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作出了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承諾。為了實現“雙碳”目標,我國高度重視相關行政法建設,而相對忽視了有關社會法的部署。實現“雙碳”目標社會法保障的重要意義包括:保障公眾在“雙碳”領域的社會權利;保障應對氣候變化中弱勢群體的利益;保障公眾環境權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實現。實現“雙碳”的社會法理論基礎包括維護社會正義、社會和諧與社會秩序等價值。面對“雙碳”社會法缺位的現狀,我國“雙碳”社會法進路包括:通過明確相關立法目的、調整范圍、義務主體、監管機制、監督機制等內容,構建“雙碳”安全生產法;通過明確相關立法理念、救助類型、待遇標準、救助主體的責任、救助基金制度,以及受救助者的范圍、權利與義務等內容,構建“雙碳”社會救助法;通過明確相關立法模式、碳保險的內涵與外延、碳保險群、合同形式、與《保險法》等法律的銜接和協調,構建“雙碳”保險法;通過明確“雙碳”公益組織的內涵與范圍、活動機制、監管與監督機制,以及準入、變更、退出規則等內容,構建“雙碳”公益組織活動管理法;通過明確相關立法目的、調整范圍、宣傳教育主體、宣傳教育方式、宣傳教育內容等,構建“雙碳”宣傳教育法。
關鍵詞:碳達峰;碳中和;社會法;保障路徑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982(2024)05-0055-08
目前,人類面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嚴峻挑戰。根據IPCC發布的《氣候變化2022:減緩氣候變化》,2010年至2019年全球溫室氣體年平均排放量處于人類歷史上最高水平,但增速放緩。世界氣象組織(WMO)于2022年11月6日發布了《2022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報告,指出2022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1850年至1900年)的平均氣溫高出了約1.15℃,2022年全球接連發生高溫、暴雨、洪水以及旱災等氣候災害事件。根據《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2)》,我國氣溫上升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成為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我國高溫、強降水等氣候事件增多。
我國作出了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承諾。為了有序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我國進行了一系列政策與法律部署。“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2021年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積極引導低碳出行以及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研發和推廣等措施。國務院于2021年印發了《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推廣綠色低碳生活方式以及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等措施。國務院于2021年發布了《“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提出壯大節能減排人才隊伍、開展全民低碳行動以及鼓勵公益組織支持節能減排公益事業等措施。2021年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指出,促進綠色產品消費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建立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以及充分發揮新聞媒體低碳宣傳作用等措施。《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黃河保護法》《科學技術進步法》等法律、行政法規及規章在相關領域推動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在有關“雙碳”政策與法律的部署中,社會法內容亦有所涉及。然而,我國“雙碳”法律體系明顯滯后,存在相關立法分散、立法落后于政策實施、缺少中央立法等問題。(1) 為了實現“雙碳”目標,我國高度重視相關行政法建設,而相對忽視了有關社會法部署。
一、社會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法治路徑
