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末報刊業發展迅速,立憲派、革命派、實業派等社會派別都借助這一新式大眾傳媒來宣傳己方政治觀點,各種社會思潮激蕩集聚成一股強大到沖破清政府禁錮的輿論力量。革命派將報刊作為傳播革命排滿思想與開展政治運動的武器,通過立論、論戰等方式引導民眾投身革命,構建出席卷全國的革命思潮,并逐漸戰勝其他政治流派,使革命成為清末有識之士的共識。報刊所構建的革命浪潮推動各地革命運動不斷爆發,匯聚成難以阻擋的革命洪流,最終得以推翻帝制,建立民國。
關鍵詞:清末;報刊媒介;社會思潮;革命運動
中圖分類號:K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982(2024)05-0106-11
清末隨著大眾報刊業的迅速發展,國家內外政事不再是嚴密難以泄露分毫的機密,普通知識階層可以通過訂閱報刊獲得時事信息,這大大提高了民眾對政治的參與熱情。立憲派、革命派、實業派等社會派別也意識到這一“上通下達”的新式大眾傳媒所蘊含的強大輿論力量,紛紛創辦報刊以宣傳己方政治觀點,構筑輿論陣地。此時社會輿論的領導權已經脫離清政府控制,各種紛繁復雜的政治報刊集聚成一股強大到沖破清政府禁錮的輿論力量。其中革命派將報刊作為傳播革命排滿思想與開展政治運動的武器,通過立論、論戰等方式力戰政敵,引導民眾投身革命,構建出“勢力益磅礴而郁積”的革命思潮,并逐漸戰勝其他政治流派,使革命成為清末社會思潮的主流。報刊所構建的革命浪潮推動各地革命運動不斷爆發,匯聚成難以阻擋的革命洪流,最終得以推翻帝制,建立民國。
一、清末報刊與各種社會思潮的涌現
中國最遲自唐代就出現了邸報,但作為政府公報只有各級官員能夠閱讀,內容也多為皇帝諭旨、大臣奏章等官方信息。與近代報刊不同,邸報是一種政府發布的自上而下的公告性新聞,下達對象為各級官員,故普通民眾難以獲得閱讀途徑。清中后期伴隨西方傳教士的到來,現代化的報刊也開始傳入中國,教會報刊以傳教為目的,內容多為介紹宗教信仰,附加部分時事新聞,閱讀對象由官員擴大至普通知識階層。此時中國頗具前瞻眼光的早期維新派已意識到這一新式大眾傳媒所蘊含的力量,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提到:“自有日報,足不逾戶庭而周知天下之事,一旦假我斧柯,不致毫無把握,此有功于學業也。其余有益于國計、民情、邊防﹑商務者,更仆數之未易也?!保?)將報紙作為培養人才,了解國內外信息的重要工具。但在甲午戰敗前,清政府一直禁止民間開設報館,所以早期維新派并未能在境內辦報宣傳其思想。
甲午戰敗后,朝野震動,呼吁政治維新的聲浪愈加高漲??涤袨?、梁啟超、嚴復等維新派意識到報刊是知識分子與清政府和民眾交流的橋梁,先后創辦了《萬國公報》(后改名為《中外紀聞》)《時務報》《國聞報》《湘報》等報刊來宣傳維新思想,一時變法自強成為社會潮流。梁啟超直言“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廢疾者,則報館之為也”,“閱報愈多者,其人愈智;報館愈多者,其國愈強。曰:‘惟通之故?!保?)將報刊視為國家溝通上下,與外交流的耳目與喉舌,甚至意識到民眾閱報程度與國家發展息息相關。為使政府與民眾了解維新理論,維新人士在其創辦的刊物上大篇幅介紹維新思想。梁啟超在《時務報》第一期就提到“《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灾闻f國必用新法也”(3)。用《詩經》中西周統治者的自述來印證舊國維新改革的必要性。其后他連續刊載《論不變法之害》《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學??傉摗贰墩摽婆e》《論學會》《論師范》《論女學》《論幼學》《學校余論》《論譯書》等續篇,著重在教育方面提出改良建議,內容大致為提議政府仿效西方國家設立大學,實行職業教育,改革科舉,并重視女學、師范學、幼學、翻譯學等教育行業的規范性,尚未觸及政治制度改革。雖然梁啟超也提到“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4)即改革的根本在于改變政治制度,但并未對此進行深入闡釋。 《時務報》在出版初期得到了開明官員的認可和幫助,岳麓書院院長王益梧訂購《時務報》供學生閱讀,保定太守陳啟泰向直隸分發《時務報》,湖廣總督張之洞甚至認為該報“有裨時政,有裨學術,為留心經世者必不可少之編”,下令湖北全省各衙門訂購《時務報》。在開明官員的推動下,維新思想在官吏與士人中愈加普及。之后梁啟超鋒芒畢露,先后寫成《論中國積弱由于防弊》《論君政民政相嬗之理》二文。《論中國積弱由于防弊》認為中國衰敗原因在于“自秦迄明,垂二千年,法禁則日密,政教則日夷,君權則日尊,國威則日損”,直指中國二千年的封建帝制禁錮了中國發展?!墩摼裾噫又怼氛J為現在已經是民政之世,“既有民政,而旋復退而為君政,此于公理不順”。更有其他維新志士投稿聲援,如趙而霦《開議院論》一文指出,“中國名分素嚴而政治仍多隔閡,若不急開議院,則上下之情不通,即門戶之見不化,又安望有富強之一日耶”(5),故開設議院迫在眉睫?!稌r務報》在倡言政治改革后就為開明官員所不容,張之洞甚至禁止《時務報》在兩湖地區發售,但輿論之力已不可阻擋,該報發行一年后銷量破萬,時人稱“此報名貴已極,讀書人無不喜閱”(6)??梢姟稌r務報》十分受士人群體青睞。
此外,《國聞報》與《湘報》等維新報刊雖不如《時務報》銷量之巨,但也進一步完善了維新理論,推動維新思潮達到巔峰?!秶剤蟆房l的《原強》一文提到:“達爾文曰:‘物各競存,最宜者立’,動植如是,政教亦如是……是以今日要政統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開民智,三曰新民德?!保?)該文向國人介紹了《物種起源》與生物進化論觀點,以此佐證政教改革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嚴復還在與《國聞報》相輔而出的《國聞匯編》上連續譯載赫胥黎的《天演論》,以生物進化論為理論武器,力證落后國家只有進化,即實行政治改革才能在國際上生存。《天演論》對當時社會影響極大,既打破了神造人論,又從科學角度揭露中國面對民族危機進行改革的必要性。官宦子弟孫寶瑄讀之“為之掩卷動色曰:誠如斯言,大地之上,我黃種及黑種、紅種其危哉”(8)。魯迅在回憶錄中也寫到:“看新書的風氣便流行起來,我也知道了中國有一部書叫《天演論》……一口氣讀下去,‘物競’‘天擇’也出來了。一有閑空,就照例地吃侉餅、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論》。”(9)可見《天演論》對社會新派、舊派都產生了直擊心靈的沖擊?!断鎴蟆返摹堕_誠篇》提到:“今夫吾之所以不能不新而不忍不新者”,“其意不過止于存中國保教種,勿使數千年神圣之區一旦殄滅以澌,盡蹈波蘭印度阿非之覆轍而已?!保?0)文章借波蘭、印度、非洲被殖民瓜分的歷史警告政府與民眾變法的緊迫性。《辨惑》一文指出:“夫國者非一人之國,君者非一人之君,吾能使吾君公權于國,公國于天,赫然如俄之大彼得、日本之睦仁盡變祖宗之成法,與天下更始,則吾雖犯天下之不韙,負天下之惡名,粉骨葬身所忻慕焉。”(11)以俄國彼得沙皇、日本明治天皇實行改革后國家發展迅速為例,說明實行改革對國家、人民的益處,并強調國家并非君主一人之國家,將權力與國民共享才是改革方向,最后即使冒天下之大不韙,粉骨葬身也要變革,可以看出維新者的決心。
