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學生來說,心理老師是一個神奇的存在:從不像爸媽那樣嘮叨,卻能讓自己乖乖地拿起筆學習;從不疾言厲色,卻能讓自己深深地意識到問題的所在;他沒有說讓人怎樣去做,卻能在和風細雨中讓人知道接下來自己要去做什么……
心理老師就像一個魔法師,他的口袋里,到底有什么?
魔法小禮物——帶著老師關愛的勵志貼紙
文/任佩娟(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中心小學)
每位在心理輔導室做完咨詢的學生,在他們回教室之前,我總會邀請他們在我的魔法口袋中挑選一張勵志的貼紙,作為禮物帶回去。
孩子們總是挑選得十分細致認真,當他們挑選完后,我也會邀請他們讀一下這句勵志話語,讓他們帶著能量,帶著心理老師的關愛回到生活中。
這個魔法貼紙還有一個神秘的功能——在學生挑選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內心深處的期待,這樣為我下一次的輔導提供一些啟示。
專屬印章——蓋上就不愿洗去的正能量
文/姜明月(內蒙古大學滿洲里學院附屬中學)
我是偶然間在辦公室看到有一位學科老師在批作業時使用了印章,不僅很有新意,還增加了工作效率。
我想,心理課雖然沒有需要每天完成的作業,但是每節課都會有學案或者活動生成單,大部分孩子在課上可以很積極地完成活動和分享,但是還有一部分孩子由于性格較為內向,注意力不太集中等原因,不愿意參與活動。于是,我就特意定制了一個印章,上面有我的名字和“明天的你一定會更加陽光和優秀”這句話。
慢慢我發現,他們把蓋章當做一種榮譽和榮耀,會在課后互相展示炫耀,甚至洗手時也要避開印章的地方,只為了能多保留一些時間。
這個印章的“魔力”確實出乎了我的意料,它真的能夠鼓舞、激勵孩子們積極參與活動,保持樂觀和開朗。
魔法人偶——明明是來咨詢的,怎么還當上了導演?
文/何佳(寧夏育才中學)
高中生自我意識發展迅速,容易產生人際沖突。他們往往容易進入到一個完全自我的情境中,完全會忽略他人的感受與想法。所以我在咨詢中設計了一個小游戲:看電影嘍。
在咨詢中,我們傾聽了學生發生的故事,如果只是開導或者說教,他們往往會拒絕再來與你溝通。而如果我們邀請他們成為一個編劇,用他們設計的人物演出大戲,他們會很有成就感。這出大戲主要過程如下:
1.用人偶把學生遇到的問題或者沖突再現一遍。
2.提問:作為旁觀者你發現了什么?故事中人偶各自的問題是什么?你會給每個人偶什么建議?
在整個演繹的過程中,我會引導學生加入每一個角色的內心獨白。添加內心獨白的過程實際就是引導學生感受對方的感受,體會對方的視角。這樣的過程有效地打破了高中生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他們可以在人偶故事的再現中發現自己的問題,每一句獨白可以讓學生體驗人際關系或者重大沖突中自己的感受與他人的感受。最后通過給建議就能很好地把心理老師想說的道理自己找尋到。
這樣的小道具比空椅子好用,它不僅有趣,而且學生愿意嘗試,很快把學生帶入到情境角色中,體驗感很好。小人偶可以按照來訪者的喜好有名字、有性格,這樣的過程學生會打破防御,在游戲互動中完成自助成長的過程。
送給自己的魔法——我肩上的“小矮人”
文/胡淑蘭(東莞外國語學校)
作為心理老師,我們和來訪的學生產生的“關系”,對咨詢效果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可是,“關系”又很玄妙,它被表面的話語深深包裹,讓我們看不見。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我會在肩上放一個“小矮人”。每次在咨詢中,仔細聆聽完學生的傾訴后,我不會再急著給學生下結論,給意見,而是會先跟著“小矮人”跳出此刻的咨詢,“游離于互動之外”,仔細“觀察發生的一切”,去看看它的應對模式是什么。
舉個例子,小A控訴家人嚴重偏袒妹妹,總是讓自己背鍋,她也知道要理解家人,但就是沒辦法繼續委屈自己了。此時,“我肩上的小矮人”似乎看到了小A將“委屈自己”與“懂事、理解家人”畫等號,我就此跟她一起探討她的家人在相處中是如何表現這種關系模式的,小A恍然大悟。后來,小A告訴我,她嘗試在委屈發生之前解決問題,運用自己的智慧避免沖突,果真,媽媽由衷地夸她“長大了”。
主持后記
看來學生們的感覺是對的,心理老師果然有魔法啊!如果您是一位心育工作者、家長或是學生,在與人相處時,你還用過哪些“有魔法”的辦法,也歡迎和我們分享!
留言板:小編喊你來投票啦!
動動小手,選出本期雜志中您最喜歡的文章。您的留言被選中刊登,編輯部將為您送出一份小禮物!
我最喜歡的文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留言請標注您的姓名(筆名)和身份(老師、家長、學生)。
聯系方式:
嘉琳編輯微信:miaohaha2014(添加時注明:參與留言板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