社會權包括社會保障權、環境權等,而社會法律制度包括環境法律制度與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等。“雙碳”社會法應作為保護社會弱者的利益以及社會利益的法律。加強“雙碳”目標社會法保障,有利于保障公眾在“雙碳”領域的社會權利,保障應對氣候變化中弱勢群體的利益,以及保障公眾環境權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實現。
(一)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與對社會法的理解
1.碳達峰與碳中和
碳達峰指的是全球、國家等某個主體的碳排放由升轉降達到最高點的過程(2) ,即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之后碳排放量逐漸遞減,包括達峰年份與碳排放峰值。我國實現碳達峰具有重大意義。碳達峰意味著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轉降的轉折點,經濟發展逐漸擺脫碳排放的依賴。(3) 我國承諾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并不意味著快速實現高峰,而是應削峰發展而降低峰值。(4) 碳中和是指在進入大氣的二氧化碳排放和吸收的二氧化碳之間達到平衡,實現凈零排放。(5) 碳中和要求碳排放量和大自然能夠吸收的二氧化碳相當。(6) 各國提出的與中和相關的表述主要有氣候中和、碳中和、凈零碳排放以及凈零排放等。通常來說,碳中和屬自愿行為,個人和企業認識到氣候變化的危害,采取碳補償和碳抵消行動,出資植樹造林或通過購買一定的碳信用等碳交易方式來抵消所產生的碳排放。(7) 因此,實現碳中和需要公眾的廣泛參與。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符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巴黎協定》等國際規范性文件提出的應對氣候變化要求。為了人類共同利益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社會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終會達成共識。(8)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提出共同但有區別原則,要求發達國家承擔更多的氣候責任。《京都議定書》主要明確了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巴黎協定》提出了重要的溫控目標,即將全球氣溫控制在工業化前的2攝氏度以內,并盡量控制在1.5攝氏度。能源轉型是落實《巴黎協定》要求、實現碳中和以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有效措施。(9) 我國從2030年碳達峰到2060年碳中和的過渡期僅為30年,時間緊且任務重。(10)
2.社會法
學術界與實務界對社會法的定義存在分歧。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關于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的決議中,明確社會法指的是調整勞動關系、社會保障以及社會福利關系的法律。在學界,一些學者將該定義稱為中義社會法。廣義上的社會法指的是法是為了保障社會利益,國家通過立法對社會生活進行一定干預的法律。(11) 社會法的概念變遷是隨著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反思而導致的結果。(12) 社會法是以社會正義為價值核心、以社會權為本質與以社會和諧為目標的法律。(13) 其中,社會權包括勞動權、社會保障權、環境權與受教育權等,而社會法律制度包括勞動法律制度、教育法律制度、環境法律制度與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等。(14) 社會法的外在制度體系包括慈善法、勞動法、社會保險法、社會救助法、社會促進法及社會優撫法等。(15) 由于社會法保護的是從弱者的利益到社會整體利益(16) ,“雙碳”社會法應作為保護社會弱者的利益以及社會利益的法律。在“雙碳”社會法領域,可以通過低碳宣傳教育立法、“雙碳”促進立法、“雙碳”社會保險立法以及氣候變化社會救助立法等方式來推動實現“雙碳”目標。通過宣傳教育立法,能夠形成規范化、系統化與立體化的低碳宣傳模式。通過完善“雙碳”社會保險制度,能夠彌補公眾因氣候變化或應對策略帶來的影響。通過“雙碳”社會救助立法,規范化救助因氣候變化遭受重大影響的弱勢群體。
(二)實現“雙碳”目標社會法保障的重要意義
1.保障公眾在“雙碳”領域的社會權利