《時務報》與《國聞報》《湘報》等維新刊物彼此相互呼應,形成規模宏大的宣傳陣容。在近代報刊傳入中國后,維新人士認識到報刊傳媒具有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的特點,開創了“政治家辦報”的先河,創辦了一大批鼓吹維新變法的刊物,促進維新思想在官員與士人群體中進一步傳播。在宣傳過程中,維新思想也愈加系統完善,為維新變法的實施構建了理論基礎。
除維新思潮外,此時社會上還興起了兩個較為顯著的社會思潮,即實業救國思潮與教育救國思潮。實業救國思潮可以追溯至洋務運動時期,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與各地爆發的農民起義,統治階級不得不“師夷長技以制夷”,建立了許多軍用、民用企業。甲午海戰慘敗后,部分官員與社會企業家認為中國敗于日本的原因是中國工商業不發達,要發展就必須興實業,代表人物為張謇。1895年張謇在《代鄂督條陳立國自強疏》中提到:“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務立國,此皮毛之論也,不知外洋富民強國之本實在于工。講格致,通化學,用機器,精制造,化粗為精,化少為多,化賤為貴,而后商賈有懋遷之資,有倍蓰之利。”(12)他認為僅靠商務難以興國,國家應先發展機械工業,而后商業才能發展,這是中國早期實業救國論的發端。1897年4月《湘學新報》于湖南長沙創刊,專設“商學”版面,提出“欲保教以存其民,商其首務”的口號,這是實業理論首次在報刊上獲專欄出版。1898年9月《工商學報》在上海創刊,作為中國第一份工商業專報,該報在出版宣言中提出:“以振興商業、收回利權為宗旨,首詳中國商政,及各種工藝商務情形,凡各省物業,出產豐歉,制造盛衰,銷數旺淡,出口多寡,均應詳細采訪,按期登錄?!保?3)工商業專門類報刊的出版使大眾更加了解工商之學和實業救國理論,為當時興起的實業運動提供了輿論支持。除構建實業理論,實業家還致力于“設廠自救”運動,張謇于1895年籌辦大生紗廠,兢兢業業將其經營成著名民族企業,在《承辦通州大生紗廠節略》一文中梳理了其承辦大生紗廠的經過與盈利情況,強調企業要“昭信義而廣招徠集股籌款”,“順應一隅之利源”。主張興辦實業需要切合本地資源與需要,并廣募地方資金入股,是實業救國思潮早期指導思想,其本質是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以強國。以張謇、嚴復為代表的實業理論家寄希望于清政府能主動發展實業,并沒有意識到落后的清政府難以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但實業救國思潮從理論上為之后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指導。
教育救國思潮源于儒家重視教育的文化傳統,《禮記》載“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14)。將教育與國家命運聯系在一起。當中國遭遇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家面臨被殖民瓜分的危險時,大眾自然會將目光轉移到儒家傳統文化上,希冀從中獲得破除危機的辦法,教育救國自然成為時代潮流。洋務運動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效仿西方興建了大批新式教育學校,著力培養掌握新技能、新文化的人才。早期維新思想家鄭觀應提出:“教育為立國之本,國運之興衰系之,國步之消長視之。”(15)張之洞在《勸學篇》也強調:“竊惟古來世運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學?!保?6)他們都將教育作為救國的重要途徑,可見在維新運動發起前,教育救國思潮已然萌發。伴隨民族危機的加深與維新思想的傳播,教育救國論也迎來了新高潮。1895年5月,康有為在《上清帝第二書》中指出:“嘗考泰西之所富強,不在炮械軍兵,而在窮理勸學”,“夫才智之民多則國強,才智之士少則國弱……夫教養之事,皆由國政?!保?7)與其師相同,梁啟超也強調教育的重要性,提出“自強于今日,以開民智為第一義”(18),并在《變法通議》中構建出女學、師范學、幼學、大學等教育改革方案。1897年12月《蒙學報》于上海創刊,作為中國最早的啟蒙教育專報,其宗旨為“導以圣經賢傳之成規,與夫東西各國便益之新法”(19)。相關欄目有啟蒙類輯中文識字注音法,算學類輯加減乘除淺理,翻譯類輯西書東報選譯,史事類輯中史論略、中西故事圖說,輿地類輯中國地志詳說等,囊括古今中外基本知識。《蒙學報》的出版標志著教育救國思潮達到了新高峰,人們愈加重視教育的現代性與實用性。
在戰敗帶來的民族危機與報刊帶來的輿論壓力下,光緒帝召見康、梁等人,于1898年6月11日頒布了“明定國是”詔書,正式開始維新變法。此時社會思潮的領導權已經由政府下移到在野政治家,報刊輿論開始推動政治時局的發展。百日維新期間,光緒帝下令準許民間自由開設報館,以行政命令賦予了民間報刊合法性,各種救國思潮愈加高漲。但激進的變法嚴重損害了以慈禧為首的實權派的利益,于是僅在光緒帝宣布實行變法的103天后,慈禧發動政變,軟禁光緒帝,驅逐并殺害維新人士,除京師大學堂外,全部新政均被廢除,民間所辦報刊也大多被查封,變法宣告失敗。但此時“一刀切”的行政命令已難以禁錮輿論,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流亡海外,以澳門《知新報》與日本《清議報》為輿論陣地,繼續宣傳維新思想。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后,清政府被迫下詔,宣布實行新政,但此時革命思潮已然萌發,君主立憲不再是救國志士唯一的選擇。
