對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三個維度的耦合協調性進行探析。(52)馬大晉等借助熵值法、馬爾科夫鏈以及收斂模型等方法測算評估2010—2021年間中國31個省份的現代化發展水平,并進行了收斂性檢驗,發現全國與三大區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β收斂,區域與區域之間在收斂速度上存在顯著差異,總體呈現出西部地區>中部地區>東部地區的趨勢。(53)師博等使用熵值法和BP神經網絡模型對黃河流域與長江經濟帶的中國式現代化水平進行測度,發現兩大流域均需要進一步提升生活方式現代化與生態現代化。(54)
(二)Dagum基尼系數及其分解法
葉阿忠等采用客觀賦權法在對我國30個省(區、市)的中國式現代化水平測度后,采用Dagum基尼系數法進一步對區域的差異性進行分解。結果顯示,全國總體差異在不斷縮小,而各區域間的差異是造成中國式現代化水平差異的主要原因,而在子系統上,人口規模差異是全國現代化差異的主要結構來源。(55)湯向俊等運用熵權—TOPSIS法對中國式現代化水平進行度量后發現,東部、西部現代化差異較大,各區域間差距在逐漸減小。(56)裴長盛等采用 Dagum基尼系數法對東部、中部與西部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盡管地區差距在縮小,但總體差距仍在50%以上。(57)陳勝利等以基尼系數法對2011—2020年中國省域現代化水平進行了分解,結果表明全國現代化水平的整體差距呈現縮小態勢,我國的中國式現代化水平的總體差異主要來源于區域與區域之間的差距。(58)
(三)核密度估計法
李海央等采用Kernel三維核密度估計法來研究長江經濟帶各城市群的耦合協調度動態演進規律。(59)廖信林等構建經濟現代化、創新現代化、共享現代化、生態現代化與治理現代化五大維度的評價指標體系,利用熵權法、聚類分析將現代化水平分為發展型和變革型,并利用核密度估計法對31個省份現代化水平的時空演化特征進行描繪。(60)葉阿忠以核密度估計法對2011—2021年的現代化水平進行刻畫,核密度曲線從三峰變為兩峰,地區極化現象明顯減弱,但東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區依舊存在多級分化現象。(61)王家庭等通過研究超大、特大城市現代化水平所繪制的核密度分布圖后,發現大部分超大、特大城市的現代化水平存在短板。此外,盡管同為超大、特大城市,但許多城市仍然存在多極化或兩極分化現象,地區發展存在差距。(62)
五、研究評述與未來展望
本文從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測度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等維度對相關文獻進行了系統性梳理。研究發現國內學者對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前期主要是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價值意蘊、實踐路徑進行了理論闡述;后期對中國式現代化水平展開了實證研究。具體包括,在測算出現代化水平的綜合值基礎上,采用Kernel核密度估計與ArcGIS軟件對其現代化水平的特征進行時空演進的探索;結合Dagum基尼系數進行差異性測度與分解,探究差異的主要來源、采用空間收斂模型對其收斂性進行檢驗等。總體而言,理論性論述居多,實證內容相對較少。其中相對不足和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具體如下:
一是對于中國式現代化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測度方法學界尚未達成共識,仍處于探索階段。盡管在指標體系的構建上存在著百家爭鳴的態勢,但指標的選取與水平的測度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觀性,且指標的代表性與數據的可獲得性存在一定矛盾。基于此,在中國式現代化指標體系建設中,要將中國式現代化指標選擇的時代性、人民性、獨特性與科學性緊密聯系在一起。此外,在各個維度上,應做到有效均衡,避免因個人選擇的主觀性導致單一指標權重過大。
二是在已有的實證研究中,已形成了單一的模板框架,大都圍繞中國式現代化水平的綜合價值進行特征描繪,缺乏能夠精準聚焦現代化水平內在核心的研究。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一個整體概念,是子系統的現代化、共同發展的現代化、并駕齊驅的現代化。未來可進一步拓寬研究方法,利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對子系統之間的耦合協調性進行分析,穩步發展高耦合協調系統,對低耦合協調系統采取追趕戰略,以期實現子系統間的優質耦合關系,促進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中國式現代化。
三是關于中國式現代化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相對不足,尤其是對于影響因素的機制研究。具體而言,針對內部因素,可以通過引入障礙因子模型對現代化水平綜合值進行拆解,探究影響中國式現代化水平的主要障礙因素,精準聚焦、有效提升;針對外部因素,在合理構建指標體系、排除因變量與自變量指標重疊的情況后,可對與中國式現代化水平與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探究。此外,可引入數字經濟、新質生產力等自變量,與中國式現代化進行回歸分析與因果檢驗。此外,在探析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應深入挖掘影響中國式現代化水平的內在機制;在夯實物質基礎、加強科技創新的前提下,穩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水平建設。
注釋:
(1) 逯浩、溫鐵軍:《國情基礎和發展階段:關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理論認知》,《人文雜志》2022年第11期。
(2) 徐坤:《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科學內涵、基本特征與時代價值》,《求索》2022年第1期。
(3) 劉文勇:《中國式現代化的遵循與創新》,《天津社會科學》2022年第6期。
(4) 張智、劉龍垚:《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科學內涵的多維研究》,《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年第3期。
(5) 王慧娟、張琳:《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六維透析》,《科學社會主義》2022年第1期。
(6) 郭熙保:《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推進質與量高度統一的發展》,《經濟評論》2022年第6期。
(7) 楊志勇:《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動力與實現機制》,《財貿經濟》2022年第10期。
(8) 孫德超、于彩妮:《中國式現代化的構成要素、類型劃分及差異化推進路徑》,《學習與探索》2023年第8期。
(9) 唐亞林、周昊:《走自己的路: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演進、路徑選擇與價值追求》,《理論探討》2022年第5期。
(10) 陸杰華、張宇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口現代化的理論再思考》,《青年探索》2023年第4期。