通過保障公眾在“雙碳”領域的社會權利,推動實現“雙碳”目標。一是保障公眾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社會保障權的實現,推動人類可持續發展。一些應對氣候變化措施可能對公眾生存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例如,為了增加森林碳匯而退耕還林還草,耕地變少導致一些弱勢群體收入降低。因此,為了平衡應對氣候變化與公眾收入之間的矛盾,可以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社會補償機制。二是保障公眾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獲得社會保險的權利。實踐中,公眾可能因氣候變化或應對措施遭受重大損失。為了避免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以及改善損害結果,應建立健全有關氣候變化的社會保險制度。三是保障公眾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社會救助權的實現。相較于國家而言,公眾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較為有限,極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例如,因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淹沒了一些沿海地區,影響了沿海公眾的生存與發展。因為國家在氣候災害面前擁有較強的應對能力,所以可以為這些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公眾提供必要的社會救助。
2.保障應對氣候變化中弱勢群體的利益
社會法可以保障應對氣候變化中弱勢群體的利益,主要表現為:一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社會法具有強弱共生與多元主體參與的特征。在應對氣候變化中,不同社會群體由于經濟狀況、社會地位、地理位置等因素,在應對能力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社會法通過社會救助、社會保險與社會保障等制度,為弱勢群體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提供必要的保障與救助。應對氣候變化的社會法需要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公益組織、企業以及個人等不同主體的參與。二是應對氣候變化社會法通過設立法律權利與義務,實現保障社會利益的功能。在應對氣候變化社會法中,設立相關權利與義務,可以對資源、利益等進行公平分配,通過減少弱勢群體的負擔與增加其享有的利益來保障社會公平的實現。
3.保障公眾環境權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實現
環境權指的是人類享有生存在適宜良好的生態環境的權利。(17) 環境權的實現是對公眾生態環境利益的保護與實現人類生態自由的表現。(18) 環境權所要解決的是物質利益和環境利益之間的矛盾(19) ,保障物質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共同實現。氣候環境權作為環境權的一種,是保障人類享有生存在適宜的氣候環境中的權利。一是環境權的救濟機制包含了社會救濟機制,而氣候環境權的社會救濟機制包括了應對氣候變化的保險制度、應對氣候變化的補償機制以及應對氣候變化基金等。二是保障公眾氣候環境權,加強社會法保障是重要途徑之一。構建應對氣候變化社會法體系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而人類可持續發展亦是環境權的追求。三是社會法通過設立氣候變化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基金以及社會宣傳教育等方式來保障氣候環境權的實現。總之,為了實現“雙碳”目標,應加強社會法保障建設,推動公眾氣候環境權的實現。
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社會法理論基礎
明確相關價值理論是實現“雙碳”目標法治化的核心與邏輯起點。(20) 環境法律制度追求人類可持續發展、環境正義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價值,這與社會法的價值屬性相契合。應對氣候變化的社會法亦應將社會正義、社會和諧等作為重要理論基礎。
(一)社會正義
法一直被視為維護和促進正義的工具,而正義是法的實質和宗旨。(21)正義意味著一種公正的體制,指的是一種形式上的平等。法可以促進與保障分配正義、訴訟正義、矯正正義等。在促進與保障分配正義層面,法可以指導分配正義的原則法律化和制度化,并具體化為權利和義務,對資源、利益、負擔等進行權威性的、公正的分配。在促進與保障訴訟正義層面,法律通過司法獨立、回避制度、公開審判、當事人權利平等、判決應符合事實和法律依據等制度或程序來保障沖突與糾紛的公正解決。其中,社會正義主要由社會法來實現。