可以說,清末興起的維新救國思潮、教育救國思潮、實業救國思潮都是有識之士面對民族危機選擇的救亡圖存之法,并借助于近代新式報刊這一載體,將他們各種各樣的思想主張廣泛傳播,但維新運動的失敗使這些救國方案都難以實現,取而代之的是主張推翻清政府,實行民主立憲的革命思潮。
二、革命報刊與革命思想的傳播
革命思潮從萌發到興盛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最先覺醒革命意識的社會先驅是革命思潮的引領者。資產階級革命先驅、中華民國之父孫中山在回憶革命歷程時提到:“予自乙酉中法戰敗之年(1885),始決傾覆清廷?!保?0)另一革命旗手陳少白也提及此時孫中山“平時常常談起洪秀全,稱為反清第一英雄”(21)??梢妼O中山革命意識覺醒的時間十分早,但中法戰爭后的孫中山只是單純反對異族政權,主張漢人當政,甚至以洪秀全自詡,尚未脫離傳統民族革命窠臼,還不具備資產階級革命思想。
1894年孫中山于美國檀香山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次年又在香港建立興中會總部,以“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為誓愿。“創立合眾政府”即效仿美國建立資產階級聯邦政府,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在興中會建立前,孫中山就具有了資產階級政治革命思想,不再局限于反對異族政府,而是要推翻封建制度。其后孫中山策劃發動廣州起義與惠州起義,但都以失敗告終。當時輿論未開,革命思想尚未廣泛傳播,故這兩次起義都未能得到民眾的支持和理解,孫中山自己也稱:“當初次之失敗也,舉國輿論莫不目予輩為亂臣賊子大逆不道,咒詛謾罵之聲不絕于耳?!保?2)但革命派很快意識到引導輿論的重要性,香港興中會章程就把“設報館以開風氣”列為“本會擬辦之事”。1900年,陳少白在孫中山支持下在香港創辦了中國第一份革命報刊《中國日報》,“初以不審英人對華政策所在,一時未敢公然高唱革命排滿之說。半載后措辭始漸激烈,乃惹起中外人士之注意”(23),之后革命逐漸成為新聞輿論主題。同年11月鄭貫一、馮自由和馮斯欒于日本東京創辦《開智錄》,在《開智會緣起》一文中提到:“自戊戌以后,新聞報館,飄零殆盡,加以本年之暴力禁壓,而報館之巍然獨存者,益不堪數矣。民賊之輩,竟欲以強力壓塞民口,敗壞國民發言之權,而奪其幸福,使自由之鐘不能高鳴,良堪痛嘆!”(24)輿論矛頭直指清政府,并稱其為“民賊”,示意讀者要獲得發言之權、自由之鐘就要反抗民賊的壓迫。12月,留日學生戢翼翚、楊廷棟等創辦《譯書匯編》,專門翻譯西方民主憲政理論,連續譯載孟德斯鳩《萬法精理》、斯賓塞爾《政治哲學》、盧梭《民約論》等經典理論,為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進一步傳播提供了條件。
1901年,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其中禁止人民參與反帝運動一項徹底暴露了清政府已經淪為列強在華統治工具,亡國滅種危機空前嚴重,革命思潮也愈加高漲。5月,東京留學生創辦《國民報》,以“喚起國民之精神,講求國民之義務”為宗旨,在第四期刊登了章太炎的《正仇滿論》,直言滿清政府“制漢不足,亡漢有余”,“處于今日,非推翻清朝政府不可,非革命不可”(25),公開吹響了反清革命的號角。就連此前身為維新旗手的梁啟超在這一時期也是“別辦《新民叢報》……報中論調,日趨激烈。壬寅秋間,同時復辦一《新小說報》,專欲鼓吹革命。鄙人感情之昂,以彼時為最矣”(26)。梁啟超在1902年4月寄給康有為的信中直言:“今日民族主義最發達之時代,非有此精神,決不能立國,弟子誓焦舌禿筆以倡之,決不能棄去者也。而所以喚起民族精神者,勢不得不攻滿洲。日本以討幕為最適宜之主義,中國以討滿為最適宜之主義?!保?7)一時間革命思潮風起云涌,知識階層更加了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理論。
1903年俄國毀約,拒絕撤出駐扎在東北的俄軍,企圖侵占我國東北,引起中國人民強烈反對,在日留學生與上海學生都成立了拒俄義勇軍,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拒俄運動,但清政府獲悉后下令解散學生軍,激起學生憤怒,革命呼聲鼎沸。留日學生連續創辦《湖北學生界》《江蘇》《浙江潮》等報刊宣傳革命,革命陣營日益壯大。除報刊外,革命書籍則以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鐘》二書最為著名,書中高呼清政府已是洋人朝廷,號召民眾奮起反抗,“滿人若是幫助洋人殺我們,便先把滿人殺盡;那些賊官若是幫助洋人殺我們,便先把賊官殺盡”(28)。將革命標槍投向帝國主義與封建制度,以樸實易懂又直擊人心的文字震醒尚在睡夢中的人民。除日本外,南洋《圖南日報》、美國《檀山新報》《大同日報》等革命報刊也相繼創刊,南洋、美洲革命思潮激蕩。境外革命風潮很快傳回國內,許多新式學堂學子通過各種途徑得以閱讀境外革命書刊。朱峙三在日記中記載自己在1903年連日閱讀《新廣東》《浙江潮》《江蘇》等報刊,認為這些刊物“倡言革命排滿,并無忌諱,印刷精良醒目。夜間看看,尤為有味”,讀之“心目開朗,有時會令人流涕,令人憤怒不可止”,“起排滿之念,真欲為漢人復仇也”(29),之后便致力于革命宣傳,成為革命陣營一員戰將。受海外高漲的革命思潮影響,國內也掀起革命輿論動員。上海《蘇報》聘請章士釗為主筆后文風為之一變,大造革命輿論,一個多月內,先后發表了《哀哉無國之民》《客民篇》《駁革命駁議》等十余篇具有強烈民主革命色彩的評論,并在新書推薦欄目中大力稱贊鄒容所著《革命軍》:“其宗旨專在驅除滿族,光復中國。筆極犀利,文極沉痛,稍有種族思想者,讀之當無不拔劍起舞,發沖肩豎。若能以此書普及四萬萬人之腦海,中國當興也勃焉,是所望于讀《革命軍》者。”(30)將《革命軍》視為拯救中國的利器。之后又刊登章太炎《〈革命軍〉序》,批駁康有為《答南北美洲諸華商論中國止可行立憲不可行革命書》一文,直言:“改制同族,謂之革命;驅除異族,謂之光復。今中國既已滅亡于逆胡,所當謀者光復也,非革命云爾。容之署斯名何哉?諒以其所規劃,不僅驅除異族而已?!保?1)認為推翻滿清統治應該以光復命名,但鄒容以革命軍為書名意為不僅要推翻清政府,還要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權。大量革命政論文的刊載使《蘇報》成為這一時期國內最鮮明的革命旗幟,遂引起了清政府恐慌,于是炮制了震驚中外的“《蘇報》案”,查封《蘇報》報館并逮捕了章太炎與鄒容,但難以遏制日益高漲的革命思潮。據馮自由記載,《蘇報》被查封后,“革命思潮益風起云涌,長江沿岸各省之志士及已解散之愛國公學學生,仍多散放宣傳小冊子及日本出版之各種報刊,為《蘇報》之代”(32)。之后革命人士又創辦了《國民日日報》《警鐘日報》《童子世界》《二十世紀大舞臺》等新一批革命報刊,繼續宣傳革命思想。這一時期統一的革命政黨尚未成立,革命報刊多為留學生或文人自發創辦,組織性不強,尤其日本留學生所辦刊物省際觀念極強,缺乏統一性,并且三民主義還未系統形成,革命理論尚不完善。