(11) 孫宇萌:《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個人品德建設:語境、思路與路徑》,《學術探索》2023年第7期。
(12) 張三元:《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人的現代化》,《思想理論教育》2023年第8期。
(13) 王金營:《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與未來人口發展的取與舍》,《社會科學輯刊》2023年第4期。
(14) 楊菊華:《人口老齡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23年第3期。
(15) 趙文京、趙海月:《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共同富裕三重維度探析》,《學術探索》2024年第3期。
(16) 史巍:《中國式現代化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思想邏輯及時代要求》,《社會科學家》2023年第1期。
(17) 龔天平:《作為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的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甘肅社會科學》2023年第3期。
(18) 田書為:《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視野》2022年第10期。
(19) 郝立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2年第6期。
(20) 孫明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內在邏輯、價值蘊涵和實踐指向》,《道德與文明》2023年第5期。
(21) 潘岳:《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國民族》2023年第5期。
(22) 張震、袁周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之法治體系與方略》,《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2期。
(23) 黃雪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三重維度》,《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3年第5期。
(24) 文豐安:《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新視野》2023年第5期。
(25) 曹輝、李包庚:《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世界社會科學》2023年第2期。
(26) 向蔓菁、葛察忠、羅彬:《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現代化建設的新要求》,《環境保護》2021年第5期。
(27) 于舟、萬立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基于馬克思物質變換思想的分析》,《經濟問題》2023年第11期。
(28) 張云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維度和本質要求》,《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1期。
(29) 沈尤佳:《和平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內涵、根源與意義》,《當代世界》2023年第5期。
(30) 王健:《中國式現代化和平發展的內生邏輯與時代要求》,《社會科學》2022年第12期。
(31) 殷文明:《中國式和平發展道路的生成邏輯和實踐意義》,《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4期。
(32) 田飛龍:《中國式現代化與和平發展道路的制度探索》,《天府新論》2023年第3期。
(33)(35)(64) 王家庭、王浩然:《中國式超大特大城市現代化水平的多維測度——理論邏輯、時空演繹與提升路徑》,《城市問題》2023年第5期。
(34)(56)(63) 葉阿忠、朱靈群、張源野、李田田:《中國式現代化水平測度、區域差異及來源分解》,《工業技術經濟》2024年第3期。
(35)(52) 鄒紅、楊晗碩、喻曦:《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內涵與測度指標體系——基于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協同發展研究》,《經濟學家》2023年第10期。
(36)(59) 李海央、許雨辰、柴正猛:《長江經濟帶現代化發展水平測度及耦合協調性分析》,《統計與決策》2023年第9期。
(37) 蔣永穆、李想、唐永:《中國式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改革》2022年第12期。
(38)(53) 馬大晉、吳旭輝、楊亞瓊:《中國式現代化:水平測算、演變格局與收斂規律》,《統計與決策》2024年第5期。
(39)(54) 師博、王錚:《中國式城市現代化的測度評價、區域分異與推進方略——基于長江經濟帶與黃河流域的比較研究》,《學習與實踐》2023年第11期。
(40)(60) 廖信林、張計生:《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測度、演化與模式》,《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4年第1期。
(41)(49) 馬曉河、周婉冰:《中國式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統計測度》,《貴州社會科學》2023年第8期。
(42)(51) 趙西君、郭劍鋒、季小妹、劉凘:《中國式現代化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研究》,《社會科學家》2023年第7期。
(43) 任保平、張倩:《構建科學合理的中國式現代化的評價指標體系》,《學術界》2022年第6期。
(44)(57) 裴長盛、曲建武:《中國式現代化的統計測度及推進路徑》,《工業技術經濟》2023年第6期。
(45)(50) 劉興遠、蔣薇:《中國式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測度》,《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1期。
(46) 孟東方、江優優:《中國式現代化指數構建研究》,《重慶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2期。
(47)(58) 陳勝利、萬政:《中國式現代化水平測度、地區差異及分布動態演進》,《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3年第6期。
(48)(56) 湯向俊、蘇航、康艷艷:《中國式市域現代化水平測度及時空演化研究》,《調研世界》2023年第8期。
作者簡介:周芷夢,大連民族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遼寧大連,116650;王亮,大連民族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遼寧大連,116650。
(責任編輯 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