相關社會法可以保障社會正義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實現。社會正義主要關注的是弱勢群體的利益,屬于矯正正義。一是應對氣候變化社會法的主要目的是救助與保障弱勢群體的利益,促進社會正義的實現。法律通過矯正氣候資源、利益或負擔的不公正分配,設立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或程序,促進和保障實現氣候環境的社會正義。例如,法律設立的司法獨立制度,司法機關在解決氣候環境沖突或糾紛時,不受其他行政機關、社會組織、公民等主體的干涉,公正地解決沖突與糾紛,保障社會正義的實現。二是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社會法通過規范氣候環境相關主體的行為以及確定相關權利、義務,保障實現社會正義與維護氣候環境利益,最終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
(二)社會和諧
相關社會法可以保障社會和諧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實現。應對氣候變化的社會法是以促進社會和諧為直接目的而建立起來的法律體系,側重社會保障與社會救助功能。在應對氣候變化社會法中,社會和諧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生態文明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22)保護氣候生態環境功能是為了緩解氣候生態環境“稀缺性”的現狀,進而保障人類對氣候生態環境需求。推動人與氣候環境和諧共生,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氣候環境利益沖突問題。二是社會法可以保障人類的氣候環境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公平實現。人類維護氣候環境利益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與社會和諧。社會法將滿足人類對氣候環境利益的需求與維護氣候環境功能作為目標,而社會法通過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或程序來保障人類公平分配氣候環境利益。三是社會法要求在處理有關氣候環境社會問題時,應當遵循自然規律與維護氣候環境利益。在社會和諧理念的指導下,社會法以保障社會利益實現與維護氣候環境作為著眼點,確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三)社會秩序
秩序意味著在自然進程與社會進程中均存在某種一致性、連續性與確定性。法律是秩序的象征,亦是維護秩序的手段。法律可以建立與維護統治秩序、社會秩序、社會生產秩序、權力運行秩序等。其中,在建立與維護社會秩序層面,社會法起到了關鍵作用。應對氣候變化的社會法體現了社會秩序價值。社會法的首要目標是保障人類社會權,維護社會秩序。一是相關社會法能夠提高人權意識。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相關社會法保障基本人權,鼓勵人權意識、主體意識,強調人在氣候環境中的主體地位。二是可以建立國家與社會之間的秩序。為了實現應對氣候變化的社會秩序,國家通過立法、執法、司法等途徑,保障相關主體的社會利益。而相關社會主體應遵守應對氣候變化的社會法,積極維護有關社會秩序。三是可以劃清自由與社會秩序的邊界。應對氣候變化的社會法通過約束部分主體的自由、建立一定的社會秩序、維護弱勢群體的權利等方式,劃清自由與社會秩序的邊界。
三、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社會法的缺位
目前,我國社會立法集中在勞動權益、社會保障、社會保險等方面。例如,《安全生產法》《勞動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社會保險法》《社會救助暫行辦法》《殘疾人保障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慈善法》等均屬于社會法體系。在“雙碳”領域,我國相關社會立法相對欠缺,尚未建立“雙碳”社會法體系。
(一)“雙碳”安全生產法的缺位
在安全生產領域,我國制定了《安全生產法》,作為促進安全生產的法律。為了加強安全生產與防止、減少安全事故,《安全生產法》規定了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保障、從業人員的安全生產權利義務、安全生產的監督管理、生產安全事故的應急救援與調查處理等內容。在“雙碳”領域,我國未出臺有關“雙碳”的安全生產法律法規,這可能導致以下四個后果:一是低碳安全生產的規制不足。在生產低碳產品時,若沒有專門法律、法規來規范與監管生產過程,極易引發相關安全事故。二是“雙碳”項目安全生產的規制不足。在“雙碳”推進過程中,一系列“雙碳”項目要實施,則需要相關安全生產法律進行必要的規制。例如,若規劃和實施紅樹林生態系統項目,應當堅守生態紅線,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三是低碳工藝與低碳轉型安全生產的規制不足。四是“雙碳”項目與低碳生產的監管不足。因為“雙碳”項目屬于新興的產業項目,所以我國還未明確相關監管機制,未制定相關項目標準、項目監管主體、項目監管程序等。
(二)“雙碳”社會救助法的缺位