1905年8月20日,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于日本東京成立,定機關報為《民報》。同盟會的成立聚合了分散的革命勢力,《民報》的創刊統一了革命輿論力量,掀起革命黨人大規模創刊熱潮。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提到“余維歐美之進化,凡以三大主義:曰民族,曰民權,曰民生”,第一次公開向讀者介紹了三民主義?!敖裾咧袊郧陮V浦径唤?,異種殘之,外邦逼之,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而民生主義,歐美所慮積重難返者,中國獨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故要“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33)。以發刊詞形式將革命黨的理論、宗旨淺顯直白地告知讀者,滿清壓迫、列強入侵應興民族主義以制之,專制之毒應以民權主義以解之,貧富差距要用民生主義以平之,革命黨的使命就是領導人民同時完成政治革命與社會革命,資產階級革命理論正式形成。之后胡漢民發表的《〈民報〉之六大主義》一文對革命報刊宗旨與革命理論做了進一步解釋:“革命報之作,所以使人知革命也。蓋革命有秘密之舉動,而革命之主義則無當秘密者,非惟不當秘密而已,直當普通之于社會,以斟灌其心理而造成輿論?!保?4)明確革命報刊的宗旨在于灌輸革命主義以引導輿論。并將革命黨目標總結為六點:傾覆現今之惡劣政府;建設共和政體;土地國有;維持世界真正之平和;主張中國、日本兩國之國民的聯合;要求世界列國贊成中國革新之事業。前三個目標分別對應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后三個目標則側重緩解列強入侵壓力,此后革命報刊大多以三民主義為指導思想。同時,革命黨宣傳對象也更加明確,認為“惟有使中等社會皆知革命主義,漸普及下等社會”,然后“一夫發難,萬眾響應”(35),將革命理論主要宣傳對象確定為社會中等階層。為突破清政府的郵遞封控,讓國內大眾得以閱讀《民報》,革命黨人連接同盟會各地分支機構、外圍組織與個人,以此為報刊傳遞點,秘密分送到軍、學、商、紳各界?!睹駡蟆蜂N量極高,多次再版。新文化運動旗手高一涵在讀中學時接觸到《民報》,認為“自有雜志以來沒有像《民報》這樣膾炙人口、激動人心的”。讀了《民報》后,“認識到國家不強是‘政府惡劣’,而不是‘國民惡劣’,應該建立共和”(36)。革命志士潘慎明也發現武昌軍人時常一起閱讀《民報》,所以革命思想才能滲透于新軍之中,武昌起義后才能一呼百應。甚至在清王室中也有人受到《民報》影響,肅親王善耆后來回憶說:“我生平最愛讀《民報》,出一期我讀一期,我當時說過《天討》所插的畫,我說民黨內有如此的人才,可以言革命矣?!保?7)可見《民報》對社會各界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同盟會成立后革命報刊數量大大增加,輻射范圍變廣。除《民報》外,革命黨人還在南洋創辦了《中興日報》《星洲晨報》《檳城日報》《光華日報》《泗濱日報》等報刊,在美洲創辦了《民生日報》《美洲少年》等報刊,在歐洲創辦了《新世紀》,在國內創辦了《神州日報》《民呼日報》《民吁日報》《民立報》等報刊。受到革命宣傳影響以及對清政府統治失望,一些通俗報刊和維新報刊也開始鼓吹革命,甚至部分報刊直接轉為革命報刊,例如馬來西亞的《檳城新報》、印度尼西亞的《華鐸報》、緬甸的《仰光日報》以及國內的《天鐸報》《嶺東日報》等,革命已然成為社會主流思潮。
三、革命思潮與維新思潮的交鋒
革命報刊自創刊始就天然背負著與清政府和維新派論戰的使命,但因清政府所設官報與革命報刊幾乎沒有交鋒,而其他社會思潮與革命思潮并不相違,所以革命報刊主要論戰對象就是維新報刊。革命報刊與維新報刊的論戰主要有四場:1903年《中國日報》與《嶺海報》的論戰,戰場主要在廣州與香港;1903年《檀山新報》與《新中國報》的論戰,戰場在美洲;1905年至1908年《民報》與《新民叢報》的交鋒,戰場主要集中于日本;1907年至1910年《中興日報》與《南洋總匯新報》的論戰,戰場為南洋。
《中國日報》與《嶺海報》的論戰是革命報刊與維新報刊爆發的第一次有影響力的論戰。據馮自由《革命逸史》記載,在廣州起義因消息泄露而失敗后,“《嶺海報》著論排斥革命排滿,指為大逆不道,香港《中國日報》駁之,雙方筆戰逾月”,“是為革命扶滿兩派報紙筆戰之第一次”。(38)《嶺海報》主筆為維新派胡衍鶚,《中國日報》主筆為革命派著名宣傳家陳詩仲、黃世仲。因這兩份報刊未能完整傳世,此次論戰具體內容尚不可查,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次論戰加速了革命派與維新派的分化。
