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家庭,每天都重復上演著相同的一幕:“快點兒吃,飯都涼了;快點兒走,馬上要遲到了;快點兒背,不要磨蹭;快點兒寫,作業怎么還沒寫完;快點兒睡覺,天天都這樣,晚上不想睡,早上不想起……”孩子的人生好像被“快點”兩個字占據。
不是你的孩子太磨蹭,而是你沒“看見”他
大人眼中“看見”孩子的磨蹭,其實是大腦發育的必經過程。每個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都有相似的行為表現,這是因為孩子們的額葉皮層還未發育好——額葉未發展好的人自控能力弱,做事或寫作業時容易分心走神,父母看在眼里就會覺得孩子在故意磨蹭。所以,不是你的孩子太磨蹭,而是你沒有“看見”他大腦發育的特點,對此過分苛責。過度的指責和催促,在破壞孩子探索欲的同時,連同控制力和專注力也被破壞掉了,孩子讀書學習時分神、效率低就成了必然出現的問題。
小學二年級學生的家長抱怨說:“我的孩子做什么事都特別慢,吃飯特別慢,每次看她吃飯我都急死了!還有那么多作業要寫,她怎么有心情在那慢慢吃飯;早上出門,本來就快遲到了,她穿個鞋子也在那慢騰騰的……”很多媽媽都沒有“看見”孩子的階段性發展特征,總是希望孩子的行為能夠按照自己的標準,再快、更快一點兒。教育就像是手握一把沙子,你越急,丟失的教育資本越多,孩子對你的愛和尊重越少。
在我們眼中孩子慢慢騰騰的動作,其實已經是他們拼盡全力的奔赴。我們只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評判孩子,認為孩子故意“磨蹭”,殊不知,在孩子發展的過程中,每一種能力的出現和掌握,都需要時間的積淀,我們要像牽蝸牛的人一樣,靜心等候。最糟糕的是,父母的催促還會破壞孩子對周遭世界的探索興趣——這是熱愛學習的本質特征——孩子對所有發現的未知問題都好奇,想要探究、思考出答案。大人如果能“看見”孩子的這個優秀品質并保護它,在學習中,不需要做過多的引導和約束,孩子自己就會非常愿意探究書本上提出的每一個問題。
“看見”孩子,有效應對孩子的磨蹭
第一招,停止打罵,尊重孩子
每一個愛磨蹭的孩子,背后都有一支“催娃大軍”。你原本是想通過催促和打罵讓孩子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快,但現實是你越急越催,往往娃更慢。試想一下,你小時被爸媽打,內心想的會是“我爸打得好,打得對,我下次一定做得更好”嗎?那你為什么會認為自己的孩子會超脫人性,從你嚴厲的打罵之中體悟到你如此“深沉的愛”呢?所以,如果你想要孩子愿意主動配合你的教育管理,就要尊重他,嘗試站在他的角度思考問題,“看見”孩子想要獲得尊重、認可的心理需求,滿足他,你就能收獲一個“乖寶寶”。
家長要學會放下做父母的身段,不做命令者和控制者,而是做一個配合者。可以請孩子為你們提供一些幫助,小到幫忙整理家務,大到制訂假期學習、旅行計劃,在每一次的任務完成后,父母都及時給予積極的反饋——這樣的良性互動既能滿足孩子被需要、被“看見”、被關注的心理,又能鍛煉孩子的動手和組織能力,促進大腦的全面發育,學習自然變得更簡單。這樣做,也可以將“學習”還給孩子。
很多孩子厭學,是因為父母總是通過語言或武力強迫、控制他們學習,這讓他們覺得“學習”是為了滿足父母的要求,而不是滿足自己的求知欲。家長讓孩子自己整理學習用品,制訂學習計劃,安排學習內容,剛開始他們肯定會覺得不合理,但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想法,錯誤的地方用探討的方式找尋解決辦法,孩子就會開始為自己的學習用品負責,為自己的學習負責,慢慢點燃自己的學習內驅力。
第二招,尊重孩子節奏,培養專注力
判定孩子是否磨蹭,不應該以家長的節奏為標準。如果家長就是控制不住焦急,也不要采用口頭念經的方式去催促他。做事快慢,是否效率高的根本基礎是孩子的專注力。
很多家庭都是“平時母慈子孝,輔導作業雞飛狗跳”。孩子寫作業時,家長坐在旁邊看著他,真是一種折磨!“這個豎為什么不能寫直點兒,這個橫怎么就不能寫平一點兒!”家長靠著理智,表面上很淡定,內心一團疑問、一團火。看著他寫作業,家長無事可做,孩子的每一個動作都好似放大放慢,最終家長就會使用“終極辦法”——吼。結果就是孩子寫作業時總是會分神來觀察家長的臉色,寫完答案先看一下你,再做下一題——如此這般,家長在旁邊反而會讓孩子分心,注意力更加分散。
如果家長不再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輔導作業時,你也拿本書專心地看,孩子仍然會問你這個對不對,觀察家長的臉色,你可以跟他說:“寶寶,我也在學習,學習需要專心。如果你遇到不會的題目,自己先思考,仍然不會的先擱置繼續做下一題,不確定的也不需要問媽媽,你把答案帶到題目里驗證一下。最后等你全部完成,你自己再檢查,確定沒問題就可以了。”這樣做有個很大的好處,就是家長不再因為孩子的“慢”而著急上火,做一些錯誤行為去破壞孩子學習的專注力,同時將書中學習到的育兒理念和方法運用到實踐中,摸索出更有效、更合適的教育辦法。剛開始,孩子會很不適應,做兩題就想看看你的臉色,通過臉色來判斷自己做得對錯。一個月下來,他就能夠獨立專注地完成一張數學試卷。
孩子的“磨蹭”是成長必經的過程,父母不可因孩子大腦神經發育不成熟帶來的發展特點而對其過分苛責,這樣只會適得其反——過多的催促與責罵,激活了逆反心理,孩子就會用更多的“磨蹭”作為反擊。孩子有長成一棵大樹的內在力量,為人父母,只需耐心陪伴,靜心等候,輔以科學的育兒理念與方法,每一個孩子最終都能夠實現自我的成長。