在一般社會救助法領域,我國出臺了《社會救助暫行辦法》,作為社會救助的重要法律依據。然而,《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的規定存在內容較為籠統、原則性強與可操作性差等問題。在“雙碳”領域,我國暫未針對應對氣候變化而制定社會救助法律、行政法規或規章。“雙碳”社會救助法的缺位,可能產生以下三種不利影響:一是因氣候變化而受到影響的社會群體得不到及時救助。若發生重大氣候事件,一些社會群體受到嚴重影響而得不到及時救助,可能導致社會正義與社會和諧難以實現。二是氣候災害的社會救助效率低。由于未明確氣候災害的救助機構、救助程序以及救助基金等內容,氣候災害的社會救助效率較低。三是“雙碳”社會救助存在無法可依的局面。在一般社會救助立法層面,我國缺少一部“社會救助法”,導致社會救助工作主要依靠相關政策。(23)“雙碳”社會救助亦是處于無法可依的境地,主要依靠相關政策,導致“雙碳”社會救助工作規范化不足。
(三)“雙碳”保險法的欠缺
“雙碳”保險法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公益性與保障性,主要理由包括:“雙碳”保險法是因氣候變化而產生的,具有一定的公益性;“雙碳”保險法的目的是保障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群體的相關利益,具有一定的保障性;“雙碳”保險法保障了一些弱勢群體的權益,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因此,可以將“雙碳”保險法作為“雙碳”社會法體系的組成部分。目前,我國設立了一些險種,包括了有關“雙碳”保險的內容。自2014年起,巨災保險逐步在深圳、寧波、云南、四川等地試點,并不斷推進與完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最早出現在1991年,而在近十年發展迅速。關于碳保險,全國首單碳保險于2016年在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出現。另外,生態工程保險與森林保險亦涉及“雙碳”領域的風險保障。然而,在“雙碳”保險領域,我國未形成完善的“雙碳”保險體系及相關法律體系。
在一般保險領域,我國出臺了一些法律、行政法規及部門規章,包括《保險法》《社會保險法》《農業保險條例》《存款保險條例》等。“雙碳”保險立法存在欠缺,可能導致三個不利后果:一是氣候變化產生的生態系統風險將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在氣候持續變暖的過程中,我國高溫熱浪、暴雨洪澇、干旱等極端災害頻發,導致濕地減少、海平面上升等后果。二是氣候變化引起的社會經濟風險可能無法得到保障。由于氣候不斷變暖,糧食危機、交通運輸風險、能源危機、居住環境脆弱、人類生命健康威脅等不良后果顯現。在“雙碳”保險法缺失的情形下,這些不良后果可能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和救助。三是有關“雙碳”項目工程產生的不利后果可能無法得到保障。為了實現“雙碳”目標,一些“雙碳”項目工程被推行,而這些項目可能對相關群體帶來重大影響。在現有的保險法體系下,不能有效分擔“雙碳”項目工程產生的風險。
(四)“雙碳”公益組織活動管理法的欠缺
在公益組織活動管理法領域,我國出臺了《公益事業捐贈法》《基金會管理條例》等,但存在立法不足的問題。而“雙碳”公益組織活動管理立法存在欠缺,可能導致三個后果:一是“雙碳”公益組織活動的法律規制不足。若相關法律不能明確“雙碳”公益組織可以從事哪些活動、擁有哪些權利、履行哪些義務等事項,“雙碳”公益組織則無法規范且高效地從事相關“雙碳”公益活動。二是“雙碳”公益基金組織的管理不足。若相關法律不能明確“雙碳”公益基金組織的管理機制,則難以對“雙碳”公益基金進行規范化、透明化管理。三是“雙碳”公益組織的規范化監管與監督機制不足。為了防止“雙碳”公益組織實施違法行為或不作為,明確相關監管機制與監督機制是十分必要的。
(五)“雙碳”宣傳教育法的欠缺
環境宣傳指的是為了使公眾深刻了解環境保護以及樹立環境保護意識,進行的社會性宣傳活動。現代環境教育指的是通過深刻理解人與環境的關系,提高全體成員的環境意識,使得人類社會發展模式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社會性教育活動。(24)“雙碳”宣傳教育可以界定為通過深刻理解人與氣候環境的關系,提高公眾低碳意識,使人類生存與發展進程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社會性宣傳教育活動。在環境保護領域,我國未出臺相關宣傳教育法律。在“雙碳”領域,相關宣傳教育立法亦是缺位。“雙碳”宣傳教育法的欠缺,存在三個不利后果:一是“雙碳”宣傳教育的規范化不足。若相關法律不能明確規定“雙碳”宣傳教育活動,則可能出現宣傳教育混亂、效果差等局面。二是“雙碳”宣傳教育主體與內容的不確定性。三是“雙碳”宣傳教育的調整范圍的模糊性。目前,僅在一些政策文件中提到“雙碳”宣傳教育,未制定系統、規范的相關法律,這導致“雙碳”宣傳教育范圍具有模糊性和非確定性。
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社會法進路