《檀山新報》前身為檀香山一份商業報紙《隆記報》,孫中山到達檀香山后勸說該報的編譯人員加入興中會,接受革命思想?!堵∮泩蟆酚缮虡I報刊變為興中會在美洲的輿論機關與聯絡點。1903年孫中山對該報人員進行改組,以興中會會員許直臣、張澤黎擔任主筆,將報名變更為《檀山新報》,并與檀香山保皇會機關報《新中國報》展開論戰。1903年12月,孫中山親自撰寫《敬告同鄉書》反駁《新中國報》所謂保皇、革命“名異而實同”的說法,直言“革命者志在撲滿而興漢,?;收咧驹诜鰸M而臣清”,所以“革命、?;识聸Q分兩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東西之不能異位”。同月,《新中國報》主筆陳儀侃登《敬告?;蕰緯坊貞短瓷叫聢蟆返呐g,認為中國爆發革命會招致列強瓜分,且“中國今民智為萌芽時代”不適合革命,并指責革命派“有建設者謂之有意識之破壞,無建設者謂之無意識之破壞,彼等是否建設,吾不敢知”,最后總結君主立憲為共和之必經時代,重申中國不能以革命立國。1904年1月,孫中山發表《駁?;蕡髸芬晃?,對《敬告保皇會同志書》予以逐條駁斥。首先針對?;庶h“革命招致瓜分論”,孫中山指出中國被列強瓜分原因為“政府無振作,人民不奮發”,清廷已是殘腐之政府,要拯救中國只能依靠人民發奮,“大舉革命,一起而倒此殘腐將死之滿清政府,則列強方欲敬我之不暇,尚何有窺伺瓜分之事哉”。接著反駁革命是“無意識之破壞論”,孫中山強調革命有明確目的,即建立民主政體,并非“無意識之破壞”。文章最后駁斥了?;庶h二次革命論,“今彼以君主立憲為過渡之時代,以民主立憲為最終之結果,是要行二次之破壞,而始得至于民主之域也”,但革命成功后,“既有力以破壞之,則君主民主隨我所擇?!保?9)表明了革命派的政治愿景,即合民族革命與政治革命二者為一,一舉推翻封建制度,建立民主憲政。1907年《檀山新報》改名為《民生日報》,后又改名為《自由新報》,一直堅持與維新派論戰,“由丁未至辛亥之四五年間,幾無日不與保皇黨之《新中國報》筆戰”(40)。此次論戰持續時間長,影響大,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美洲華僑主流政治傾向。1900年,梁啟超曾到達美洲拉攏當地興中會成員,號稱革命、維新殊途同歸,導致興中會很多成員投于?;蕰T下,革命組織一度癱瘓。孫中山知道后,“急移書勸阻,則興中會員多已中毒無能為矣”。但在論戰后,美洲華僑更明確革命、維新的區別,選擇支持革命者不可勝數,“夏威夷各島僑胞自有此報鼓吹革命,耳目為之一新”,“美洲華僑革命思潮之激蕩”(41),美洲華僑自此成為革命中堅力量。
《民報》與《新民叢報》之間爆發的論戰影響最為深遠。梁啟超自1903年北美之行看到共和制度的理想模板——美國,其境內仍存在政治權力不平等與財富分配不平等后,加之其師康有為、其友黃遵憲一直向他灌輸革命會導致國家分裂的思想,于是放棄革命理念,轉回宣傳君主立憲,“自癸卯甲辰以后之《新民叢報》專言政治革命,不復言種族革命,質言之,則對于國體主維持現狀,對于政體則懸一理想,以求必達也”(42)?;貧w保皇陣營的梁啟超以《新民叢報》為輿論陣地,連續發文批判革命黨與革命思想,尤以《中國歷史上革命之研究》與《答飛生》二文為利器?!吨袊鴼v史上革命之研究》總結了中國歷史上爆發的所有革命運動,認為“舊政府既倒以后其亂亡之時日更長于未倒以前”,并且“中國革命蒙革命之害者動百數十歲,而食其利者,不得一二年,故一度革命而所積累已得之文明與之俱亡”(43)。先是混淆王朝戰爭、農民起義與資產階級革命三者的概念,后又渲染戰爭帶來的破壞,勸說民眾勿要支持革命,以此打擊革命勢力?!洞痫w生》回應《浙江潮》第8期發表的署名為“飛生”的《近時二大學說之評論》一文,批駁學界運動于國家建設無益,認為“今日欲改造我國家終不得不于民智民德民力三者有所培養,茍非爾者,非建設不可期,即破壞亦不可得也。而偏持鼓氣主義,其結果也則往往于養成智德力三者之事業無端而生出許多魔障”(44),將革命思潮歸結為鼓氣主義,認為其會破壞“新民”培養,呼吁學生相信政府,加入立憲運動。針對《新民叢報》對革命運動的指責,《民報》必須予以回應?!睹駡蟆返?期就刊登朱執信《論滿洲雖欲立憲而不能》與陳天華《論中國宜改創民主政體》二文,前文明確“能立憲者惟我漢人,而漢人能革命始能為立憲,則欲以立憲對抗于革命者可以廢而返矣”(45),后文認為“近世言政治比較者,自非有國拘流梏之見存,則莫不曰‘共和善’”,“欲救中國唯有興民權改民主……最初之手段則革命也”(46)。主張以革命手段建立共和制度。梁啟超還在《新民叢報》第75期撰文駁斥陳天華,認為中國國民尚無共和國民之能力,應先以開明專制培養國民之資格,高呼“欲為種族革命者宜主專制而勿主共和。欲為政治革命者宜以要求而勿以暴動”(47)。之后《民報》又在第2期與第3期先后刊登《論支那立憲必先以革命》《希望滿洲立憲者盍聽諸》二文,重申中國欲行立憲必經革命,乞求清政府實行立憲是不可能的,雙方戰火一觸即發。《民報》在第3期以號外形式公布了《〈民報〉與〈新民叢報〉辯駁之綱領》,正式打響兩派之間的論戰?!丁疵駡蟆蹬c〈新民叢報〉辯駁之綱領》一開始便宣告:“本報以為中國存亡誠一大問題,然使如《新民叢報》所云,則可以立亡中國。故自第四期以下,分類辯駁,期與我國民解決此大問題。”(48)《民報》以區別其與《新民叢報》差異為名,實則表明革命與維新兩派的不同,與君主立憲劃清界限,并將此次思想論戰上升至國家存亡的高度,自然引起社會高度關注。
《民報》第4期刊登《駁〈新民叢報〉最近之非革命論》一文反駁《新民叢報》鼓吹的“開明專制論”,指出“開明專制論”立論依據——波倫哈克的“君主即為國家”和“國民為統治之客體”說為偽命題,認為“國民及其個人皆非統治權之目的物,蓋國民非奴隸,乃人格者,為權利義務之主體……國民全體為國家之最高總攬機關”(49)。因此共和國不需要虛君作為國家首領,國民即是國家,所以梁啟超的中國只可行開明專制,不可行共和的理論也不攻自破。對此,梁啟超很快作出回復,《答某報第四號對于本報之駁論》一文避革命黨鋒芒,專門針對共和國民之資格問題提出質疑,認為“今日中國國民未有能為共和國民之資格,共和立憲制調和利益沖突甚難,今日中國當以開明專制為立憲之預備”(50)。梁文并未否認中國可行共和制,只是認為中國國民程度不夠,于是在學理上落于下風。革命派乘勝追擊,連刊《希望滿洲立憲者盍聽諸(續)》《社會革命與政治革命并行》二文,批判梁啟超“革命破壞論”和“民智未開論”,指出革命黨欲舉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會革命于一役,是以革命促進國民開智、國家發展。之后梁啟超撰《暴動與外國干涉》一文,提出鼓吹革命會導致列強干涉并瓜分中國,“然則今日昌言起革命軍者,其結果小之則自取滅亡,大之則滅亡中國,無損于滿洲人之毫末,而徒予外國人以莫大之機會”(51)。此文一出, 立即引起革命志士辯駁。 《民報》于次期刊登胡漢民《排外與國際法》一文,歷數外國列強在中國的特權與勢力范圍,指出中國已經屬于半主權國,早已被列強瓜分,而這一切都源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只有通過革命才根除列強對中國的非法干涉。接著《民報》又登一篇來稿,《革命軍與戰時國際法(并駁〈新民叢報〉論暴動與外國干涉)》從國際法出發批駁梁文,指出國際法學者認為“夫邦國各有其獨立權,故能自處理其政務而不受他國之干涉”,只有在“他國對己國茍有擾亂己國之秩序,妨害己國之主權者,則為防御己國之危難而干涉之當也”。