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學專業在陰差陽錯間圓了自己在初中時的夢想,讓我充分體會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一生活真諦。
上初中那會兒,我特別喜歡了解時事,每天中午和晚上我都會在飯點迅速地往碗里夾好菜,然后瞬移到電視機前的小茶幾上,熟練地調到CCTV13,開始悠閑地收看各類新聞。那段時間,新聞頻道直播了我國首輛月球車“玉兔號”跟隨“嫦娥三號”探測器進入太空并最終著陸月球的整個過程。身為忠實觀眾的我在當時雖然年少,很多相關科學知識都不懂,但卻能由衷地感受到其中飽含的刻苦鉆研和敢于奮斗的熱血精神。
后來升入高中,我真正開始感受到理工科學習的繁重壓力,也開始對大學里的各個專業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對未來的期待逐漸向進入計算機以及電子信息行業偏移,認為在那些領域里我更能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但沒想到,我在高考的時候發揮失常,為了進入更好的學校,我只能選擇接受調劑,被分配到校內新成立的工科專業——航空航天工程。
剛進入大學,我特別不適應。班里“男多女少”的局面讓本就內向的我更難交到知心朋友。面對完全超出預期的狀況,我時常感到苦悶,不知道自己前進的方向在哪??赡苷娴氖巧咸炻牭搅宋业暮魡荆谀莻€學期里學院舉辦了“航空航天科技文化節”,在開幕式上特別邀請了航天員王亞平作為嘉賓,分享了自己充滿挑戰和機遇的航天歲月??粗_上英姿颯爽的巾幗航天英雄,我聯想起初中時在班級里看到過的“太空授課”,突然萌生了堅持下去的勇氣。在發言結束后,我要到了王老師的親筆簽名,聽到她對我的簡短鼓勵,我真的非常激動。
在逐漸找到學習狀態后,我發現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復變函數、材料力學等一系列“工科公共課”相對來說是比較好學的,因為網上的學習資料非常豐富,就算有不懂的問題也能比較快地查到答案。但從大二下學期開始,越來越多的專業課讓我有些吃不消。像航天器姿態動力學與控制、飛行器結構動力學等課程,在網上基本上找不到足夠的學習資料。幸虧我們的老師大多數來自國家各航天研究所,對各門學科都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在他們的講解中,我也漸漸找到了自己對這些科目的學習節奏。
我的大學生活在陰差陽錯間圓了自己在初中時的夢想,讓我充分體會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一生活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