“雙碳”立法源于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現實需要,具有相當意義的國家意志性與決斷性。(25)“雙碳”社會法體系亦應將實現“雙碳”目標作為立法緣由,帶有一定的國家意志性。應通過加強對“雙碳”安全生產、“雙碳”社會救助、“雙碳”保險、“雙碳”公益組織活動管理、“雙碳”宣傳教育等方面的立法,建立“雙碳”社會法體系。
(一)“雙碳”安全生產法的構建
構建“雙碳”安全生產法,可以從五個方面入手:一是明確“雙碳”安全生產立法目的,可以是為了加強“雙碳”安全生產工作,防止和減少有關“雙碳”的生產安全事故,保障生命、財產安全,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二是“雙碳”安全生產立法的調整范圍,可以包括低碳安全生產、“雙碳”項目的安全生產、低碳工藝與低碳轉型安全生產等方面。三是明確“雙碳”安全生產立法的義務主體,可以包括涉及碳排放的企業、“雙碳”項目實施主體等。四是明確“雙碳”安全生產的監管機制。為了建立“雙碳”安全生產的監管機制,明確相關監管主體、監管處罰標準、監管責任劃分、監管法定程序等內容。五是建立“雙碳”安全生產監督機制。為了監督“雙碳”安全生產及相關監管行為,應確立公眾參與機制。公眾參與機制是保障氣候環境正義以及提高環境效益的具體要求。“雙碳”安全生產法通過各種法定形式和途徑確立公眾在參與“雙碳”安全生產中的資格,鼓勵公眾積極參與環境保護事業。
(二)“雙碳”社會救助法的構建
構建“雙碳”社會救助法,可以從六個方面入手:一是明確“雙碳”社會救助立法理念,作為“雙碳”社會救助立法的價值選擇和基本定位。二是明確“雙碳”社會救助的救助類型、待遇標準與救助主體的責任。關于“雙碳”社會救助類型,可以包括受災人員救助、因氣候變化影響群體的住房救助、因低碳發展引起的就業救助以及臨時救助等。為了健全對象識別與社會救助制度,應完善社會救助標準的制定。(26)在“雙碳”領域,明確社會救助標準亦是建立“雙碳”社會救助體系的關鍵。在“雙碳”社會救助主體層面,應當明確各級政府及相關救助部門的主要責任。三是明確氣候事件中受救助者的范圍、權利與義務。相關法律應當明確氣候事件中受救助者的權利,可以包括:及時獲得救助的權利、獲得救助物資的權利、檢舉控告的權利等。若明確受救助者的義務,可以防止社會福利依賴,平衡權利與義務的關系,有利于受救助者的權利實現。(27)在氣候事件受救助者的義務條款中,應當遵循法律保留原則、期待可能性原則、比例原則等。四是明確“雙碳”社會救助的申請、審核、審批、發放以及退出程序。五是建立氣候環境污染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制度。環境污染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制度的主要內容包括基金的來源、基金的組織機構、基金機構的追償權和選擇權等。(28)在“雙碳”領域,亦可以建立氣候環境污染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制度。六是明確社會救助的監督機制,可以包括事前、事中與事后監督,內部監督與外部監督。為了建立完善的監督體系,應賦予公民對社會救助機關的監督權力。(29)
(三)“雙碳”保險法的構建
碳保險的保險標的、風險種類以及利益相關主體需要進一步明確,需要有配套的法律制度體系。(30)構建“雙碳”保險法,可以從六個方面入手:一是碳保險的立法模式選擇。關于碳保險的立法模式,可以采用系統立法模式或分別立法模式。由于碳保險存在特殊性,應當采用碳保險系統立法模式,即進行碳保險專門立法。二是明確碳保險的內涵與外延。關于低碳保險,可以界定為一切有利于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和諧的保險統稱。而碳保險指的是保險行業所提供的低碳產品,其以氣候變化為承保對象。《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認為碳保險是對清潔發展機制、低碳項目評估與開發、聯合履約交易等活動提供風險保障的保險產品。三是建立碳保險群。通過發展巨災保險、環境責任險、碳保險、森林保險以及生態保險等綠色保險,建立健全綠色保險體系。(31)其中,應當建立碳保險群,包括碳清繳類保險、碳信用類保險、碳損失類保險、碳融資類保險、森林碳匯保險、碳捕獲保險等諸多涉及碳的保險險種。(32)四是明確碳保險的合同形式,是定值保險合同還是非定值保險合同。定值保險合同存在諸多弊端,包括可能導致惡性競爭、估值不合理等。(33)而非定值合同則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保險額度。因此,碳保險合同形式可以采用非定值合同形式。五是碳保險合同相關方的特殊性。根據《保險法》的規定,受益人無法成為財產保險合同的主體。在碳保險領域,不宜將受益人排除在碳保險合同相關主體之外,理由包括:由于碳保險的保險標的往往是碳排放權,受益人往往與碳排放權有重要關聯;在碳捕獲保險中,由于受到影響最大的往往是普通公眾,受益人應當進行必要的范圍限制。六是“雙碳”保險立法與《保險法》等法律的銜接與協調。“雙碳”保險立法是針對“雙碳”保險的特殊立法,而與一般保險法律通用的規則可以適用《保險法》等法律。
(四)“雙碳”公益組織活動管理法的構建