(52)所以革命并非如梁啟超所言一定會引起列強干涉,革命軍行政治革命并非無秩序之暴動,只要不傷害外國人生命財產,列強就不會出兵干預。汪精衛《駁革命可以生內亂說》一文更是從革命軍宗旨出發,解釋革命不會使國家產生內亂,“一曰我所欲破壞之目的物誠不適宜于社會者,二曰我所欲建設之目的物誠適宜于社會者”(53)。即革命者所破壞的都是社會上落后的現象,如種族壓迫、封建帝制、貧富差距等,反對革命者為社會落后事物的捍衛人,革命者為多數國民利益將其革去,自然得到國民支持,故不會產生內亂。論戰前期雙方主要聚焦于中國是否能夠實行民族革命與政治革命,維新派既無法反駁中國可以通過革命實行民主憲政,而清政府所謂的君主立憲又遲遲不見實施,所以自然在論戰中處于敗勢。梁啟超也不得不承認“革命黨何以生,生于政治腐敗”,“革命黨之舉動可以亡中國者也,現政府之舉動尤其可以亡中國者也”,“故革命思想不期而隱涌于多數人之腦際,有導之者,則橫決而出焉”。(54)
論戰后期雙方焦點主要圍繞是否實行社會革命?!缎旅駞矆蟆酚诘?6期和90期分別刊載《雜答某報》與《駁某報之土地國有論》二文,對革命黨所主張的社會革命提出質疑。《雜答某報》提出歐洲貧富差距大是17—18世紀興起的資產階級革命造成的,而中國尚未經歷資產階級革命,自然可以吸取經驗以避之,沒有必要實行社會革命,認為社會革命是革命黨“用以博一般下等社會之同情”,所以過度夸大了貧富矛盾?!恶g某報之土地國有論》從財政、經濟、社會問題三方面論述中國不可實行土地國有。梁啟超認為實行土地國有,收取單一土地稅難以滿足國家財政支出,且地價難以衡量,是為財政問題;土地國有會造成民眾惰性,不利于經濟發展,是為經濟問題;土地國有難以抵擋土地私有制的發展,無法抑制土地兼并,不利于社會問題之解決?!睹駡蟆芬浴锻恋貒信c財政(再駁〈新民叢報〉之非難土地國有政策)》《斥〈新民叢報〉駁土地國有之謬》二文予以回應。前文整理了中國地租、田賦數額,以數據證明中國實行單一土地稅的可行性。后文解釋了單一土地稅的依據,“凡財產中土地實為一之富源,生存收入之財產,獨土地惟然耳”,土地是創造一切價值的基礎,“課稅于種種物件,非徒無益,且又擾民”,認為直接向地主征收地稅是最根本均衡貧富差距的方法。之后梁啟超未再作出回應,1907年11月梁啟超因忙碌于政聞社與立憲事宜,無力再與革黨論戰,宣布《新民叢報》???,此次論戰以革命黨大獲全勝告終。《新民叢報》???,《民報》還與其他維新報刊有過論戰,如在18期刊載了《〈大同報〉滿漢問題駁論》,提出滿漢矛盾在于滿清壓制漢族,在于八旗制度,而《大同報》無視政府壓迫,而責怪國民“有種族界限”,是十分荒謬的。
《民報》與《新民叢報》的論戰主題主要為:要不要實行民族革命;要不要實行政治革命;要不要實行社會革命。雙方聚焦于此三點進行了深入而系統的辯論。經過論戰,雙方的政治理念都得到了進一步傳播,而革命思潮以壓倒性優勢戰勝了維新思潮,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留日學生黃尊三在初讀《民報》后,覺其“鼓吹革命,提倡民族主義,文字頗佳,說理亦透,價值在《新民叢報》之上”(55),后舍棄改良主義,加入同盟會。像黃尊三這樣舍維新投革命的人有很多,田桐提到“自甲辰以至丙午,其間之由惡遷良,出?;庶h以入革命黨者,不可以千數計”(56)。(見之《大同日報》之聲明退會之廣告,祈閱者諸公自查之)此處《大同日報》應為創刊于東京的維新報刊《大同報》,《民報》與《大同報》同在東京,雖立場不同,但消息相通,田桐敢登之于報刊,應是確有其事。就連梁啟超也承認:“革黨現在東京占極大之勢力,萬余學生從之者過半。前此預備立憲詔下其機稍息。及改革官制有名無實,其勢益張,近且舉國若狂矣。東京各省人皆有,彼播種于此間,而蔓延于內地,真腹心之大患,萬不能輕視者也。”(57)孫中山在民國建立后也回顧道:“同盟會成立未久,發刊《民報》,鼓吹三民主義,遂使革命思潮彌漫全國,自有雜志以來,可謂成功最著者?!保?8)可見論戰之后,國內外革命思潮更加洶涌。
革命派與維新派進行的最后一次大規模的論戰發生在1907年至1910年的南洋,為《中興日報》與《南洋總匯新報》的論戰?!赌涎罂倕R報》初為革命報刊,但因股東中分為支持維新與支持革命兩派,所以產生分裂,1906年維新派股東通過抽簽取得了報刊經辦權,《南洋總匯報》就此改旗易幟成為維新派刊物,導致“革命喉舌緘默者一載有余”。之后南洋革命黨人為奪回輿論陣地新創《中興日報》與其抗衡?!吨信d日報》創刊于1907年8月20日,但其與《南洋總匯報》之間的論戰卻是在大半年后才正式開始。1908年6月《南洋總匯報》刊登《立憲為今日救國之唯一手段》一文,論述暴動革命對中國的破壞與立憲對中國的建設。《中興日報》馬上針對這篇文章向《南洋總匯報》下了一封戰書,要其回答五大問題:“一、立憲與革命兩問題與一國人民性格及心理有何關系;二、今日之中國,與各國當日立憲之時代及人心,果有無同異之點;三、立憲事業,抑由于政府及二三儒者所愿意而成立乎,抑亦由于一般國民心理之趨向而成立乎;四、今日漢人與滿人組織立憲政體,必經如何手續而始得成功;五、立憲之后漢人得居如何地位,得享如何權利。”(59)實質上是要維新派回答如何保證政府實行立憲。面對革命派的邀戰,《南洋總匯報》并未立刻作出回應。1908年6月29日,《南洋總匯報》更名為《南洋總匯新報》,并于同日刊登徐勤《論革命必不能行于今日》一文,重申革命破壞論,并言:“孫某為日本所逐,窮無所歸,竄匿南洋,藉某機關報肆其诪張為幻、招搖撞騙之伎倆,以欺我華僑。”(60)此處某機關報顯然為《中興日報》,是對其邀戰作出正式回應,兩報論戰自此爆發。
雙方主要論題為中國應行君主立憲還是民主立憲?!赌涎罂倕R新報》于該年8月刊登《論國會之趨勢》一文,提出:“國會者富強之基礎也,治安之本原也,國會立則憲政可成,憲政成則百廢俱舉”,“國會之成立,可以轉弱為強,由貧致富,撥亂反治,舉危措安”。(61)將設立國會視為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妙藥。這種“國會萬能論”很快遭到《中興日報》批駁,《駁〈總匯報〉論國會之趨勢》一文認為國會并不能解決民族問題、政治問題、社會問題,只是保皇派“狂呼開國會之有益與反對者之為害而已”。《要求開國會者宜有最后之武力》一文指出,?;庶h并無武力要求清政府開國會,僅是靠乞求,這樣清政府一定不會放實權于國會。之后《南洋總匯新報》登《論今日時局止可立憲救國萬無革命之理》一文以表明其核心政治觀點,即“今日時局乃救亡之時局”,因此只能通過自上而下的君主立憲以救國,而非自下而上的革命以亂國。而此時慈禧下令解散梁啟超組織發起的政聞社,且革去成員陳景仁的官職?!吨信d日報》立即發《陳景仁之革職及政聞社之解散與立憲之前途》,揭露清政府假立憲的實質,指出清政府解散支持立憲的政聞社,并將其成員革職,可見清廷并無立憲之真心,立憲一事“必無成事之一日”。自然要依靠革命運動推翻清政府,實行民主立憲?!吨信d日報》論據充實,文章極具感染力,加之清政府一直拖延立憲進程,加劇了民眾對君主立憲的懷疑,許多南洋華僑選擇加入革命陣營,南洋甚至一度成為“革命策源地”。