由于“雙碳”公益組織作為推動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主體,相關法律應當明確“雙碳”公益組織的組織與活動規則。構建“雙碳”公益組織活動管理法,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一是明確“雙碳”公益組織的內涵與范圍。“雙碳”公益組織可以界定為以維護氣候環境公益為目的,專門從事涉及“雙碳”活動的社會組織。二是明確“雙碳”公益組織的準入、變更、退出等規則。其中,關于“雙碳”公益組織的準入規則,可以結合一般社會組織的規則,并規定特殊的準入規則。三是明確“雙碳”公益組織的活動機制,確定其可以從事的活動范圍、享有的權利及承擔的義務。四是明確“雙碳”公益組織的監管與監督機制。關于“雙碳”公益組織的監管機制,法律應當明確相關監管機關、監管手段、監管程序、監管責任等內容。關于“雙碳”公益組織的監督機制,法律應當明確公眾監督機制、監督途徑及受理機關。
(五)“雙碳”宣傳教育法的構建
我國應當重視低碳宣傳教育的立法工作(34),加快推動實現“雙碳”目標的進程。構建“雙碳”宣傳教育法,可以從五個方面入手:一是明確“雙碳”宣傳教育立法的目的。“雙碳”宣傳教育立法能夠推動公眾樹立低碳觀念,保護氣候環境利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35)二是“雙碳”宣傳教育立法的調整范圍,包括全民“雙碳”宣傳教育體系、教育體系內的“雙碳”宣傳教育、企事業單位的“雙碳”宣傳教育、領導和管理層的“雙碳”宣傳教育等。三是多元化的“雙碳”宣傳教育主體,主要包括政府機關、相關媒體、環保公益組織等。為了實現環保宣傳教育主體多元化,應當通過環保聯合會,為環保社會組織、環保志愿者提供培訓和交流平臺。(36)四是豐富的“雙碳”宣傳教育方式,可以包括定期開展“雙碳”宣傳活動、設立低碳教育課程等。通過環保公益廣告、綠色家庭創建行動、綠色學校創建行動、環境教育基地創建行動、綠色社區創建行動等方式(37),完善環境保護宣傳教育體系。另外,利用大數據信息進行宣傳教育、創建環保宣傳教育網站、探索多元化的環境教育途徑等亦是環境宣傳教育的重要路徑。(38)五是“雙碳”宣傳教育的內容,可以包括二氧化碳過度排放帶來的危害后果及法律責任、全球氣候變化現狀、“雙碳”目標的內涵和意義、實現“雙碳”目標的路徑等。
五、結語
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符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巴黎協定》等國際規范性文件提出的應對氣候變化要求,亦符合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應對氣候變化立法體現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智慧,提供了從環境法角度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中國方案,體現了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時代倡議。社會法由于倡導保護弱者、促進社會和諧以及維護社會秩序等價值,其應當作為推動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法律。在社會法層面,我國應重視“雙碳”社會法建設,完善相關社會立法,推動實現“雙碳”目標。有關應對氣候變化的社會法律應將社會正義、社會和諧、社會秩序等作為重要理論基礎。為了形成完備的“雙碳”社會法體系,應當加強“雙碳”安全生產、社會救助、保險、相關公益組織活動管理、宣傳教育等方面的立法工作。此外,我國應加強相關財政支持、技術支持、能源轉型等,助力“雙碳”社會法體系的實施。其中,能源低碳轉型已然成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戰略選擇與關鍵政策。
注釋:
(1) 梁平、潘帥:《“碳中和”愿景下應對氣候變化法律體系的完善》,《重慶社會科學》2022年第4期。
(2) 巢清塵:《“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科學內涵及我國的政策措施》,《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21年第2期。
(3) 胡鞍鋼:《中國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及主要途徑》,《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3期。
(4) 莊貴陽、竇曉銘:《新發展格局下碳排放達峰的政策內涵與實現路徑》,《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6期。
(5) 鄧旭、謝俊、滕飛:《何謂“碳中和”?》,《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21年第1期。
(6) 楊解君:《實現碳中和的多元化路徑》,《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2期。
(7) 劉長松:《碳中和的科學內涵、建設路徑與政策措施》,《閱江學刊》2021年第2期。
(8) 肖紅蓉:《全球氣候變化與碳排放權交易問題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98頁。
(9) 鄒才能、何東博、賈成業、熊波、趙群、潘松圻:《世界能源轉型內涵、路徑及其對碳中和的意義》,《石油學報》2021年第2期。
(10) 劉滿平:《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意義、基礎、挑戰與政策著力點》,《價格理論與實踐》2021年第2期。
(11) 董保華:《“廣義社會法”與“中義社會法”——兼與鄭尚元、謝增毅先生商榷》,《東方法學》2013年第3期。
(12) 沈建峰:《社會法、第三法域與現代社會法——從基爾克、辛茨海默、拉德布魯赫到〈社會法典〉》,《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9年第4期。
(13) 李炳安:《略論社會法的邏輯起點和基本范疇》,《法學評論》2014年第2期。
(14) 李炳安、湯鵬:《論社會法的產生》,《法學雜志》2013年第6期。
(15) 張東:《論社會法體系構建的新路徑》,《法學論壇》2017年第2期。
(16) 余少祥:《社會法“法域”定位的偏失與理性回歸》,《政法論壇》2015年第6期。
(17) 鄒雄:《論環境權的概念》,《現代法學》2008年第5期。
(18) 趙明霞:《我國環境權實現問題探討》,《理論探索》2019年第3期。
(19) 郭延軍:《環境權在我國實在法中的展開方式》,《清華法學》2021年第1期。
(20) 王文熹、寇靜娜:《碳中和目標法治化的理論邏輯、現實障礙與突破路徑》,《學術探索》2022年第8期。
(21) 張文顯:《法哲學范疇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頁。
(22) 何佩佩、郭仕捷:《論環境法律制度的社會法屬性——以環境利益為視角》,《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
(23) 張妤婕:《社會救助法律制度的社會價值控制分析》,《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5年第5期。
(24) 周珂:《環境與資源保護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97頁。
(25) 王操:《碳中和立法:何以可能與何以可為》,《東方法學》2022年第6期。
(26) 韓克慶、鄭林如、秦嘉:《健全分類分層的社會救助體系問題研究》,《學術研究》2022年第10期。
(27) 王健:《我國社會救助制度中受救助者義務條款的正當性、體系化及其限度》,《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21年第5期。
(28) 劉昕宇:《構建環境侵權損害社會化救濟制度的思考》,《中州學刊》2016年第6期。
(29) 林閩鋼:《論我國社會救助立法的定位、框架和重點》,《社會科學輯刊》2019年第4期。
(30) 周洲、錢妍玲:《碳保險產品發展概況及對策研究》,《金融縱橫》2022年第7期。
(31) 馮愛青、岳溪柳、巢清塵、王國復:《中國氣候變化風險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的綠色保險應對》,《環境保護》2021年第8期。
(32) 楊勇、汪玥、汪麗:《碳保險的發展、實踐及啟示》,《金融縱橫》2022年第3期。
(33) 李媛媛:《中國碳保險法律制度的構建》,《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年第2期。
(34) 岳小花:《公眾參與綠色低碳發展探析》,《環境保護》2017年第20期。
(35) 韓立新、逯達:《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多維法治研究》,《廣西社會科學》2021年第9期。
(36) 任依依:《匯聚“美麗浙江”最強音 共建共享社會行動體系——浙江省現代環境宣傳教育體系建設初探》,《環境保護》2020年第10期。
(37) 李潤:《全面開展生態環境宣傳 助力推動生態城市建設——威海市環保宣傳教育活動實踐》,《環境保護》2018年第15期。
(38) 謝冠君:《信息化時代轉型視域下福州環境宣傳教育的途徑研究》,《低碳世界》2021年第11期。
(39) 張忠民:《環境法典綠色低碳發展編的編纂邏輯與規范表達》,《政法論壇》2022年第2期。
(40) 李靜、柯堅:《價值與功能之間: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我國能源法的轉型重構》,《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3期。
作者簡介:逯達,山東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山東濟南,250002 ;山東大學法學院(威海),山東威海, 264209。
(責任編輯 程 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