清末,革命派與維新派都借助報刊來宣傳本黨思想,論戰使雙方政治理念都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推動維新派與革命派在政治上、思想上徹底劃清界限。革命報刊在論戰中以壓倒性優勢戰勝維新報刊促使革命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為之后一系列武裝起義的發動,提供了輿論準備和思想基礎。
四、結語
近代報刊作為一種新興的大眾媒介,直到清朝中后期才傳入中國,更是至甲午戰敗后才受到中國政治家的關注,成為傳播各種社會思潮的重要載體。與中國古代只供政府官員閱讀的邸報不同,近代報刊的受眾具有超越社會階級的廣泛性與普遍性,普通知識階層亦可通過訂閱報刊來獲取國家朝政的相關信息。于是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立憲派、革命派、實業派等社會派別都借助這一新式大眾傳媒來宣傳己方政治觀點,構建起了多維度、多層次的公共輿論空間,公眾輿論力量得以大增。伴隨社會輿論領導權的下移,各種紛繁復雜的政治報刊開始集聚成一股強大到沖破清政府禁錮的輿論力量,最終引發了資產階級所領導的維新運動與辛亥革命。因此,清末政治報刊與時局變動、思潮變化有著“共生”關系,既應中華民族危機而生,是國內政治形勢的風向標,同時又加速了近代中國社會嬗變,對清末政局與民國社會都造成了重大影響。
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對“社會思潮”有過精彩的解釋:“國民于一時期中,因環境之變化,與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進路,同趨于一方向,于是相與呼應洶涌,如潮然……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則其‘思’必有相當之價值而又適合于其時代之要求者也?!保?2)社會思潮首先需要引領者提出自己的思想,如若切合時代要求就能吸引民眾追隨,形成如潮水一般的洶涌力量,進而可以改變社會。晚清興起的教育救國思想、實業救國思想、維新救國思想都是愛國志士為了解決民族危機而提出的救國方案,通過報刊宣傳從而形成社會思潮。但戊戌政變使這些方案都難以實現,而資產階級革命思想此時已經萌芽。晚清革命志士為宣傳革命思想,掌握輿論話語權,在海內外創辦了大量報刊。據統計自1900年至1912年民國成立,革命志士在全球范圍內創辦的日報雜志,總計達200種以上。革命黨通過大量報刊來宣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進而使大范圍內的社會階層能夠達成革命共識,聚攏、壯大革命思潮。
梁啟超弟子黃與之曾于1906年說道:“革命論盛行于國中,今則得法理論政治論以為之羽翼,其旗幟益鮮明,其壁壘益森嚴,其勢力益磅礴而郁積,下至販夫走卒,莫不口談革命,而身行破壞”,革命思潮“如決江河,沛然而莫之能御?!保?3)可見革命思潮已然占據社會主導地位,成為國民共識。在維新思潮向革命思潮過渡期間大眾傳媒發揮了不可小覷的作用,與戊戌維新前的中國傳播生態不同,清末10年報刊數量大大增加,閱報人數也急劇上升,國內的讀者甚至可以通過各種途徑訂購到海外的報刊,這為革命思想的傳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革命派將報刊作為傳播革命排滿思想與開展政治運動的武器,通過立論、論戰等方式力戰政敵,引導民眾投身革命,構建出“勢力益磅礴而郁積”的革命思潮,并逐漸戰勝其他政治流派,使革命成為清末社會思潮的主流。報刊所構建的革命浪潮推動各地革命運動不斷爆發,匯聚成難以阻擋的革命洪流,最終得以推翻帝制,建立民國。
孫中山在民國建立后,總結革命成功原因時曾說道:“此次革命事業,數十年間,屢起屢仆,而卒睹成于今日者,實報紙鼓吹之力。報紙所以能居鼓吹地位者,因能以一種理想普及于人人心中。”(64)在晚清社會思潮主導力量的變遷過程中,革命黨人借助近代報刊這一載體,將革命思想廣泛傳播,構建出席卷全國的革命思潮,為各地不斷爆發的革命運動提供了輿論基礎,最終武昌起義后,各地紛紛響應,以摧枯拉朽之勢推翻了清政府統治。誠如梁啟超所言:“世人或以吾國之大,革數千年之帝政,而流血至少,所出代價至薄,詫以為奇,豈知當軍興前軍興中,哲人畸士之心血沁于報紙中者、云胡可量。然則謂我中華民國之成立,乃以黑血革命代紅血革命焉可也?!保?5)辛亥革命并未造成大規模破壞與大量犧牲就能在極短時間內結束帝制,實是革命報刊十余年鼓吹之功,當革命成為社會共識、革命思潮席卷全國之時,革命勢力自然所向披靡。甚至民國建立后,袁世凱與溥儀都一度復辟,但很快便在社會反對浪潮中結束了稱帝丑劇,可見革命共和思想之深入人心,清末革命報刊宣傳之成功。
注釋:
(1) 鄭觀應:《盛世危言》,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43頁。
(2) 梁啟超:《論報館有益于國事》,《時務報》1896年第1期。
(3) 梁啟超:《變法通議自序》,《時務報》1896年第1期。
(4)(18) 梁啟超:《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時務報》1896年第3期。
(5) 趙而霦:《開議院論》,《時務報》1898年第53期。
(6) 鄒代鈞:《鄒代鈞致汪康年書》,載汪康年:《汪康年師友書札》(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658頁。
(7) 嚴復:《原強》,載《國聞報匯編》上編,廣雅書局1903年版,第23頁。
(8) 孫寶瑄:《忘山廬日記》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35頁。
(9) 魯迅:《朝花夕拾·瑣記》,載《魯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29頁。
(10) 樊錐:《開誠篇》,《湘報》1898年第3期。
(11) 唐才常:《辨惑》,《湘報》1898年第50期。
(12) 張謇:《代鄂督條陳立國自強疏》,載張謇全集編纂委員會編:《張謇全集》(一),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第22頁。
(13) 《工商學報凡例》,《工商學報》1898年第1期。
(14) 戴圣編:《禮記》下冊,胡平生、張萌譯注,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697頁。
(15) 鄭觀應著、夏東元編:《鄭觀應集》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70頁。
(16) 張之洞:《勸學篇》,李忠興評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20頁。
(17) 康有為:《上清帝第二書》,載《康有為政論集》上冊,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31—132頁。
(19) 《〈蒙學報〉緣起》,《蒙學報》1897年第1期。
(20)(22)(58) 孫中山:《革命原起》,載中國史學會主編:《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4頁。
(21) 陳少白:《興中會革命史要》,載中國史學會主編:《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4頁。
(23)(32)(38) 馮自由:《革命逸史》初集,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66、66、66頁。
(24) 鄭貫一:《開智會緣起》,《開智錄》1900年第1期。
(25) 章太炎:《正仇滿論》,《國民報》1901年第4期。
(26)(42) 梁啟超:《蒞報界歡迎會演說辭》,載丁文江、趙豐田編:《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初稿),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151、151頁。
(27)(57) 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頁。
(28) 陳天華:《猛回頭·警世鐘》,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頁。
(29) 胡香生輯錄:《朱峙三日記》,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31—134頁。
(30) 《新書推薦》,《蘇報》1903年6月2日。
(31) 章太炎:《〈革命軍〉序》,《蘇報》1903年6月10日。
(33) 孫中山:《發刊詞》,《民報》1905年第1期。
(34) 胡漢民:《〈民報〉之六大主義》,《民報》1906年第3期。
(35) 陳天華:《陳星臺先生絕命書》,《民報》1905年第2期。
(36) 高一涵:《辛亥革命前后青年學生思想的概況》,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辛亥革命回憶錄》第四集,文史資料出版社1963年版,第434頁。
(37) 賴光臨:《中國近代報人與報業》(下),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427頁。
(39) 《孫中山全集》第1卷,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236—237頁。
(40)(41) 馮自由:《革命逸史》第4集,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32、132頁。
(43) 梁啟超:《中國歷史上革命之研究》,《新民叢報》1904年第46—48期。
(44) 梁啟超:《答飛生》,《新民叢報》1903年第40—41期。
(45) 蟄伸:《論滿洲雖欲立憲而不能》,《民報》1905年第1期。
(46) 思黃:《論中國宜改創民主政體》,《民報》1905年第1期。
(47) 梁啟超:《開明專制論》,《新民叢報》1906年第75期。
(48) 《〈民報〉與〈新民叢報〉辯駁之綱領》,《民報》1906年第3期。
(49) 汪精衛:《駁〈新民叢報〉最近之非革命論》,《民報》1906年第4期。
(50) 梁啟超:《答某報第四號對于本報之駁論》,《新民叢報》1906年第79期。
(51) 梁啟超:《暴動與外國干涉》,《新民叢報》1906年第82期。
(52) 夢生:《革命軍與戰時國際法(并駁〈新民叢報〉論暴動與外國干涉)》,《民報》1906年第8期。
(53) 汪精衛:《駁革命可以生內亂說》,《民報》1906年第9期。
(54) 梁啟超:《現政府與革命黨》,《新民叢報》1906年第89期。
(55) 黃尊三:《留學日記》,載實藤惠秀:《中國人留學日本史》,譚汝謙、林啟彥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3年版,第130頁。
(56) 田桐:《恨海來函》,《民報》1906年第5期。
(59) 田桐:《與〈總匯報〉書》,《中興日報》1908年6月10日。
(60) 徐勤:《論革命必不能行于今日》,《南洋總匯新報》1908年6月29日。
(61) 鋤:《論國會之趨勢》,《南洋總匯新報》1908年8月1日。
(62)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頁。
(63) 與之:《論中國現在之黨派及將來之政黨》,《新民叢報》1906年第92期。
(64) 《孫中山全集》第2卷,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37頁。
(65) 梁啟超:《鄙人對于言論界之過去及將來》,《庸言》1912年第1期。
作者簡介:趙晨韻,西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四川成都,610039。
(責任編輯 劉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